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18

第18章 才能第五(5)

作为政治家的周公,深知人才对于江山社稷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执政过程中为周王朝选拔、任用了大批人才,并多次对成王讲述用人之重要。对于年幼的成王,周公经常以商汤代夏、武王灭商的历史经验教训劝导他重视用人问题。他告诫、提醒成王要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处理各项政务,不包办代替,甚至一句话都不多说;对待贤士,始终如一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期把臣民们治理好。周公以爱惜与期待之情,希望年幼的成王执政时解决好辨别贤愚的问题,尤其不要让小人从中得隙作梗。他对成王说:“继今自立政,勿以人,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人”即指沾沾于私利的小人,是万不可用的;“吉士”即贤才,只有靠他们才能振兴国家。

周公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还能够尊重人才,礼贤下士。周公被封于鲁,是春秋时鲁国的始祖。因为他代成王摄政,不能就国处理鲁国事务,便让儿子伯禽代管鲁国。伯禽临行之时,周公对他的惟一嘱咐便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据《史记》记载: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周骄人。”

的确,周公作为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代行周朝大权,可以说是十分显贵的人物。然而,他却能平等待人,在人才问题上孜孜以求,毫不懈怠。正如他告诫伯禽时所言,一旦有贤士来访,即使他正在洗头,也要握住头发去接见;即使在吃饭,也要吐出咀嚼的食物,以接待来宾。如此恭谨爱士,还惟恐怠慢或失掉天下贤才。因此,他要求儿子治理鲁国,首要之事便是广招贤俊,礼贤下士,尤其不可因为自己是掌权者而对贤士轻慢无礼。周公对伯禽的这段话正是他多年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形象总结。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周公的言行成为后世用人者恭谨爱贤的典范,成为千古之训,故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说。

汉武帝迎申公用江充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皇帝,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异常突出的一个。

汉朝是在秦末农民起义胜利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汉初的朝廷官员多是军功贵族。刘邦虽多次下求贤令,表示与贤士大夫共治天下,然而贤士大夫并没有大量进入朝廷,史称“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初定,公卿皆军吏”。孝惠帝、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到文帝、景帝时期,仍不任儒,都是任用最高军功爵列侯、关内侯的军人或嗣袭侯爵的军功贵族子弟,太常属官博士虽由文人担任,不过具官侍问,也没有进入公卿行列。一直到汉武帝继位之初,汉朝仍然是军人贵族政府。于是,汉武帝决心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更多权利的欲望,广泛地选拔人才,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基础。

汉武帝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十分清楚贤士大夫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极为重视并非常善于选用贤能人才。他一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一块给汉武帝上书说,他们的师傅申公具有治理国家的本领,应该录用在朝。但此人由于深藏若虚,深居简出,不易出来为官,故需要重诏才得入朝。申公,原是楚国(汉封诸侯国)名士,曾和当时名士穆生、白生在楚国做官,任中大夫,一直受到元王刘交的尊敬。到楚刘戊(西汉刘姓诸侯王,楚夷王刘郢之子。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嗣袭楚王。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与人犯淫乱罪,削东海郡;三年,复与吴王濞谋反,兵败自杀。在位时,由于刘戊沉湎于酒色,无意礼贤,穆生便急流勇退,谢病回家。七国叛乱时,楚王刘戊也要参加,申公、白生由于极力劝阻,触怒楚王而被治罪。最后楚王刘戊兵败,自焚而死。叛乱被平定后,申公、白生才被免罪释放,回到故里。对于申公在朝野上下的名气,汉武帝早就有所了解,又经过赵培、王臧的推荐,更加深信不疑。第二天,武帝便立即派遣使臣,用安车薄轮(为防车子振动颠簸,用薄草包住车轮子,以示对乘者的敬重),束锦加壁,前去迎聘申公入朝。

当时,申公已经80多岁,多年闭门不出。这次听说汉武帝下旨派使臣前来,知道圣旨难违,便不得不出门迎接。当使臣向申公宣读圣旨之后,申公感到汉武帝如此敬重自己,可见一片诚心,便应诏入朝。

过了不久,申公来到了长安,晋见武帝。武帝见申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道骨仙风,目光如炬,所以更加敬重申公,传谕赐座。汉武帝说:“久闻申君饱学,今使臣请来,请闻治国之道。”申公非常从容地回答说:“为治不在多言,但视力行如何。”两句话说完,便不再说话。申公原想,先用两句话试验一下汉武帝的智力,尔后再有问必答。武帝非常聪明,听完申公说的两句话便知就里,已是心满意足,不复再问。当即下旨,任命申公为中大夫。

