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29

第29章 八观第九(2)

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来了解他的名声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呢?凡是具有偏才的人,性格中一般包含两种或更多的品质,这些品质之间可以相互促进,从而使他们因此获得美好的名声。因此,骨骼坚挺、气质清朗的人,就会获得美好善良的美名;气质清朗而又体力充沛的人,就会获得强健的美名;聪明直率、坚强诚实的人,就会有值得信赖的美名。如果在这些品质的基础上,再加上端正的品质,这个人就会形成高尚的品德;如果再加上勤奋好学,他就会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因此观察一个人具备多少种品质,就可以知道他的名声有多好了。

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来认识他的所做所为与心中所想是否表里一致呢?如果仅仅以揭发别人的隐私为目的来观察别人,是违背人之常情的,这样做不能算是公正待人,因此,当面揭露别人的隐私,看上去是很正直的行为,实际上这是攻击好人,斥责良善之辈。如果有意放纵自己,这种行为看上去很自由,但却不能使人步入正道,因此,这种有意放纵自己的举动看上去很洒脱,仿佛看清了一切人情世故,但实际上是行为傲慢,生活没有节制。所以说,正直的人爱斥责别人的过失,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也爱斥责别人的过失,他们的斥责看起来是相同的,但斥责别人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

洒脱通达的人放纵不羁,放荡的人也放纵自已,他们放纵的行为相同,但放纵的原因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区别他们之间的不同呢?性格正直而又温和的人具有中庸的美德;性格正直却好揭短的人就有错误的倾向;喜欢斥责别人而自己品性又不正直的人,就是表里不一,似是而非的人。能疏导自己的情绪,行事又有节制的人,就具有通达的性格;通达得过分了,就产生了错误的倾向;放纵而不节制自己的,就叫做表里不一的人。错误的倾向和表里不一,这两者的表现是一样的,但性质却是不同的,这二者都是似是而非的表现。

因此,有的人轻易向别人许诺,看上去很讲义气,实际上很不守信;有的人办事时经常变换方法,看上去很有能力,实际上收不到一点效果;有的人喜欢刻意进取,看上去似乎善于观察事物,实际上只会添乱;有的人表面上很顺从,看上去挺老实,背地里却固执己见。这些都属于似是而非的表现。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有的人手中掌握很大的权力,看上去像是滥用权力的奸臣,实际上他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有的人非常聪明但不外露,看上去似乎很愚笨,实际上他却很精明;有的人具有博爱的胸怀,看上去这种爱非常空泛,但实际上这种爱非常深沉淳厚;有的人爱讲道理,说实话,看上去总是在谴责别人,实际上他非常真诚,都是为了别人好。所以我们要认真观察,辨别清楚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不同表现,掌握真实情感的正反两种情况。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容易明白,但实际上则难以区别,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又有谁能把握假像下的真实情况呢?所以要是仅仅听对方说的话,轻易就相信对方的神色表情,有时就会失去对真相的了解。要是怀疑真相而去相信假相,有时就会失去真正的人才。所以观察辨别一个人是否贤明,必须看他外在的行为举止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内在动机。因此,观察他的内心动机,就可以知道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人对别人的爱敬态度,来判断他为人处世之道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别人、尊敬别人。因此,《孝经》中认为“爱”是最高的道德,把“敬”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周易》把自然气息之间的交融感应作为道德,把谦让作为准则;《老子》把“无”当做道德,把“虚”作为准则;《礼》把“敬”作为根本准则;而《乐》则把“爱”作为中心思想。要是人的本质中有爱和敬的成分,那么他就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就可以在感动天地的同时获得别人的信任,因此,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就会有一帆风顺之感。在爱和敬两者之中,“爱”的方面不能比“敬”的方面比例小,要是爱比敬少的话,只有廉洁清高的人愿意归附这样的人,大多数人则不愿和他在一起,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中爱比敬多的话,虽然廉洁清高的人对他不满意,但被他的爱打动感化的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他献身。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敬”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能使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别过于严格,从而使人们相互疏远,这种情况若长久下去,就难以打动人心。而“爱”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能够使人们之间的感情日趋亲密,这种情真意厚的爱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因此,观察一个人敬爱别人的态度是否真诚而端正,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情绪和欲望,来辨别他是心胸宽广的贤者还是器量狭小的小人呢?人的情绪和欲望有六种基本的表现方式。如果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就会感到喜悦;要是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他就会产生抱怨;要是他总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绩,就会被别人所厌恶;要是他处处谦虚退让,甘居人后,就会讨得别人的喜欢;要是他揭露了别人的短处,就会惹人生气;要是他既经常自我夸耀,又揭露别人的短处,就会遭到别人的妒忌。这些是人的本性的六种不同表现。希望自己的理想实现是人之常情,所以性格刚强的人喜欢发奋图强,建功立业;正直善良的人喜欢督察行政事务,制定规章制度;有才能的人喜欢治理动乱的局面;有谋略的人喜欢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喜欢盛气凌人地质问别人;贪婪的人喜欢聚敛财富;得到上级宠幸的人喜欢显示他的权势。

