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妈妈,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
晨晨的爸爸是搞软件开发的,虽然在家工作省去了车马劳顿之苦,但是工作却并不轻松。不过,在家工作总有方便之处,可以有很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时间一长,晨晨的爸爸对孩子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比起晨晨妈妈可谓大胜一筹,比如什么时候该给儿子喝水,什么时候该给儿子吃东西,什么时候该给儿子加衣服,什么时候该让儿子睡觉等。等晨晨妈妈晚上回到家,小两口一起陪孩子疯玩,虽没有老人帮忙,倒也其乐融融。晨晨的爸爸经常在电脑前工作到深夜,所以每次半夜12点的喂奶工作也都是由他一手包办的,晨晨一觉睡到天大亮,省力又省心,当然满意之极。
走过妈妈唱主角的育儿时代,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爸爸的角色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论是粗线条的父爱,还是细腻的母爱,对于培养一个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孩子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爸爸,不应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到孩子妈妈身上,而应主动承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教育孩子当作妈妈的事,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爸爸总是容易把问题和责任推向另一半,觉得是妈妈没把孩子教育好。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爸爸应承担主要责任。孔子说:“子不孝,父之过;子不学,师之惰”。
在欧洲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的爸爸抱着孩子在超市购物,或者和妈妈一起,一个推车,一个抱孩子,其乐融融。中国家庭传统是男主外女主内,妈妈几乎负责了孩子的全部事务,爸爸在孩子童年期教育中则基本处于“缺席”状态。经常听妈妈们抱怨,丈夫每天就是忙,忙着工作,忙着应酬,忙着上网,就是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那么,作为爸爸,你应当意识到孩子需要爸爸,而主动参与进家庭教育中来,并能静心地融入其乐融融的亲子空间。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如能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并对孩子用心教育,教孩子往往比妈妈教得更好,并且更省力。男人一般原则性强,比较果断,执行力强。在教孩子时较少变来变去,决定怎么做时,往往比较坚决。孩子往往在爸爸的这种教育下,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会跟随着爸爸养成诸多好习惯。
曾有名人说过:“一个爸爸胜过一百个教师。”爸爸的真正价值是在不断变换角色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不论是当主角还是当个配角,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铺路石。
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常常批评乔治·布什的性格过于偏执,认为这和他童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布什在年轻时曾有过一段放浪生活,爸爸忙于政务,家里都是母亲芭芭拉说了算,小布什渴望得到爸爸的指点却又得不到。可以说,爸爸角色的缺失,是其早年不正常生活的重要根源。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爸爸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智商更高,在学校中和社会上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一般来说,爸爸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开朗、大方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爸爸的不断交往中,既能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父爱,又能模仿、学习爸爸的言谈举止。调查显示,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他们的孩子都比较外向,亲和力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往往更多的表现出“组织者”的形象。
爸爸是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孩子积极情感的满足者。一般来说,妈妈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多会选择做一些安静而缺少变化的“小游戏”,比如手指游戏,念童谣等;而爸爸则会更多地与孩子玩运动量大而刺激的“大游戏”,比如追逐跑、骑大马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更喜欢与爸爸玩。
研究表明,母爱与父爱对幼儿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妈妈会较多地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孩子认识周围环境、学习交流方法、遵从社会准则;而爸爸则会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
所以,作为爸爸,需要从妈妈的背后走出来,与妻子一同担负起照顾、养育孩子的责任。作为爸爸,首先要做的是尽力在孩子面前夸奖、赞扬自己的妻子,同时夫妻俩还应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应有的爱慕行为,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家庭是多么地温暖。
