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而下,滚滚东流,昼夜不息。就在它将流入大海之际,地势变得突兀起来,两岸群山像是要把它锁住。长江愤怒了,水流更急,惊涛拍岸,卷起白色的浪花,恰似千堆雪。
这就是素有“边防要塞”之称的江阴。
明朝万历年间的某一天,南岸的山巅之上,荒草丛生的古炮台前,走来一位身材瘦长、面孔微黑的年轻人。此刻,天色将晚,江风凛冽,一轮红日慢慢地坠入那暮色笼罩的山林。风吹散了他的头发,卷动着他的衣襟,他竟似浑然未觉。他朝着江流奔来之处,目不转睛地望着滚滚的江水,心中被一个疑团久久缠绕着:眼前这一望无际的长江,究竟是从哪里发源,流经哪些地方,才到达它的归宿地呢?
没有人能回答他的问题。古往今来,关注这一问题的人并不多。无数奥秘在崇山峻岭、急流险滩之中沉睡着。年轻人在心中默默地发下了一个宏愿:
要去祖国的大地上漫游,到荒无人迹的地方探险,踏遍山山岭岭,寻找长江之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个年轻人后来果真实现了他的志向,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大自然的考察事业。
他就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勇敢的探险家、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现在就让我们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明代,跟踪这位大探险家的足迹,在祖国的大地上进行一次壮游吧!
少年立下鸿鹄志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他的好朋友陈继儒因他酷爱旅行,平生游踪不定,犹如飘飘之云霞,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号“霞客”,又曰“霞逸”,而以“霞客”闻名于海内外。
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1587年1月4日),徐霞客出生在江阴城南四、五里地的沈塘河畔一个叫南汤歧的小村庄里。
徐家是江阴巨族。这个地主家庭先代虽也有在朝为官的,却和一般热衷于争权固宠、沉醉于功名利禄的官僚家庭不同。徐霞客的祖先原为北宋开封府尹,北宋末年南迁时在江阴落户。宋朝被蒙古人灭亡后,徐氏子孙发誓不做元朝的官,奠定了这个家庭重操守的家风。徐霞客的七世祖徐麒为朱元璋征蜀立下大功,但功成之后执意辞官不任,隐居乡里。霞客的曾祖和祖父做过不大不小的官,家境一度中兴。但是到了他父亲徐有勉这一代,家境开始一天天没落下来。
徐家虽然是官宦世家,但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极其厌恶做官。他一生隐逸田园,自由潇洒,颇有魏晋竹林名士的风度。有一次,梁溪(今无锡)官僚秦中丞、侯司谏慕名来访,徐有勉闻讯后决定避而不见,立即跳上一艘小船到太湖泛舟去了。平时,他常常带上三五个家僮,往来于苏州的虎丘和杭州的龙井间,采摘新茶,品味清泉,怡然自得,旁若无人。由于他性情孤傲,为人耿直,既不愿曲意逢迎,更不屑与官府乡绅同流合污,因此遭到他们的嫉恨。他们便无耻地散布流言飞语对徐有勉进行恶意诽谤,徐有勉气得大病一场,几乎丧命。
徐有勉的洁身自好,鄙视权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无疑给少年徐霞客以深刻的影响。徐有勉也很喜欢他的儿子能像他那样,他夸奖霞客说:“这个孩子眉宇间有英气,读书好客,不愿富贵,正合我意!”
徐霞客19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可以说,对霞客影响最大、成就事业支持最大的,是他的母亲。
霞客的母亲生平不详。只知道她娘家姓王,是一位勤劳、善良、通情达理的妇女。她是一个好母亲,目光远大,教子有方。徐母有相当好的纺织技艺,织的布又细又好,织的丝绸薄如蝉翼,拿到集市上去卖,熟悉的买主一看货色就知道是她的,便争相购买。徐母以此开导儿子说:“生活一定要勤俭,只有勤俭才不至于缺吃少穿。你看我们乡里织布的人家多得数不清,可是只有我家织的布最精良,人人都说好,家家都喜欢。读书也是这样,要多多用功才行!”
