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30890000000005

第5章 榜样无需高高在上,爸爸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

生气的时候最好不要和孩子说话

松松被爸爸从幼儿园接回家中,独自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玩,可是没隔多久,他就缠上了正在厨房忙碌的爸爸。虽然爸爸再三劝说儿子:“自己到一边去玩,爸爸要做饭给你吃。”可松松还是不出去,动动这,碰碰那,一不小心,把爸爸刚炸好的一碗料油弄洒了,搞得灶台上、衣襟上全是油。爸爸的气真是不打一处来。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孩子给父母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欢乐,但有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孩子做出一些让爸爸生气的事情也是常有的事。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爸爸往往忍不住怒气,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孩子惹你生气时,你最好先采取暂时退避或保持沉默的态度,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又避免了爸爸与孩子间的正面冲突,还可避免因在气头上说出过头的话伤害孩子。当怒火占据心头时,爸爸不大可能理智地思考问题,那么语气和行为就不会是心平气和的。这个时候要做到换位思考,就必须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爸爸怎么说,他还是有孩子气的时候,如果你因为孩子生了气,发了火,那很自然,但气可不要出在孩子身上。往往,在气头上说的话,情绪的发泄会占大部分,而这些话也会是充满不满与杀伤力的。或许是“你每次都这样,说都说不听……”的翻旧账式,也或许是“你是笨还是怎么样,听不懂呀!”的人身攻击式,甚至是除了语言暴力外的肢体暴力,父母企图将所有的气愤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可是,最后自己的气消些了,而孩子的伤却重了。

所以,当孩子惹你生气时,最好的方式是:深呼吸,然后从1数到20,不要急着说话。冷静下来,确定自己可以保持理性的态度说话了,再开始说。先看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他已经有心虚的样子,就再重复一次你的要求。如果孩子依然故我,你就要向孩子表明你不高兴的态度,例如告诉他,“你这样做爸爸很不高兴”,让孩子知道他做了不对的事情。但是要记住,你不能用伤及孩子自尊心的言辞,譬如“你这个小混蛋”这类的话。与此同时,你还应立足现在,就事论事,而不要将孩子以往所犯的错误一一列举,更不要当着众人的面说孩子,这会使孩子感到脸面过不去而产生逆反情绪。你还可以和孩子有个约定,当你生气时用某一个特殊的手势或动作来暗示,比如用右手食指点一点左手的手心等,以后孩子只要看到这个动作就会明白你已经生气了。

如果向孩子表明了你的心情后,孩子还不停止淘气,那就需要向孩子宣告你即将采取的行动:“你再这样的话,今天晚上就不给你讲故事了。”“再这样把玩具到处乱扔,我就要把它扔出去了。”这样既可以减少愤怒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以使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要有分寸。与孩子达成协议。原则上,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要求,但也是要与爸爸的期望一致;且让孩子知道事情的规则,这样才不会一味地纵容孩子。

当然,生气过后也不要忘了恢复情绪。爸爸需要自我调整,而对孩子,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一个吻,让孩子知道你生气是因为他不恰当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本人,爸爸还是爱他的。

当然,每个家庭、每个爸爸、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一样。因此,必须多想几种方式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用心,相信大部分的爸爸会真的用心;但更深一层的是希望爸爸的用心,孩子可以开心、放心地感受到。

爸爸需要学会有效地利用肢体语言

爸爸带着5岁的蓉蓉去买玩具。爸爸事先跟蓉蓉说,今天只能买20元的玩具,具体要什么可以自己选。可5岁的蓉蓉还不太懂得看价格,一手抱着一个玩具,说都想要。于是,爸爸在蓉蓉面前蹲下来,看着蓉蓉,耐心地解释说,两个玩具的价格加起来超过了20元,她只能挑选其中的一个。蓉蓉虽然很不情愿,但懂事的她并没有哭闹,在认真地比较一番后,选出了自己想要的那个玩具。

爸爸在给孩子指令之前先要同他沟通,其中,眼神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讲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这点对于孩子一样适用。因此,爸爸跟孩子讲话时要蹲下来,眼睛平视他,用眼神进行交流。如果这时孩子没正视你,就要叫他的名字,直到他也与你对视为止。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肢体语言,它会向孩子表明,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不应该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讲话,不仅仅是缩短了那几十厘米的距离,更是两代人心与心之间无比宝贵的沟通与交融。

肢体语言就是姿势、面部表情等传输出来的信息。爸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都会随时传递给孩子。孩子能从爸爸的神态中读出爸爸高兴或恼怒、满意或失望。因此,爸爸既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喜怒无常,同时更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和孩子沟通,提高教育效果。

爸爸的肢体语言是对孩子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具体感人的情景,易使孩子接受、消化,变为自己的行动。通过肢体语言,使孩子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爸爸的体态手势对孩子影响最大,肢体语言其实比你所说的话更有作用。孩子的年龄越小,爸爸给予他鼓励和表达爱的方式就越要多元化,也就是说肢体语言越要丰富多样,这样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在第一时间领悟爸爸的意图,效果也更好。

对幼小的孩子表达父爱,肢体接触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满足,也是最好的沟通。与孩子亲近,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它或许只是爸爸一个亲吻、一个拥抱、一个信任的眼神、赞许的点头,或者用力地捏一下他的肩膀,摇摇他的手臂。

如果孩子的某些举动让爸爸觉得,仅仅语言上的赞美和鼓励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可用鼓掌、翘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背,甚至对男孩子,可以用亲昵的一拳等肢体语言进行鼓励,孩子从中能感觉到更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刚刚学会走路,走起来还摇摇晃晃的孩子,一不留神摔了个嘴啃泥,虽然未伤毫发,可就是趴在地上哭着不肯起来。这时,抓痒这个轻微的举动,是孩子能在瞬间破涕为笑、独自站起来的灵丹妙药。另外,假如孩子早上赖床,眼看上幼儿园就要迟到了,爸爸也可以机智地用这一招儿给孩子醒脑,让他起床,而不必大声训斥,使家里弥漫火药味儿。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与其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却看不到效果,爸爸们不妨做个鬼脸,示意孩子就此打住。这种幽默的方式往往比严厉的训斥更容易让孩子觉得爸爸和自己是一伙儿的,从情感上也就更容易接受爸爸的建议。

面对孩子给爸爸送来的小饼干,或吃力端来的一杯水,拉来的一把椅子,爸爸的感动最好不只是说声谢谢。你可以把他叫到跟前,将他的小脑袋紧贴在你的胸前,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可爱的小脑袋,这个无声的夸奖一定能让孩子刻骨铭心,因为他体验到了所需要的幸福感。而如果孩子遭遇了什么沮丧的事情,你同样的温柔则能产生不同的效果:透过爸爸手心传递的暖流能使孩子感到安慰,激励他鼓足勇气而不灰心。

爸爸夸张的小动作和表情客观上强化了自己要传达的意图,具有非凡的磁力,能感染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你制止孩子去碰热水瓶,与其大喝一声“危险!”,还不如把热水倒进盆里,然后自己试着把手伸进去,手一沾到水就猛缩回来,使劲晃动,做出很疼、很痛苦的表情,再让他用手背试着接近,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

对于那些喜欢冒险的孩子,适当地制造一些刺激的奖励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孩子今天表现得很有礼貌,主动把秋千让给小朋友玩,自己穿上了衣服或自觉地收拾了玩具,学写字很认真等,爸爸不妨把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抛出去再接住,抑或抱着他旋转,但一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这样做,这样的兴奋绝不亚于带他去吃肯德基。

对于大些的孩子,爸爸的肢体语言也同样有效。比如儿子今天要去参加竞赛,爸爸送儿子出门时,拍拍孩子的肩头,配上坚定的眼神和微笑,也许比你唠唠叨叨说上半小时鼓励的话还有效。再比如说女儿今天在学校做了错事,爸爸知道了,孩子回到家,看到的是爸爸一脸的失望表情和叹息,女儿就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反省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有时比你苦口婆心教育十次二十次收效还大。

这些独特的小动作是最有力的语言之一,它能使孩子更好地理解爸爸的意图,且印象深刻,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爸爸们可以尽量发挥想象力,把不断开发出的新的肢体语言作为向孩子传递爱的纽带。肢体语言可以说是人格的一部分。有良好表达能力的爸爸,绝对是受孩子欢迎的爸爸。爸爸的这一长项能直接给孩子好的引导,协助孩子养成好的品格。

抽出点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

我这个当爸爸的觉得很惭愧,儿子5岁了,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经常出差在外,不出差的日子里,周一到周五,早上出门上班时往往孩子还在睡梦中,下班回家孩子已经吃完饭了,所以一天能够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很少。周末只有一天休息时间,我还较累。儿子一次次提出让我陪他做游戏,给他讲故事,带他出去郊游的愿望多半落空,儿子渐渐变得和我疏远起来。

