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33

第33章 七缪第十(2)

清洁高雅的美德,显露在外表和气质上,人们在观察时就很难失误。失误的原因,常常发生在尤妙和尤虚两种人身上。这两种人与普通人有所差别。尤妙和尤虚两种人,其精美的地方都蕴含在内心,外貌却普普通通毫不修饰。被称做“尤虚”的人,言辞浮夸,容貌美丽,内在本质与外表恰恰相反。

人们在寻求奇才时,能用精妙入微的眼光去探求其中深奥神妙的道理,明确其奇妙特异之处。有的人把相貌的欠缺看做一个缺憾,有的人将美丽的容貌看做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把直率坦诚当做虚华,有的人将虚伪当成真实。因此过早地提拔往往造成失误,倒不如按照正常的次序进行。按照次序,才是正常的选拔方法。

如果不能够考察人才的实质,又怎么能保证选拔时没有失误呢?所以当人们将选拔时遗漏的人才加以重用时,总会后悔没有过早地提拔。

选拔的奇才却非常失败,这种事情的造成在于事先没有加以鉴别。当人们任意地选拔人才却造成失误时,往往会悔恨当初没有征求众人的意见。

征求众人意见后而造成自己的失误,就会埋怨自己不够自信。所以当有才能的人成功时,众人就会产生误解。就像韩信立了大功,他的乡人们为此大为震惊一样。这怎么是因为厌恶奇才而喜欢怀疑他人呢?只是由于特殊的人才世间罕见,奇特的才能难以被世人认识罢了。所以张良体质文弱,但治理国家的才智在所有智者之上,堪称楷模。荆轲相貌平平,但其出众的勇气在所有勇士之上,可谓其表率。因而才能杰出的人,在众人之中会显得卓尔不凡。而圣人,更是所有杰出人物之中的杰出人物。人的才能越是突出,他所能达到的境界就越深远。因此在一个郡国中才能初等的人才,在州里只和其他人才处于同一级别,不能达到被人评论并分列的等次。作为州里的杰出人才已经达到被人评论并分列的等级,但在整个国家的评论与分列中只能算做下等人才。

在国家级的上等人才中,也有优劣高低的差别。所以一般人认为好的人才,只是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而不欣赏那些人才中的人才。因此,一般人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够知道同辈人中的人才,而不能够知道排列人才的标准。而同辈中的人才,能够知道排列人才的标准,但不能识别出特别出众的人才。特别出众的人才,能够知道圣人的主张与观点,却不知道圣人学问和技巧的精奥。由此我们得出,品评人物的道理,是深不可言,奥妙无穷的。

【解析】

在第七章中,刘劭总结了人们在识人问题上容易出现的七种缪误并揭示了缪误产生的根源及流弊。时至今日,其中的某些论述依然对我们有着启迪作用。

鉴定人物时的七种谬误分别是:

①察誉有偏颇之缪;②接物有爱恶之惑;③度心有小大之误;④品质有早晚之疑;⑤变类有同体之嫌;⑥论才有申压之诡;⑦观奇有二尤之失。

之所以会在鉴定人物才性时出现这七种错误,其根本原因大致有几点:一是只信耳,不信目,人云亦云,不经过自己的分析。二是夹杂个人的主观爱恶,而不作客观冷静地评价。一般人都喜欢与自己类型相同的人,厌恶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三是只看表面的现象,不作深入了解。四是只作片面观察,不作全面的分析。五是静止地看待问题,不考虑事物的发展变化。六是出于私人的恩怨,有意地夸大或贬低对一个人的评价。七是一般受自己思想、视野的限制,无法了解有特殊才能的人或超过自己的人才。

“察誉有偏颇之缪”是指我们认识一个人很容易被传闻的内容所误导,产生与事实不相符的偏差,这是识人时常见的第一个谬误。要了解一个陌生人,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四处打听这个陌生人的情况,但这种道听途说的消息只能提供参考,不能百分之百相信。因为这些消息会使我们在识人时产生偏差。为了避免出现这类错误,我们就要在“察”与“试”两方面多下功夫。“察”是查证,当我们听到若干传闻以后,认真加以追查,弄清事实,以确定其真假。“试”是测试、试用,只有这样,才可以辨识人才。

