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欧洲——波兰
30931500000014

第14章 背上背包去旅行(3)

克拉科夫位于波兰南部维斯瓦河上游河畔,距华沙约250千米,是波兰的千年古都和文化名城,也是波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波兰一位名作家曾说:“要想了解波兰的精神,就应当去克拉科夫找寻。”波兰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克拉科夫是波兰的“雅典娜”。

传说公元7世纪左右,有一位名叫克拉克的公爵在此建城,将它命名为克拉科夫,意为克拉克之城。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7世纪时,维瓦尔山上住着一条龙,这条龙不仅吃牲畜还吃童贞的孩子,于是国王宣布,谁能把龙击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一位叫克拉科斯的鞋匠在羊皮里装上硫磺给龙吃,硫磺灼伤了龙的胃,在它跑到河里的时候爆炸了。由于他使人们脱离了龙的羁绊,国王将女儿嫁给了他,他被称为克拉克王子,在维瓦尔山建立了克拉科夫。迄今这里还有一个克拉科夫丘,人们传说这里是鞋匠的墓地,也有人说这是克拉克公爵的陵寝。

关于克拉科夫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10世纪。高约16米的克拉科夫丘是波兰最大的古坟丘,出现于公元7世纪。公元8-9世纪这里形成了巨大的带有设防的居民点-瓦维尔,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古维斯瓦人国家的京都。10世纪末,古维斯瓦人国家并入波兰。1000年,在克拉科夫设立大主教区,卡齐米日一世时将国都从格涅兹诺迁到克拉科夫,克拉科夫从此成为波兰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克拉科夫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异族侵占,1241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率蒙古―鞑靼军队入侵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却奇迹般地成为波兰唯一没被纳粹德国焚毁的城市,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克拉科夫被誉为波兰最美丽的城市,市内古典建筑物林立,弥漫着中世纪的风情。有欧洲最大的、周围古迹保存最完好的中央广场,有卡齐米日国王的维瓦尔宫,还拥有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雅盖隆大学。克拉科夫从15世纪起逐渐成为欧洲最大的犹太人避难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遭到纳粹德国的残酷屠杀,但保留了大量的犹太教堂,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海外犹太人的朝圣地。

1257年,“耻辱者”博莱斯瓦夫国王下令给克拉科夫以市的地位。

在瓦维尔山丘以北的平地上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就是现在的中央广场,是中世纪城市广场中最大的广场。

广场大体上呈正方形,广场周围各长约200米,中心为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布商场。它始建于13世纪,原来是哥特式建筑,1555年被一场大火烧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布商场东面的广场中心,高高耸立着波兰爱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全身雕像。

广场东北角就是雄伟壮观举世闻名的圣玛利亚教堂。

圣玛利亚教堂正门两侧是两座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巨塔。一座是钟塔,高69米;另一座是城市守望塔,高81米。守望塔的顶端,4座小尖顶当中托出一个10米多高的大尖顶。钟塔的顶端,4座瓜皮帽式圆顶托出一个大圆顶,大圆顶上还立着一个小圆顶。波兰民间关于这两座塔有两个不同的传奇故事,但都认为这两座塔分别是由两兄弟承建的。

第一个传奇故事是,哥哥首先建成那座较高的塔,他担心弟弟的塔会建得比自己的塔高,于是用一把利剑刺死了弟弟。后来,他受到良心责备,终日寝食不安,最后他把这支剑刺进了自己的心脏,结束了生命。从此,这两座塔就始终保持一高一低的状态。而这把剑迄今仍悬挂在布商场楼上一个面对圣玛利亚教堂的房间里。

另一个传奇故事是,兄弟俩都是泥瓦匠,哥哥技艺比弟弟略高一筹。

哥哥在建塔时把地基打得十分坚实,盖成的塔比弟弟承建的塔高出10多米。弟弟嫉妒哥哥的成就,用利剑刺死了哥哥,然后把哥哥的尸体扔到维斯瓦河里。后来,弟弟内疚情绪日益增长,于是他爬到自己盖的塔上,向塔下围观的人们忏悔自己的罪恶,随后从塔上跳下摔死。

实际上这两座塔不可能是兄弟俩建造的,因为这两座塔的建造相隔了约一个世纪。较高的那座守望塔建于15世纪末,而较低的钟塔建于16世纪末。

每到正午12点波兰的广播电台都会通过收音机传出激烈而又略带凄厉的报时号声,这号声正是来自圣玛利亚教堂。在克拉科夫,每当快到整点的时候,在广场散步和喝咖啡的人们都会停下来,对教堂行注目礼。整点一到,教堂钟楼顶部的小窗户就会打开,一只金色的喇叭伸了出来,嘹亮地吹奏一段曲子,完了以后,吹奏者会向下面的人挥手,于是广场上就会传来人们愉快回应的呼哨和掌声。