这是很多爸爸的心声。大多数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爸爸和自己一起玩。孩子是不能缺少父爱的,经常和爸爸一起玩对孩子有很多好处。要改善父子间的亲子关系,爸爸最好每天花些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跟孩子聊天,讲故事给孩子听,了解孩子的心声,也让孩子了解爸爸其实很爱他。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的角色对孩子的性格以及其他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既然爸爸工作忙,就更应该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多陪陪孩子,利用下班后或周末的家庭聚会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亲子游戏。劳碌一天的爸爸,为生计打拼,回到家看着你的宝贝可爱的神态,领着他做个亲子游戏,可以减缓办公室综合征对你健康的损害。

游戏是父子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不仅能够从爸爸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爸爸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补充养分。

父子间的游戏比母子间的游戏有更多的身体活动,游戏的方式也更为刺激。例如,在婴幼儿期,爸爸常常带孩子做“乘飞机”的游戏,让孩子在爸爸的大手中,体验“飞”的感觉。孩子大一些,爸爸在游戏中能高举孩子旋转,或与孩子追逐打闹。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爸爸这种“粗鲁”的游戏,常常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既有一点害怕,又很开心的刺激情绪。有研究发现,爸爸与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越多,那么孩子就可能越聪明、机灵、好奇、愉快,其智商往往也较高。

和孩子共同玩耍,首先,可以使爸爸和孩子都保持情绪兴奋的状态,它能激发体内细胞的活力,有益双方身心健康;其次,可增进孩子与爸爸的亲和力,影响孩子对身外世界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再次,还可健全孩子人格,有助于开放性格的养成;最后,能够增进孩子入情入理的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

和孩子共同玩耍,还是爸爸体味理想化温馨童年并培育出爱的良机。而且当爸爸和孩子一起进行有趣的游戏时,不仅可以培养亲子间的感情,还有机会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并开发其智力,更能激发出你对亲子教育的无穷愿望,为将来的成功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许多爸爸至今还不了解,亲子一同游戏,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程。你可能不知道,生动有趣又充满亲情的画面,只要一个平时你认为很普通、很简单的游戏就能构成。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你可以了解孩子语言、动作发展的程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会因此而养成快乐的个性,这可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藏呢!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游戏都是成长的最佳媒介及方式。爸爸陪着孩子一起玩耍,能建立良好互动的亲子关系,使情感的距离更加靠近。

爸爸一般对外界事物较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对激发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爸爸陪孩子一起玩,除了要让孩子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另外,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随时发现孩子在语言、绘画、音乐等方面具有哪些潜在的天赋,以便日后因势利导。在玩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树立爸爸的形象,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爸爸是一个宽容、刚强、勇敢、慈爱的爸爸。

爸爸要多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爸爸可以带孩子去郊游、游泳、划船、爬山、野餐、看电影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踢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另外,爸爸还可以教孩子认字,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下棋、打牌、玩游戏机,或和孩子一起饲养小动物。爸爸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除了要有耐心,还要有一颗童心,同时也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更多地理解孩子,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总之,爸爸要把陪孩子玩当作一项工作和任务去做,要列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计划。因为这不仅仅是游戏,游戏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你对孩子的爱和关注。

爸爸要注意在游戏中表现自己固有的坚毅、深沉、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等男性特征,以使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游戏中摔倒的时候,爸爸应该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玩智力游戏遇到挫折时也不要急于帮忙,要让孩子从头再来,从而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承受挫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使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顺利形成健康的性别特征,更好地促进孩子身体、智能和性格的发展。

以冷静的态度和孩子说话

小威越来越不听爸爸的话了。天气凉了,早晨上幼儿园时,爸爸让他穿外套,他硬是不穿;晚上爸爸让他在家等着吃晚饭,他却跑到楼下去和小朋友们玩耍,爸爸怎么叫也不回来。气急了的爸爸将小威拉回家,狠狠地打了一顿,训斥一番。受到惩罚的小威气得连晚饭都不吃了。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爸爸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爸爸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采取训斥或粗暴的打骂。这样的方式,一则对孩子造成火上浇油式的精神压力,二则更加激发了爸爸的火气,三则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孩子重犯同样的错误或变本加厉。对孩子犯错误的“热处理”是导致当前“家庭暴力”与“校园暴力”的重要根源之一。逐渐就会使孩子有错也不向爸爸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爸爸的打骂,久而久之也会像爸爸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

爸爸打骂孩子往往是自己急了的时候,因此要学会“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自己着急、上火、生气时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气,等心情平静了再教育孩子。而当孩子也处于生气、激动的时候,也不适宜进行教育,应该等孩子平静下来,再以温和的态度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共同研究改进办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改进。坚持下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者采用“放一放”的办法,等到心绪平静,再去处理可能效果更好。

孩子犯错了,光打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爸爸需要耐心教会孩子怎样正确地对待过错,教育要掌握分寸。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讲清楚问题的后果,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当然还可以用温和的语气进行适当的批评。孩子犯了过错,爸爸如果批评过于严厉,会挫伤其自尊心,甚至引起反抗。爸爸要给他充分的机会,相信他不愿意再犯。一定要和善地讲道理,千万不要列举其错,数落不止,否则,孩子不但不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反而产生一种你认为他已经不可救药的结论。这种感觉会使他怀疑自己能否正确生活,并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总之,爸爸需要用温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当爸爸为孩子的错误烦恼时,不妨静下心来,平静地分析孩子的错误,用温和的态度耐心地对待孩子。爸爸们请务必记住,只有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才能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也不可能永远是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不断学习,不断成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有时会有些片面。因此,爸爸不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以爸爸的要求来强求孩子。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要保持冷静,先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

爸爸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想干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套,相信他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爸爸只需耐心地帮助他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即可。

此外,爸爸平时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自己有冲突,千万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叫地打断孩子的话,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在充分了解孩子的看法后,应该在商讨的气氛中用温和的态度给孩子分析,切记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见,不然会使孩子养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不要一味说教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因简单粗暴的态度导致更深的隔阂。爸爸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孩子的观点和看法,那样就会对孩子多些理解,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完善他的行为和观念,并理解你的帮助和指令是为他着想。

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父母的意见一致,就采用他的意见,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父母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

平时爸爸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孩子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用为人父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这样才能使孩子在社会能力方面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很好地发展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别因孩子长大就羞于表达情感

袋鼠爸爸艾文森离开办公室,开着车向家的方向驶去。老房子、林地还有孩子们,都是袋鼠爸爸深感自豪的事情,这种自豪让他更热爱自己的家庭,喜爱自己可爱的孩子们。因此,他也很容易为孩子的事陷入深深的思索中。此刻,袋鼠爸爸脑子里想的就是儿子艾杰。尽管袋鼠爸爸是公认的家庭教育专家,但最近他也遇到了麻烦,那就是,他总感觉儿子正在疏远他。“当鸟儿长大,它们就会离开父母。”艾文森知道这个道理。可是现在的艾杰刚刚10岁,他的羽毛还未丰满呢,袋鼠爸爸却清晰地感觉到儿子近几个月和他疏远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艾杰与他的谈话越来越少。

艾杰看到爸爸走进来,看也不看爸爸一眼,就走进了自己的房间。袋鼠爸爸的内心疼痛起来。他不想有这样的隔阂和疼痛,他想和儿子好好谈谈。袋鼠爸爸走进儿子的房间。儿子躺在床上正看着漫画书,袋鼠爸爸把送给艾杰的礼物——国际象棋递给儿子,拉了把椅子在艾杰面前坐下来。

“谢谢你,爸爸!”艾杰接过象棋,放到桌子上,继续看自己的漫画书,并没有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来。

艾文森看着儿子,担心地问:“艾杰,你近来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

“没有啊,我很好啊!”艾杰回答。

袋鼠爸爸知道这是艾杰在回避自己的问题,“可是我觉得你似乎有心事,需要爸爸帮忙吗?”

“我很好,爸!”艾杰把漫画书放到一边,看着袋鼠爸爸说:“你想问我什么?就直接问吧!”

“我们俩的谈话次数越来越少了!”

艾杰直起身来,盯着爸爸,过了好一阵子才说:“爸,我感觉你不爱我了!”

艾杰说出“爱”字时,袋鼠爸爸的内心“咯噔”了一下。他发觉儿子的感情已经越来越丰富了,让他吃惊的是,为什么艾杰这么说呢?

“我当然爱你,我和妈妈都爱你,一直都爱啊!你为什么这么说呢?”袋鼠爸爸焦急地说。

艾杰看着爸爸,沉默了一阵说:“你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我了!”

袋鼠爸爸深深地叹了口气:“艾杰,好孩子,爸爸要告诉你,爸爸是爱你的。爸爸和从前一样爱你,尽管爸爸不再亲吻你了,但爸爸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爱了呀,和你握手,拍你的肩膀。我知道你会问为什么,或许你希望像国外的孩子那样,无论多大,都可以得到父亲的吻。我也想这样,但是我却犹豫了,我想你一定会拒绝我这么做,因为你已经长大了!”

艾杰看着爸爸,眼中有很多不解:“我不会啊,爸!”