爸爸应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聊天,通过这些最基本也最平常的交流使自己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同时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时作出适宜地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有些做爸爸的,常说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其实,孩子并不需要你每天花很多时间和他玩,只要用固定的时间和他谈心,如晚餐时、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你都可以和孩子对话交流。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关注家人;特别忙的时候,打个电话,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你的关爱。
世上不只妈妈好,孩子也需要好爸爸。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妈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爸爸应与妈妈一起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同时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爸爸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宠
猛猛的爸爸妈妈感情一直不好,闹离婚已经有段日子了,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就是猛猛的抚养权。猛猛自己也难以抉择,他不想失去任何一位亲人。爸爸妈妈为了争取到猛猛的抚养权而不停地讨好他。很小,猛猛就学会了妈妈不同意他做的事情,只要去找爸爸肯定就能做成;同样,爸爸反对的事情,只要去找妈妈也一定能达到目的。妈妈给他买了套名牌运动衣,爸爸为了把妈妈比下去,就给他买了个高档手机。妈妈不服气,又给儿子买了笔记本电脑。猛猛喜欢出去玩,每个寒暑假,爸爸妈妈都会使出全身解数为他设计旅游路线,猛猛选中了谁的方案就由谁带着他去旅游,这让猛猛觉得左右为难。他不愿看到爸爸妈妈任何一方因没被选中而受到伤害。猛猛看似比别的小伙伴拥有得更多,可他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为了摆脱爸爸妈妈的争宠,他小学毕业后便提出要到外地上寄宿中学。爸爸妈妈拗不过他,最终爸爸想办法把他送到了省城的一所寄宿制中学读书。猛猛对同学说:“我对爸爸妈妈争宠的游戏已经烦透了。他们不是真的爱我,我成了他们手里的棋子,我不想再见到他们。”远离家的猛猛迷恋上了网络,他说网上的朋友有时比现实中更加真诚。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它能让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然而爱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时根本无法弥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争宠,这种看似爱孩子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很多孩子可能都经历过一件事,那就是被问及,是爱妈妈还是爱爸爸。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这完全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觉得,选择了一个,就会失去另外一个。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争宠的事情时有发生,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爸爸妈妈因争宠而导致对孩子过分宠爱,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爸爸妈妈要达成共识,不能当着孩子面争,而且不能老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好人。
有些家庭夫妻不和睦,夫妻间的拼争,孩子成了砝码。这些伤害孩子心理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离婚夫妻如果有共同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难免有很多接触的机会,于是就使得婚姻中的很多情绪和意见延伸到离婚后。婚姻主体是两个成人,婚姻问题是成年人的问题,无论什么样的不和、矛盾都不要以孩子之口、孩子的事情借题发挥,更不能有意对孩子施加影响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任何形式的惩罚,直接受害人都是自己无辜、可怜的孩子。至于无意的宣泄和沟通,应当说服当事人尽量在朋友和同事之间进行,毕竟对孩子的宣泄无法得到他们需要的理解和支持,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因为爸爸妈妈离婚后的争宠争爱,使孩子心理压力太大,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花朵的栽培需要适宜的环境和爱心的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家庭的温暖和爸爸妈妈的教育,因争宠而过分娇惯与溺爱,会让孩子迷失自己,走向歧途。这不仅会毁了孩子的心灵世界,严重的更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不要只是妈妈照顾孩子、爸爸忙于工作
“爸爸,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长大后我会还你100天。”这是一个孩子向爸爸的诉求。他的爸爸是一个长途汽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不回家。从孩子记事起,就一直过着没有爸爸的生活。爸爸忙工作,从没陪孩子过过一次儿童节,甚至忘记了儿子的生日。孩子说:“六一儿童节那天,看着别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一起开心的样子,我就恨爸爸。我想问爸爸,难道地球离了你真的就不转了吗?”
