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生活的历史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家分裂、政治动荡的年代,同时也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时期。这一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有着深远影响。与政治动荡相对比,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学术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郦道元是当时着名的地理学家,他的着作《水经注》则是当时最着名的地理着作。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表达了他对统一祖国的愿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对《水经注》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地理学家的高尚思想和品质。他严谨、科学的治学方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使《水经注》成为一部文字生动、内容丰富的不朽历史名着。经过后代学者对此书的不断研究,还形成了一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学问——“郦学”,这是郦道元为后世留下的一项宝贵的文化财富。
众所周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空前规模的封建国家。由于秦统治者滥用民力,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击下,秦朝的残暴统治只维持了1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了中国,开始了汉朝的长期统治。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两汉的版图总体上都超过了秦朝。长期的和平发展,统治阶级逐渐腐朽。
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全国。尤其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经过几十年的封建军阀混战,中国出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的统一为时很短,中国再一次陷入分裂。部分王室和南北门阀地主集团相结合在南方延续着统治,这就是东晋。在我国北方则出现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北方的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才基本结束。在南方,东晋之后又存在宋、齐、梁、陈等四个王朝,被称为南朝。与之相对,北魏和由它分出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被称为北朝。
南北朝的历史持续达150—160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最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400年国家分裂的局面。可见,魏晋南北朝是政局动荡的历史时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也是一个民族融合、思想解放、文化交流的时代。
秦汉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匈奴族为其他各少数民族做出了榜样,他们也积极地与中原王朝进行交往。从东汉末年起,由于双方政治、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其中最着名的就是“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西晋末年各种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王朝统治瓦解,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了若干割据政权,古代的史学家称为“十六国”,实际并不止“十六国”,建立政权的也不止是“五胡”。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劳作,最后都逐渐与汉族相融合了。汉族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汉族了:南方的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相融合,开发了我国的南方,北方汉族则吸收接纳了游牧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内涵,显得更加勇于开拓进取。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由于融合了南北许多民族的成分,显得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人们的民族意识不再是过去的狭窄的观念,而是更加注意兼容并包,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这种进步观念在隋唐时期对社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进步意义之一。隋唐时期的许多将相大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连皇族也有少数民族出身的嫌疑,但他们讲汉语,着汉服,能作诗作画,与汉人已经融为一体了。从某种意义上讲,隋唐以后已经不存在所谓的纯粹的汉族人了。说不定,我们的先世就是当初挥鞭牧马人中的一员呢?
游牧民族虽落后于汉族的经济发展,但是相比之下思路开阔,敢于接纳新鲜事物,富于创新意识,隋唐盛世的出现与这种思想的广泛存在是有紧密关系的。许多汉人也从中受到启发,胸襟开阔,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优秀品质。
以上我们回顾了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概况。在一些封建史家笔下,这是个刀光剑影的黑暗时代,这当然是不对的,而在某些当代人的文章中,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仍有待于提高。如果我们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时期有着不同于秦汉、隋唐的特殊历史魄力,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只有真正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考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社会层面。考察这一时期某个人物的思想、功绩就更应充分了解这一时代的背景。
在这个地理大交流的时代,在所有的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郦道元。他的着作《水经注》则是这个时代中一切地理着作中的上乘之作。地理大交流的时代使郦道元能有这样的造诣。《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他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这就表明郦道元同其他地理学者一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由于当时南北分裂,郦道元不能亲到南方,于是,他就广泛搜求南方的地理着作,进行对比研究,作出自己的结论。他在《水经注》中注明引用他人的着述,据统计已超过430种,实际上当然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些着作大部分都是同时期人们的作品。可见地理大交流的伟大历史时代,对于郦道元地学思想和《水经注》的写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郦道元的家世和生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有许多独特的时代特征。
尤其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民族交流,民族融合的时代,郦道元就是生活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
