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46

第46章 论刚柔(1)

第一节总论刚柔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不足用补,有余用泄

【原典】

既①识②神骨,当③辨刚柔④。刚柔,则五行生克⑤之数⑥,名曰“先天种子⑦”,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⑧与命相通,此其皎然⑨易见者。

【注释】

①既:已经,既然。

②识:了解,认识。

③当:应当,应该。

④刚柔: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和医学中一对相对的概念,刚指坚硬无比、强劲有力,柔与之相对立。中国成语中有“刚柔相济”一词。

⑤五行生克:五行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宇宙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太上化道度世仙经》中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乃造化万物,配合阴阳,为万物之精华者也。”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又促进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和抑制的意思。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⑥数:指气数、运数。

⑦先天种子:指先天留下来的生命力,即原始的生命力。

⑧消息:这里的意思是增加与减少,即指阴阳刚柔的相互消长。

⑨皎然:月光明亮的样子,这里指清楚可见。

【译文】

已经鉴识神骨之后,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刚柔是五行生克的道理,道家叫做“先天种子”,不足的增补它,有余的消泄它,使之刚柔平衡,五行如谐,盈虚损益与人的命运相通,这是在对比中就能很容易发现的信息。

【评述】

阴阳概念起源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中已出现阴爻和阳交。《山海经》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阴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阴阳概念,最早时,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背阴的一面叫阴。继而不断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为自然界与社会界的所有现象。阴阳概念成为阴阳学说是在周朝以后,其中特别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这可以从《易经》中八卦阴阳爻的出现得到证实。八卦中阴爻和阳爻的出现在我国的夏朝的占书《连山》中。故《山海经》中有:“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出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这就是说,在夏朝时就有《连山》这样的八卦书,而八卦又是由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爻组成的。所以阴阳学说,至少起源于夏朝。

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八卦是阴与阳两种对立的符号组成的,也是由四种对立的符号组成八卦,再由三十二种对立的符号组成六十四卦。故《周易干凿度》指出:“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所以说,阴阳两种对立的矛盾,但又是互相统一的。唯有这种统一,然后才能产生变化,生成万物,故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终。

阴阳属性

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无所不在。阴阳的划分规律是:凡类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阳;凡类似——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属阴。

阴阳不但统摄了万物万象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具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属性。然而,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既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颠倒,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归类的。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划分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呢?《系辞》有:“干道成女”,干为父,坤为母,生震,良、坎、巽、离、兑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生万物,万物无不分为两性。

《系辞》还有:“天尊地郫”,“干阳物也,坤阴物也”和“阳卦奇,阴卦偶”。凡是类似男、高和奇的性质的都是属于阳的范畴;凡是类似女、低和柔的性质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特点,处在一个统一体内。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素间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因此,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

阴阳对立,即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诸如:电有正负极,磁场有阴阳极(南北极),原子由“正”电子核和“负”电子构成,建筑物有阴面、阳面,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等。阴阳转化,即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种属性,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消彼长,彼进此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易经·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俗称“风水轮流转”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

中国古人对阴阳依存、对立转化的论述,具有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与认识论。阴阳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反常,即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易经系辞》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风水学就是人类在居住选址、规划、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由于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系辞》有:“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所谓往来就是阴消阳长,由白天变黑天,由黑夜变白天,天气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用日月,寒暑的变化的规律,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反常的现象,也就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就是阴阳变化,它是事物或现象的阴与阳两种不同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其自身向对立面转化。《系辞》:“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阴与阳是对立的,但又有互相依存的方面,只有阴阳统一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样阴阳才能长期共存。

阴与阳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属性,但又可以互相转化。“生生之谓易”,“道有变动,故曰爻”。易,即阴阳相易,也就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所以就阴变阳,阳变阴。干初九的阳在下,坤初六的阴始凝,说明乾坤两卦代表着阴阳矛盾的统一体。两卦初爻是阴阳结合,阴阳转化的开始。就是说阴阳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事物只要顺着阴阳变化的规律发展下去,最终就能达到事物互相转化的目的。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它们各有各的属性:

“木”具有生发、发达特性;

“火”具有炎热、向上特性;

“土”具有长养、化育特性;

“金”具有肃杀、变革特性;

“水”具有滋润、向下特性。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地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阴阳五行在中国玄学系统中,所起到的类似数学公式转换或列车编组转换,是打通所有玄学关系枢纽的“金钥匙”。

