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34

第34章 七缪第十(3)

明思宗用人多疑可悲之至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思宗朱由检于崇祯元年至十七年(1611-1644年)在位,是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因而勤于王政,旰食宵衣,生活也不奢华。他17岁时曾以果断与睿智,干净利索地解决了宦官魏忠贤的问题,被称“沈机独断、刈除奸逆”。然而最终朱由检却扮演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可悲角色,落得个自缢的下场。究其原因,除了明皇朝代表的封建制度已近末世外,朱由检在用人方面政策失当、用人多疑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犹疑不定,选人失准

朱由检疑心颇重,不断变幻任才标准。表面上希望忠良辅政,实际上不知怎样才算忠良才俊。他曾用出题测试的办法考察廷臣,企图以此对策考试选拔良才,但这种考试拘泥于文论,不能考出真实水平,在明末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急迫的客观环境下,非但难出应变之才,甚至给奸巧之人提供了弄假作弊的条件。陈演本是一个“庸才寡学”善于拉拢逢源的人。在朝廷廷试之前,他勾结买通宦官,窃得皇帝考试题目,做好准备,考试之时“条对独称旨”,合于皇帝口味,被选入阁,不久任内阁首辅。他对国事“无所筹划”,却贪污受贿,臭名远扬。朱由检又改为从六部和地方大员中各选一人入阁,采取平均主义凑数办法,结果人非其才。如张至发以外僚入阁,不懂朝廷制度,“诸翰林多不服”,“一切守其所为,而才智机变逊之”,朱由检也发现他不能胜任,匆匆将他撤换,理由是身体原因。其实张至发结实得很,遂让他回籍调理。时人传笑,以为“遵旨患病云”说是皇帝命令他生病回籍调养的。后来,朱由检又以圣人之后为理由,选孔贞运为首辅,孔贞运是孔子六十三代孙,不尚实际,只务虚名,也匆匆而去。

朱由检采用枚卜的方法决定内阁成员,先让廷臣推荐一批候选人,然后“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决定人选与次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皇帝已失去判别人才决定人事的能力,更谈不到知人善任。在这种心存疑惑、无所适从的状态中,崇祯一朝的阁辅大臣走马灯似地更迭。内阁与六部,始终没有涌现出一位杰出人物。朱由检掌权17年中,内阁成员50余人被更换。其中,10人被削职、革职,25人离职回乡,正常致仕或卒于任所的只有6人。刑部尚书易17人,兵部尚书凡14人,亦罕有善全者。

二、刚愎自用,猜忌忠贞

明朝阁臣并非都是无用之辈,只不过皇帝多变多疑,使他们无从施展才干而多有后顾之忧。如孙承宗曾以首辅身份视师辽东,颇有成效。刘鸿训处事果敢,颇有魄力。钱龙锡协心辅理,朝政稍清。文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这些人物的素质是不错的。但他们同情东林党人,朱由检便不分清红皂白一律猜疑,怀疑他们朋比为奸,将他们相继罢免。

朱由检的一个战略错误酿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就是因猜忌错杀了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年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他单骑出关赴东北考察军事、政治,回京后自告奋勇守御辽东。袁崇焕筑宁远(今辽宁兴城县)等城池抗御努尔哈赤的后金军进犯,宁远一战击伤努尔哈赤,获宁远大捷,接着又在宁锦挫败皇太极,被思宗任命为兵部尚书。但思宗对他的信任没有维持多久便开始怀疑。聪明的皇太极认为击败明军的惟一办法是除掉袁崇焕,而除掉袁崇焕的最好策略便是反间计。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联络蒙古部南侵,因害怕山海关、锦州一带的袁崇焕,便绕道长城喜峰口入关,攻克遵化,直逼京师。袁崇焕在山海关闻讯大惊,急率大军驱驰赶回北京,正遇后金军到,两军相峙,后金军战不能胜。皇太极此时派人买通明廷中阉党,制造谣言,说袁崇焕与后金早有联络。思宗心下怀疑,派大学士孙承宗驻扎通州,督理所有兵马。正好有两个赴通州传旨的太监,中途为后金俘虏。皇太极见天赐良机,便安排二宦官在军帐中看管,看管者则是原明朝降清将领高鸿中、鲍承先、宁先我三人。三人夜里窃窃私语,说后金大汗昨日单独出营同北京来的骑马者谈话很久。又说他们不愿与袁崇焕兵戎相见,又说袁崇焕大帅与大汗已定密约。两太监偷听谈话之后试着逃跑,竟无人发觉,逃回京城,密告思宗。当此危急之秋,思宗不加思考,认定袁崇焕通敌。他假装召袁崇焕进宫议事,将袁崇焕拘捕,继而处死。思宗制造了冤案,还自作聪明以为除了内患。天下正直者都知其冤。直到后来清太祖皇太极死后,纪实录中纪录了他施反间计的过程,真相彻底大白。

