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27

第27章 偷梁换柱

原文

频①更②其阵,抽③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注释

①频:频繁。

②更:变换。

抽:抽调。

释义

经常变换敌方的,阵势,抽调它的主力部队,等待它的实力削弱时,我军乘机就能够击破它。这就如同拖住了战车的轮子,那车子便不能运行了。

典故

相传秦始皇称帝后一直没有立太子。长子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而幼子胡亥,在宦官赵高的教唆下,整天都是花天酒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时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清楚自己大限将至,连忙召来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没过几天,秦始皇驾崩。李斯恐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地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立扶苏的诏书,还扣在我这里。如今,立谁为太子,大权在你我手中。假如扶苏做了皇帝,必然会重用蒙恬,那时,宰相的地位你还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心有所动,所以,二人计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又故意假传旨意,将蒙恬召回京城,杀了蒙恬,二人用"偷梁换柱"之法将胡亥扶为秦二世。

吕后矫杀韩信一事,历来众说纷纭。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这里并不想做什么评价,仅用此例,再次说明"偷梁换柱"的计谋,在历史上也往往发挥政治权术作用。楚汉相争,以刘邦大胜,建立汉朝为结局。这时,各异姓王拥兵自重,是对刘氏天下潜在的威胁。翦灭异姓诸王,是刘邦日夜考虑的人大事。异姓诸王中,韩信势力最大。刘邦借口韩信袒护一叛将为由,把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调到京城居住,实际上有点"软禁"的味道。韩信功高盖世,忠于刘邦。当年楚汉相争,战斗激烈之时,谋士蒯通曾建议朝信与刘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韩信拒绝了蒯通的建议,辅佐刘邦夺得天下。而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心中怨恨至极。公元前200年,刘邦派陈豨为代相,统率边兵,对付匈奴。韩信私下里会见陈豨,以自己的遭遇为例,警告陈豨,你虽然拥有重兵,但并不安全,刘邦不会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机会,带兵反汉,我在京城里接应你。两个人秘密地商量好,决定伺机起事。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郡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领兵亲自声讨陈豨。韩信与陈稀约定,起事后他在京城诈称奉刘邦密诏,袭击吕后及太子,两面夹击刘邦。可是,韩信的计谋被吕后得知。吕后与丞相陈平设下一计,对付韩信。吕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陈豨已死、皇上得胜即将凯旋的消息。韩信听到后,又没有见到陈豨派人来联系,心中甚为恐慌。一日,丞相阵平亲自到韩信家中,谎称陈豨已死,叛乱已定,皇上已班师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庆贺,请韩信立即进宫。韩信本来心虚,只得与陈平同车进宫。结果被吕后逮捕,囚系在长乐宫之钟室。半夜时分,韩信被杀。后世称"未央宫斩韩信"。盖世英雄韩信至死也不知道,陈豨已死的消息,完全是谎言。陈豨叛乱,是在韩信死了两年之后才平定的。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这则按语,主要是从军事部署的角度讲的。古代作战,双方要摆开阵式。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衡",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柱。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主力的位置。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其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就会使他的阵地无法由他自己控制,这时我方可以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以上的这段按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军阀割据、相互吞并的情况。所谓"友军",不过只是暂时的联合对象,所以"兼并盟友"是常事。不过,从军事谋略上去理解本计,重点也可以放在对敌军"频更其阵"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敌人变换阵容,然后伺机攻其弱点。这种调动敌人的谋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