这是童话《袋鼠妈妈教我如何长大》中的情节。袋鼠爸爸终于知道儿子疏远自己的原因。但让他很不解的是,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不再亲吻艾杰了,或许是一个月前,或许是两个月前,或许是半年前。在袋鼠爸爸的观念里,像许多父亲一样,父亲亲吻儿子只能在小时候,长大后就应该变成拍肩或握手了,这似乎是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袋鼠爸爸内心很清楚,他不再亲吻儿子,并不代表他不再爱艾杰。可在小艾杰看来,爸爸不再亲吻他,就是爸爸不再爱自己了。

我们中国人的感情表达更是含蓄,一般做爸爸的都羞于当孩子的面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孩子大了以后,很少有爸爸会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我永远爱你”之类的话,事实上孩子很需要这样的表白。

爸爸们都希望渐渐长大的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对他的爱。那么对于孩子而言什么才是爱他?究竟怎样表达,孩子才能真切体会到呢?这一切都需要做爸爸的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调整。也许会有一点辛苦,但这样的辛苦值得。

羞于表达“我爱你”是爸爸们的通病,如果平时说不出口,不妨换一种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不是埋在心底。可以给孩子写一封信,或者是留个便条,文字易于被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接纳,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产生语言表达肉麻的感觉;另一方面,从心理上来讲,也是为了避开孩子心中的痛点。还可以送孩子一张印有“我爱你”的卡片。爸爸们更不能忽略用肢体语言向正在长大的孩子表达爱:拍孩子的肩,或者是脑袋,直到他不情愿地把身子转到一边去,或者是他长到你够不着为止;尽可能多地拥抱孩子;对孩子竖起大拇指,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爸爸的眼里有多棒;蹲下身子,给孩子系一回鞋带;牵着孩子的手,如果孩子主动把手伸过来,那更好;当孩子长大离开家时,挥手让孩子自己往前走。

总之,做爸爸的要把渗透在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爱意明确地向孩子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同身受,铭记在心,伴随其幸福成长。

给孩子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昨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我和爸爸做了一个小游戏,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听完爸爸的童年故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爸爸从小住在乡下,5岁的时候就要到野外放鸭子、割猪草。我还有一个比爸爸小一岁的叔叔,由于爷爷家很穷,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叔叔去了学校读书,而爸爸只能留在家做家务。爸爸在放鸭子的时候就经常偷偷地跑到学校外面看别的孩子学习,听着他们的唱歌声、读书声,爸爸好羡慕,心里想:“我要是也能和他们一起读书该多好啊!”在爸爸11岁的时候,乡里派人到学校抽查人数,爸爸就被老师拉去充数,第二天,在爸爸的坚持下,爷爷同意爸爸去学校听课,但是只能去听,不给钱不缴费。爸爸好开心,终于可以上学了。第一学期结束,爸爸就通过刻苦学习拿回了一张奖状,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最终同意缴费让爸爸好好读书了。想想现在的我,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我要好好孝敬爸爸妈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是一个孩子听完爸爸讲他童年的故事后写的作文。孩子最爱听爸爸讲小时候的故事,也爱问爸爸像他那么大的时候在做什么。和孩子聊聊自己小时候所受的苦,让孩子从对爸爸童年经历的艰难岁月的了解中心灵受到触动。通过对比,让孩子明白自己现在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环境都比爸爸小时候强得多,由家庭的变化进一步感知祖国的巨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对比,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刻苦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多给孩子讲自己童年的故事也是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增进亲子关系的最好方法。晚上休息的时候,爸爸不妨拉着孩子的小手,让孩子躺在你的怀抱里、望着你的脸,听你娓娓地讲自己童年的故事。让孩子与你面对面的交流、零距离地感受。让孩子在对爸爸童年生活的了解中增进对父辈的了解,再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爸爸,从而让孩子的心与你贴得更近,引起两代人的情感共鸣。

做爸爸的还可以放下架子,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童年的傻事、趣事,以此来开阔孩子的视野,感受生活的乐趣,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教子的一大妙策。

爸爸说,他至今仍记得夏天和村子里一群小伙伴们在水中摸鱼的时光:裤腿高高撩起,趟到清澈的小河中,敏锐的眼睛来回搜索。银色的鱼鳞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于是屏住呼吸,“哗”地潜下水去,再等探头出来,手里已多了一尾跃动的小鱼。摆一摆湿漉漉的头发,那飞洒的水珠里是怎样灿烂的笑脸啊!虽然,三十年后,那样的笑颜已在爸爸脸上淡成了一抹浅浅的微笑,但那份快乐,未少却丝毫。从此,我也爱上了水,疯狂地迷恋那清甜的山泉,温暖的大海和水里梭般的游鱼。虽然,如今只能在自然保护区里才能难得地亲近一下清淙流水,但那些有海与小河相伴的日子,会是我一辈子珍藏的快乐。爸爸的童年,已在时光的河流中东去。我只是在爸爸倒带的回忆中,轻轻地走进那段时光,匆匆一瞥。然而,这已成为我记忆之海中永不褪色的彩霞。

做爸爸的不妨试着关掉流行音乐,让孩子把眼光从电视、电脑荧屏上收回,坐到你的身边来,在你沉缓地叙述中,让孩子走近你的童年,会让孩子体味到另一种他从未感受过的幸福。这样,更会让孩子明白人生的意义,认识人生的价值!

爸爸不妨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你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看看,边看边给他讲你小时候生活的事,让孩子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使孩子在这样一个个生动、真实、辛酸而又有趣的故事的陪伴中懂事,渐渐成长。

孩子沮丧时,给他有力的肩膀

蓓蓓从幼儿园回家后感到很沮丧,因为今天在幼儿园她想参加一群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但是被毫无理由地拒绝了。看见来接她的爸爸,她委屈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她试图向爸爸诉说,可爸爸只是心不在焉地跟蓓蓓说:“都上大班了,还哭啊。”蓓蓓扑进爸爸的怀里想寻求安慰,爸爸却一边打手机一边说:“这点小事儿算不了什么,快走吧,爸爸晚上还约了人谈事。”爸爸的态度,让蓓蓓更加沮丧了,她整个晚上都一直在偷偷地流泪……

蓓蓓的爸爸显然对女儿的特殊情绪缺乏认识,或许是忙于其他的事情,或许是对自己孩子的变化缺乏敏锐的观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爸爸也会和蓓蓓的爸爸表现得一样。

孩子都比较脆弱,自尊心像“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做爸爸的应十分小心地呵护孩子。在孩子遭受挫折心情沮丧时,爸爸应适时地给予他有力的肩膀,让孩子感受到应有的支持和安慰。通过交流沟通给孩子以希望、信心和力量,减少孩子遇到挫折后的沮丧情绪,使他振作起来,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爸爸对于孩子的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绷带,可以治愈孩子受了伤的自我。

当孩子受挫时,在家中得不到所需的安慰及支持,就会灰心丧志、孤独空虚,甚至会变得怯懦怕事。得到爸爸的安慰及支持的孩子就自信得多,他感受到爸爸的疼爱、支持,内心就会平和起来,对人容易产生同情和怜悯心,能慷慨待人,对人生充满希望。

当个好爸爸的关键,就是要明白你虽不能保证孩子不犯错,但可以帮助他改正错误;你虽不能保护孩子免受失望及创伤,但可以与他共渡难关;你虽无力扭转孩子生命中的失误,但可以为他的成就欢呼,把他从失败中扶起来。聪明的爸爸不应当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不摔跤,而是要培养他成为能应对复杂社会的雄鹰。爸爸的责任是给孩子以帮助、支持、鼓励以及必要的保护。做个安慰及支持孩子的爸爸,要以安慰及支持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当孩子软弱跌倒时,你要把他扶起。你一定不会不耐烦或发脾气,而只会安慰他、支持他勇往直前。爸爸是孩子沮丧时最有力的支持者,给孩子以力量和忠告。

当孩子沮丧时,比如比赛输了,表演没得奖,或者是小动物死了,要允许并鼓励你的孩子表露自己的情感、描述事情的经过,不要打断他也不要加以评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同时还要理性地给出一些理由让他减少自责,比如让孩子明白别人也会失败,也有可能经历这种感觉;另外,你还要帮助他挖掘自己的长处,避免他因为一个过失而对自己全盘否认;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他感到你是爱他和支持他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他快点忘掉不愉快。探讨其原因并研究其对策,关系到孩子的全面发展。

作为爸爸,你要学习去理解孩子,当孩子恐惧、尴尬、失望或受伤时,他最需要什么。愿意给予孩子安慰和支持的爸爸,首先要敏锐地判断孩子有什么需要,你必须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但你还需要更进一步从孩子的言行判断他的感受和需要。当孩子因遭遇挫败而大吵大闹时,他其实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你最好能预见自己孩子的需要,这样你就可以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以适时的语言和行动作出回应。因此,爸爸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倾诉,帮助他克服负面思想,努力培养孩子正面的思维方式,以抵消这种消极不良情绪。

你要学习不凭直觉去回应孩子的问题,孩子只需要你在身边陪伴,拥抱他及感受他的痛苦。此时他并不需要你的指正,也不要你的忠言。他不需要大道理,只想有个有力的肩膀让他伏着大哭一场。

当爸爸的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表达安慰及支持,如果爸爸惯用嘲讽、指责或批评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任何表达安慰和支持的话语都会被抵消。

