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30890000000006

第6章 正爸爸,负爸爸,看你选择做哪种榜样

正爸爸教孩子面对失败,负爸爸教孩子关注成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做爸爸的心愿。为此,有些爸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虽付出了重金和爱心,但他们的付出却不能和收获成正比。为什么?因为他们并不明白别人的儿子、女儿在成龙、成凤的过程中,他(她)们的爸爸是如何付出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从孩子与孩子的差异中,我们不难看出正爸爸与负爸爸的差异。

华裔少年胡铉,12岁时,就已成为美国知名少儿文学作家了。被美国媒体誉为“东方的马克·吐温”。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还破格录取他为该校英语文学系新生。

华铉8岁跟着父亲移民美国。在学校里,他的成绩一直比较差。有一次,他拿了个全班倒数第一。在成绩单发下来后,胡铉打电话告诉爸爸,一些同学正围着他嘲笑呢!爸爸在电话里安慰了儿子后,说:“有一件事,儿子,你敢不敢做?”胡铉问爸爸是什么事,爸爸大声说:“把你的成绩单贴到教室的墙上,向大家宣布:我是最差的!”

于是,胡铉找来了胶水,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的成绩单贴在了墙上,然后向大家宣布:“我是成绩最差的!”他的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嘲笑他的同学也觉得没意思了,而老师却表扬了他。

胡铉回到家后,爸爸不但没有因他的考试成绩批评他,反而夸儿子有“非凡的勇气”,以致让他高兴地对爸爸说:“看来,做个笨小孩也不错!”

胡铉的爸爸为何要这样做呢?事实证明,他的态度是绝对明智的——他终于为儿子赢得了一个好的心态,使儿子再也不像以前为成绩差而诚惶诚恐了。

此后,胡铉的爸爸给他设计了一套适合“笨小孩”学习的方案。在爸爸的耐心指导下,仅短短两年时间,胡铉在学校的英语成绩就名列前茅了。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正爸爸在孩子彻底失败时,不是打击、挖苦孩子,而是允许孩子失败,教育孩子要有输得起的心胸,勇敢地面对失败,并在孩子受挫的最关键的时刻,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适时地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让其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把挫折看成是获得锻炼的好机会。带领孩子闯过难关,以此让孩子重新获取自信,变得坚强起来。

而现实生活中,那些负爸爸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总是强调成功,让孩子只看重结果,不在乎过程。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比赛获得好成绩——成功了,就眉开眼笑,再有不足也被忽略了,一好百好;当看到孩子失败时,那张脸就马上拉长了,于是就说孩子一无是处,就怨声载道。因此,负爸爸的孩子心中只有成功、只在乎成功,于是成功就成了孩子的压力、焦虑、枷锁并让孩子沦为“结果”的奴隶。因此负爸爸的孩子一般自尊心极强,认为只有“赢”,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她)们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渴望通过成功来获得他人的好评和肯定,因此很难有一个好心态,一旦失败了,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是对自己的全部否定。

小田的爸爸是一位小学老师,他在爸爸任教的学校上学。小田从小就泡在题海里,很少有时间和小朋友们玩。有一次,两位同学约他一起去踢了场球,结果小田的爸爸知道了,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那两个同学,从此,再也没有同学敢找他玩了。不过小田的成绩一直是全年级最棒的,他多次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甚至是市级“三好学生”。

由于在学校里小田每天只能跟书本做朋友,同学中几乎没有朋友,因此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了。

到了快升中学的前一学期,小田眼睛的近视突然厉害起来,而且成绩也一再明显的下滑,这使他的爸爸着急和不满起来,时常报怨,叹息,甚至大骂儿子,要求他下次考试千万考好,别给自己丢脸,别让自己失望,等等。可适得其反,接下来,小田得了考试“恐惧症”,哪怕是班级单元学习测试,他也感到心慌、难受。常常是头一天便开始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可这时,他的爸爸还没有意识到儿子出问题了,仍是一如既往地逼着孩子做题、背题,嘴里还嘱咐说:“我看你这次能考多少分……这一次你必须争取拿第一名,挽回你和你爸的名声,否则,你怎么升个好中学啊!”

终于在一次考试中,小田晕倒在地……

在心理疾病研究中心,小田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是因高度紧张和“情感饥饿”造成的。听着医生的分析,小田的爸爸痛苦地说:“天哪,是我把儿子束缚成这个样子的!”

那年中考,小田只考进一所普通中学,而且,他对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致了!