如果他们的愿望理想得到别人的称赞歌颂,他们就会非常高兴,这就是所谓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如果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挥,那么他们的愿望就实现不了,要是他们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他们就会感到悲哀。因此,要是不能建功立业,性格刚强的人就会愤慨;要是行政事务都不讲规章制度,正直善良的人就会悲哀;要是政局动荡不安,有才能的人就会哀叹;要是敌人的力量还没有被消灭,有谋略的人就会陷入沉思;要是无法积聚财富,贪婪的人就会忧虑;要是自己的权势得不到显露,得宠的人就会悲伤。

这就是所谓能力得不到发挥时,人们就会悲哀。每个人都想超过别人,都想比别人强,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都非常厌恶别人自夸,自夸就是想超过别人。因此,要是有谁自夸长处,就会招来别人的厌恶。这就是所谓的炫耀自己的长处,就会招人厌恶。每个人都想取得胜利,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都喜欢别人谦虚,谦虑表示自己不如别人,甘居人下,甘居人下就有谦让的意思。这就是所谓谦虚退让,甘居人下就会讨人喜欢。掩盖自己的不足,显示自己的长处,这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要是有人触犯了另一个人的短处,那个人就会觉得像被罩子盖住了,感到愤闷与难受,这就是所谓揭别人的短就会惹人生气。嫉妒、攻击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也是人之常情。要是自夸不已,使别人讨厌自己,虽然会招来憎恨,但也不会招惹更大的祸患。而如果拿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这也就是所谓的既自我夸耀又触犯了别人的忌讳,就会招致别人的妒忌。以上这六种情况都源于自大的心理。所以贤明的君子在待人接物时,不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冒犯,不计较就会显得谦虚退让,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了。但是见识浅薄的小人却不是这样,这种人既不能正确地审时度势,又要求别人听自己的。

他们假装敬爱别人,以这种态度来使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要是别人不经常邀请他去做客,他便会认为对方轻视自己;如果别人侵犯了他的利益,他就会怀恨在心。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情绪和欲望,可以辨别他的内心,可以知道他究竟是心胸宽广的贤者还是粗俗丑陋的小人。

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短处,来知道他的长处呢?偏才的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由此推论,性格正直的人缺点在于好斥责别人而不留情面;性格刚强的人缺点在于过分严厉;性格温和的人的缺点在于过分软弱;性格耿直的人缺点在于拘谨。然而,正直的人如果不抨击邪恶,明辨是非,他也称不上正直了,既然喜欢他的正直,就不要全盘否定他好责人之过。好责备人恰好是正直的标志。刚强的人如果不严厉,也就称不上刚强了,既然喜欢他的刚强,就不要责备他的严厉,严厉恰好是刚强的表现。温和的人如果不软弱,他也就保持不了温和的性格。既然喜欢他的温和,就不要责备他的软弱。软弱恰好是温和的标志。耿直的人如果不拘谨,他就保持不了耿直的性格,既然喜欢他的耿直,就不要指责他的拘谨,拘谨恰好是耿直的表现。但是,有缺点的人不一定有优点,而有优点的人,必定要表现出一些缺点。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缺点,也就可以知道他有哪些优点了。