当然,爸爸有责任给予犯错的孩子以警告,但若先给予安慰和支持,随后而来的教训和督责就会有效得多了。

要让孩子学会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当困难来临时,积极乐观的心态比消极逃避的心态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训练孩子学会在困境中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另外,让孩子学会经常提醒自己保持热情、开朗的心态。让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力求竭尽所能,那么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对自己说尽力了,无怨无悔。

成功的爸爸要深悟安慰与支持的作用。你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孩子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点燃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子蔫了的理想之花又会渐渐开放,垂落的人生之帆又会慢慢升起。因为他知道无论在外面遭遇什么事情,爸爸总会张开有力的双臂拥抱他。

说“不”时,爸爸的态度要坚决

周日,3岁的聪聪跟爸爸去动物园,刚一到动物园门口,就被几个商贩围住了。琳琅满目的儿童玩具强烈吸引了聪聪的目光,无论爸爸怎么往前拽,他都不肯挪动一步,并用乞求的眼神看着爸爸。爸爸俯下身对他说:“儿子听话,我们今天是来看动物的,不是来买玩具的。”聪聪执拗地说:“不,爸爸,我就要这个机器猫。”爸爸强调说:“爸爸说过了,我们今天是来看动物的,不能买玩具。”聪聪松开爸爸的手撅起小嘴说:“爸爸不买玩具,我就不去动物园。”爸爸板着脸说:“那好吧,如果你不走,爸爸只好自己去看动物了。”聪聪盯着爸爸看,还是没有动。爸爸表情坚决,扭身就走。就在爸爸走出十多步远的时候,聪聪在身后“哇”的一声哭了,喊着“爸爸”追了过来。爸爸立即转身,把他抱了起来。他满脸泪水地说:“我不要玩具了,我要爸爸。”爸爸边给他擦眼泪边哄着说:“好儿子,不哭,爸爸知道聪聪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聪聪乖乖地点了点头,止住了泪水。爸爸开始耐心地给聪聪讲不能乱花钱的道理。后来爸爸再带聪聪出去玩,聪聪再也没有乱要过东西,爸爸很为自己那次的拒绝和坚持而暗自庆幸。

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爸爸一定要说的一个字就是“不”,而且要坚决地说,你的态度必须严肃、坚定,当然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学着对孩子说“不”,是为了他以后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可当今的爸爸们大多倾向于娇惯孩子,总是不遗余力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无形中成了孩子的“愿望满足器”。结果发现,就算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也还不满足。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爸爸一味地纵容和溺爱,往往会造成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那些在童年时被娇惯的孩子,在长大后,将难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那些在孩提时代什么都应有尽有的人,成年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会出现问题,他对现实的认知往往是扭曲的。因此,作为爸爸,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很多愿望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

不少爸爸以为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是给孩子面子,是维护孩子自尊心的重要手段。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的一生不会事事如意,挫折和烦恼是难免的。要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而不气馁,把它转化为一种挑战,在孩提时就得学会来应付它。只有抱着不成功的思想准备,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以,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如果由撒娇、哭闹和恳求来达到获得物品的目的,无疑是在鼓励孩子不花费劳动即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事实上给孩子今后成长投下了阴影。不劳而获是人们最需要避免的生活态度,而有求必应则是滋生这种生活态度的重要背景。

拒绝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是爱护孩子的具体表现。一味地迁就孩子、满足孩子,这叫做溺爱。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害”。爸爸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决不能不假思索地去满足他。不会拒绝孩子要求的爸爸,不是成功的爸爸。

一名全国十佳少年的爸爸谈到他的成功家教经验时说了这样一件事:女儿有一次演出忘了带服装,给家里打电话叫爸爸给她送去,爸爸不同意,让她自己回家取。女儿说演出马上轮到她了,来不及了。爸爸说,可以把节目换一换。女儿终于自己回家来取。也许更让你感到不理解的是,这位爸爸当时正好没事在家休息。也许就是因为这位爸爸下得了“狠心”,会拒绝孩子,才把女儿培养得那么出色。

孩子不是天生就任性的,任性是在爸爸的退让中一点点形成的。爸爸的退让实际上是对孩子的纵容,它无形中给了孩子一种暗示:只要自己坚持或哭闹,无理要求就能得到满足。如果孩子第一次成功了,就肯定不会“下不为例”。爸爸迁就得越多,孩子的脾气就越大,在以后的日子里可能还会变本加厉、无法无天,使爸爸束手无策。孩子难以管理和控制的根本原因在于爸爸对孩子前期教育不得法。要杜绝和改变孩子的任性,爸爸应从孩子小时候做起,从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小事情上做起。拒绝不但能树立起爸爸的威严,而且能使孩子学会尊重爸爸的意见,学会明辨正误和主动放弃,养成善于合作的好习惯。

当然,拒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训斥和暴力是不可取的。拒绝不得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孩子对爸爸产生对抗情绪,甚至误入歧途,采取不正当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爸爸在拒绝孩子时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孩子理解被拒绝并不是爸爸怕花钱或不爱他,而是由于自己所提的要求不合理而应该遭到拒绝。一旦明白了道理,孩子就不会再坚持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这就要求爸爸平时要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不能空口许诺、哄骗孩子。让孩子懂得了不合理要求会遭到拒绝,合理要求会得到尊重,你对他的拒绝和赞成都是说到做到、有令必行的。别忘了,不管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一旦你发现了他的哪怕很微不足道的自制力,你也要给以鼓励,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报酬可能是爸爸或妈妈的一个紧紧的拥抱。

另外,爸爸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便纵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对孩子严格一些。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绝不是因为金钱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教育机会。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树立行为规则,一开始需要爸爸和外界的不断点拨、刺激;时间长了,在爸爸的拒绝中,孩子便能学会自我控制,提升内省智能,从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内化为自律、自觉地自我克制。如爸爸一开始便明确规定孩子睡觉前不能吃糖,并一直贯彻执行,孩子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爸爸对孩子的爱应多一分深沉,少一分放纵;对自己的意见应多一分坚持,少一分放弃;应适时、有理、有力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知道,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就在你坚持与妥协的一念之间。孩子是爸爸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就在做爸爸的身上。每个爸爸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要掌握爱的分寸却又很难,很多爸爸都会无形中过度,把爱变成了溺爱。该如何培育好自己的孩子,奉劝各位爸爸们三思而后行,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小树多经历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爸爸要做个优秀的倾听者

一天,浩浩的爸爸生病在家,读小学的浩浩放学回家,进门就对爸爸嚷着:“我恨老师!我再也不到学校去了!”听到浩浩的话,爸爸本来想像平时一样严厉地批评儿子,不让他再说下去。但是,因为嗓子疼,爸爸没有马上说话,想要看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愤怒的浩浩蜷伏在爸爸身边,把头搁在爸爸的膝盖上,伤心地哭了,他说:“爸爸,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用错了一个词,老师却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引起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我窘极了!”爸爸忍不住用手搂住儿子。浩浩沉默了几分钟,接着他挣脱了爸爸,平静地说:“我要去写作业了。谢谢爸爸!”

爸爸的倾听换来了儿子的信任和理解,使孩子能向他吐露内心的痛苦。孩子不需要爸爸的教训与忠告,他受到了伤害,需要爸爸听他诉说内心的痛苦,孩子是渴望倾诉的。所以,做爸爸的要当一个好听众,允许你的孩子向你诉说他的感受。你不要对他妄加评论,也不要急于帮他解决问题。通常,他需要的只有一点——你愿意花时间来听他的诉说。做爸爸的有必要定期抽出专门时间来,和孩子面对面地、专心认真地听他说话,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孩子对你的信任感会越来越深。只有爸爸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爸爸。爸爸的耐心倾听,会使孩子受伤的心得以抚慰。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爸爸和孩子在一起时,尤其是爸爸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总是爸爸在滔滔不绝地讲,孩子耷拉着脑袋听,要么就是爸爸板着脸去质问孩子,要让孩子说出爸爸心中早已认定的孩子的错处。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共鸣和抗争。”一个人心中有了苦闷,只要找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及时倾诉,就不会对心理造成大的损害,心理也就可以保持健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挫折,往往不能自己解决,就会产生苦闷、彷徨的心理。这时,孩子就需要一个倾诉对象倾听他的苦衷。最佳的倾诉对象就是父母,但许多父母却总认为孩子不应该有烦恼、不满,不愿倾听孩子诉说,甚至不让孩子说,这样,孩子心里总有苦水倒不出。因此,一个合格的爸爸要有两只倾听孩子心声的耳朵,在孩子获得成功的时候,爸爸要学会倾听,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更要学会倾听。

斯普朗格曾这样说道:“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爸爸要肯花时间,做一个有爱心、有真心、有耐心的听众,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心与心的碰撞来进行情与情的交流。多关爱孩子,多引导孩子,多鼓励孩子。

学会倾听,也是爸爸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学会倾听,不光是听孩子讲话,而是一块儿“交心”,爸爸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在探讨的基础上引领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说话,还要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对孩子的过错和痛苦表示谅解和同情,对于他的感受或意见不要做出轻率的结论。