小田本来是个天资聪颖的男孩,但是爸爸对他的期望值太高了,总是对孩子不满意,最终导致了小田的精神失常。我们设想,如果小田的爸爸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小田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揠苗助长不会使小苗长得更快,只会适得其反。另外,孩子和大人一样,也需要情感的交流和情绪的宣泄。小田的爸爸总想看到孩子的成功,而无法面对孩子的失败,以至他的高要求和生气、哀叹、报怨等情绪,无形中都变成了压力强加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没有喘息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便被“闷”出了“心病”,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此,作为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受挫,不必大惊小怪,应该冷静的、正确的加以对待,让孩子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己的人生。如果孩子害怕失败,他将一事无成。

其实,对于孩子来讲,没有永远的“失败”,偶尔的“失败”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在失败后再站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爸爸要想真正地帮孩子,不妨在他失败后多“袖手旁观”几次,让你的孩子经受一番抗挫能力的锻炼,使他积累一些在输了以后去争取赢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这使我们看到和明白了:孩子无论是体质、精神、承受能力等俱多方面都在受着大人的影响。过度的压力和过度的保护,都可能使孩子的意志变得越来越薄弱。但当孩子有一天独自面对困难时,就会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就往往会采取退缩的态度,这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现在的学习,还可能影响到孩子将来对工作、对人生的态度,从而更容易导致孩子走向失败。要知道,敢于面对成功的人,不一定是英雄,但不敢于面对失败的人,必定是一个懦夫。面对失败,需要有非凡的勇气。只有面对失败,才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努力走向成功。总之,一个敢于面对失败的人,其实已经向成功走了一大半的路。

读了以上两个例子,相信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正爸爸,而不是负爸爸。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既然生活中有挫折这道必经的坎,我们就应该教育孩子敢于直面挫折。因此在孩子学习和参与各种比赛时,我们大人首先要摆正心态,做到不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赢。也正是如此,爸爸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或遭受失败,善于从错误和失败中既看到孩子的不足,又看到孩子潜在的能力。爸爸的一句“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就能达到你的目标”,会极大地增强孩子自信心。用这样的话语去促使孩子养成积极、认真、严谨的为人处世的习惯。

我们不仅要学习正爸爸的教会孩子面对失败的行为,还要学习他懂得珍惜并鼓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的行为。当孩子完成某件事轻而易举时,他会适时地提高些要求,让其再接再厉、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或完成更艰巨的任务,达到更高的目标。如果孩子失败了,结合具体情况,与孩子一起分析,寻找失败的原因,使孩子懂得方法不当、努力不够、条件不足等都可引起失败。始终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不自卑,不失望,不放弃,继续努力。还要时时告诫孩子,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无论成功和失败,都要以平常心对待。培养孩子对待失败的良好心态,首先爸爸应做到无论成败都应让孩子享有同等待遇。

正爸爸希望孩子超越自我,负爸爸希望孩子超越他人

正爸爸会在孩子失败时说:“爸爸相信你,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比这次做得好。”即使孩子成功了,也会说:“这是你一直努力的结果,只要再加把劲,肯定会比这一次做得还要好。”正爸爸相信,只有不断超越自己的孩子,才有可能去超越别人。

在一次英语考试中,强强得了班上倒数第二名。在她的妈妈数落了他一通后,他的爸爸下班回家来了,妈妈又气愤地把这个坏消息说给他爸爸听。爸爸听后却笑了:“不就是倒数第二吗?总比倒数第一强吧!至于那样激动吗?”

弄得妻子反过来骂强强的爸爸:“都是你不管……”

强强的爸爸终于说:“好,以后儿子的学习就由我管。说好了,你可不要插手哦……”

爸爸走近强强,强强低着头,等待爸爸的批评。爸爸却抚摸着他的头,笑着说:“儿子,没关系,爸爸小时候也考过班上倒数第二名。”

强强抬起头,惊讶地看着爸爸,眼里显然没有了沮丧,他问:“你不是说你一直是班上最棒的吗?”

爸爸神秘地笑起来,小声说:“那是骗你妈的!”

强强接着又问:“那你不是好学生?”

爸爸摇着头:“这样说爸爸可不对!谁说好学生就得每次都考第一呀?好学生也有失误的时候啊,对不对?”

强强赞同地点点头。

爸爸接着说:“我自从考了倒数第二名以后,我就开始下决心努力了,因为那一次,我确实没有下工夫去背单词。后来,我可是每次都考得不错哦……所以,在爸爸看来,虽然你的英语这次没考好,不代表你永远考不好,只代表你这阶段没有静下心来下工夫学习对不对?你看你的数学成绩一直都很稳定是吧?从你的数学成绩来看,你不是个笨孩子,我想,只要你以后也学爸爸,多用点心,多下点工夫,相信下一次一定会比这次考得好。不信就试试看……”

第二次,强强的英语成绩果然进步多了。那天,他拿着成绩单让爸爸签字时。爸爸兴奋地说:“儿子,我说你这一次一定能比上一次考得好吧!我真的说对了!”

强强却怯怯地辩解说:“可我这次成绩在班上还是算差的。这次我们班都考得好,还有好几个100分呢!”

