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欧洲——波兰
30931500000013

第13章 背上背包去旅行(2)

离开神权的殿堂,沿街北行,世界驰名的华沙古城市场就呈现眼前。当你站在市场的西南角圣约翰街和扎别采克街交汇的地方领略古城市场的风采时,地面上铺砌的一块闪闪发光的铜牌和铜牌上刻着的几行大字会首先引起你的注意:“华沙古城——世界文化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9月立。”这块铜牌雄辩地证实,华沙古城是波兰人民奉献给全世界的人类文化遗产,并得到世界的公认。

狭窄的街道已留在身后,眼前是开阔的广场。尽管古城市场并不算大,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70米,但你仍会感到昔日的繁华和勃勃的生机。

市场的中心仍保存着过去的水井。市场的周围,四五层高的楼房鳞次栉比。

这些楼房的上层是昔日富商和工匠的住宅,底层是各种商店或作坊。从楼层高低和门面宽窄中,可以看到邻里之间的争豪斗富。

自然,这些楼房都是根据已存的照片和图画重新修建的,其外貌尽可能同被毁的建筑相似,但其内部结构已适应了现代建筑的要求。

古城市场已经不再是昔日集市贸易的地方。

今人不见古时市,今市犹在思古人。从古城市场东南西北楼群的称谓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波兰人民对历史上“五三”宪法前后爱国革新运动的怀念和眷恋。古城市场西侧称为“科旺泰西厢”,因科旺泰的故居在此而得名。科旺泰是18世纪80年代波兰革新运动着名领导人之一,在“四年议会”期间,他积极参加“五三”宪法的制定,改革国家制度,废除自由否决权,加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科旺泰主张农民应有人身自由,他的名言是“当人还是奴隶的时候,这个国家不可能是自由的”。

古城市场北侧称为“德凯特北厢”,这是为了纪念着名商人、华沙市长德凯特而得名。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德凯特市长号召全国141个城市的代表集聚华沙,为争取市民权利而举行“黑衣游行”。代表们身穿黑衣,于1789年12月2日向“四年议会”议长递交了关于扩大市民权利的请愿书。1791年4月,议会通过了关于城市权利的议案,满足了“黑衣游行”的要求。

古城市场东侧称为“巴尔斯东厢”。巴尔斯是着名的法律工作者,是德凯特的得力助手。古城市场南侧称为“萨克热夫斯基南厢”。萨克热夫斯基是“四年议会”议员,宪法通过后的华沙首任市长。

在古城市场漫步,你仿佛走进异国他乡的桃花源,一切的一切都同“古”字连接在一起。你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邮局、药店、书店;你可以观赏洛可可、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精华,美丽的浮雕和图案,独具特色的18世纪的街灯和商店招牌;你可以在五彩缤纷的遮阳伞下品尝美味的冰激凌和香甜的咖啡;你还可以在临时搭建的舞台前欣赏民间歌舞和流行音乐,在街头画廊选购以华沙古城为题材的油画、粉画和素描。今日的古城市场已经成为华沙市内品位高雅,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和怀古于一体的好去处。

古城北大门-巴尔巴坎门是典型的欧洲城堡大门,门前有护城河,河上有吊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古城时,决定仿造吊桥的样式,把吊桥改建为永久性桥梁。穿过吊桥即进入巴尔巴坎门的瓮城,那厚厚的红砖墙和扇形的射击口,表达了古代华沙市民守护城池的决心和意志。沿城墙东行,在古城墙东北角上,曾有华沙小美人鱼在此驻守。

小美人鱼塑像原本位于古城市场,1972年迁至古城城墙。20世纪90年代末,小美人鱼又迁回古城市场,洗刷一新,英姿飒爽,比以前更俊美和刚强。

维拉诺夫宫曾是波兰国王的夏季别墅,故中文意译为夏宫。从华沙古城王宫出发,向南前往夏宫经过的几条着名的街道,统称为国王之路。这几条街道是:克拉科夫郊外大街、新世界大街、乌亚兹多夫大街、贝尔维德尔大街。这是华沙极具代表性的街道,有其特殊的魅力和风采。

克拉科夫郊外大街景色非凡,街道两侧的建筑物有教堂、饭店、漂亮的住宅和官邸,它们大多于17和18世纪由王公富豪所建。波兰的最高学府华沙大学和华沙艺术学院也分布在这条街上。过去的王公官邸已变成今日国家机构的驻地。拉齐维沃宫在人民波兰时期曾是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所在地,现在则是波兰共和国总统府;波托茨基宫一直是文化艺术部所在地;华沙大学院内有卡齐米日宫、乌鲁斯基宫和蒂什凯维奇宫;艺术学院内有查普斯基宫;斯塔希茨宫是今天的波兰科学院所在地。