对于五行相生相克,古人编有偈,现摘录如下:

五行相生歌

耳为格珠鼻为梁,

金水相生主大昌。

眼明耳好多神气,

若不为官富更强。

口方鼻直人虽贵,

金土相生紫蝗郎。

唇红眼黑木生火,

为人击气足财粮。

舌长唇正火生土,

此人有福中年聚。

眼长眉秀足风流,

身挂金章朝省位。

五行相克歌

耳大唇薄土克水,

衣食贫寒空有智。

唇大耳薄亦如前,

此相之人终不贵。

鼻大眼小金克木,

一世费寒又孤独。

眼大耳小学难成,

虽有贵财寿命促。

舌十口大水克火,

急性孤单足人我。

耳小鼻蠢亦不佳,

怪贪心恶多灾祸,

舌大鼻小火克金,

钱帛方盛祸来侵。

鼻大舌小招贫苦,

寿长无子送郊林。

眼大唇小木克土,

此相之人终不富。

唇大眼小责难求,

到老贫寒死无墓。

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与阴阳五行也有密切的关系。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共10个;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

天干的阴阳五行如下:

甲乙属木,甲为阳木,已为阴木,

丙乙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已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的阴阳五行如下:

寅卯属术,寅为阳术,卯为胡木,

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中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中国成语里面有“金生丽水”、“钻木取火”、“燃烬为土”、“烈火见真金”和俗语当中的“水来土掩”、“水火不相容”等,便可用于五行生克的解释互相联系。

简单说,在古人那里,五行生克关系的道理是这样的:

金生水:即“金生丽水”,好的泉水都是在含有矿藏的地方产生的,我们现在所喝的矿泉水就是“丽水”;

水生木: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但更需要水,有可以单独在水里生存的植物,而没有只需要土壤不需要水便可以生存的植物;

木生火:古代没有火柴,没有打火机,只有钻木取火;

火生土:草木燃烧之后得到的灰烬便变成土,古代的“刀耕火种”之所以燃烧山林,也是为了得到肥沃的土壤,火山灰也可以形成土壤;

土生金:一切矿藏都是在土里形成的;

金克木:“伐木叮叮”,用的是斧头,即金属工具;

木克土:古代最早的犁地工具叫做“耒”,就是木头做的犁;

土克水:筑堤防水、水来土掩、洪水泛滥堵塞决口使用沙包,沙土,沙也属于土之列;

水克火:用水灭火,不赘述;

火克金:一切金属皆熔于火,不赘述。

这样浅显地理解,五行生克便好记多了。

与阴阳五行转这个很实用的体系相比,太极、河图、洛书是三个概念性的符号体系,五行则是一个实用性的体系,在民间,中医中药、音乐绘画和四柱八字、勘舆风水、相骨相面、日常饮食等,莫不与它息息相关。

人的性情、命运与阴阳五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学认为,人物的根本,可求于悟性之理,然而悟性之理微妙,如果没有圣人眼光,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情性之理可求之于人外在表现,也就是说,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由观察其外在音容笑貌,一举一动而获得整个识人的途径,是从外表而知内的,从显处判断隐处,即:物,必须由外而内寻其质性。

形质来自何处呢?曾国藩认为形质与五行、阴阳、元一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含元一以为质,所以有其混同;因为禀阴阳以立性,所以有其刚柔;因为体五行而着形,所以有如水火金木土的形状。形状尽管千变万化,然其内在性质则不变,因而形成形质。

经由元一、阴阳、五行以论情性,为气性论者(或称才性论、质性论)的依据。东汉时期王充提出“用气为性”的主张,他认为“元一之气”是“性”之根源。王充说:“人禀气于无,气成而形立。”又说:“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决定性的好坏。

人之材质,在于所禀之气有多寡、厚薄、清浊之分,所以人的质性自然就有善恶、智愚、才不才、贤不肖的差别。禀气多、厚、清者为警者;禀气少、薄、浊者为患者。虽具有可箍性,然而这种教化并没有改变人的本质。人之天生的性质是不可变的。

下卷中提出“神”和“骨”为相之本,有本才会有种子,因此前面认为“刚秉”是相的“先天种子”。换句话说,“神”和“骨”很重要,而“刚”与“柔”同样很重要,“辨刚柔”,方可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