这一传统来自圣玛利亚教堂的一段传奇。13世纪30年代,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蒙古―鞑靼骑兵侵入欧洲并长驱直入,1241年冲到克拉科夫城下,在圣玛利亚教堂守望塔上了望的号兵发现蒙古军队袭来,立即吹号,向全城报警。这时蒙古骑兵纷纷向了望塔射箭,一箭射中号兵,号声戛然而止,另一名号兵立即拾起血迹斑斑的号角,守望塔上再次传出嘹亮的号声。全城军民奋起抵抗,蒙古―鞑靼军队终于未能攻克克拉科夫城。从此,这个教堂每隔一小时就有一名号手打开窗户,对着广场吹号报时。吹出的号声跟当年的完全一样,而且吹至一半也中断少顷。

波兰人民铭记这一传说,把号音当成波兰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标志。但传说毕竟是不真实的,据史书记载,守望塔的号声自1392年第一次响起就没有中断过。起初,每天早晚各吹一次,作为开启和关闭城门的信号,而守卫在城墙上和城门的士兵则要以相应的号声作为回应。以后守望塔的号兵又承担了监视城市火灾和敌人来犯的任务,改为每一小时吹一次号。

圣玛利亚教堂中最宏伟的文物,也许要数大殿内主祭坛上金碧辉煌的巨型木雕。15世纪下半叶,克拉科夫市民从纽伦堡邀请了当时最着名的雕刻大师斯特沃什前来雕刻这套木雕。木雕由5扇扉板组成,高11米,总长13米,扉板上刻着天主教圣经故事组画。扉板用的材料是树龄为500年的椴木。画中有些人物高近3米,用整根树干雕成,浮雕表面涂以金粉和彩饰。扉板上雕刻的是耶稣家族、圣母玛利亚升天、耶稣升天等故事。两面扉板正面刻着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生平的6个场面,背面有耶稣一家生活的12个场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分子把祭坛拆卸运往德国,战后,波兰寻回并将其重新安放在圣玛利亚教堂。

克拉科夫人有一个说法:在波兰的文化瑰宝中,克拉科夫首屈一指;而在克拉科夫的文化瑰宝中,瓦维尔宫首屈一指。

瓦维尔宫位于克拉科夫古城城南维斯瓦河西岸的维瓦尔山上,卡齐米日三世时期(1333-1370)以此作为王宫。

1595年,瓦维尔宫遭受火灾,其后齐格蒙特三世将首都迁往华沙。波兰第三次被瓜分后,奥地利侵略者将瓦维尔宫改为兵营,王宫再次遭到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德国总督官邸而得以幸存,它是波兰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瓦维尔宫现为国家博物馆。这里除国王接见、议事、宴请、起居的厅室对外开放外,在王宫东厅还展出了历代名家油画、金银线壁毯、古老家具、古代兵刃、国王衣饰用品等。王宫内还设有东方物品陈列室。

瓦维尔宫主要建筑分布在克拉科夫的东部,布局类似华沙王宫,一个矩形大庭院周围是一圈三层楼房。庭院曾经是盛大的露天表演、舞会和比武大会的场所。

在瓦维尔宫三层的议会厅里,天花板由许多藻井组成。每一格有一个历史名人浮雕头像,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个嘴上蒙着布的头像,这是波兰史上一位诤臣,他由于敢于直言进谏而被国王废黜。后人借此头像意欲对听不进逆耳忠言的国王进行劝诫。当年众议员会议就在此举行。

瓦维尔收藏的艺术品中最有价值的是织工精美的巨大的圣经故事挂毯,即接待厅中源于圣经的“通天塔”故事挂毯。传说当年全世界的人们都说着同一种语言,生息在一起,做事齐心协力。他们着手修建一座通天高塔,希望能上天。为了使人们不能建成此塔,上帝搅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语言不通,彼此分裂,散居到世界各地。这个塔因此又叫“巴别塔”,“巴别”意为“混乱”。在欧美文学中常常以“巴别塔”来表示空想的计划或混乱。

王室珍宝库虽遭过劫掠,但仍有大量无价之宝。这里有波兰13世纪锻造的“谢尔别茨”剑,有1320年波兰实现国家统一后历代国王加冕时使用的佩剑、王冠、权杖等。

王宫入口处有一座宏伟壮丽的主教教堂。1320年,沃凯泰克国王在这里加冕,自此以后到18世纪波兰亡国之前,波兰历代国王都在此加冕。这里还是历代国王征战胜利后举行感恩祈祷的地方。主教教堂的地下室埋葬着波兰十几位国王的大理石棺,还安放了波兰伟大的爱国者科希丘什科,着名诗人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以及毕苏茨基的石棺。主教堂钟楼上悬挂着波兰第一大钟-泽格蒙特大钟,登上钟楼可一览克拉科夫的风光。

第二节在历史遗迹中读懂历史

波兰可考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000多年,却在各个时期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它们是无声的历史,也是铁的证据,穿行其间,让人们深切体会到历史的残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种族灭绝的罪证——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东南部小波兰省,距首府克拉科夫西南60千米。

这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一号主营、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莫诺维茨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至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集中营的第一批受害者是波兰的政治犯。从1941年起,盖世太保向集中营运送了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俄国人、法国人等24个国家的囚犯,其中包括反对第三帝国的德国人,以及所有被占领国的大批犹太人和吉卜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