中国的爸爸哪去了?负担着养家重任的爸爸们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父教的缺失。
很多爸爸忙于工作,认为挣钱养家是自己最大的功劳。“我为了养活一家,拼命地工作,赚来的钱不仅给孩子吃饭,还供他上学,所以我当然已经尽到育儿的责任了。”嘴上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心里却这么想着的爸爸也许不在少数。如果爸爸不能去工作,便没有了收入,全家人的生活就无法维持下去,所以,上面的话似乎也能够成立。但是,教育孩子这件事,是在家庭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才得以成立的,尽管已经挣钱养家,但还不能算尽到了当爸爸的责任。实际上,教育孩子是与孩子发生具体关系的一种日积月累的工作。所以,如果不亲自接触孩子,即使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说“爸爸为了你一直在拼命地工作”,也不会打动孩子的心。这份“功劳”在孩子眼里远远比不上爸爸对他的关注。
现代社会,孩子面临更加复杂多元的成长环境,同时,越来越多的妈妈也开始走出家庭,承担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单纯地依靠妈妈来养育孩子,一方面不符合现代家庭功能的变迁需要,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男性气质的获得。上海一份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爸爸在家教中的介入呈增多的趋势。二十年前,如果一个爸爸拿奶瓶、洗尿布、在家带孩子,可能会被周围所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是没出息,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爸爸在与婴儿交流时会采取一种比妈妈更为行动化的方式,例如他们喜欢把男孩子高举又放下;把自己想象成飞机,让孩子坐在上面玩等。这类刺激和妈妈的温柔抚慰完全不同,有利于孩子获得男性的气质和处事方式,促进多元化的发展。
爸爸是高山,妈妈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爸爸们以工作忙为由,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妈妈,让妈妈管孩子,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孩子心里感到爸爸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爸爸征求意见,爸爸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孩子,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很上心。缺少父爱就如同孩子成长中缺钙,因此,爸爸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用父爱支撑孩子的成长。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爸爸。”罗斯福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难道我们很多做爸爸的人,比总统还要忙吗?所以,作为爸爸,需要有一颗爱心,爱妻子,爱孩子,爱家庭,这才是有责任心的体现。只有这样,他才会不辞辛苦、忙里偷闲,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掌握亲子交流的技巧,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双休日或其他闲暇时,爸爸也要承担养育责任,比如带孩子出去玩、陪孩子去上兴趣课等。
作为妈妈,应发挥爸爸照料和陪伴孩子的优势,激发他对孩子的责任心,比如让他和孩子一起动手做手工、修理各种小工具、带孩子去博物馆、陪孩子一起运动等。平时适当分配给孩子爸爸一些家庭事务,比如帮孩子穿衣、整理玩具等。不要害怕粗心的爸爸对孩子照料不周,多鼓励爸爸和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主性发展,确立一种观念:爸爸的男性教养模式,对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作为爸爸,帮助妻子照顾好孩子实际上就是对她最大的支持。你和孩子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她干着家务也会感觉心里甜甜的。
当然,教育孩子的责任,要由爸爸妈妈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轻弃自己的责任。爸爸和妈妈要为对方承担教育创造条件,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爸爸妈妈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孩子的教育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父母别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晚饭后,敏敏的爸爸坐在沙发上一头埋进了报纸,让敏敏的妈妈很恼火,她冲丈夫嚷道:“我接孩子回来忙着做了一晚上的饭,你连手都不伸一下,吃完饭,碗还要等着我去洗,你这样的男人也太过分了吧!”敏敏爸爸不耐烦地回敬道:“我上班忙了一天,够累了。晚上回家还不让我消停一会儿,你这样的女人也太过分了!”敏敏妈妈更是火冒三丈地吼了起来:“就你知道累,我又上班又接孩子做家务,我就不累!天下就没见过你这样自私的男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越吵越凶,他们对身旁3岁的女儿全然不顾。吓坏的敏敏抱着头缩在角落里,她只希望爸爸妈妈不要看见她,她想爸爸妈妈是因为自己不好才吵架的,他们只要不看见她就不会吵了。