不想爸爸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不管别人,只看你这次是不是比你自己上次进步了……你能做到下一次比这次再进步点吗?爸爸相信你,只要你下一次能做到比这次再进步一些,哪怕一点点,那你也就更棒了!”

强强听了爸爸的话,不但没有了压力,反而自信地点着头。他对学习英语也提高兴趣了!

就这样,强强一天比一天用功学英语,成绩也一次比一次进步,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正爸爸懂得保护好孩子的自信,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孩子做得不好时,正爸爸仍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在表扬中肯定孩子的不足。这样做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同时也给孩子指引了努力的方向。在为孩子制定目标时应遵循“努力一下就能够到”的原则,使孩子一步步去超越自己,越来越自信。在这同时,正爸爸不要忘用自己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去影响孩子,做孩子战胜困难的榜样。

正爸爸的教子秘诀就是: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永远不要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去跟别人比,而是要拿他(她)自己现在的成绩去跟他(她)原来的比,只让孩子做些他(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这些力所能及事情的过程中,让他(她)品尝成功的喜悦,做到有信心和勇气去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正是很多负爸爸没有意识到或没有真正做到的一点,也正是正爸爸和负爸爸的根本区别。

正因为正爸爸懂得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所以,他的孩子便一步步去超越了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成功。

恰恰相反,生活中的那些负爸爸,由于他们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总拿自己孩子的劣势跟别人孩子的优势比,结果越比越觉得没信心。请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吧:

小西和小东同龄,住在同一个小区里,而且上学也在同一个学校和同一个班级。虽同是女孩,但一个长得胖胖的,一个长得瘦瘦的;一个喜欢静,一个喜欢闹。总之,她们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和两个个体,但两人的模样却都不失可爱。然而,小西的爸爸在拿女儿和小东比时,总觉得女儿很多方面都比不上人家。

为此,当小西的爸爸知道小东去少年宫学唱歌、学跳舞后,便也连哄带逼地要求女儿也去少年宫学唱歌、学跳舞,而且还非得选择和小东在一个班里。爸爸说:“这样,你随时可以看到自己跟小东的差距……”结果,小东在班里总是受老师和同学的偏爱,而小西总是自卑地被“晾”在一边。

小西一点也不快乐,而爸爸却说:“你知道自己不如她,你就要努力呀!你见到老师、同学怎么不说话?你怎么让老师喜欢你?我说你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改呢?”

有一次,音乐老师让小西站在台前给大家演唱了一首歌,小西表现不错,于是老师鼓励、夸奖了她的进步。小西下课后说给爸爸听,不想爸爸听后却说:“我都看见了。那有什么呀?你比小东还是差远了,最起码,人家的表情比你好得多……”

小西辩解说:“坐在我右边的那个姐姐,她比我先来,她唱得还不如我好呢,唱歌总跑调。那你怎么不说她?”

爸爸说:“你怎么和那些不好的比啊?你这样永远也不能进步。我们和小东住一个院,我只希望你和小东比——不要差于小东。知道吗?”

小西不说话了。她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永远也比不过小东,因为她那天生胖胖的身材根本就不是跳舞的好苗子。

于是,爸爸便狠心让她减肥,饿得小西直发晕,结果干什么都干不好。

“六一”儿童节到了,小东被挑选参加节目演出,而小西却落选了。这对小西的爸爸来说,打击很不小。他对小西感叹说:“学了半天,还是赶不上人家!唉……看来,你只有在学习上去超过她了!”

于是,为了让小西在学习上去超过小东,小西的爸爸便打算让女儿放弃学唱歌、跳舞了。可此时小西已喜欢上了唱歌,她希望能继续学习唱歌。但她的爸爸毫不留情地说:“你能赶上人家小东吗?如果你能赶上,我就让你学!我看在这方面,你再怎么学,也赶不上人家小东了,我清楚得很。再学有什么劲呀?不是瞎耽搁时间吗?再说,你和她在一起,我见到她的家长,也感到没面子……”

从此,小西只能一心一意地学习,然而,她的成绩却仍不能保证每次都超过小东。每当那个时候,爸爸便责备说:“你就是太笨了!我说你怎么什么都比不过人家呢?”

小西也终于反抗说:“我本来就笨,你干啥非得让我和她比呀!我不想和她比!”

生活中,不知还有多少像小西那样受着精神虐待的孩子?也不知还有多少像小西爸爸这种同样受着精神折磨的家长?许多爸爸在对待孩子成才这个问题上,往往不能心平气和,总是显得那样急躁和盲目,恨不得孩子在一天之内就变得聪明起来……在爸爸的安排下,有的孩子的生活过得紧张而又辛苦,全然没有了自由和欢乐。其实爸爸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却往往是失败的,不仅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如果你没有结合自己孩子的年龄及性格特点,并根据别人追求的成功目标,给孩子选择努力的方向,而强求自己的孩子去挑战不现实的目标,就会因把握不好适度性,造成孩子一次次的失败,给孩子留下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和阴影,甚至摧毁和贬低了孩子的自尊,而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无用,如此的卑微。使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更使他(她)们的童年生活没有了一点点快乐和色彩,从此失去对人生、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这一切难道还不够严重吗?