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而不要等你有了空闲时间时再让孩子说。让他感受到他对于你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你。与孩子谈话,就是为你提供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你。只有把耐心倾听孩子的话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渐渐地看清楚孩子的世界,做爸爸的就会更有效地对孩子加以引导。

爸爸爱孩子,教育孩子,必须从倾听开始。如果孩子心目中有一些困扰能向爱自己的人说出来,通常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对孩子来说,随时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心理程度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并且确知不会得到嘲笑,这更是对问题的一种确认和静化。孩子心中的烦恼就像一场暴雨后的水库,爸爸的倾听就像是打开了一道闸门,让孩子心中的洪水缓缓流进爸爸那宽阔的胸膛。如果经常得不到发泄和疏通,孩子的心灵,这个还不坚固的小水库有朝一日就要决堤。

作为爸爸,每当孩子主动要向你倾诉时,你可曾放下手中的工作,让他畅所欲言,把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孩子有时只是一时想不开,过度地焦虑;有时真希望有人为他分担一些痛苦。这时候,他也许会对爸爸吐露心事,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鼓励。亲子之间如果能彼此倾诉,经常交流,问题会少得多。

对一个人来说,能否拥有幸福美好的一生,最重要的起点是他的童年。成人世界中太多的苦难与挫折,都来源于童年时某一个不完整的情节。你的孩子在未来将要承受无数外来的竞争与压力,在短暂的童年里,爸爸要为他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放飞他的身躯,呵护他的心灵。

引导孩子有节制有选择地看电视

晚上,爸爸一再催促军军去写作业,可军军却坐在电视机前入迷地看着一个武侠片,对爸爸的再三催促不理不睬。爸爸一气之下把电视机关了,对军军说:“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看你的学习成绩都成什么样子了?”军军不服气地回敬爸爸说:“学习有什么意思,搞学问的人都呆头呆脑的,杀手多酷啊,作为堂堂男子汉就应该像那样,我将来也要做个那样的杀手。”爸爸不认识似的看着儿子质问道:“什么,你将来要做个杀手?你整天看电视就是为了学将来怎么去犯罪?以后不准你再看电视!”

很多爸爸都会遇到这样的烦恼,曾几何时,屏幕的色彩变得过于斑斓:频频闪动的暴力镜头、又帅又酷的黑道人物、亦正亦邪的男女主角、充满“智慧”的作案手段,看得不少模仿性极强的孩子心醉神迷,难辨是非。那种罔顾法律的江湖义气、睚眦必报的爱恨情仇、以暴制暴的自我张扬,带来的潜移默化也与法治社会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在影视节目推波助澜下,青少年“偶像崇拜”也已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少男少女为了“追星”,甚至离家出走、花季凋零,屡屡发生悲剧。凡此种种着实让不少爸爸满心困惑。

孩子看电视是爸爸无法回避的事情,禁止孩子看电视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引导贵在得法。爸爸要帮助孩子做到两点:一是控制时间,二是有所选择。帮助孩子制订合理的看电视时间表,根据户外活动和家庭作业等时间进行合理搭配。保证有足够时间看书和做作业,并且尽量选择时间不长但有意义的节目。

爸爸应选择好电视节目陪同孩子一起观看,根据电视节目安排表和孩子的观看兴趣,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最具有观看价值的节目,尽量提高看电视的效率,满足孩子的观看兴趣。爸爸特别要注意不能放任孩子,不要让他乱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以免他会盲目、随意地找一些并不适合他的一些节目来看。

不要让孩子看太多复杂的成人电视剧,比如言情片、武打片、警匪片,因为孩子很难理解。爸爸应针对孩子的实际年龄和知识水平,和孩子一起筛选最适合他的电视节目,节目内容要健康,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最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有两类节目,一类是一些儿童文学的名著、童话改编的故事片、动画片;另一类就是知识性的,比方说大自然探险,各种知识类的、科幻类的节目。让孩子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对他的身心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孩子的观察是一种直观性的,年龄越小越不喜欢文字,喜欢画面,这样的节目可以使孩子丰富知识。

引导孩子多看一些新闻时事节目。带孩子一起每天看新闻联播,孩子需要胸怀天下,需要关心国内国际时事。让孩子养成每天看新闻的习惯,这可能会成为孩子储备信息的起点。

引导孩子看广告。一个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广告的世界,广告都会用艺术的、夸张的手法去展示自己产品美好的一面。要提醒孩子不要盲从广告消费,在看广告时要引导孩子判断哪些信息是正确的、有用的,用其利而防其弊,这样才可谓是成熟的广告教育。

跟孩子商定看电视的时间,并严格遵守。比方说孩子年龄小,最好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上了中学不超过两个小时。当然时间的规定应和孩子认真地协商,然后订一个规则,订了规则之后就不能够违反,一定要说话算话。如果孩子违反了,要有惩罚措施。比方说只要超过了时间,那就以两天不能看电视,或者一个星期不能看电视为惩罚措施。一定要让孩子遵守规定,做到说话算话,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如果孩子的年龄偏小,爸爸更应该抽出时间陪同观看,对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的节目进行及时控制或解释(如暴利或情色镜头),帮助孩子正确理解电视内容中的对与错。有时孩子会一边看,一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爸爸可以给孩子正确的解答。有时爸爸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回答,帮助爸爸了解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为教育孩子提供有利的依据,使电视教育更好地成为爸爸的有利助手。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最好有固定的时间看电视,这也有利于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父母,在孩子没上学的时候,用电视当“保姆”,让孩子老老实实在电视前待着,自己去干别的事情,把孩子惯成了“电视迷”。

对于较大的孩子,在学习繁忙的时期,如复习阶段,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在寒暑假期间,则适当增加时间。但在任何时间都绝不能允许孩子无休止、无选择地看电视。

另外,爸爸要约束自己。要求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爸爸当然要以身作则。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部分爸爸缺乏其他消遣爱好,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电视机前。如果自己不分时间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少看、不看电视,这是很困难的。许多电视节目与孩子的学习息息相关,因此爸爸要引导孩子选择、收看这些节目,更好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总之,爸爸对于孩子看电视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丰富孩子的生活,开阔孩子的视野,使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尊重孩子的隐私

晚上,真真和爸爸一起坐在客厅看电视。这时候,电话铃响了,真真一下子跳了起来,说了声:“我来接!”就跑进自己的房间,把门关起来。这一动作让坐在客厅里的爸爸很奇怪:孩子为什么要到自己房间去听?为什么要关上门?难道是男孩子打来的?爸爸马上拿起分机,听到一阵快乐的笑声。或许因为太紧张了,爸爸不自觉地咳了一下,女儿惊叫一声,“啪”地挂断了电话。爸爸不安地望着女儿的房门,但是那扇门却久久没有打开。虽然,爸爸后来小心翼翼地去敲,向女儿解释,但那一晚,门始终没有打开。自此以后,女儿就用一种防范的眼光看爸爸。其实那个电话是一位女同学打来的,女儿还准备听完电话就把那件好笑的事告诉爸爸呢,但女儿不能容忍爸爸偷听她的电话。

常听到孩子们私下里抱怨:“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许多家长却认为:“现在社会上很乱,不听他们电话怎么能知道他都结交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啊?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孩子好啊!”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家长和孩子在“隐私”问题上都深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秘密”。但很多父母以对孩子“负责”“关心”为由,想方设法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谈话,殊不知这些父母的做法在侵犯了孩子隐私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如果长期下去,可能还会使孩子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性格扭曲,原本浓厚的亲情也会淡薄很多。

其实,在大多数孩子的日记里,很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里话。当爸爸的,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当爸爸的不但要有尊重孩子隐私权的意识,而且要学会如何尊重他的隐私权。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对你的信任,从而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

说到隐私权,爸爸们多会认为是大人所拥有的,对小孩子有隐私权就不以为然了,一些爸爸会因此而惊奇:“呵,小家伙也有秘密啦!”在爸爸们看来,这都是些小事。连孩子的生命都是自己给的,何况一本日记、一个电话?可对孩子来说,爸爸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所谓隐私权是指个体拥有隐瞒或不公开个人隐私的权力。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当然也有这个权力,孩子不想让他人知道的秘密就是个人隐私,然而往往不被父母尊重。一家媒体公布一项针对儿童的调查报告,结果发现,69%的妈妈偷看过孩子的日记。往往亲子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有了日益增多的独立需求,他们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隐私空间,而父母却千方百计地要全方位掌握孩子,他们对孩子的一切都想知道,总想让孩子在自己的控制下才放心。

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成人一样,可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所有这些,构成了完整而健康的人格。一定的隐私意识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也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有一项对3~6岁幼儿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比具有一定隐私意识的孩子显得幼稚,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普遍比后者差;而具有一定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也更能赢得其他小朋友们的尊重。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那些对人彬彬有礼的孩子,肯定是在家里很受尊重的孩子;那些蛮不讲理、行为粗野的孩子,在家里,一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伤害。