夫妻争吵是难免的,再恩爱的夫妻也会拌嘴,但是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父母的吵嘴会使孩子胆颤心惊,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极深的痛楚与恐惧。孩子在心理上不能独立,精神上不能自立,爸爸妈妈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家就是他的天,他视家为生活的保障和避风港。在爸爸妈妈大声争执时,他根本不可能去分析他们争什么、该不该争,只是感觉爸爸妈妈不好了,他们在吵架。而爸爸妈妈吵架在孩子看来就犹如家翻了,天塌了,这对孩子情绪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父母有一百个吵架的理由,如果一遇到什么不愉快,就肆无忌惮地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或大打出手,这样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如果父母能稍稍克制一下自己,或者在事前或事后做一些恰当地处理的话,这种不良影响对孩子的损伤程度就会低得多。
英国《泰晤士报》援引两项调查结果指出,英国大多数父母离异的孩子并不认为父母离婚意味着灾难的到来,他们能较快沉浸在自己幸福的新生活里;比起父母离异,孩子们更反感感情破裂的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利兹大学社会学家珍妮弗·弗劳尔迪主要研究夫妻离婚后的家庭生活状态。她的研究表明,孩子们认为父母离婚后最大的好处就是自己可以远离无休止的争吵。以上均表明,如果父母因为长期争吵而忽视了孩子的愿望,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孩子宁愿选择父母离婚,也不愿再听到他们无休无止的争吵。五分之一的受调查儿童——大多是男孩——抱怨说,面对总在争吵的父母,他们无法顺利表达自己的意愿。
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认为:家长当着孩子面吵架,有可能诱发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轻微。父母吵架不仅给孩子带来恐惧感,更严重的是让孩子认为:“我最亲的人都互相仇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温暖可言?”这样的认识,长期会导致青少年使用残忍手段去犯罪,因为他会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爱。
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具体环境,从孩子出世到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段的漫长岁月里,都要在这个环境中逐步长大。家庭环境温馨、宽松、和谐,孩子就能自由、健康地成长,反之,如果家庭气氛不融洽,时常争吵、打骂、爆发家庭战争,孩子就会长期处于惊恐不安之中,心理就会变得扭曲,童年也会变得黯淡,甚至会觉得争吵和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父母、家庭都是无法选择的。父母在缔造他生命的同时,也把一个特定的家庭赐给了他。只有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成为情商高、心理健康的人。这种氛围由家庭成员共同营造,温馨的爱,弥漫在整个房间里,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温暖。在这中间,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处世方式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一个家庭具有宽松、和谐的氛围,即使这个家庭不够富裕,每一个家庭成员也都如生活在天堂里一般。孩子如果有幸在这样的家庭成长,那么他的人生必将无限光明。如果你不能给予孩子太多的物质生活,也没有关系,你可以给予孩子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充满笑声的成长环境,定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明媚的天空。
所以,为了孩子能更好地成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有一个良好的回忆,请做父母的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父母要给予孩子和睦愉快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依恋、互相赞赏,在困难面前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家庭所面临的压力和危机。父母在孩子面前坦白说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过失,这样,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他积极乐观,性格开朗,这将会使孩子一生受益匪浅。
爸爸妈妈应该达成统一战线
壮壮在和邻居小朋友们一起玩儿,争抢玩具时,壮壮仗着比别的小朋友高,比别的小朋友有劲,最终把玩具抢到了手。在争抢中,他不小心推了奇奇一把,奇奇一个趔趄,摔倒了,头正巧碰到了身边的单杠上,肿起了一个大包。看见奇奇哭了起来,壮壮害怕了,哪还有玩儿的心思,匆匆地跑回了家。他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和爸爸。妈妈说:“没事,小朋友在一起玩儿哪有不摔碰、不受伤的?你又不是故意的,下回注意点就行了!”而爸爸则是另一种观点:“尽管你不是故意的,但你伤害到了她,也必须向奇奇道歉,这样才能求得奇奇的原谅,她以后才会继续和你玩儿。你想想,要是你被人家碰伤了,人家根本不理你,你会是什么感觉?你是不是会很伤心呢?”妈妈反驳说:“人家父母都没说什么,你倒主动去认错了,怕人家不找你是吧?”“让人家找上门来就晚了……”爸爸回敬道……父母好一番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妥协,壮壮站在那里,一脸茫然,不知道该听妈妈的还是该听爸爸的。
