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25

第25章 远交近攻

原文

形禁①势格,利从近取②,害③以远隔。上火下泽。

注释

①禁:限制。

②取:攻取。

③害:害处、有害。

释义

受到地势或形势的限制,发展受到阻碍,攻取较近的敌人就有利,攻击较远的敌人就有害。火焰是向上走的,流水是向低处流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样。

典故

春秋初期,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已深,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合击的危险。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包围了五天五夜。郑国努力想与鲁国重修旧好,一起对付宋、卫。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进攻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两国最终重新修好。后齐国出面解调,郑、宋眼下修好。齐、郑也因为这个加深了感情。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原因,代周天子发令进攻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占据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将占领宋国的土地统统送与齐、鲁两国。三国纠集大军,立即回兵,大败宋、卫大军。许多小国都依附于郑国,郑庄公的"远交近攻"政策空前成功。

春秋初期,周天子实际上已被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成为五霸之一。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相继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送给鲁国重礼。果然,鲁国与郑国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心存好感。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战国策·秦策》、《战略考·战国》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对邻国和远方的国家,大棒和橄榄枝相互配合运用,千方百计与远方的国家结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棒,把他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其实,在古代国家间的相互战争中,所谓远交,也决不可能是长期和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便成了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