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郦道元生活的时代,当时的欧洲历史正是所谓“黑暗时代”,全欧洲在地理学界都找不出一个杰出的学者。郦道元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郦道元的思想
郦道元出身于世代官宦家族,这种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开始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水经注》中经常引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注文中也表现了他对尧舜等古代圣王和孔孟等儒家大师的崇拜。儒家思想是希望国家统一长治久安的,所以郦道元的思想也是以此为基准。长期的国家分裂,使他希望国家重新统一的愿望更加强烈。他的青年时代正是北魏政权励精图治,国势蒸蒸日上之时,而南朝则显得朝政腐败,毫无生气。他的家族又受到重用,拓跋氏的“取夏变夷”的改革,都促使他产生了由北魏统一中国的思想。道元入仕不久就成为元宏北巡的随员之一,这说明他的才干已得到朝廷的赏识。
元宏的改革,使他坚信长期分裂局面将会在元宏的统治下结束,秦汉的大一统国家又将出现。孝文帝的英年早逝对道元的打击很大。北魏国势从此江河日下。他看到统一无望,于是开始潜心于《水经注》的撰写,通过写作以寄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统一祖国的渴望。
《水经》是三国时魏国人的作品,对道元来说,它算不得什么稀见的古籍。道元选择为它作注,主要是考虑到《水经》的涉及范围很广(当然还有地理学原因),正可以借为它作注的机会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水经注》的撰写在郦道元生活的后期,这时的北魏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道元看到已不可挽回,于是把全部爱国主义情感都倾注在《水经注》这部巨着之中。
《水经注》虽以为《水经》作注为形式,但并不受《水经》原有体系的限制。《水经注》的着述范围是以西汉王朝的版图为基础的。这是他祖国统一思想的反映。而且有时《水经》范围并不包罗西汉版图。如现今海南岛,西汉曾一度设了两个郡,但不久就废弃了,但郦道元并未放过,把它们附在《温水注》之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由于北魏后期的衰败,道元已对北魏统一没有希望了,在《水经注》中,就没有这样的政治倾向。尽管他终生服官于北魏,但在《水经注》中却看不到对南朝政权的敌视,不以南北为鸿沟,甚至多次出现南朝政权的年号。全书在卷五注中第一次出现了南朝年号,“宋元嘉二十七年,以王玄漠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碻隞(地名)守之。”元嘉是南朝中宋政权第三个皇帝宋文帝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是同一年。也就是这一年,拓跋焘曾大举南下,而郦道元意在这一年中另一场南北战争中使用南朝“敌国”的年号,如果我们联系到道元一家在北魏政权中所受的重用,就会为道元的这一笔法所折服。由于长期分裂南北朝互为“敌国”,互相诬蔑的例子举不胜举,前面提到的魏收的《魏书》就是其中之一,而早于《魏书》的《水经注》能用平和的笔调来叙述南北战争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水经注》40卷的篇幅中,卷五的例子并非少见,卷二十八以后更是多次使用南朝年号。有学者认为一句是道元在完成全稿后加上的,正表明了道元后期对南北朝观点的变化。如前所述,道元晚年对北魏已不抱希望,南朝同样不能成大器。故道元承认了南北对立的客观现实,而回避南朝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与他向往祖国统一的愿望不相符。为此,他更应南北兼顾,不忘南方的半壁河山,于是他采取了这种方法。道元在晚年已经改变了原来尊北卑南的写作基础,这也是他政治思想转变的一个标志。
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大自然的恩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郦道元也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学者。明代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事迹不少人都有所了解,其实他在许多方面是继承了郦道元,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是郦道元爱国主义思想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凡郦道元足迹所到之处,无不细心考察,对古代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大多收入注文之中。对家乡郦亭的描写,抒发了他对故土的热爱。对青州的描写,也是对各地风光赞颂的成功一例。如果是那些他不能亲自到远的山水胜地,他必搜集大量材料,细心选取,然后进行加工整理。由于他有实践基础和严谨的态度,再加上高超的写作手法,《水经注》中描写山川的锦绣文章可以说是俯首皆是,其中有两篇历来为人们传诵,成为千古杰作。近代以来还常常被选为中学甚至大学的课文。
一篇是记述黄河孟门(即现在的壶口)瀑布,一篇是描写三峡的。孟门离北魏的首都平城、洛阳都不很远,道元很可能去过多次,注文虽只有一百多字,却把那里壮观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摆在读者眼前。道元写道:“(孟门)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读到这,仿佛黄河水的飞沫已经溅到我们的身上,虽未到其地,孟门瀑布的宏伟气势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瀑布两侧山势紧逼使黄河河道在这里紧缩到30~50米,好像壶口倒悬,如壶水外倒,所以现在称为壶口。水流从约30米的高处泻下,形成了注文中描述的奇景。
《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篇幅有很多,其中最着名的一段在卷三十四的注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天,略无阙处,重岩迭峰,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同沂)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的治学
郦道元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由此,在特定的封建时代,他能成为一个“好官”,同时他还是一名学者,在治学上,他同样有一套严谨成熟的方法。
史书称道元“好学,历览奇书”,还记载了他曾撰有《水经注》40卷、《本志》13篇、《七聘》和其他文章。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水经注》,其他着作都散失了。我们还只能从《水经注》中来分析了解郦道元的治学方法。
《水经》原来并不长,但道元所作注文却达30多万字。同时《水经注》