思宗猜忌大臣,自毁长城,使其不论是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还是抵御清军的进攻都没有得到有力的抵抗。李自成起义军入北京时,太监曹化淳开门纳之,思宗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入朝,最后身死煤山,还说什么“然皆诸臣误朕”。可见其至死不悟用人之失,诚为可悲之至。

不嫌貌丑识奇才

罗泽南与骆秉章同为湘军将领,但罗的成就较大,他们都是曾国藩亲选的人才。世人大都以为曾氏爱相人,重相人,其实他的相人主要在于观察人的内在气质及其外在表现,并非是“以貌取人”。据说,罗泽南其貌不扬,不仅眼睛近视,因为家境贫寒,常常衣衫不整。曾氏却以为,罗在家庭中历遭不幸,久受困顿,却能“益自刻厉,穷年汲汲,与其讲论廉、关、闽之学”,所以竟破格选拔,委以重任,视为自己的左右手。

至于骆秉章,则根本是一副弯腰躬背,骨瘦如柴,走路时摇头摆尾呤诗作论,“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的形象,曾氏所以会委以重用,并引为知交,看中的无非是他的一身才气,逢人便称此人为奇才。

“朝秦暮楚”的由来

“朝秦暮楚”讲的是战国时的陈轸。张仪和陈轸都投靠到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不久张仪便产生了嫉妒,因为陈轸很有才干,比他强。

张仪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听说陈轸还常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大王您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呢?最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秦王马上传令召见陈轸。一见面,秦王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这儿,准备上哪儿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

陈轸一听,莫名其妙,很快便明白了,这话中有话,于是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

果然如此。秦王对张仪的话更加相信了,于是慢条斯理地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

原来是张仪在捣鬼!陈轸心里完全清楚了。他没有马上回答秦王的话,而是定了定神,然后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事不单是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从前,殷高宗时孝己非常孝敬自己的后母,因而天下人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儿子;吴国的大夫伍子胥对吴王忠心耿耿,以致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臣子。所以,俗话说,出卖奴仆和小妾,如果左右邻居争着要,这就说明他们是好仆好妾,因为邻里人了解他们才买;一个女子出嫁,如果同乡的小伙子争着要娶她,这就说明她是个好女子,因为同乡的人了解她。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却被怀疑,我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

秦王听了,觉得有理,点头称是,但又想起张仪讲的泄密的事,便又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我秦国的机密泄漏给楚国呢?”

陈轸坦然一笑,对秦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不是楚国的同党呀!”

秦王一听,却糊涂了,望着陈轸发愣。

陈轸还是不紧不慢地说:“据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妾。有人勾引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却被那个妾大骂了一顿。他又去勾引那个年轻一点的妾,年轻的妾对他很好。后来,楚国人死了。有人就问那个勾引小妾的人:‘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轻的?’他回答说:‘娶那个年纪大些的。’这个人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轻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现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二,而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楚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

陈轸一番话消除了秦王的怀疑,又得到了重用。而张仪却被秦王日益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