说到这里,也许爸爸们已经明白了:要想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优秀,就得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标准去要求孩子,使孩子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超越自己,并去争取更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永远要比超越别人来得真切,而且实惠并有意义!

正爸爸培养孩子学会“舍”,负爸爸教会孩子“贪”

每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都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取与舍,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渴望着获取、渴望着占有,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越富有、越快乐。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试图把自己想要的都争取到。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却往往不能如愿,反而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失望、忧郁、困惑和一切不快乐都随之而来,时间久了,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作为爸爸,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从小就懂得取舍,而最重要的是学会“舍”。

一艘小艇在海上遇到风浪,船舱受到损伤,船长让乘客们把随身携带的东西都扔到海里。其中有一个年轻富商携带了许多黄金,他说:“如果我放弃了我的黄金,我的父亲是要指责我的……”于是,他宁可独自一人乘坐橡筏逃生,也决不放弃黄金。

船上的乘客十分气愤,纷纷指责他。在这样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也只好由他去了。

小艇终于到达了陆地,人们获救了,而那个年轻人却同他的黄金一起葬身海底。

其实有许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懂生命的重要,而是我们更多地被欲望所左右、所迷惑。

如今,不少孩子被大人逼着去学各种技能、去考规定的分、去拿奖,结果,不是弄得孩子疲惫不堪,怒气冲天,便是让孩子学会“贪”,什么方面都要做最好的,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处处出类拔萃,处处高人一等,如此下去,将来又如何能立足于社会?又如何能经历失败?

有个小男孩,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带他去朋友家玩。回到家,他发现原来在手里攥着的一块糖没了,那是阿姨给他的,一块包着很漂亮的糖纸的糖——自己家里所没有的糖。于是他歇斯底里地哭着,还在地上打滚。爷爷、奶奶、爸爸便带上手电出动,沿着回家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眼看到了晚上12点了,糖还是没有找到,爸爸只得硬着头皮去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很多年过去了,这个小男孩子长成了大男孩,他喜欢上一个女孩。可女孩根本就看不上他。于是,他拿起一把刀,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在医院里,他被抢救了过来,但他又开始绝食。

父母哭着求他:“不就是一个女孩吧,天涯何处无芳草!”

男孩却固执地说:“我就要她,就要她!”

小时候的那块糖如今已演变成了女孩,他也“一定要”。

可想要就能得到吗?得不到他就自伤自残啊!爸爸妈妈已拿他毫无办法了!

这个男孩子如此过于自我,难道他的爸爸没有责任吗?他可能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溺爱,过分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才养成了孩子的贪得无厌,并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在特意为孩子所作的一本书中写下这样一个小故事。

10岁那年的一天,走过屋后那片空地时,一种欲望激荡着我——想拥有一片自己的小树林。

终于在很久以后,我得到了一小袋子柏树籽,金灿灿的,可爱极了。我将它锁在抽屉里,不时拿出来,用手去抓,种子滑过掌心指缝,痒痒地,真舒服。一直,我都有舍不得将它们播入泥土中。可心中想拥有一片自己的小树林的欲望仍一直在折磨着我,我心中挺矛盾的。

有一天,父母对他说:‘再珍爱种子,你也得把它播下去呀,不然哪能有一片小树林呢’……

18岁那年的一天,我走过屋后我自己的小树林时,想起父母的话来,忽然悟到,很多时候,为了得到,我们必须忍痛割舍。

做爸爸的,必须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舍”也是一种能力,有时候,只有“舍”一部分,才会得到另外一部分;只有“舍”去某种凭“惯性”而固守的东西,才会得到另一些能真正裨益人生的东西。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的,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教孩子学会取舍,选择适合自己所拥有的。例如:没有音乐天赋,可以让孩子放弃学钢琴;没有考上大学,可以让孩子选择去学自考。

诗人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黄金时,鸟就飞不远了。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才能轻装上阵,迎接生活的转机,度过风风雨雨;学会“舍”的本身就是一种淘汰、一种选择,淘汰掉自己的弱项,选择自己的强项。“舍”去并不是不要进步,相反,“舍”是为了更好地进步和追求。懂得“舍”,才会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所以,应该教会孩子从小就学会“舍”去一些不现实、不可求的东西。就像弃学从商的比尔·盖茨,对于他来说,放弃了银子是为了得到金子和钻石,这就是放弃的艺术。

正爸爸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

负爸爸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

一个人,只有懂得珍爱自己,有了爱自己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爱你周围的一切。

做爸爸的,没有理由总欣赏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而忽略自己家孩子的优点;没有理由一味地比高比优,而让孩子丢掉了自我。我们要让自己和孩子都学会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公正的认识:一个人可以没有靓丽的容貌,但不能没有做人的尊严。别人怎么看你,那是他个人的问题,与你没多大关系。而你怎样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爸爸的职责是要让孩子的身体与心灵、感情与理性、知识与人格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小易是一个非常快乐自信的阳光女孩,但她长得并不漂亮,在她参加一家有名的大公司招聘时,她却战胜了好多看似比她强的对手,这是为什么呢?应聘的老师说:“一看她就知道她是个快乐自信的女孩。这样的女孩能给公司注入活力,能给周围人带来快乐。这是我们公司现在所追求的工作法则——快乐工作,才有创造力……”

快乐还能从脸上看出来?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那是一种不平凡的气质!

