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16

第16章 才能第五(3)

魏征是巨鹿人,后来迁到相州。唐高祖武德末年,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做事。见太宗与太子暗中倾轧,争做帝位继承人,常劝太子建成早作打算。等太子被杀后,太宗召魏征并斥责他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何道理?”众人都为魏征的危险情况而担心害怕。魏征神情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太宗为他的话所打动,肃然起敬,格外礼重他,提任他为谏议大夫。太宗还多次召他进入寝宫,询问治国的得失。魏征颇具治国的才能,性格又刚正不阿,没有什么能使他退缩、屈服。太宗每次和他一起交谈,无不欣喜。魏征也高兴遇上知己的国君,便竭尽自己的能力效劳。太宗又慰劳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二百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能这样?”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魏征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对国家的治理多有裨益。太宗曾对魏征说:“你的罪比射中齐桓公带钩的管仲还大,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太宗去九成宫,设宴款待亲近大臣,长孙无忌说:“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圭和魏征当年侍奉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不想今天又在一起参加这个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的确是我憎恨的人,但他尽心于自己所侍奉的人,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我能选拔而且重用他,有哪些地方愧于古代英明圣主?然而魏征敢于冒犯我而直率地争谏,常常不允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拜了又拜说:“陛下引导我劝谏,所以我才敢直谏,倘若陛下不能接受我的意见,我又哪敢去冒犯龙鳞,触及忌讳呢?”太宗听了非常高兴,分别赏赐各大臣钱15万。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魏征代王珪担任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病而请求解除侍中职务,要求当散官。太宗说:“我在仇敌中将你选拔出来,委任你担任掌管国家中枢要害部门的职务,若见我有过错,你没有不劝谏的。你难道没有看见黄金在矿石之中,没有什么可贵,但经过高明的冶炼工匠锻造加工成为器皿,就被人们视为珍宝。我正好将自己比为未经冶炼加工的金矿,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还未衰老,怎么能就这样中途告退呢?”魏征于是停止辞官的要求。以后他又坚决请求辞官,太宗听从他,免去其侍中之职,任为特进,仍主管门下省的事。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因生了皇孙,太宗下诏宴请公卿,席间,太宗极为高兴,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从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难困苦之中的,要数房玄龄的功劳大,没有谁比得过。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忠心,进献忠诚正直的意见,安定国家、有利百姓,使我成就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只有魏征罢了。古代的名臣,怎么能够超过他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房玄龄和魏征二人。后来被废为庶人的太子承乾在春宫时,不修品德。而魏王李泰受太宗的宠爱一天天加深,宫廷内外众官,都有议论。太宗听到后非常讨厌这些话,对侍臣说:“现在朝中大臣,忠诚正直没有谁比得上魏征,我派他辅导皇太子,用来继绝天下人的妄想。”贞观十七年(643年),委任魏征为太子太师,主管门下省的事依旧不变。魏征自己上言说有病,太宗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必须有老师教导,所以选用正直无私的人来辅导帮助太子。我知道你患疹病,可以躺着教育他。”魏征才任太子太师之职,不久又生病。魏征的住宅原先没有正堂,太宗当时正在修建小殿,就停工将修小殿的材料给魏征修正堂,5天就竣工。接着又派遣宫中使者赐布被和白色垫褥给魏征,以满足他崇尚朴素生活的愿望。过了几天,魏征就死了。太宗亲自到灵堂放声大哭,追赠他为司空,谥号叫“文贞”。太宗亲自撰碑文,又自己亲笔书写在石碑上。特别赐给魏征家食邑九百户。太宗后来曾对侍臣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代做镜子,可以知天下兴亡和朝代更替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经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死去,就丢掉一面镜子了!”他因此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常常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死后,我虽然有过失也没有人明白指出来。我难道只在以往有错,而现在全都是对的吗?原因不过是众官苟且顺从,不敢触龙鳞罢了!所以我虚心征求意见,解开自己的疑惑,内心反省。如果大家进言而未被采纳,我也高兴,如果我想采纳而大家却不进言,这又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人要尽到自己的忠诚,如我有不正确或错误之处,都应直言,不要隐瞒。”