徐母就是这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了徐霞客,使他从小养成吃苦耐劳、艰苦自奉的精神。这一可贵品质对他日后的探险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少年时期的徐霞客,体态修长,眉毛端正,前额凸起,眼睛大而有神,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在读私塾的时候,他出口成诵,提笔成章,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徐霞客不喜读空洞说教的儒家经典,特别喜欢历史、地理、山海图经、地方志和一切有关探险、游历的“奇书”。他常将这一类书籍藏在经书下面偷偷阅读,以躲过老师的监督。每至精彩之处,禁不住眉飞色舞。日积月累,他读的书越来越多,竟把祖先留下来的藏书全部读完,又搜罗了许多新书来读。很快,他便以博览群书、好学多知而成为闻名乡里的“博雅君子”了。
在这些书籍的影响下,徐霞客眼界大开,心胸坦荡。他非常羡慕历史上那些周游九州、踏遍五岳的旅行家,觉得人生要像他们那样才有意义。他的家乡正处于长江入海的要冲,徐霞客常常站在江岸上,发出“知其大,不知其远”的感叹,产生了探江寻源的强烈愿望。(即本书开头的那一幕)他曾抚掌而叹,“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意思是说,人生怎能局限在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呢?
树立了这一宏伟志愿,要实现起来远非易事。孔子有句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教条使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被家庭羁绊住,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如今徐霞客也因此而犹豫不决。他是一个特别孝顺的儿子,他实在不忍心抛下老母独自出游。
徐母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她笑着对徐霞客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不要被‘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束缚住手脚,只要依照出游路途的远近,如期往回,我也就放心了。岂能为我把你困在家中,让你成为笼中的鸟儿,辕下的马驹呢!我用不着你担心,放心地出去吧!”
徐母为了支持儿子出游,还特地为霞客制作了一个旅行帽,以壮行色。
儿子临走时,她还嘱咐说:“你游览名胜回来,作好纪录,画好图,一一地拿来给我看!”
徐霞客每次旅行回家,谈及天地之广大,山川流峙之险奇,各地风土人情之异趣,以及悬崖登梯的冒险,使人听得瞠目咋舌。徐母却喜形于色,她把一杯香茶递给灰尘满面的儿子,欣慰地说:“儿啊!你外出跋山涉水,我坐守家中,看着豆荚一天天长大,望着天际飘荡的白云,秋天到了,知道你该回来了。听着你介绍新奇的旅途见闻,真叫人惊喜赞叹。比起那些碌碌无为的庸人,你也算问心无愧了!”
后来,年事已高的徐母,为了打消儿子的顾虑,放心地从事他的探险事业,她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和霞客一起游览了附近的荆溪、勾曲二地。游览时,这位可敬的母亲每每走在儿子的前面,以表示自己的身体还很强健。这件事情使徐霞客心里特别感动。
“足迹名山似尚禽,桑篷母教大江阴”。郑之玄曾写诗盛赞徐母的开朗、豁达和胆识。母亲的教诲成为徐霞客克服千难万险的力量源泉。
徐霞客将自己的一生献身于大自然考察事业,除了家庭的影响和个人的喜好之外,还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天台雁荡情独钟