小易的快乐劲是从哪儿来的?

在小易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家问爸爸:“爸爸,我们家谁最重要?”

爸爸想了想问她:“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女儿歪着头,天真地说:“我知道谁最重要。我们小朋友说了,爸爸最重要,没有爸爸挣钱,我们家就什么也不能买了!”

爸爸笑了笑说:“你说得对,爸爸重要。可妈妈也重要,你也重要呀?你想想,没有妈妈对你的爱,你会幸福快乐吗?”

小易懂事地摇了摇头,后来又想了想说:“没有妈妈,就没有人给我们洗衣服、做饭吃了。”

爸爸又问:“那你呢?你重不重要啊?你同样是我们家庭的一部分。对爸爸妈妈来说,你永远是最重要的!你能给爸爸妈妈带来快乐和希望,爸爸妈妈听不见你的笑声,就会感到痛苦,或者说不幸福,明白吗?”

小易懂事地点着头:“那我就要每天笑,给你们快乐。”

爸爸拥抱着小易:“是的,你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所以你要爱惜自己……爸爸妈妈也要爱自己,对你来说,没有爸爸妈妈行吗?爸爸妈妈疼爱你、养育你。没有爸爸妈妈,你就没有别的孩子幸福,你就没有别的孩子快乐是不是?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我们都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明白吗?”

小易听懂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就这样被爸爸播下了爱的种子。从小到大,父亲都这样“宠爱”她,爸爸的爱变成了她前进的步伐、成了她自信的源泉。

虽然小易的家境很不好,妈妈常年有病,但爸爸执意要让她去学舞蹈。女儿嫌自己体形不好,当不了舞蹈家,便不想跳舞,父亲却对她说:“学跳舞并不是非要当舞蹈家。正因为你的体形不好,你才要更好地关注它。学跳舞正好可以锻炼你的体形和气质,这也是爱你自己……”

女儿的个子总是比同龄人长得快,女儿有些不习惯,爸爸安慰她:“长得高好啊,长大正好可以做模特,那多棒啊!”

就这样,小易一直被爸爸的爱滋润着,她始终是个快乐上进的女孩,有着无拘无束的性格,她的快乐使她很有人缘。我们知道,这一切对她来说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不同的家庭培养出不同的孩子,你看出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区别了吗?在当今的家庭教育误区中,有一部分爸爸,不是过分地溺爱孩子,就是过分地冷漠和“放任”孩子,要不就是对孩子管教太严、约束太多,经常打骂、训斥、指责、甚至虐待孩子。成人的这些不公正、不平等的态度,致使某些孩子感到自己的地位比别人低。认为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是另类和不重要的,以致感到自卑、怯弱,从小失去自尊和自我。

有一个5岁的男孩子拉拉,爸爸妈妈整天忙着做生意,很少管他,他便自由自在地在外面玩耍。后来他发现,那些有家长跟在后面的孩子都不和他做朋友。

其他孩子的家长会说:“离他远点……”或者:“别和他玩,去找别的小朋友玩去……”

小男孩拉拉很奇怪,回家问爸爸:“为什么他们的爸爸妈妈不让他们和我玩?”

爸爸不耐烦地说:“看你身上脏的!人家当然不和你玩!”

拉拉记住了爸爸的话,第二天,小男孩要求换干净衣裳,可他已没有干净衣服——妈妈忙着做生意,很多已穿脏的衣服还没有来得及给他洗。于是,妈妈只得从一堆脏衣裳中挑选出稍干净一点的衣服让他接着穿。虽然他的衣裳的质地并不比别人的差,甚至还比别人的好,可就是因为他比别人脏,便让这个小男孩在别人面前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玩伴。

于是,小男孩只能自己和自己玩,趴在地上玩沙子,跪在地上玩纸片。有次在家中,他把爸爸的一张订货单折成了纸飞机,爸爸发现后,狠揍了他一顿。爸爸还说:“今天要是没有找到这张订单,我非得揍扁你不可……”

小男孩拉拉从此想:“我没有爸爸的订货单重要……”

