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声律启蒙(国学启蒙书系列)
30917400000040

第40章

原文

儿对女,子对孙,药圃①对花村②。高楼③对邃阁④,赤豹对玄猿。妃子骑,夫人轩,旷野对平原。匏巴能鼓瑟,伯氏善吹埙⑤。馥馥早梅思驿使,萋萋⑥芳草⑦怨王孙。秋夕月明,苏子黄岗⑧游赤壁;春朝花发,石家金谷启芳园。

注释

①药圃:满园的药材。②花村:一村的花草。③高楼:高耸的阁楼。④邃阁:深邃的台阁。⑤埙:古代陶制乐器。⑥萋萋:春草长得茂盛喜人。⑦芳草:在这里指故乡,出自《楚辞》中"芳草萋萋兮,王孙不归"的句子。⑧黄岗:指黄岗赤壁。苏轼曾在此作《赤壁赋》。

释义

男子和女儿相对,儿子和孙子相对,满园的药材和一村的花草相对。高耸的楼阁和深邃的台阁相对,红色的豹子和黑色的猿相对。唐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就用飞骑运来,杜牧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左传》记载,鲁国的戴夫人好车,有人就送给她一辆用鱼皮装饰的车子。旷野和平原相对。匏巴擅长鼓瑟,伯氏擅长吹埙。南宋时,陆凯和范晔是好朋友,陆凯给在长安做官的朋友范晔寄去一枝梅花,并附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家乡的春草十分茂盛,王孙却远游不归。秋夜的月色格外皎洁,苏轼畅游于黄岗赤壁;晋崇家豪富,他常常和客人在金谷园饮酒作赋,如果诗作不好,就罚三杯酒。启示高度概括的语言,清淡、简洁的色调,营造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典故

苏轼的人生道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学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进行过悉心指导。母亲和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谤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苏轼学识渊博,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他22岁中进士,入仕后积极为朝廷建言献策。他为人坦荡,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变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打压。他在外任时勤开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又被贬到荒远的海南,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不幸,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