尽管老母深明大义,全力支持徐霞客的探险事业,但老母在堂,徐霞客总是有所牵挂。因此,徐霞客早期的出游,除了两次到北方路途较远外,一般都选择离家不太远的地方,并且每次都是马不停蹄,行色匆匆。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霞客为父亲服丧期满。他戴上了母亲缝制的“远游冠”,开始了壮游生涯。
这一年,他22岁。
徐霞客的旅行是从家乡附近的太湖开始的。
太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达2250平方公里。湖中遍布的大小岛屿,有48座之多,连同沿岸的山峰,号称七十二峰。太湖风光之秀美闻名天下,烟波浩渺的湖面上风帆点点,耸立湖面的孤峰形态各异,沿湖遍布优美的园林。
太湖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陈兵的地方,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比如越国大夫范蠡在助越王战胜吴国之后,辞官携着名美女西施泛舟于太湖。关于范蠡和西施的遗迹特别多,给太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太湖中最大的岛山是洞庭西山,面积约90平方公里,山上有一个冥幽深杳的林屋洞,引起了徐霞客极大的兴趣。传说林屋洞东连岱岳,西达峨眉,南接罗浮,北通王屋。昔日吴王阖闾曾遣灵威大人入洞,秉烛夜行七十日,也未能穷尽。徐霞客“探灵威丈人遗迹,初步领略了洞穴的窈渺之美。后来他对考察洞穴怀有特殊的兴趣,越是人们传说中有“神龙精怪”或“潜穴相通”的洞越是要去,去则必穷幽穴之邃,很可能即发端于这次旅行。
浙江东部沿海有两座名山,北面的叫天台山;南面的称雁荡山(又作雁荡山)。徐霞客似乎对这两座山情有独钟,不仅在青年时代(1613年)访此二山,中年时代(1632年)还旧地重游,前后共三游雁荡,两登天台。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先入浙江,由绍兴、宁波至四明山,然后渡海至舟山群岛的落伽山。从海上返回。首次出游于三月末至四月中旬,共花16天时间,先访天台,再游雁荡。
天台山是仙霞岭的东支,山势崇伟而其顶平坦如台,故称天台山。它位于天台县境,主峰华顶海拔1318米,诗人李白曾以“天台一万八千丈”的诗句极言其高。登临其巅,可遥望东海、故又名“望海尖”。天台风景优美,兼有山海之胜,而且有许多名胜古迹,隋代宝刹国清寺便在此山中。
四月初三清晨,徐霞客经华顶庵、太白堂,“循路登绝顶”。当他登上华顶之巅后,发现这里与山下风景大异。山下还是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而山上则“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寸许”。环顾四周,银装素裹,宛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山顶下来,霞客观赏了有名的石梁飞瀑。这里两山对峙,山腰间有一块天然巨石,如同横空架起的屋梁搭在两山之间,石梁下处有一泓碧潭,潭水从梁洞中奔突而出,形成直捣深谷、高几十丈的瀑布,十分壮观。霞客还冒险登上宽仅尺许的石梁之上,以便能俯瞰瀑布泻入飞潭的景象。
第二天,忽然下起了小雨。霞客骑马在雨中驰行五十里,来到了峰萦水绕的寒石山。这里是唐代着名禅师寒山和拾得遁世隐居的地方。二位高僧不仅精于禅理,且以诗名传世。霞客拜访了二位高僧的隐身之所——明岩。这是一处四周皆峭壁,里面深数丈,可容几百人的洞穴。霞客随后又游览了天台山另两处胜景:一处是琼台、双阈,据说这里是仙人对坐的地方,至今石椅尚存;另一处是赤城,岩石微红,其峰望之若城廓。
四月初九,霞客马不停蹄地离开天台山,径向雁荡山进发。
雁荡山是括苍山的余脉,位于浙江乐清县境内。据地质学家考察,这里原为火山活动极活跃的地区,地下溢出的熔岩形成山岗峰峦的肌体。而后几经变化,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这里雕塑得奇丽绝伦,姿态万千。