作为爸爸,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要让孩子尊重你,你便应当先尊重孩子。

爸爸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另一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首先,告诉孩子哪些事别人不应该知道。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外面无意中说出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打架,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下子成为邻居们议论的焦点。孩子之所以会透露自己家的“隐私”,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这些信息不应该让别人知晓。因此,爸爸平时和孩子交流时,可直接向孩子讲明哪些事可以让别人知道,哪些事只能自己和爸爸妈妈知道。将隐私具体化,避免孩子不知不觉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隐私,从而给自己或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是培养孩子隐私意识的一个有效方法。

其次,爸爸要有良好的保护隐私意识。孩子隐私意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长自身具备良好的隐私意识十分重要。很难想象,一个四处打听、随口传播别人隐私的家长,会注重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因此,爸爸应做孩子的榜样。生活中,爸爸在孩子面前要言行谨慎,切莫信口开河,无意间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从根本上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的自尊心。

再次,孩子隐私意识的培养应当适度。作为年幼的孩子,必须在爸爸的监护下健康成长。因此,在培养孩子隐私意识时,要防止孩子无原则地将一切都当做自己的隐私,要保证爸爸对孩子尽到最大限度地监护职责。不可否认,有时孩子的隐私中可能包含某些不良行为,爸爸要既尊重又巧妙地引导、教育,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与孩子平等地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争取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敞开心扉,主动地把隐私告诉爸爸。如果孩子视爸爸为可信任、可亲近的大朋友,就会向爸爸倾诉内心最隐秘的事情。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轻松解决问题,快乐成长。

榜样不是专制,爸爸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一天晚上,莹莹的爸爸对她说:“爸爸妈妈都要出差,从明天开始,我们要把你送到姥姥家里住一个月。到了那里一定要听姥姥姥爷的话,不要惹他们生气,知道吗?”听了爸爸的话,莹莹很不高兴地撅起小嘴,接着大声地反对:“为什么要把我送到姥姥那里,我不去!”“不去不行,这个月爸爸和妈妈都要出差,没有人照顾你!”爸爸生气地对莹莹说。“为什么你们不问我愿意不愿意呢?我不想去姥姥家!我要去姑姑家和乐乐哥哥一起玩。”“爸爸妈妈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啊?这事由不得你。反正你不能去姑姑家。”爸爸一脸怒气地对莹莹说。莹莹难过得哭了起来。第二天,莹莹被爸爸送到了姥姥家里。莹莹在姥姥家里很不开心地过了一个月,她开始恨爸爸了。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当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爸爸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要总以为孩子太小,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跟他商量也没有用。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爸爸的附属品,孩子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他逐渐成长的表现和标志。孩子遇事有自己的想法,爸爸首先应该予以聆听、尊重、理解和鼓励。不做专制的爸爸,就要与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尤其是关于孩子的一些事情。当孩子表示不满或者反对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争取孩子的理解,而不能强制孩子服从甚至恐吓孩子。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地俯视孩子,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孩子决定一切,而忽视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在爸爸面前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被动地接受爸爸的管束,有话不能说,有意见不敢提,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不敢也不愿与爸爸交流。

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经常和孩子商量,是对孩子的一种赏识和尊重。对于爸爸来说,对孩子的尊重是了解孩子最好的途径。如果爸爸尊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反过来也会尊重爸爸。当爸爸想了解孩子的想法时,孩子才会大胆地告诉你。另一方面,如果爸爸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需要做一项决定,他也会主动跟爸爸商量,征求爸爸的意见,而不是隐瞒爸爸,一意孤行。因此,爸爸应该随时记住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遇事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尤其是不要尝试去干涉孩子的决定。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可谁真正征求过孩子的意见?父母的意志让孩子成了报班专业户,成了学习的“奴隶”。“爸爸妈妈请理解我们,别再强迫我们补习了!”这是很多孩子的呼声。咱们中国的家长太喜欢包办代替了,操心受累之余还会说:“我这么替他操心,我容易吗?”孩子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加剧了逆反心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愿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绝家长的好心安排。

小毅读小学时,各方面成绩都很好,还是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班级的班长,是老师、同学交口称赞的孩子。因为他所在的学校的教育水平不算名列前茅,爸爸就想升初中以后,给他选一个名校,这样一来,他考大学就更有把握了。所以爸爸费了好大的劲,给他转到市里一所非常有名的中学。但是去了以后,一个学期下来,小毅所有科目的成绩都大幅度下滑,还有两门功课不及格!爸爸特别想不通,为什么小毅进了好学校,成绩反而下降得特别厉害呢?小毅的爸爸哪里会想到,问题就在于转学完全没有征求小毅的同意。为此小毅一直闷闷不乐,跟爸爸谈过两次,希望能留在原来的学校并保证一定考上好高中,以后考个好大学,结果都被爸爸振振有词的理由给堵回去了。小毅觉得爸爸很专制,既不尊重他也不顾及他的感受。到了新学校很多同学欺生,老师也不喜欢整天闷声不响、上课从不积极发言的小毅。小毅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一直在新学校熬着。开始他也为自己成绩下滑着急,慢慢地,老师同学的不待见,更让他心灰意冷。他经常怀念原来的学校,怀念被老师和同学承认、拥戴的感觉,甚至希望新学校不要他,他就能回到原来的学校去了。

溺爱淹没了孩子,专制扼杀了孩子,家庭教育需要民主。所谓民主就是爸爸与孩子平等相处,视孩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孩子。涉及孩子人生的转折性事件,孩子应该有发言权,爸爸决定前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在认真考虑孩子意见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自己的看法,待孩子完全同意后再做决定。只有爸爸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真诚、平等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你和孩子才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你才能与孩子真正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

爸爸在收拾地上的玩具,2岁的天天也想帮忙,爸爸耐心地教女儿:“先捡起红色的玩具。好,现在捡蓝色的。我们把方形的玩具收到玩具箱左边,把圆形的放在箱子右边。好极了,天天真棒,收拾得又快又好。”爸爸带天天去超市,给天天买了顶漂亮的帽子,天天要自己拎着,爸爸说:“天天是个大孩子了,可以自己拎东西了,真能干!”天天拎着袋子,高兴得甩动着袋子。爸爸平时还交给天天一个重要的任务,给进门的人拿拖鞋,天天可认真了,每次爸爸进门,就及时送上拖鞋。穿着自己女儿拿来的拖鞋,爸爸的心里甜滋滋的。

做爸爸的应该懂得,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早参加家里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并适时夸奖孩子的主动,创造机会帮他实现自理的愿望,培养他的独立性,使孩子体会到“我自己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那样孩子会更积极地做自己的事,这是培养独立做事能力的良好开端。

可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家长帮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系好……许多家庭的父母对孩子事事操心,对孩子管得太宽,包得太多,往往以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一切,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变得胆怯、依赖心重,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爸爸都应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做爸爸的只有注意抓住一次次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才会使孩子日益趋于独立。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耐心、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某些损失,但不要因孩子打碎一次东西就对他的灵巧、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失去信任,最重要的是孩子已经体验了个中的滋味。因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是只有鲜花,还有荆棘;不是只有平川坦途,还有沼泽泥泞;不是只有成功,还有失败。这些,都需要孩子独自去面对、去克服。

在教育子女方面,某些动物堪称我们的楷模。如:小鹰翅膀上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就教小鹰练习飞翔和捕食的本领,天天督促它们严格训练,不得偷懒。等小鹰们这两个本领学得差不多了,老鹰就不再喂食给它们吃。又如:小狐狸长大了,该独自生活了,老狐狸就狠心把小狐狸赶出家门,让它们独立生活。有些小狐狸还舍不得父母的庇护,赖在洞口可怜巴巴地乞求着不愿离开。这时,身为父母的老狐狸尽管心中有一万个不舍,一万个不忍,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小狐狸驱逐出去。它们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很清楚地知道,父母不能陪伴孩子到老,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绝情的行为正是体现了其良苦用心。

过分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孩子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独立生活处世的能力一点都没有,可以说,爸爸这样的爱心只能贻误了孩子的前程,这是一种极其不正确的爱。有个孩子天资聪颖,再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成为公费留学生。可是,因为在国外不能一个人独自生活,又不能带着父母一起出去,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了留学。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就在我们周围发生着、演绎着,应该引起爸爸们的深思了。

做爸爸的总是会担心孩子,但爸爸只是一味地担心,不肯放手让孩子去试试看,孩子将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放手是一种出于信心的爱,若父母能放手,孩子就能比较主动,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反之,孩子比较被动,因为他一切只要听从父母的指挥就可以了。再者,父母如果能放手,孩子就会懂得如何选择,如何自己做决定。所以,爸爸应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放手,让孩子有解决困难的机会,学习适应社会的技巧,这样一来,长大后才会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生活中,很多当爸爸的一面强调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要能干自信;另一方面,他们却不自觉地处处宠着孩子,把很多原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包揽下来。结果,由于爸爸长期精心呵护,孩子的独立能力反而不及同龄人,甚至因为缺乏独立性而在社会中无法适应。所以,做爸爸的要明白,爱孩子就请放开你的手。