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汉高祖当上皇帝后,一次在洛阳南宫中大摆庆功宴。在喜气洋洋的宴会上,高祖向群臣问道:

“各路诸侯,各位将军,你们要说实话,不必隐瞒。我之所以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大臣高起、王陵答道:“虽然陛下对人傲慢无礼,项羽对人却很仁爱、恭敬,但是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所夺得的城邑和土地,却用来封赏功臣。项羽却怀疑贤良,胜利不给人记功,得地不给人奖赏,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高祖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安邦定国,抚慰百姓,源源不断地向前方供给粮食物资,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每战必胜,每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当代的豪杰,但我却能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这就是我能得天下的最根本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而都不能重用,这就是他被消灭的原因。”

领导者,最忌只用个人才华来运作一个单位,一个公司,应充分发挥各人的才干,即使领导有极强的业务能力,也不应放弃自己的根本职责——协调各方面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不只凭匹夫之勇。如果领导有做业务或技术的偏好,那也只要偶尔一显身手,当做调剂。否则,不如去做业务,把管理工作交给擅长之人。

唐雎不辱使命

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才是国家的资本,用人是否得当,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用一个德才兼备的能人,则国家兴旺发达,用一个小人则会导致国破家亡。《战国策·赵策》记载的唐雎不辱使命的史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秦在相继灭掉韩、魏两国后,便想侵吞安陵国(当时的一国,原是魏国的附庸,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安陵即现在的鄢陵县西北)。于是,秦王政派人对安陵君说道:“我愿用500里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可要同意我的意见啊!”安陵君回答说王给我这样大的恩惠,用大块的土地换取小小的安陵,这是极好的事情。虽然这是件好事,但是,安陵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来的,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同你交换!”秦王政很不高兴。为了消除秦王政用地换取安陵的念头,安陵君就选派大臣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接受诏令到秦国后,秦王对唐雎说:“我用500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我的意见,这是为什么呢?而且秦已经灭掉了韩、魏两国,安陵国能够凭借50里的地方存在至今,我认为安陵君是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才没有打他的主意,其实我用10倍的土地交换安陵,是想让安陵君扩大领土,然而安陵君不识好歹,不接受我的要求,这是看不起我吧?”唐雎回答说:“对,安陵君是继承先王之地而守护着它,即使你用千里之地也不肯交换,岂但500里呢?”

秦王听后大怒,对唐雎说:“你见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臣没有见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可以使上百万的人死,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你见过老百姓发怒吗?”秦王政冷笑说:“百姓发怒,也只不过是摘掉帽子,脱掉鞋子,把头往地上撞。”唐雎非常严肃地说:“你说的只不过是平庸无能之辈的人罢了,并非有本领有胆量的人之怒。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扫帚星击月亮;当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杀庆时,苍鹰在宫殿上扑击。这三个人都是老百姓中有本领有胆识的啊!心里的愤怒还未发作出来,上天就降出吉凶的征兆,他们三人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了。如果你一定要激怒我,咱们两人就将会一块死亡,血流于五步之内,天下人今天都要穿起孝服。”于是拔剑而起,走向秦王。

秦王见到这种情景,顿时脸色大变,立即跪立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下,别这样,干嘛这么激动,有事好商量。我现在明白了,韩、魏两国被灭亡,而安陵仅凭50里的土地能存在到如今,只因为有唐先生这样有胆有识的栋梁罢了。”

唐雎有勇有谋,能言善辩,是一个优秀的外交人才。安陵君知人善任,委派唐雎出使秦国,用才十分得当。唐雎出使秦国而不辱使命,使秦国不能吞并仅有50里土地的小国安陵。如果安陵君不能知人善任,重用唐雎,并委派他为出秦使者,那么,安陵也就只能被秦鱼肉刀俎了。