10岁的桃桃特别喜欢上网。有几次,桃桃写完作业没心思检查,就急着去开电脑,妈妈看见就训斥她说:“小孩子玩心这么重,做事马马虎虎,这怎么行。”可只要妈妈一说女儿,爸爸就在一边唱反调:“你不要老管她,孩子还小嘛,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有时候,爸爸干脆把一脸委屈的女儿搂过去,又亲又抱,还一口一个“乖宝贝”。桃桃觉得有爸爸撑腰,根本不把妈妈的话当回事,甚至还对妈妈充满敌意。
许多父母认为,要管教孩子,必须是一个家长要“严”,另一个要“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家长们以为只有“一严一慈”“一软一硬”,相互配合,“软硬兼施”,才能教育好孩子。这种说法,似乎颇有道理,其实却犯了家庭教育中的大忌。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异,这是难以避免的。尽管双方都是为了孩子好,目的也是一致的,但是方法和态度不同,不能结成教育孩子的统一战线,也会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首先,父母态度不一致,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出来横加干涉,给孩子以庇护,会使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去磨谁,并且会把爸爸妈妈分成谁好谁坏。一些孩子就是在这种搭配组合中钻空子,出了事只告诉护着自己的一方。孩子会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听父母的话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样,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就会降低,父母在孩子面前就会失去威信。有的孩子把爸爸妈妈的分歧看在眼里,不是考虑如何去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利用他们的分歧,谁的话顺耳,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见风使舵,并且,孩子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屈服”于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和爸爸妈妈耍赖,他甚至可能因此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这无疑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长期以来,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以致家庭教育失去了约束力。
其次,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时出现矛盾,妈妈这样说,爸爸那样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分不清谁是对的,谁是错误的。因为孩子还小,是非明辨能力较差,看到爸爸妈妈截然不同的反应,会让犯错的孩子找不到方向,不懂爸爸(或妈妈)为什么管他,认识不到错,反而觉得管他的这个爸爸(或妈妈)很坏,不爱他,觉得特委屈。这样,孩子白挨骂却根本意识不到错误。长此以往,不少孩子就慢慢疏远了他认为经常管他的那个爸爸(或妈妈),有的甚至会记恨在心。这也是产生最失败父子(或母子等)关系的导火线。而另一个通常扮演“好人”的妈妈(或爸爸)因为过分溺爱孩子,在孩子面前也失去了威信,孩子听不进她的批评,这种教育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既养不成好习惯,也建立不起与爸爸妈妈之间的良好关系!反之,如果父母能保持统一观点,对孩子的错误都表示出愤怒,孩子就会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就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就会静下心来,自己悔过、改正。因此,在对待孩子错误时,尤其在孩子面前,爸爸妈妈必须保持统一战线!
在管教孩子时,父母之间应该好好谈论一下孩子到底有哪些令人头疼的行为,商量好一旦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父母该如何适当地处罚他。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父母双方是否愿意坚持他们的决定,并且能够始终保持一致性。当你的妻子要改变立场的时候,你要问清原因,然后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总之,不要固执己见,也要考虑妻子提出的问题。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出你们之间的分歧。如果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举棋不定,不能达成统一意见,那么,孩子怎么可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呢?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正像科威特教育家穆尼尔·纳素夫所说的:“父母意见的统一,说话的一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父母任何一方对教育改造孩子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养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事业”,父母双方应始终保持合作,用相同的教育态度和管教方式对待孩子。如果爸爸忽略与妈妈的合作,进行另一套的教育,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个性。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之间一定要加强交流,达成妥协,形成合力,以明确的态度,统一的方式,一致的观念来共同教育孩子。父母保持高度的“统一战线”,有利于让孩子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是显著的。
