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44

第44章 识别忠正与奸邪(4)

【评述】

相骨是通过观察或揣摸骨骼来断人命禄的看相方法。古代相学中曾有“相人之身,以身为主”的说法。有人甚至把看相就称为相骨,东汉王充所着《论衡》中“相骨”一章,即泛指相学。古代相骨最注重考察骨与肉的关系,借用阴阳之理,以骨肉相称为阴阳相符,属善相。骨不坚肉或肉不辅骨为阴阳失调,属破相。相学中所相之“骨”有别于现代生理解剖学中的骨骼系统,主要指头部特定的十余块骨骼。相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目察。

相传唐宣宗时宰相路岩与驸马于悰不和,路借宴客之机请相士丁重暗中替于看相。丁重后谓于旬月之内必迁宰弼之任。路不信,丁正色道:“岂将人事可以斟酌,某比不熟识于侍郎,今日见之,观其骨相,真为贵人。”路闻言心虚,连忙改变策略,与于言和,后来于悰果然为相。可见丁重所用乃目察之法。一是以手扪骨,或谓之揣骨。

操此法多为盲眼术士。唐韦询《嘉话录》载:“(唐)贞元末年,有瞽目者称骨相山人,人求相,以手扪之,必知其贵贱。”明陆粲《庚巳编》亦载:“虎丘半塘寺有僧两目皆盲,善揣骨,言人贵贱祸福多奇中。”清观奕道人所着《滦阳消息录》,认为古代相骨术于南北朝时已广为流行,兴起或当更早。现有史料证明,相骨术至晚起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代,此后历代不衰,且与整个相术体系融合,成为相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骨相又称骨格、骨法,指人的骨骼特征所反映的命相。古人认为,人的骨骼好坏关系到寿夭贵贱,吉凶祸福。《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以相人说韩信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因此,古人看相十分重视对骨相的考察,有“骨格定一世之荣枯”的说法。古代相学认为,决定骨相优劣最重要的因素是骨与肉的相互关系。

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相术》引《照胆经骨论》曰:“骨者,四体之干,所受宜清滑长细,内外与肉相称。若骨沉重粗滞而皮肉厚者,近于浊也。若骨坚立轻细而皮肉薄者,又近于寒也。大抵要耸直不横不露,与肉相应者,方为善相。”古代相学所称之骨,不同于现代生理解剖学中的骨骼系统,虽然包括“四体之干”,但主要指头部特定的十块骨骼。北宋刘斧《定命录》云:“天宝十四载,陈阳县瞽者马生捏造自勤头骨,知官禄。”可见在古代的观念中头骨与人命禄的关系最大。

十块头骨中,位于脑后突起部的一块名为“玉枕”,可分为二十余种类型,每类都有不同的命运含义。相传唐代中书令房玄龄即因“脑后玉枕双双必见”而为大贵之人。宋代张尧封面相甚好,后脑却无玉枕骨,相士陈搏因之谓其本当身贵子荣,则因前后不应,乃为破相。除玉枕外的其余九块头骨在相学中谓之“九骨”,凡“九骨”丰隆耸起者皆为贵相。《后汉书·梁皇后纪》云:“永建三年,与姑俱选人掖庭,时年十三,相工茅通见后,惊,再拜贺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日角”,即“九骨”之一。考定“九骨”并非易事,还须与人的精神气质、品德才智方面的特征结合起来,然后一一核算,方能测断出人的命禄等级。

九骨是指头部与人命运关系极大的九种骨相。相书《月波洞中记》曰:“所谓九骨者,一曰颧骨,二曰驿马骨,三曰将军骨,四曰日角骨,五曰月角骨,六曰龙宫骨,七曰伏犀骨,八曰臣鳌骨,九曰龙角骨。”相学认为,此九骨丰隆耸起者为贵相之人。《后汉书·光武帝纪》谓光武帝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目,大口,隆准,日角。”日角,即九骨之一。考定九骨,辨人命禄,还须参照人的九行。所谓九行,即人的精神、魂魄、形貌、气色、动止、行藏、瞻视、才智、德行等九类精神气质方面的特征。九骨与九行相配,又构成九成。凡精采分明为一成,魂神慷慨为二成,形貌停稳为三成,气色明净为四成,动止安祥为五成,行藏含义为六成,瞻视澄正为七成,才智应速为八成,德行可法为九成。成数的多少,也就代表命禄等级的高低,通常地说:“九成八成臣中尊,五成六成臣中臣,三成四成五品人,一成二成有微勋,有之不成不白身,无成无骨永沉沦。”相学中又将这种以九骨与九行相配来确定人的命禄等级的方法称为九成之术。