正对着华沙大学主校园的圣十字教堂是华沙最有名的天主教教堂,兴建于1682年,1757年竣工。1944年被毁,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战后重建的。圣十字教堂面积不大,中间为高耸的双塔,正面由内嵌式的爱奥尼亚式柱廊支撑,壁龛分别有圣彼得及圣保罗雕像;双塔之间有精美雕塑围绕的十字架。教堂内部巴洛克式的祭坛两边,左右翼各连着一个礼拜堂,沿行道刻着圣像,南翼是1719~1722年制成的黑色大理石的巴洛克式墓碑,里面葬的是拉济维斯基。这里每天都聚集着来自波兰各地以及世界各国的虔诚的天主教徒以及游客。连已去世的前教皇保罗二世每次回到祖国波兰,都要来这里进行朝拜。

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参观这座富丽堂皇的宗教建筑,更重要的是瞻仰圣十字教堂的镇堂之宝-萧邦的心脏。1849年,波兰着名的钢琴家萧邦因病在法国去世,按照波兰的民间传统,一个人死后只有把心脏埋在祖国才算是真正地回到祖国。在海外颠簸了几十年的萧邦生前便立下遗嘱,死后一定要把心脏送回祖国。

于是在萧邦葬礼的第二天,他的姐姐便把萧邦的心脏带回了萧邦朝思暮想的祖国,并将它埋葬在圣十字教堂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凝固汽油弹落在了圣十字教堂内,整个教堂2/3被炸毁。就在纳粹德国的飞机狂轰滥炸的紧急关头,圣十字教堂内的圣职人员却不顾个人安危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去抢救教堂的资料,还有一路人马则在教堂的断壁残垣下冒着被炸死的危险寻找存放萧邦心脏的那只盒子。据幸存人员回忆,共有12位圣十字教堂的神职人员加入到寻找萧邦心脏的行动中,有7人被炸弹炸死,其中有两人是为了保护存放心脏的盒子用身体挡住了炸弹而牺牲的。现在这颗历经磨难的心脏就珍藏于教堂大厅左边第二个廊柱中。而正因为有萧邦的心脏,圣十字教堂还有“波兰的心脏”之称。

新世界大街是克拉科夫郊外大街的自然延伸,但并非笔直,而呈弓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19世纪中期以来,新世界大街曾经是华沙最繁华的街道,商业和文化生活十分活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已恢复了建筑物原有的面貌,标志出名人故居。今日的新世界大街繁华依旧,仍然是华沙人最喜爱的去处。乌亚兹多夫大街是华沙最优美的林阴大道,19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宫殿式的建筑和别墅隐藏在绿阴之中,这里有部长会议大厦、贝尔维德尔宫(前总统府)和众多的外国驻波使馆,更有华沙最美的瓦金基公园。

走进瓦金基公园,犹如走进如诗如画的世界。在沙石铺砌的小路上,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金黄色的松鼠,立于路旁,向你作揖,欢迎远来的客人。这时,你若扔给它一颗坚果,它会迅速地用两只前爪紧紧抱住,欢天喜地地跳跃着,躲进路边的绿阴中。华沙人十分喜爱这聪明美丽的小精灵,用小姑娘的名字为它命名,亲切地叫它巴夏或巴西卡。

走进公园西门不远,一个宽阔的水池映入眼帘,水池的东岸耸立着音乐家萧邦的雕像。雕像取萧邦树下弹琴的姿势,面部表情似沉思,又似冥想,萧邦背后的巨树在狂风中摇曳,颇似一只充满力量的正在弹琴的手。一到夏季,每逢周日和节日,公园都会在萧邦雕像下为公众举行两场萧邦作品钢琴演奏会。也许是这个缘故,人们也把瓦金基公园称为“萧邦公园”。

知识小百科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是一种风格术语,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17世纪初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巧合,或者说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瓦金基的建园史就是如此。这座夏日宫殿建成之日,就是波兰亡国之时。

瓦金基原系卢鲍米尔斯基的房产,1764年波兰末代国王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即位,他对这里的森林和林中的洛可可式的建筑、整齐优美的法式花园情有独钟,想在这里建造别墅,于是他购买了这片地产。