爸爸们也都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未来的人才,就得有独立面对一切挑战的自信和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很重要,它是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立身之本。爸爸们要认识到,孩子是个独立体,潜力无穷,你保护越多,孩子丧失的能力就越多。你越是爱孩子就越应该放手,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摔跤,摔跤了孩子会自己爬起来,你只需要在一旁给予积极的认可和赞许,加上适当地指导,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因为,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地充分认识和评价。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需要有敢拼敢闯的搏击力和坚韧的忍耐力。而自信心是否树立,决定着孩子今后能否自主、独立,也决定着孩子面对逆境时能否勇敢地去尝试,去获取成功。

因此,紧紧抓着孩子的手不肯放松的爸爸们,请你适时放放手,外面的天空广阔无垠,让孩子自由地去飞翔吧!只有在蓝天中翱翔,孩子的世界才更宽广;只有让孩子学会与风雨搏击,他们的翅膀才更强健有力。

孩子表现出色时,请不要吝啬夸奖

“妈妈,妈妈,我这次英语比赛在班里得了第一名。”小飞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别太骄傲了,全学校英语成绩比你好的孩子还多着呢。”正在收拾屋子的妈妈顺口说道。“老师夸我的口语说的最标准了!”小飞跑到妈妈面前得意地说着。“哦,知道了。今天有作业吗?快去做作业吧!我这忙得很,你就不要捣乱了!”听到妈妈这么说,小飞刚进门的高兴劲一下子就没了,闷闷不乐地躲进了自己的房间。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英语比赛得了第一名,妈妈却一点都不高兴,更没有夸奖他。他甚至在心中犯嘀咕:“妈妈难道不爱我了,一点都不关心我?”正当小飞疑惑不解的时候,爸爸回来了。爸爸发现小飞很不高兴,就问他:“怎么了儿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小飞很委屈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今天英语比赛得了第一名,老师都夸奖我了,可是妈妈却一点都不高兴。”爸爸很高兴地说:“是吗?第一名啊,真厉害!”小飞兴奋地接着说:“老师让我们分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组里我回答问题最快,英语说的最流利,他们都不如我!”爸爸摸着小飞的头说:“太棒了!我儿子真是好样的!再接再厉,其他科也要学的更好,好吗?”小飞高兴地拉住爸爸的手说:“嗯,我以后无论哪科的成绩都要成为班里最好的!”

孩子表现出色时,做爸爸的最好能给予应有的夸奖和鼓励,这样孩子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把后面的事情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取得了成绩,你因为怕孩子骄傲而故作冷淡或无动于衷,必然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同。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或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多么值得爸爸赏识的事情!这时候,爸爸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应该及时给予热情的赏识和赞扬。让他感觉到爸爸为他的出色表现感到骄傲。爸爸只有及时赏识和赞扬孩子,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往更高的目标冲刺。

因此,当孩子达到了某个既定目标,爸爸一定要把握机会,及时由衷地夸奖孩子,同时表现出你的喜悦心情,让孩子感受到是他的良好行为表现使爸爸感到高兴。这是简单而又能产生显著效果的一招,只要坚持去做,必有喜人的收获。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爸爸一句赞扬的话,他也需要得到爸爸的重视和关心。如果爸爸没有对孩子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会让孩子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及时夸奖孩子,能表现出爸爸对孩子的真心赏识和热切期望,还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会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第一时间把赞扬和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期望,从而满怀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是赏识教育里很重要的一课。

爸爸们,当孩子有出色的表现时,不管你在忙什么,是工作还是学习或者做家务,都请你马上停止。因为,在这个时刻,最需要你的关注,是你那可爱的孩子,他在眼巴巴等待着爸爸的反应,请你第一时间回应他一句:“孩子,你确实做得很不错,我为你骄傲!”要让孩子知道你欣赏他,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的诸多优点。

夸奖使孩子产生自信,鼓励使孩子战胜胆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知道从小对孩子实施欣赏和夸奖的爸爸是失职的爸爸。很多人成功,可能就缘于从小父母对他的欣赏和夸奖。

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有一些在老师看来奇怪的想法和做法。在他上小学时,老师认为他弱智,并让母亲把他领回家去。爱迪生的母亲没有文化,但她相信和理解自己的孩子,说:“我的孩子并不弱智,他是个天才,只是你们看不出来。”母亲持续不断地欣赏、夸奖和鼓励,使爱迪生成功地走上了发明创造的道路。

所以,成功者特别的财富和幸运就是他在人生的某些关口,受到了父母更多的、更及时的、更到位的积极意义上的理解,即欣赏和夸奖。

我国杰出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在教育孩子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要多夸孩子,要采取广种薄收的方法来夸孩子,比如他画画时,你就夸他画画好,比如他唱歌时,你就夸他唱歌好,比如他折纸时,你就夸他折纸好。总之,他无论干什么你都夸,那他总有潜在的某一种天赋被你激发出来了。”由于从小受父亲激励,郑渊洁的儿子,二十刚出头,就成为一家少儿画报的主编。

夸奖孩子时,爸爸们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其实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夸孩子也要讲究艺术,夸奖要有针对性。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爸爸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看孩子是怎样努力的,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细地把自己的所见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爸爸要一点一滴地发现孩子在各方面的优点,发现孩子的进步,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都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鼓励,从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没有及时对孩子的表现欣赏、夸奖、鼓励的爸爸,是失职的爸爸,是不负责任的爸爸。爸爸要真正欣赏孩子,真正夸奖孩子,给孩子以无穷的积极进取的力量。

做爸爸的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任何一个欣赏、夸奖、鼓励的机会。如果一时找不到欣赏与鼓励孩子的机会,要尽可能创造这样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寻找孩子被夸奖、被欣赏的理由,是家庭教育特别高的艺术。掌握了这门艺术,你一定会成为幸福的爸爸。请相信:爱,永远比恨更有力量。而夸奖一个孩子,永远比斥责一个孩子更能帮助他茁壮成长。

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讨论

桐桐的爸爸妈妈准备买一套新房子。他们挑来挑去,觉得有两个楼盘比较中意。但这时候,夫妻两人的意见却出现了不一致。一天,夫妻俩又因为房子的事情争执起来。这时候,读小学五年级的桐桐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对爸爸妈妈说:“你们要买房子怎么从来都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呢?”“你能有什么意见,小孩子懂什么啊。”爸爸不以为然地说。“就是,买房子是大人的事,你管这么多干什么?”妈妈附和着说。“买房子是全家人的事,我也是家里的一员,为什么不关我的事呢?”桐桐生气地问。“可是你懂房子吗?小孩子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别管这么多闲事。”爸爸朝女儿一摆手,很不耐烦地说。“谁说我不懂,我知道爸爸要买东方新城,我还知道,那里的房子根本不能买。”“为什么不能买,你知道什么啊?”爸爸吃惊地问。桐桐不服气地说:“东方新城的旁边有一片空地对吧?那里马上就要建化工厂了,爸爸想以后天天都闻化工厂的怪味吗?”爸爸非常疑惑地问:“什么?化工厂?我怎么不知道?你听谁说的啊?”桐桐胸有成竹地说:“我同学的爸爸是化工厂的厂长。那天我和他说你们想买东方新城的房子,他说不能买,因为他爸爸告诉他化工厂马上就要搬过去,他还说化工厂的气味能熏死人呢。”爸爸将信将疑地看着女儿说:“真的吗?要真是那样,这房子就真不能买了。”后来,爸爸打听了一下,女儿说的消息确实是真的。于是他在另一个楼盘买了一套房子,一家人乔迁新居,生活得非常幸福。

爸爸不能摆出长者尊严的面孔对待孩子,孩子和爸爸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家里的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你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爸爸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赏识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有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和大局观。

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能与父母“平起平坐”讨论决定家庭大事而充满自豪,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培养孩子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般爸爸都认为孩子没有社会活动经验,也没有生活经验,跟孩子没什么可讨论的。其实,家庭中有许许多多的事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房子、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处理亲属关系等,孩子都可以以家庭正式成员的身份与父母一起商讨,父母也应该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孩子参与讨论各种问题的机会。参与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再说,每个孩子都有潜在能力,只要心理环境宽松,表现机会充足,孩子天生的聪明和灵气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能向自信能干的方向发展。

阳阳的爸爸妈妈决定要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把爷爷接过来一起住。爸爸妈妈跑了很多楼盘,做了很多比较,从户型大小、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性能价格比、物业管理、小区绿化、升值潜力、教育环境等等做了一系列的比较筛选,最终剩下三套候选方案。阳阳的爸爸妈妈要听取阳阳的意见,阳阳提出来一条:“要选周围有医院的地方,爷爷身体不好,选的房子要看病方便。”这一条恰恰是爸爸妈妈没有想到的。最后全家一致通过买了小区旁边有综合性医院的那套房子。搬进新居那天,阳阳非常自豪地对爷爷说:“这套房子是我送的!”