和妈妈一起写成长日记
宝贝,从你2005年5月5日早上的那一声啼哭开始,你的一举一动就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爸爸妈妈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却想记录女儿你的一切,等有一天爸爸妈妈老了,重新来回顾你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那时候的爸爸妈妈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段话道出了天下所有写成长日记的爸爸妈妈的心声。记录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孩子的影子就是快乐的回忆。
时下,随着人们育儿观念的变化,都市的年轻爸爸妈妈们为孩子写成长日记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很多年轻父母开博客就是为了给孩子写成长日记,从怀孕开始一直写到孩子上幼儿园,甚至更长的时间。写成长日记正在成为都市爸爸妈妈的潮流和时尚。
作为爸爸,你有没有想过为你的孩子记录一份成长日记。从他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叫第一声爸爸妈妈,迈出人生第一步,每一次的啼哭,每一次的欢笑等等,记录他生命初期的每一次惊奇。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把这份日记送给他,让他去体会生命的珍贵。这个成长的日记里,不光有欢乐,还会有泪水和挫折,但不论如何这都是做爸爸妈妈的在孩子成人时送给他的最好礼物。将它小心珍藏,这是对孩子历史的尊重,具有非凡的意义。听说在日本这个多地震的国家,每个幼儿园都有一个保险箱,里面装着的唯一东西是“记录每个孩子成长情况的日志。”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孩子特别需要一个记忆的支持。孩子的成长日记为历史的记录,虽然本本的纸张会变黄,但岁月的记忆却永远不会过期。
爸爸不妨和妈妈一起,将孩子从婴儿时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吮吸手指,第一次进食,第一次喊妈妈等等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孩子的每一个关键动作,都不要遗漏。在每一个特别的日子,如孩子的生日,第一天上幼儿园,幼儿园大班毕业,第一次把饭吃得很干净等;特别的表情,如会笑、会哭,向爸爸妈妈撒娇、造反、专心看书和玩玩具等,甚至帮忙洗菜、收拾房间、搬东西等,一切可用相机和笔详细记录一番,一方面记录下温馨的家庭活动,同时也可供日后亲子共赏。
当孩子慢慢长到5~6岁,可以让孩子亲身参与自己成长日记的制作。整理照片及各类素材时,可以让孩子坐在一旁观看。爸爸妈妈可以一边做,一边解说照片的内容及爸爸妈妈的想法,让孩子与爸爸妈妈共同制作自己的成长日记。制作时,需选择一个合适的本子,一般说来,相册是最简单的记录本,但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多。较合适的,是一种透明资料本,其中的间隔纸可以让孩子画、写、记,挥洒一些童趣。由于孩子的想法是天马行空式的,因此孩子在配合作画时,父母千万不要有对错的评断,或告诉他应该画什么,别忘了这是制作孩子的成长日记,因此“真”比“美”还重要。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自然感受到时间的变化,了解了过去和未来,事件的因果,事物的细节。更重要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借画、贴相片的共赏,共处时光,再次经历持续向前的成长轨迹,同时也让孩子多一种经验、多一种趣味、多一种学习。
爸爸妈妈是讲述孩子成长故事最权威的作家。给孩子写成长日记贵在坚持,每天都要记,三言两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言之有物。当孩子长大了读到自己的成长日记时,他一定会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笑得前仰后合,他一定为自己之前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所打动,他一定十分喜爱这份“个人成长史”的见证物,他一定会更深刻地领悟到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爸爸妈妈帮孩子写成长日记,填补孩子早期记忆的空白,这是弥足珍贵的,它不仅仅是一份精神礼物,也是一笔宝贵的生命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孩子写成长日记是为孩子留住了逝去的光阴,给了孩子一个完全的童年,这种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写成长日记的过程,也是爸爸妈妈不断进行教育反思的过程。在独生子女时代,绝大多数家长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爸爸妈妈,都是在毫无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做了孩子的家长。因此,必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许多错误,必然面临一个学习做爸爸妈妈的任务,而这种“学习”只能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何尽量避免教育失误,如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如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自身也获得成长,这些都可以通过日记得以实现。每次记录孩子成长故事的时候,也是在记录自己的教育过程,同时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请为你的孩子记下成长日记吧,当日记逐渐变厚的时候,孩子的人生路也逐渐展开,那么,就把这份日记交给他,让爱和祝福伴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