他邀请名师,按法国园林风格进行设计和扩建。从1766年开始大兴土木,至1795年方竣工,历时30年,一座座豪华的建筑拔地而起。首先把卢鲍米尔斯基的浴室扩建为水上宫殿,继而又建成仿意大利别墅式的白宫(传说为国王情妇艾·格拉鲍夫斯卡专建)和梅希里维茨基宫(国王弟弟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大公的官邸),后又建成供王室游乐的Trou-Madame厅(类似台球馆,后来改为剧院)以及露天剧场等。

恰恰在1795年,波兰遭受第三次瓜分。1798年,波兰末代国王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逝世。1817年,波兰国王的后人将瓦金基出售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沙皇把贝尔维德尔宫改建成康士坦丁大公的官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波兰国家复兴,瓦金基收归国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4年德国纳粹侵略者匪徒曾纵火焚烧水上宫殿,但来不及炸毁它和公园中其他建筑,从整体讲,瓦金基幸免一场灾难。

公园的设计和规划极具匠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大道小径状似蛛网,向四周放射和交织。这里的小溪演奏着淙淙流水的乐章,池塘和湖边保持着自然弯曲的水岸,绿油油的草坪,高大奇异的树木和一幢幢散落其间的巴洛克式的、洛可可式的宫廷建筑融合在一起,构成了18世纪欧洲最美丽的宫廷园林之一。波兰人说,这里不是田园景色,却胜于田园风光。水上宫殿是瓦金基公园的中心和精华。宫殿的主体建在岛上,两侧厅堂建在左右两条河道的外侧岸上,通过石桥同主体建筑连成一体。水上宫殿由原来的浴室改建和扩建而成,先后有8位建筑大师参与改建和扩建的设计和规划。改建和扩建后的每一个房间,尽管高度各不相同,却天衣无缝地结为一个建筑整体,令人惊叹不已。主体建筑四面立着4座雕像,象征着一年四季。在大门口上端,雕刻着一段用拉丁文书写的欢迎词。

大意是:本宫痛恨烦恼,喜爱和平,乐赐沐浴,倡导村风,忠诚之人,是我宾朋。

水上宫殿的第一层有浴室、更衣室、舞厅、肖像厅、绘画厅和圆顶大厅等厅室。

从整体看,水上宫殿属于波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但留有巴洛克式建筑的痕迹,如浴室和更衣室。在更衣室和浴室四周的墙上镶有荷兰瓷砖和神话故事的浮雕。从舞厅开始,波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历历在目。

舞厅因其光线充足又称为白厅,这里陈设着国王于1793年从意大利定做的古希腊雕像的复制品。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的还有肖像厅、索罗门厅和绘画厅。绘画厅因其墙面贴有绿色的绸缎,也称作绿厅。这里曾密密麻麻地陈列着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国王收藏的名人油画,近2500幅。圆顶大厅是各厅室的中心,原建有喷泉,后改称英灵厅,陈列波兰历代国王的塑像和罗马皇帝的胸像。水上宫殿的第二层是国王卧室和起居室。水上宫殿堪称欧洲建筑艺术的珍品之一,来到华沙千万不要错过。

在华沙如果要解决吃饭问题,物美价廉的“牛奶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要望文生义地认为“牛奶吧”只是单卖奶制品的吧,它是一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带有社会主义福利性质的向市民提供家常便饭的普通餐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所有的餐馆都被国有化,当时政府的思路是在工作场所向职工提供廉价的食品,食堂就成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当然也有许多小的企业或单位并没条件设立食堂,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初哥穆尔卡当政时期,这种牛奶吧应运而生-向没食堂的职工提供廉价的饭菜,市民也可进去就餐,这里供应的饭菜以鸡蛋、谷物、面粉、蔬菜类制品为主,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食品匮乏,尤其是80年代军管时期生活资料稀缺的事实。不过随着波兰经济的转型,90年代开始也出现了肉类、禽类菜肴,并且采取自助服务的方式。1989年,波兰政权转型后,许多牛奶吧被新型的私有饭馆取代,不过作为城市社会福利系统的一部分,牛奶吧依然存在,只不过数量减少很多。

现在的牛奶吧虽然多数已经转为私人经营,但由城市提供财政补贴(补贴约占40%成本),因此还能够维持物美价廉的特色,深受老年人、退休人员、无家可归者、穷艺术家和大学师生的欢迎。波兰人喜欢到牛奶吧进餐,也喜欢带外国朋友来,不仅因为价格便宜,还因为它提供传统的波兰食品,如奶油蘑菇汤、古拉什汤、土豆饼、卷心菜、胡萝卜沙拉、波兰馄饨等。牛奶吧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用餐需要,还发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来此就餐,这在其他地方已经很难发现了。

2.文化之都——克拉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