拉拉上学后,班里的同学也因为他的脏而远离他,但他已经习惯了。再后来,他的作业因为没有家长签字或督促完成,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他自然而然就被同学们认为是差学生。虽然小男孩没有表示出自卑,而是表现出调皮捣蛋、学习不认真,但他的心里一直在渴望:我怎样做,他们才带上我一起玩……

后来有次学校组织春游,拉拉从家中偷拿了200块钱,买了好多好吃的来讨好别的同学,就是为了有人和他玩。再后来,他的偷拿行为便成了家常便饭。终于有一天,他还没等放学,妈妈便为丢钱的事找到学校向他问话。

妈妈说:“看你回家,你爸爸不收拾你,非揍死你不可……”

拉拉想起爸爸那张总是在数钱时才笑的脸,还有那动不动用脚踢他的腿,他就害怕了。放学后,他没有回家,背着书包,学着电视里的“流浪者”的样子,离家出走了。

在火车站,拉拉和一些真正的流浪儿成了朋友,因为他们的穿着和他一样不讲究,他仿佛找到了知己和真正的快乐。

拉拉出走后,爸爸妈妈不惜出重金寻找他。此后虽找着了小男孩,但他回到家中已没有心思再上学读书了,没有多久,在爸爸妈妈稍稍怠慢了他时,他便又离家出走了。仅在小学期间,拉拉就离家出走了4次。他的爸爸有次在找到儿子时哭了:“你再跑,我就打断你的腿,就当我没养你这个儿子!你说我和你妈妈辛辛苦苦挣钱,不都是为了你吗?你吃得比别人的好,穿得也不比别人的差呀……”

小男孩拉拉已完全失去了自我。他向爸爸伸出手:“你如果让我相信你说的话,那就把你挣的钱现在就都给我吧……”

在拉拉眼里,爸爸妈妈对他已不重要了。

这位负爸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遇上一个这么不可教的孩子。经过别人指点,他去请教心理医生。医生指导他,孩子是由于缺少鼓励和关爱才变成这样!可到了如今,要想挽救这类孩子,光给予一些鼓励和关爱,少一些压抑和训斥已远远不够了!得找准一个切入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里去才行。得真实地了解孩子、打动孩子,才能慢慢溶化孩子心头的冰霜。此时,这位一心一意只顾挣钱养家的父亲才真正明白是自己导致了孩子这样放任自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不和,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爸爸妈妈离异,也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从小失去亲人的温暖,使孩子感到压抑和感到自己不重要……

要想改变这些自暴自弃的孩子,爸爸首先要用行动去带动孩子,引导孩子,做出榜样来改变孩子的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从以上专家提醒小男孩爸爸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光给予孩子吃、穿是不够的,爸爸们还要在平时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关注孩子,特别是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应多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引导孩子做些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让孩子多与人交往,积极参加活动并积极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友谊、需要和依存。

正爸爸常说“你能”,负爸爸常说“你不能”

生活中,有些爸爸特别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他们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你能做到!”

自信心是激发孩子潜能的重要前提,也是孩子如何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理解自己在环境中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将成为孩子建筑人生大厦的基石,而对这些石料的加工过程首先是由爸爸来操纵的。也就是说爸爸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些选择,这些选择的方式,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也就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是确认的还是怀疑的,信心由此而建立也由此而消亡。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爸爸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多鼓励孩子说“相信你、你能”之类的话。

法国文学巨匠雨果说过:“塑成一个雕像,把生命赋予这个雕像,这是美丽的。创造一个有智慧的人,把真理灌输给他,这就更美丽。”作为爸爸,在给予孩子的生命的同时,更应教会他(她)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做一个健康快乐、有助于社会的人。具体如何行动,却体现在方方面面,这需要爸爸们去从那些正爸爸身上去学习、收获。

理查德·布兰森,一个欧美家庭的明星,一个在英国民意测验中被评为“英国最聪明的人”,一个世界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

在他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他认为自己的大胆创业和冒险行动,都与父亲对他的教育有密切关系。

在理查德·布兰森4岁时,有一次爸爸开车接他回家,突然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地方将车停下,要小布兰森自己走路回去。小布兰森有些害怕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做不到。”只听他的爸爸微笑着说:“孩子,你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你可以的,你真的能做到。”

面对公路和田野,小布兰森一片茫然,最后不可避免地迷了路。当然父亲并没有真正地抛下小布兰森不管,他在暗处观察和帮助小布兰森。最后,布兰森终于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毅力疲惫地回到了家。当他看到家门时所产生的那种胜利归来的英雄情结,鼓舞了布兰森的一生。

理查德·布兰森是维珍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

理查德·布兰森是乘坐热气球,横跨太平洋的第一人;

理查德·布兰森曾两次驾驶摩托艇横渡大西洋;

理查德·布兰森曾驾驶坦克驶入纽约的“时代广场”;

理查德·布兰森曾在海湾战争时,驾驶自己的飞机飞入巴格达解救人质;

理查德·布兰森是人们眼中傲慢的暴发户,却又是世界各大公司CEO的偶像。

……

理查德·布兰森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学会勇敢、学会冒险的,也就是说,他的过人之处,是由他父亲塑造出来的,没有他父亲的一次又一次地为他提供挑战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相信他,对他说:“孩子,你能,你真的能做到,相信自己……”也就产生不了理查德·布兰森这个英雄式的人物。也由此可看出,爸爸对孩子的鼓励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多么重要!