庞统非百里才

人的才能不仅有大小,而且各有偏重,如用非其才,就会使贤士无从施展,而随才任使,则可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胸中的抱负。刘备对庞统的任用,就经历了由用非其才到使其能大展鸿图的过程。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人。他的叔叔庞德公是荆州名士,十分赏识他的才干,称他为“凤雏”,与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以知人着称的司马徽也很赏识他,“称(庞)统为南州士人之冠冕”。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去世后,庞统送其丧回到江东,吴郡名士顾劭问庞统说:“卿名知人,吾与卿孰愈?”庞统回答说:“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刘备领荆州牧后,以庞统为从事,守耒阳令。庞统认为让他当县令是大材小用,不用心料理政务,结果因政绩不佳而被免职。孙权部下的大将鲁肃了解庞统的才干,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于是接见庞统,与他谈论当世事务,大加赞赏,遂任用庞统为治中,对他的信任仅次于诸葛亮。以后,他又与诸葛亮同时担任军师中郎将。

当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入益州协助抵御张鲁,而法正又私下劝刘备乘机夺取益州时,刘备犹疑不决,庞统劝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东骑(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针对刘备恐怕贪图小利而失去信义的顾虑,庞统说:“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刘备认为很有道理,遂决定亲自率军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赵云等守荆州,而由庞统随从自己入益州。

此后,刘备在益州的战略策划,主要都出于庞统。在庞统的规划下,荆州军反客为主,步步进逼,终于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包围成都,迫使刘璋投降,奠定了建立蜀汉政权的基础。只可惜庞统在大功将要告成之际,在围攻雒城(今四川新都东北)时被流箭射中而死,年仅36岁。

庞统没有治理好一个小县,却在军师中郎将的位置上建立了相当辉煌的功业,这充分表明只有根据各人才干的特点加以任用,才能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孙权敬贤爱将

人的各种爱好,大体上可分两类:

贪官爱金钱,野心家爱权,花花公子爱声色犬马,败家子弟好吃懒做……

还有一类截然不同:

读书人热爱知识,科学家热爱真理,有作为的政治家爱护人才。

三国时的孙权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爱护人才的方法在历史上很有名。

孙权刚即位时,辅佐他的老臣中有个叫张昭的贤士。张昭为人忠诚耿直,孙策在位时与张昭的关系很亲密,如同老朋友一般,文治武功等大事,几乎全由张昭处理。

由于孙策刚刚去世,孙权心情悲痛,没有立即主持政事,张昭就直言相劝说:“您作为继承人,承担前人未完成的大业是最重要的,如今时局混乱,群盗遍地,您怎么能卧床哀伤,和平常人的感情一样呢?”

孙权听了张昭的话,觉得很对,便节制悲伤,由张昭亲自扶鞍上马,列兵操练,主持政务了。

孙权喜欢打猎,经常骑马射虎,有一次老虎竟然冲向孙权,孙权吓得趴伏在马鞍上。张昭见了神色大变,立即严厉地对孙权说:“将军作为君主,责任是驾御英雄、驱使群贤,怎么能在原野上驰骋,与野兽较量呢?万一发生不幸,岂不让天下人讥笑?”

孙权马上向张昭道歉说:“在你面前,我很惭愧。我年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请你经常提醒。”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为庆祝战斗胜利摆了酒宴。他自己不但喝得酩酊大醉,还让人用酒水泼洒在群臣身上,取乐说道:“今天要痛痛快快地喝,喝得醉倒在地上才可罢休!”

张昭见孙权如此放纵,一言不发,也不喝一口酒,神色严肃地站起身,走到外面去了。

孙权派人找回张昭,说:“我只是高兴,与大家一起作乐,你为什么发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