【人才智鉴】

查继佐识别吴六奇

清代的查继佐慧眼识英雄,济人于难,最终也为自己免去了一场牢狱之灾。故事从查继佐参与修订《明史》一案开始的。

喋血庄氏《明史》案,是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狱,被凌迟、斩决的达70多人,震惊华夏。事源起于浙江湖州府南当镇上的庄廷珑。他很有抱负,不料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之后,意外地得到明朝相国朱国帧修撰的《明史》的最后几十卷手稿。庄廷珑立志学左丘明盲目着《国语》的事迹,聘请江浙文人吴之铭等10多人,对该稿进行整理和润色,更名为《明史辑略》,署上庄廷珑并江浙18名士的名字刻印刊行,其中就有江南名士查继佐(即查伊璜)的名字。可惜庄廷珑未见到《明史辑略》正式出版就去世了。

虽然修史诸人已将文中不利于清廷的文字一一删去,但字里行间仍读得出怀念前朝、扬明贬清的意味。更大的遗漏是,文中历年仍按明代年号编排,称清先祖和清兵为“贼”,称清为“后金”等等。湖州人士吴之荣抓住这个漏洞,想借此升官发财,将“反书”告了上去,一直告到刑部。参加修订工作的10多人自然脱不了干系,因牵连入狱的达2000多人,处死的有70多人。列名参订的18人除查继佐外,无一幸免(时庄廷珑已死,被开棺戮尸)。

查继佐能够在这场文字狱中逃脱厄运,是与他数年前结识吴六奇有重要的关系,当然他那时候还不知道那个人就是吴六奇。

那年岁末,天降大雪。查继佐独自饮酒,颇觉无聊,到户外走赏雪景,见一乞丐在屋檐避雪。那个乞丐虽只穿了一件破旧单衣衫,在寒风雪冻中却丝毫不以为意。走近一看,查继佐见他生得身材魁梧,骨格雄奇,心下非常奇怪,便对那位乞丐说:“雪一时不会停,去喝杯酒如何?”乞丐爽快地答应了,无丝毫忸怩受宠之态。乞丐喝了20多碗仍无酒意,查继佐却已趴在了桌子上。

第二天醒来,查继佐忙去瞧那位乞丐,见他正在园里负手赏雪。寒风吹过,查继佐只觉冷气入骨,那乞丐却是泰然自若。查继佐说:“天寒地冻,兄台衣衫未免过于单薄。”当即解下身上的羊皮袍子披在他的肩上,又取十两银子,双手奉上,说:“这些买酒之资,兄台勿却。何时有幸,请再来喝酒。”那乞丐大大方方接过银子,道声“好说”,也不言谢,扬长而去。

原来这乞丐身负绝世武功,名叫吴六奇,一时落魄江湖,受阻于风雪中,后因军功累官至广东提督,在《明史》一案牵连到查继佐时,出面救助了他。查继佐虽为一时之兴,未必真识出吴六奇的才干气运,但仍有“那乞丐非一般可比”的见识意气,因此在《明史》一案中逃脱性命。

查继佐看到吴六奇“身形魁梧,骨骼雄奇”,并从古人关于筋与骨的论述中,推断出吴六奇是个“非一般可比”的人。

第五节论骨色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原典】

骨有色,面①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②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③,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④是孤僧⑤;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注释】

①面:指人的面部颜色。

②联:意为相互关联、气势贯通。

③缺天庭:是说天庭不饱满。

④半:这里是泛指,意思是大概、多半。

⑤孤僧:僧人无家无业,没有妻子儿女,所以这里称为孤僧。

【译文】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