当孩子参加一些挑战性登高运动怕摔跤时,作为爸爸的你,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当有一天,孩子自己认为自己能行了,自己可以克服困难了,那么他(她)的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相反,还有一种爸爸,他总是在怀疑孩子的能力,便常打击自己的孩子:“这个你不行”“太难了,你能做到吗”“那个不能动,你会弄坏的”“你不会,你还小”“你真笨,什么都做不好”。在毫无遮掩的怀疑中,孩子对自己便产生了怀疑,形成自己对自己极端错误的了解。于是在面对新问题时,孩子首先是畏惧、胆怯或犹豫不决,在解决矛盾的冲突中,往往选择了“逃避”。结果,就产生了不积极努力战胜自我的意识。

祖祖7岁的时候,电视台请他参加一项冬令营活动。想到要离家3天,样样事情要自己做,晚上还要独自睡觉,他有些犹豫。爸爸这时不但没有鼓励他,反而说:“你可要想好了,我担心你不能照顾好自己,最重要的是怕你出意外……你会带好你的那些东西,保证一样不丢吗?你渴了,可没有妈妈给你倒水喝。你晚上蹬掉被子着凉了怎么办?你想好了,自己能不能做到?否则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听了爸爸的话,祖祖退缩了,放弃了一次有利于锻炼自己的机会。

孩子的自信和做事的能力是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践来积累获得的,如果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孩子自然不能具备某些能力。其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对自己毫无信心,主要是爸爸或家人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或将他们的长处视为短处,让孩子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这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很可悲的!

每一个做爸爸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却需要找到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奉劝爸爸们,对待孩子,有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重新审视问题,分析失败或错误产生的原因。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错了,该怎样做?避免就事论事,最好善于举一反三。如果你遇到自己的孩子好心办了坏事,比如装电池的例子,爸爸妈妈适宜的做法是先表扬后批评:“哟!你自己装的?真不错!不过,你把电池装倒了。看,应该正极对负极,这样才能形成导电回路,汽车才能动起来。还有,以后再拆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最好记住它原来的样子,明白了吗?”对孩子这样讲,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只有当孩子在多次的“你能”中获得自信,才敢于面对挑战,乐于修正目标,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许多伟人、名人、成功人士的身上都会体现出一种超凡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心的催化作用,使他们不断努力,并在失败中看到希望,百折不挠,充满了个性魅力。

正爸爸善于夸奖孩子,负爸爸经常打击孩子

要说正爸爸善于夸孩子,也就是正爸爸在表扬孩子时总是适度,不滥表扬。在表扬孩子时掌握原则,而且表扬时就事论事,不泛泛地、随意地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他的具体行为,不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在孩子画了一幅画时,不是说“你真聪明!”,而是说:“哟,这幅画不错!”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得到表扬,这样他会充满自信地向家长认同的方向发展。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总爱夸奖自己孩子的爸爸,他认为“自己的孩子,怎么瞅着都好”,结果让孩子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缺点,更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也有一种爸爸总是经常打击自己的孩子,认为“惯儿不成才”。其实,“夸”和“打击”只要不走向偏极,都是可取的教子良方,其中的闪光点就是善于“夸”或善于“打击”孩子。但今天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只是“正”与“负”的对比,也就是正爸爸与负爸爸究竟“差”在哪?借此“点”为那些不明“界线”的爸爸们提供个借鉴或提个醒儿。

只有在孩子做了值得被赞美的事情时才去赞美,而且在表扬时,应避免只表扬他们的成功和获取成功的个人能力,而是应引导孩子关注成功的过程,激励他们进一步思考,保持向上的动力。

南京有个女孩叫周婷婷,她一出生就是个聋儿。她的生活和成长道路显然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他的爸爸并不因此对女儿感到失望,而是在带领女儿艰辛成长的过程中,时常不忘去夸奖女儿、激励女儿。最终使16岁的周婷婷成为辽宁师大教育系的一名少年聋人大学生,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实话实说》曾请周婷婷做过节目,从中,我们看到她的父亲教子有方的诀窍就是赏识孩子、夸奖孩子。

周婷婷的父亲提出了一个教育概念叫做“赏识成功”。用“爸爸很高兴看到你这样努力”来表扬孩子为取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用“你这个办法可真巧妙,能告诉我是怎么想出来的吗”来称赞她为获取成功而使用的方法和策略,他认为他的孩子虽不能和别的孩子比,但他总是用夸奖激励女儿再努力,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有了前进的动力。最后聋儿虽然聋但不哑,而且16岁就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学生。