还是一部牵涉面极广的巨着。地理范围涉及当时不少境外地区,包括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和印度的部分地区。时间范围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达两千多年。时空差距如此之大,内容也非常丰富多采。全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名胜,历史沿革、风土民情、人物掌故等许多方面。为了写好这部书,郦道元的首要工作,也是基础工作就是最广泛地搜集资料、占有资料。
说来容易,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查某种资料可以去图书馆,还可利用许多现代化手段。而在郦道元的时代,只有着作者一人之力去努力完成这一艰巨的工作。封建国家的图书馆只对高官和史官开放,而且管理很严。道元到皇家图书馆查书也不可能很方便。那么他只有依靠原来家藏的图书,另外就是利用到各地任官时机,搜集地方的图书。为了撰写《水经注》,道元到底搜集了多少种资料现在已难以查清。各代学者经过统计,大约《水经注》
列名引用的文献就有480种之多(当然没有列出书名或者搜集到而没有用上的文献就更多了)。此外,《水经注》所引用的碑铭也有350种。在《水经注》所引文献所占比例最大的首推地理类文献,道元对这方面文献的搜集是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的。从根本上说,《水经注》是一部地理书,那么它的资料来源就要求科学性和真实性,要严谨可靠,这种要求在那个时代是不容易达到的,一方面文字书籍的传播很困难。我们知道,唐代才出现雕版印刷,在这以前,一切文献资料的取得只有通过抄书这一个途径。在今人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没有坚定的信念去搜求文献进行抄写保存,《水经注》是不可能写出来的。由于受到印刷技术尚未发明的限制,从一个地区看到另一个地区的书籍就很困难,对于搜集地理书籍更是如此。地理类书籍大致可为两类,一类是像《禹贡》、《山海经》等全国地理总论性质的文献,这种书名气大,流传时间久,人们比较重视,获得还比较容易。而另一类是区域地理分论性质的文献。这类文献多由本地区的知识分子或任职于当地的文人撰写,且多为魏晋南北朝这个“地理大交流”时期的作品。这些新着分散各地,抄本十分有限,获得更为困难。但是这些书的内容大多比较真实可信,而且是当时人所写,郦道元是很重视对这种书的搜集的。在《水经注》中关于关中(今陕西省中部)的地理书有5种,中原地区的有8种、山西、河北的有4种,西北地区的有7种,山东江苏北部的有3种,东南地区的有13种,湖南、湖北的有9种,四川地区的有5种,岭南地区的有5种,以上九个区域的地理书达59种,在《水经注》所引地理类109种文献中占一半以上。这些区域地理着作绝大多数都是魏晋以后成书的,代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成果。道元能及时利用这些文献无疑为《水经注》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除了这些文献,道元还十分注意对地图的搜集,在写作《水经注》时他常常与地图进行核对。此外,道元还收集了一些难得的书信资料。书信资料大多均为真人真事,对地方景物的描写的可信程度是极高的。至于他所引用的碑铭其价值自不待言,碑铭文字的本身能保存下来就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事。总之,道元尽其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收集资料,为这部巨着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道元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官场之中,决定了他不能有大块时间来专门从事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这就更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态度。
进行学术研究时认真收集占有大量材料,是任何一位学者在从事研究前所要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道元的资料占有可以使我们再次体会到这一点。
不仅学者如此,其他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不是也要经过一番掂量吗?从郦道元的资料搜集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术事业是一丝不苟的,他的成功,也就不是偶然了。
经过广泛搜求,道元占有了大量资料,这是做学问的第一步。仅有这一步是不行的,接下来就是对数量庞大的各种材料进行分析、鉴别,去伪存真。
上文也说过,道元所引的文献只是占有材料中很少的一部分,有数量更多的材料在经过他的审查后都没有写到注文中去。
《水经注》是以《水经》这部书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广征博引,详加注释。但由于《水经》内容十分简略,在字义理解上很容易出错误,于是道元首先就对《水经》原文下了一番考证功夫。结果,他在《水经注》中明确指出了《水经》原文中的30多处错误,从中亦可见道元治学之严谨。有时他并不直接指出《水经》的错误,而是在注中进行改正。比如说,《水经》
原文讲一条叫原公水的河流注入汾河(在今山西省),道元则在注文中说,原公水注入文湖,不流入汾河,这样的注文实际上改正了《水经》原文的错误。
《水经》说水东流入海,称水是在今朝鲜半岛上的河流。道元没有轻信原文。为了取得实际证据,他访问高句丽(当时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到北魏来的使者,纠正了原文中的错误。关于这条河的流向,许多古书都说成是东流。其实在朝鲜半岛由于地势的关系,许多河流都是西流入海的,一些学者不了解实情,生套我国河流多东流的定式,所以出了这个错误,《水经注》纠正了《水经》原文的错误,也是对其他古书中这个错误的纠正。以上是他纠正《水经》的失误,在分析资料时,道元对不少地理书中的错误也进行了纠正。
在《水经注》中可以看到道元分析古资料的细节,他常用和第一人称来表达他分析资料的过程,常用的话如,“余考诸地说”,“余按群书”等等。“余”就指道元自己。
由于《水经注》所涉范围太广,材料又多,对有的问题虽经分析但一时仍得不出肯定的结论,这时道元就把各种材料都摆出来,写清原因,不作结论,也不轻易否定他人的说法。这种谦逊的治学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代地理学家把研究工作分为两大部分:室内、野外两部分。以上讲郦道元的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实际上都是室内工作。作为地理学家必须要进行野外考察,这也是道元在《水经注》序中提到的。野外考察是郦道元治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经注》能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地理大交流”以前的地理着作多缺少野外考察的基础,以至书中虚构成分较多。“地理大交流”时代的许多地理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是像《水经注》
这样能大量运用野外工作成果,取得重大成功的着作还很少见。道元从事野外工作的方法和成果,标志着我国古代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受到后代地理学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