郦道元所在的郦氏家族,据说是汉大将军郦商的后代,世居华北。在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的时候,郦氏家族没有迁往他乡,继续留居华北,并且参与了少数民族政权机构。郦道元的曾祖父郦绍在鲜卑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中任郡太守。拓跋珪南征时,他便举郡迎降了,北魏继续给予任用,这与北魏政权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官僚士大夫的政策是相一致的。郦道元的祖父郦嵩也官至天水太守。
从郦道元的父亲郦范起,郦家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郦范在明元帝时被任命为给事东宫。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处,这是一个侍候和教育太子的重要职位。这位太子就是拓跋焘。把这个官职交给一个汉族知识分子来担任,表明了北魏统治者“变夷为夏”的既定政策,也说明郦氏家族受到北魏王室的高度信任。拓跋焘即位后立刻晋封郦范为男爵。拓跋焘死后,又被晋封为子爵。
在平定山东地区的战事中,郦范立有战功,又封侯爵。到了孝文帝在位期间,郦范已经获得了外姓功臣的最高爵位——公。他在北魏政权中为官达50年,经历了5位君主,从一个没有爵位的给事东宫,成为北魏王朝的宠臣之一。
他平步青云的历官道路反映了汉族知识分子在北魏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这也是民族融合的真实体现。
在郦范一生中曾两次出任青州刺史。在第二次出任青州刺吏时,他已有了北魏王朝的最高封爵,有重要政治意义。孝文帝志在统一天下,而青州是进兵江南的重要后方基地,具有战略意义。
郦道元在这时已经步入仕途。他在《水经注》上讲自己在太和十八年时(公元494年)曾随孝文帝巡视北方,当时他任尚书郎。当时正当孝文帝迁都之际,这个英明的决策得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郦道元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尚书郎虽然职位不高,但能随皇帝北巡却可见对他的重视。这给郦道元的仕途开了一个好头。
郦道元,字善长,是范阳涿州人(今河北省涿县)。他家乡称为郦亭。
在《水经注》的《巨马水注》中,他较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的情况。郦亭旁边的郦沟水是巨马水(今拒马河)的一条支流,郦道元的祖上就生活在这里。
关于郦道元出生的具体年代,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说明。许多学者根据《水经注》的一句话作出多种推测,尚无一致结论,大约郦道元出生于孝文帝即位初年。太和十八年时他曾随拓跋宏出巡,当时还是个小官。由于父亲是朝廷重臣,他的升迁还是较顺利的。郦范死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永宁伯。
道元的仕途虽不如其父那样坦荡,但凭着自己的能力也有多次升迁。从太尉掾开始,他历任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川,鲁阳等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摄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后几项官职如河南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卫戍司令)、御史中尉(管监察)等都是三品官,已经属于高级官吏了。在孝昌3年(公元527年)任关右大使时遇害,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郦道元为政,史书上称是“威猛为治”,“威猛为政”,有的史书还把他的传记列入“酷吏传”,这就有失公允了。郦道元所生活的时期正当北魏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道元可能认为这时应当“乱世用重典”。在任地方官时,他一方面威猛为政,同时还在地方上兴办学校,恢复发展文化事业。完全不是人们意象中的“酷吏”。道元还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尤其表现在他同皇宫中恶势力的斗争上。王室中的败类元微曾诬陷自己的叔父元渊,由于官员宋游道能站出来说明事实真相,元渊才得以昭雪,而郦道元是支持宋游道的作法的,并且认为是气节可嘉,委以官职。道元的行为触动了元微的利益,于是元微迁怒于他,史书称为“素忌道元”。另一个王室纨袴子弟元悦则有心理变态的症状,他纵容小人丘念无恶不作。干扰正常的行政官员的选用制度。当时郦道元正任御史中尉,他果断地将丘念逮捕。元悦又请太后为丘念说情,郦道元坚决依法办事处死了丘念,并以此弹劾元悦。以上这两件事都表明道元为官刚正,疾恶如仇,而且不惧权贵,甚至皇亲,敢于与恶势力进行斗争。元悦从此怀恨在心。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寅正准备叛乱,元悦就怂恿太后任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寅,结果道元被叛军在驿站截杀。这种行为是多么可耻啊!可见,所谓“酷吏”的恶名是不能强加在道元名下的,至于有的史书将道元列入“酷吏传”,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这是受到了权贵们的排挤,于是二十四史之一《魏书》的作者就依附了恶势力的权势,故意把道元列入“酷吏传”。二十四史中的另一部《魏史》的作者在给道元作传时,已经有了改变,经过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郦道元不仅不是所谓“酷吏”,而且称得上是位可与包公、海瑞相比的“好官”。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权贵和恶势力可以用阴谋手段在当时打倒一个人,确是易如反掌。但是最公正的还是历史。人们常说“历史是无情的”,即一切是非功过,后世自有公论,谁也不能一手遮天,欺骗历史,否则他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正义的人民所唾弃。
在当时的朝廷中,道元还是较受重用的,因为他的勇敢和果断,还曾多次临危受命。见于正史的就有三次。第一次安抚北疆,第二次镇压与南梁接壤地区的叛乱,第三次就是到关中监视有叛乱嫌疑的萧宝寅。最终道元在最后一次出行中蒙难,这就可以说明他具有赴汤蹈火的果断和勇敢的品质。
郦道元的清正虽已为我们了解,但是他不仅是一位“好官”,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出色的古代地理学家。当然,他的地理学识主要是通过《水经注》
为人所知的,他在为《水经》作注时明确指名引用的文献达480种,其中属于地理类的有109种。这109种中,属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地理大交流”时代的就有89种。一方面反映了郦道元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也可看出这一“地理大交流”时期地理着作对他的深刻影响。
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道元在《水经注》的序言中对前代的着名地理着作进行了批评、点评。秦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许多地理类书籍,但当时由于国家不统一,生产力水平尚不够发达,人们对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虚构。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禹贡》
等。我们认为这种虚构是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的,不必过分苛求。在这种虚构中,我们仍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情况直到秦汉时期仍有一定市场,与人们相求真正了解地理知识的需要发生矛盾。郦道元是坚决反对这种“虚构地理学”的。他提倡严谨的学风,改变这种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他在《水经注》序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其主要原则就是重视野外考察的重要性。前代地理学者中已有人开始考察研究工作,但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科学的基础是真实,地理学当然更需要真实,郦道元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