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来分析他在哪些领域会获得成功呢?“仁”,是道德的基础;“义”,是对道德的自我约束;“礼”,是道德的具体表现;“信”,是道德的支柱;“智”,是道德的主导。而“智”来自于人的聪明。聪明对于人来说,好像是白天的太阳、夜晚的烛火那样重要。越聪明的人知识面就越广博,但是要想达到知识渊博是很困难的。这样看来,勤奋学习某方面的知识,不一定都能成才;即便成才之后,掌握了高超的技术才能,却不一定能理解深刻的理论;即使精通理论又能言善辩,却不一定具有“智”的品质;即使是有了智慧,能够处理各种事务,却不一定能掌握普遍性的真理——“道”;只有对“道”进行深入地思考,才能通晓世事。因此,勤奋好学比不上掌握技术才能;有技术才能比不上精通理论;精通理论比不上富有智慧;有智慧比不上对“道”有所把握。“道”这种东西,在天地间循环变化、神秘莫测,我们很难说清它到底是什么。

因此,只能另外讨论在“道”之下的各种才能与品德,当几种才能品德各自发挥作用时,以“仁”最为出色。而当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用时,就应该以“聪明”为主导。因此,如果人们用聪明来指导“理”,就会通晓事物的道理,如果没有聪明作主导,人们就会一事无成。所以,没有聪明指导时,人们在辩论演说中就举不出深刻的道理而显得繁琐杂乱;没有聪明指导时,设立法规制度就会设想不周全,因此显得过分苛刻;没有聪明指导,玩弄权术就显得虚假诡诈。因此,如果能力相等的人共同学习,聪明的人就会成为老师;如果力气相近的人一起竞争,聪明的人就会成为英雄;如果道德品质相同的人共同行事,那么通晓一切知识的人会成为圣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就会知道他能在哪些领域取得成功。

【解析】

本书上卷研究最多的问题是人物才性鉴定的方法,刘劭在第九章中,集中讨论了人物才性鉴定的方法和途径,即“八观”。观者,观其形貌,察其本质。所谓“八观”就是:①“观其夺救,以明间杂”;②“观其感变,以审常度”;③“观其志质,以知其名”;④观其所由,以辨依似”;⑤“观其爱敬,以知通塞”;⑥“观其情机,以辨恕惑;⑦观其所短,以知所长”;⑧“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八观”的才性鉴定方法首先能够根据性情的常和变,多方面、综合性地考察一个人的真实情况。比如“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注意到人性中有正反间杂的情况。通常的见识是宽仁出于慈爱,事实上也有慈爱而不宽仁的,或者宽仁而不救济的。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实际上是个人的私欲或性格上的弱点在起作用。由此推论,指出个性素质比之才能更为重要,如果素质有极大的缺陷,所谓的才能只是害人害己的东西,尽管素质、修养在这里不是刘劭讨论的重点,但由此可见他除了重视人的才智之外,也并未忽视道德修养的作用。

“八观”识人方法的八个具体途径可谓各有所长,各显其能。

识人的第一个方法,观察一个人是否能在凶恶中主持正义,能否用善去感化恶人,即可弄清楚是不是没有恒心、摇摆不定的间杂之人,也就是察其夺正与救恶,辨其立场之坚定。

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是识人的第二种方法。人的外貌淳厚而内心深沉,若要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必须从对方的言谈应对中观察、了解对方的目的何在,然后再研究其内心状态和附和赞同的目的。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从人物神色举止,感情变化等方面考察一个人的才性特征,尤其要去除种种假相,深入本质。

识人的第三种方法,即看其人是否名副其实。偏才的人,通常以一才见长,以一才闻名,两种才质互相激发,才会产生种种美名。依据所得之美名,再与其所具备的质性比较,两者是否名实相符。

识人的第四种方法,是观察一个人的所为,并判断他是否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刘劭对“依似”的情况有独到的见解。所谓“依似”,即人物行为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表现,比如“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所以为讦则异”。似非而是的情况则如“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有人认为刘劭挑出这种情况实有所指。因这类人皆不从自己本性来,只是随时尚而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