“接物有爱恶之惑”也是识人的一种谬误,人人都喜欢善良的人,讨厌邪恶的人。但是由于人性好恶,主观看法的误导,往往会发生善意对待邪恶的人、疏远善良人的反常现象。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有时,我们看到了邪恶之人的长处,因而对他有好感;而有时,我们却看到善良之人的短处,因而对他嗤之以鼻。

“度心有小大之误”是指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志向与修养时,经常发生以点代面、以面代全的错误。

一个人成功的早或晚,与其智慧成熟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人智商开发早,有的人智力到晚期才得以发挥,假如我们以早成而怀疑他晚智(认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或从晚成而怀疑早智(认为长大之后有成就者,小时必定平平),都会产生识人的谬误,也就是所谓“品质有早晚之疑”。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偏才之人只赏识跟他们才质一样的同体人,然而同体的人并非就相安无事,他们彼此之间仍然矛盾重重。当彼此实力悬殊时,互相依赖、合作,共同对待不同体的人,当彼此实力相当时,则水火不容,斗争激烈,这就是“变类有同体之嫌”。

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在识人过程中,仅从事业成败的情况来衡量,说成功者为有才能者、失败者为无能者,就陷入了“论才有申压之诡”的缪误中,因此必须从质性、情势、机运等主客观因素中去综合衡量、评估,才算公正合理。

“二尤”之人指“尤妙”与“尤虚”之人。识别这两种人才常会出现“观奇有二尤之失”的缪误。一般来说,识人都是从外在表现知其内心世界即从外在的声音、形貌、举动等来研判内在的质性和情感。但“二尤”之人,与众不同,从其外表根本看不出内心的质性。尤妙之人,有真才实学,大智若愚,外表看来平平常常,毫不出色;尤虚之人,一表人才,能言善道,可是一肚子草包,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无学问的人。我们要注意,不能被其表像蒙蔽。

“七缪”,在现代识人时依然存在,身为领导,要了解识人难的原因,以及在识人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犯的那些经常性的错误,应汲取教训,将更多的人才从茫茫人海中挑选出来,为自己所用。既使人才有英雄用武之地,又能使自己的事业如虎添翼。历观各代政事,有哪一件不是由于人才考察和任用得宜而兴,小人得志而废呢?如果自己领导的单位不景气,人心涣散,自己就应该认真考虑,仔细检讨自己人才任用方面的问题了。

【人才智鉴】

颜驷生不逢时

人们在识人时常常存在的一个错误就是以个人好恶为判断标准。这样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令壮士断腕。以个人好恶为标准,往往会拔高所喜欢人的优点,夸大所厌恶人的缺点,或是喜欢时把他的缺点也当优点,一旦讨厌就贬得一无是处。这样识人自然会亲小人、远贤臣,搞得家不家、国不国,大好形势一念之间断送了。颜驷生不逢时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汉武帝到郎署(汉朝官署名)巡视,遇见一个衣裳不整的白发老翁,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呢?什么时候在此为郎(宿卫之官名)的呢?”

老翁答道:“臣叫颜驷,在文帝时就在此为郎了。”

武帝又问:“为何这么老了,仍在此当差呢?”

颜驷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好年老的而臣尚年少,陛下喜好年少的而臣已年老,因此历经三世都没有晋升的机会,只好一直在此当差了。”

假如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话,颜驷一生的机遇必定大不相同。针对颜驷生不逢时,我们一方面感叹造化弄人,一方面也深刻体会到了个人好恶影响识人之深。

北宋的着名文人刘几几次殿试都可以取为第一,但由于他喜欢出一些奇言怪语,令主考官欧阳修非常讨厌,因而几次都落选了。欧阳修在阅一份考卷时,读到一句话:“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说:“此必是刘几的试文。”批道:“秀才辣,试宫刷。”朱笔一挥,刘几又一次名落孙山。数年后,又是殿试,题目为“尧舜性仁”。有一篇应试文写道:“静以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凶之诛。”欧阳修大加赞赏,取为第一。列名单时,才发现是刘几的文章。欧阳修愕然良久,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