雁荡山有五个主峰,以百冈尖为最高,海拔1150米;其次为雁湖冈。由于雁湖冈的山顶有一个芦苇丛生的湖沼,秋天过往的大雁常在这里栖息,故名雁荡山。雁荡山寺庙甚多,也是一处佛教圣地。
徐霞客一进入雁荡山区,便立即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但见奇峰怪石,如芙蓉插天,片片扑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他先后游览了石梁洞、灵峰寺、灵岩寺、屏霞嶂、龙鼻洞等雁荡胜迹,然后于四月十三日来到着名的飞瀑——大龙湫下。
但见那腾飞飘荡的一匹白练,从连云峰上飞流直下,轰然下捣潭中,高达190米。徐霞客陶醉于眼前的壮观景色,很想探清大龙湫的源头。他从一些书上听说大龙湫的水来自雁荡山顶的湖,便想登顶访源。
这天,徐霞客冒雨投宿于山腰的一个小寺庙——云静阉。阉中的小和尚自告奋勇当向导,送他们上峰顶。
第二天,徐霞客和他的仆人随着小和尚,气喘吁吁地攀上了峰顶。哪知上去一看,连湖的影子也没有,四周白云缭绕,山峰像岛屿一样在云中时隐时现。徐霞客问起湖的情况,小和尚这才说搞错了,这里是龙湫背,而雁顶之湖在西面的雁湖冈上,从这里上去要翻三座山。
徐霞客辞退了小和尚,按他提供的方位西行,翻过两座山后忽觉不对。
大龙湫的源头发自东部的高峰,雁湖应在东部地势高峻的地方才对,不应向西边寻找。于是,他又和仆人折回向东攀。又翻两座山峰后,山势愈来愈险,山脊像刀背一样陡立,岩石尖厉突兀,几乎无立足之地。这样的地方怎会容得下一个湖呢?一定是搞错了,他想。
情况越来越糟。再往前走,路已断绝,前面是悬崖峭壁。徐霞客决定,以绝壁上顺到下面去,也许会发现路。他让仆从二人将裹脚布都解下来,结成一条带子,将一个仆人放下去,自己再如法炮制,下到下一级绝壁比较突出的一块巨岩上。谁知情况更不妙,这里只能容一人立足,下面却是望不见底的深渊。他只好再爬上来,离上面的悬岩还有三尺高的时候,他想拉着结成的带子上去。一检查,不禁大惊失色,那带子竟已被岩石磨断;他和仆人相互配合,又将断带接上,才又重新攀上悬岩。
经过艰苦努力,直到太阳快要落山,霞客一行方才脱险。返回住处的时候,主仆三人已是衣烂鞋破,筋疲力尽,狼狈不堪。这么一折腾,兴致全无,归期又已临近,于是霞客第二天便踏上了归途。
徐霞客再访天台、雁荡二山已是19年以后的事了。
崇祯五年(1632年)早春,徐霞客与族兄徐仲昭路过苏州小寒山,在他的挚友、地理学者陈函辉家中留宿。故友相见,分外亲热,当即挑灯夜话,互诉衷肠。陈函辉问霞客:“这样四处游历,是否感到疲惫?”霞客答:“没有。国家版图这么大,需要去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广西和云南。”陈函辉又顺便问了一句:“你可曾到过雁荡山的绝顶?”徐霞客听罢此言,勃然变色。因为这句话勾起了他的一段旧憾。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徐霞客已整装带伞,在陈函辉卧室外面叩他的窗户说:“我马上就去雁荡山,过几天等我回来告诉你详细情况……”陈函辉闻声而出时徐霞客已走出了好远。
这次旅行,他俩游雁荡,一登天台,了却了多年的夙愿。
登天台的主要目的是到华顶峰看日出。上次因雨未能如愿,这次来天台却正逢好天气。三月十四日,徐霞客夜宿华顶寺。这夜月光分外皎洁,整个天台沐浴在一片银色的月光下,如诗如梦。徐霞客心情极好,乘月色独自上山巡游,夜半方尽兴而归。次日凌晨,他又披着月色直上华顶,观看了气势壮观的日出景象。
此后,他又游览了天台的其他名胜,如龙王堂、寒风阙、香云洞、瑞霞洞、华阳洞、桐柏宫,还游览了着名的桃源。民间传说名叫刘晨和阮肇的两个青年进山采药,遇到了两个仙女,相互爱慕,匹配夫妻。至今桃源还有桃源洞,洞畔有两座婀娜多姿的“双女峰”,“桃源春晓”,为天台胜景之一。当然,徐霞客不是到这里来寻仙迹,他更多地考察了这里的瀑布、溪流的情况。
游览天台山时,徐霞客曾用二十几天时间游雁荡,但详情不得而知。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徐霞客三访雁荡山,目的非常明确:登临雁荡山绝顶,寻访大龙湫瀑布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