除了购置房屋这样的大事,在讨论一般的普通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讨论一下。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也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爸爸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孩子也会尊重爸爸的建议。让孩子参与决定家庭大事,一是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爸爸的决定,二是孩子会把自己看做是家里受重视的成员。

反之,如果爸爸平时包办过多,孩子参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家庭决策的机会太少或剥夺了孩子各种参与的机会,就会造成孩子心理消极,缺乏自信,对家庭缺乏责任感。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强迫孩子遵守爸爸的决定,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这样不但帮助孩子的自我得到肯定,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爸爸可以在制订家中规矩和计划的时候征求孩子的意见,和他一起完成。而不是以爸爸的意志来强迫孩子遵守。和孩子一起制订家规,不仅表示了爸爸对孩子的赏识和尊重,还能起到激励孩子严格自律的作用,有效地鼓励和培养了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可谓一举两得。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召开家庭会议时,每位家庭成员都有权利提出问题,其他成员有义务倾听,然后共同讨论,形成决定;会议中大家还要共同制订家庭计划和解决问题。形成的决定大家都要遵守。

定期让孩子管理一天家。利用休息日,让孩子管理一天。让孩子制订一个计划表,安排一天的饮食、作息时间、游玩的地点,并让孩子安排由谁帮助他完成。既让孩子体验到做大人的感觉,又培养了孩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一些相对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一边吃饭或娱乐,一边和孩子讨论协商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比如孩子的生日怎么过、暑假有什么安排等。

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达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是家庭成员之一,让孩子了解家中的情况,参与处理一些家庭事务,征求孩子对爸爸及家事的意见建议,既可在其中教育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同时还可以增进亲情关系,加强爸爸与孩子的沟通。从而形成与孩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交流顺畅的良性互动,也使孩子有了宽松、愉悦、和谐的成长环境。

爸爸不要太严厉,多给孩子一些宽容

上小学一年级的龙龙,期末考试语文只考了70分。回到家里,爸爸一看到龙龙的试卷就火冒三丈,大声地训斥道:“这才一年级就只考70分,以后肯定越来越没出息!考试前你不是说好好复习了吗?怎么还考成这样?”龙龙很害怕,小声对爸爸说:“我真的复习了,可是我复习的都没有考到。”爸爸更生气了:“还敢撒谎,我看你是想挨打!”爸爸把他按在沙发上,狠狠打起屁股来。龙龙一边挣扎一边喊:“我真的复习了,我没有撒谎!”可是爸爸根本不信,反而打得更厉害了。龙龙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从那之后,龙龙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爸爸,有什么事情都不再对爸爸说。

孩子都有不足,做爸爸的应该宽容孩子的不足,而不是批评和指责。批评和指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孩子对爸爸感情的疏远。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他可能会故意隐瞒爸爸,从而使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爸爸要学会细心呵护孩子脆弱而单纯的心灵,当孩子需要安慰和鼓励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孩子从爸爸的宽容中找回重新振作的动力。

爸爸要做到在宽容中教育孩子,真正让孩子吸取教训。犯错的孩子需要的是爸爸的宽容和安慰,而不是在他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责怪孩子其实没有多大的用处,反而会让孩子心里有一种想法:“反正我是不能让爸爸满意的,我就是一个不行的人了”,孩子的自尊、孩子的上进心就这样慢慢的没有了。

即使孩子的表现非常糟糕,爸爸也要忍住一时气愤,调整好心态,给孩子最大的宽容和鼓励,让孩子在爸爸的宽容中找到安慰和继续努力的力量。宽容孩子的不足,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受到爸爸赏识、宽容和教育的孩子,会在愉快中接受爸爸的建议,时刻记住自己的失误,并在以后逐步改进或改正。

做爸爸的发现孩子的不足时,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犯了别的错误,应该给孩子一些宽容。你可以说:“孩子,你已经很不错了,再努力一点,你会越来越好的。”当从别人那里听说孩子有不足时,不要批评和责备孩子,而应该对孩子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努力,你很有希望。”

一个未曾犯过错误的人永远也不会成熟,就像一个从未摔过跤的人肯定不会走路一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错误和不足也同样是一笔财富。如果赏识孩子,就少给孩子一些严厉和责备,多给孩子一些宽容;少给孩子一些误会,多给孩子一些理解。这样才能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大胆思考;才能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认真观察;才能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充分尝试;才能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能尽情倾诉。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爸爸持着“望子成龙”的态度,对孩子总是那么严厉。要知道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只有以宽容、理解、支持、尊重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才能让他保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事情。

爸爸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孩子多沟通。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应该去宽容他,毕竟他还是孩子。应该多留意孩子的优点,并不吝表扬和鼓励,还应鼓励和容忍孩子情感的宣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对待孩子的过失与错误,敞开你宽广的胸怀,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斥责,给孩子一份温馨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作为爸爸,你应该尽可能多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给他一些宽容和理解,让孩子从中获取无穷的力量,从而扬起生活的风帆,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宽容是一种心态。对孩子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无限度地纵容,而应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成熟起来的。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必大惊小怪,而要有一个宽容的心,这样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改正错误。

做爸爸的应该谨记:对孩子要多一分宽容,少一些严厉;对孩子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埋怨。爸爸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宽容,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下快乐成长。

孩子不是爸爸炫耀的工具

学校开始期末考试的那天,超超的爸爸中午就在单位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回家,询问超超上午考得怎样。当得知孩子感觉良好时,爸爸的高兴劲儿简直难以形容。超超的学习成绩确实不错,因而爸爸总喜欢将超超的学习成绩作为炫耀的资本,在单位的同事中大肆宣扬,在同事们羡慕的目光和赞叹声中,获得虚荣心的最大满足。

眼下,将孩子作为炫耀工具的父母绝不在少数,好多父母们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总希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他们送孩子进名牌学校,希望孩子考取名牌大学;送孩子学琴棋书画,希望他们考几段几级,然后在众人面前自豪地吹嘘。

每当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称赞时,做父母的听到后会比孩子还高兴。现代的父母们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比较了,比完成绩,就比谁的孩子都会什么才艺,拿了几座奖杯。孩子在哪方面比别人强,能为他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挣面子。

其实,父母为孩子自豪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必须理智地对待,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度夸耀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让孩子多学知识、丰富生活是好事,但如果父母把目标定得太高、太功利,孩子的表现一旦没达到他们的标准,他们会因孩子而抬不起头来,而父母情绪的变化将对孩子产生更加恶劣的后果,孩子的心理也会因此畸形发展。

孩子应该是完全独立于父母的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最终并不属于父母,更不是可以让父母随意摆布、炫耀的工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需要鼓励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信心;在需要督促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以提醒;在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就给他指明道路。把孩子作为炫耀的工具,肯定将成为孩子成长的一大绊脚石。

著名作家阿成有两个女儿,对女儿的成长,他向来都是一颗平常心。阿成在给两个女儿的行文中写道:“在家里,两个女儿都可以坦诚地跟我讲任何事,而不会受到批评与歧视。我从来都是耐心地听她们说一切,我尽可能地以一个青年的心理去理解她们。我对她们没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一句话,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普普通通的日子。既别太穷,也别太富,平平安安,足矣。”

在德国,一个男人成功的定义只有三个条件:种一棵树,生一个孩子,盖一座房子。种棵树给世界留下绿荫,是为社会做一件事;生个孩子让生命得以延续,是为自己做一件事;盖一座房子能给配偶、孩子以温暖,是为家庭做一件事。这三件事不难做到,每一个德国男人退休时会骄傲地宣布:“我已经做到了这三件事,完成了使命,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务实的德国人,把成功说得这么清楚,这么具体,反倒让德国的父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他们不会逼孩子悬梁刺股地去念书,也不会砸锅卖铁牺牲自己的一切供孩子上大学。教育在于发现,父母就是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并发挥其长处。一棵梨树不会结出苹果来,那么,就让它结出一个出色的梨子吧!

孩子是和爸爸一样平等的人,不是爸爸用来炫耀的工具。有的爸爸为了得到别人的一两句赞扬,或是为了与街坊、邻居的孩子一较高低,不顾孩子是否喜欢,拼命让孩子学习那些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东西。他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本性和个体的需要,忽视了孩子也有自己的选择。

也许爸爸们很少想到,当孩子成为一种炫耀的工具时,对孩子心灵的摧残有多大。

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招牌,把有缺点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把有特长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这是虚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如今孩子上什么档次的学校,似乎成了一些爸爸赖以炫耀的“面子”。于是,在望子成龙的同时,也夹杂着爸爸们不少的“争脸”心理。把孩子学业成就当成装饰品,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一个小学老师,一心希望儿子能出国留学光宗耀祖。但儿子分数差了一点儿,父亲到处托人找关系。最后,交了两万美元,终于把儿子弄到了美国,他逢人便说:“我儿子出国留学去了!”儿子出国后,把自己挣的一千美元寄回家。父亲立刻牛了起来,穿戴也讲究了。后来,儿子在国外被人打伤,向父亲打电话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提出要回国,父亲勉强同意了。儿子回来以后,父亲很不高兴,说:“你真不争气,我正在竞选校长,你这个时候回来丢我的脸!找个没人能看到你的地方待着去!”

虚荣心有多可怕啊,父母的虚荣心带给孩子的是怎样的伤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爸爸们必须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的,父母只是陪着孩子走一段路程而已。孩子不应该成为爸爸用来炫耀的资本,长此以往不利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这样,孩子的将来才会有希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爸爸的希望,但孩子不是光宗耀祖的工具。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