另外,当时朝中有一个名叫江充的大臣,他为人刻薄严厉,但是刚直不阿,从不徇私舞弊。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朝中重臣,他都一视同仁,因此,深受汉武帝的重用。汉武帝让他穿着绣花衣服、手持节仗的绣衣使者,带领大军去围剿反抗官府的百姓,去督察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江充不负重托。有一次,江充查出有些贵族子弟所犯的罪行后,警告他们说要送他们去充军。结果这些贵族子弟便提出交上大笔钱财借以赎罪。这时,汉武帝正需要大量军费,见到江充罚没贵族子弟的大批赎金后非常高兴,从而进一步认为江充非常忠实可靠、办事能力强,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大臣。有一次,汉武帝带领江充上甘泉宫,路上碰到太子刘据手下人坐着马车急驶过来,江充便上前喝住,把车扣下。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出行,除了随从的人以外,路上不允许有其他行人,否则就要受处罚。太子的属下竟然违背这种规矩,非同小可。因此,太子刘据非常害怕,于是便派人去找江充求情,不要向皇帝报告这件事。江充根本不买这个账,他特地上了奏章指责太子对于属下管理不严。汉武帝了解这件事后,更加赞赏江充,并夸奖说:“作为大臣就应该这样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于是,又给江充升了官职。江充铁面无私,不徇私情,震慑了一些皇亲国戚、王公贵人,使他们变得规规矩矩,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由于汉武帝能够真正起用贤能人才并能充分信任他们,大胆使用他们,因此,在他执政期间,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具有治国安邦才能的文臣武将,他们尽职尽责,为朝廷效力,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正是由于如此,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汉武帝当政时的辉煌时期。

赵王委蔺相如以重任

蔺相如为战国时赵国有名的大臣,他完璧归赵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流传了两千多年。但他最初只不过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一个门客,毫不为世人所知,是经过缪贤的推荐,才被赵王委以出使秦国的大任。

赵惠文王时,得到了天下至宝楚国的和氏璧,非常高兴。秦昭王听说后,派人给赵惠文王送来一封信,愿意以15座城池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不知如何是好,急召大将军廉颇与各位大臣商议,商议来商议去,仍觉进退两难:若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得璧而不予城,徒然为其所骗;若是不给,又怕秦对赵发动进攻。有人说,不如派个使臣先回复秦王,可就是找不到能承当此任的合适人选。这时,宦者令缪贤说:“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问:“何以知之?”缪贤向赵王叙述了一段往事,他说:“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赵王于是召见蔺相如,问道:“秦王以15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回答说:“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赵王说:“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说道:“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赵王又问谁可出使,蔺相如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遂委蔺相如出使秦国,让他携和氏璧西入秦。

蔺相如抵达秦国,秦王在章台召见,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把宝物传给美人及左右近臣观赏,众人欢呼万岁,秦王非常得意,不再理蔺相如,也不提给赵国15城的事。蔺相如见秦王无意给予城池,走上前对秦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把璧拿给他,他拿过来立即退下,倚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以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戎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蔺相如一边说,一边看着石柱,作以璧击柱状。秦王见状,惟恐他把这无价之宝一把摔碎,连忙向蔺相如道歉,并召来官员,取出地图,指划着把哪15座城池给予赵国。蔺相如思忖,这一定又是秦王的诡计,诈称给赵国城池,待拿到璧后,还是不给。因此对秦王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考虑,终不敢从蔺相如手中强取硬夺,遂答应斋戒五天,并令人把他安排在广成馆舍。蔺相如心知秦王虽然斋戒,还会负约不予城池,于是令随从装扮成百姓,带着和氏璧返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廷中设九宾的礼仪,派人请来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自缪公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于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秦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君臣满怀希望会得到和氏璧,一听蔺相如这番话,都气得目瞪口呆。秦王手下要把蔺相如拉下去处死,秦王却冷静地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然后他便再次接见蔺相如,礼节完备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很有才智,没有使赵国受到秦的屈辱,拜他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池给予赵国,赵国也就不再把和璧送给秦国。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蔺相如以官吏门客而受大任,宦者令缪及赵惠文王起了重要作用,缪贤不妒贤、不嫉能,真心举荐蔺相如;赵惠文王只见蔺相如一面,便敢于委以重任,也说明他敢于用人,有知人之明。没有二人的荐贤、任贤,蔺相如再有才能,也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