正爸爸表扬把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做完了他应该做的事,都有权得到赞美,但不需重复赞美。过分的赞美,只会给孩子播下爱慕虚荣的种子。作为爸爸,应以一种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就是在帮助孩子成长。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负爸爸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负爸爸不但吝啬表扬孩子,同时还经常数落、打击孩子。负爸爸会因孩子胆小而用恶言骂他。例如:“胆小鬼”、“没有用”、“没出息”等字眼,甚至当众叱责,让孩子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伤害孩子的信心。在孩子有出色的行为表现或在孩子渴望得到赞美时,却表现出熟视无睹以及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态度,常常给孩子以失望,甚至无异于给孩子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不但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而在孩子出错时,又会喋喋不休地批评,甚至喜欢用责骂和处罚来对待孩子,这不仅让孩子感到心理上的恐惧,还会使孩子的意志遭到压抑,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并且容易诱发孩子抑郁、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

吉姆是心理学教授罗塞尔的大儿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聪明才智,三岁时就已会自己阅读和书写,而且性格活泼开朗,是个人见人爱智能超群的孩子。可不幸的,他的爸爸虽是个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却因他自己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等原因,便固执地认为儿子不谦虚和自以为是。

有一天,罗塞尔教授或许是遇上了烦心事,当他又听见儿子在和别人说笑时,便跑过来责问儿子:“吉姆,你又在嚷嚷什么?”

“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吉姆高兴地说。

“就一本书,你至于这样高兴吗?”罗塞尔教授生气地说。

“这本书的确太让我愉快了。还有,我居然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了,真是感到兴奋。”

罗塞尔教授听了儿子的话,突然发怒:“你吵吵嚷嚷干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本事吗?我看你是个骄傲自大的孩子!你是在想得到我的表扬吗?告诉你,我永远不会表扬你。”

“爸爸,我做错了?”吉姆委屈地问。

罗塞尔教授仍在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听到你的那种赞扬自己的声音了!你是个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说完,他“砰”地关上了门。

门外的吉姆伤心地哭了,突然之间,他过去的那种良好的心态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坏的自我感觉:“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我是个讨人烦的孩子……”

从此,吉姆变了,他的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就这样,原本一个很有天分和才华的优秀孩子,最终变得普通起来。

从以上正爸爸和负爸爸的两种态度所导致的后果中,我们已看到:善于夸奖孩子的正爸爸能把一个普通孩子塑造成优秀的人才;而打击孩子的负爸爸,却完全有可能把一个聪明孩子变成一个不积极进取的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尔兹认为:“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

正爸爸了解前因后果再判断,负爸爸瞎结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孩子有什么过分要求和想法或做错什么事时,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爸爸应先听听孩子的解释或想法,不应当直接去指责、埋怨,而应当多给孩子建议性的引导,也就是善意的批评,这种批评还要讲究方式,不说不能怎么样,多说如果能怎么样会更好。有目的的、恰当的进行评议,要宽容地给孩子尝试改错的机会,让孩子确实认识到爸爸是为了自己好,不是敌人,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才是爱,让孩子真正能从内心里信服你这个爸爸并接受你的建议。

有一个少年捡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奇异的石头,他便对同学们说:“这是一块宝石,可能会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类看法。也因此,他在同学们中的人缘很不好,大家都认为他在经常说谎。

有一次,少年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自己的姐姐看,便夸口说:“这是一枚罗马硬币。”

姐姐拿过来一看,却发现这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不过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

姐姐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惩罚他,让他改掉那种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

父亲听了姐姐的“告状”后,把少年叫到面前,和蔼地对他说:“我怎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是太了不起了!”

这个少年长大后成了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就是达尔文。

现实中,又有几位爸爸能做到像达尔文的爸爸那样呢?我们好好地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在一些小事上,或者是一些不小的事情上委屈、冤枉过孩子?如果没有,那你就不愧是个正爸爸,相信你的孩子也因有你这位爸爸而变得越来越优秀;如果你恰恰如此,是不是已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错误,应当立即改正呢?如果你是个信口开河、对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爸爸,而且对孩子的事总是凭空就可以妄下结论的话,那你完全会伤害孩子,或者说已经损害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小新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有一天,小新的妈妈去学校接她,听老师反映说她的性格像男孩子,常和男同学结伴玩,却不爱和女同学交往。老师只是随意向她的妈妈分析了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并没有指出小新因此而不对或犯下了什么错。但她的妈妈却多了一块心病,便回家把这件事郑重地说给小新的爸爸听。爸爸听后,便肯定地认为:“女儿在学校一定不学好了!这么大的女孩子整天和男孩子交往,不出事才怪呢!老师是不是有什么事没有明确地告诉你?是不是隐瞒了什么?女儿是不是早恋了?不行,从现在开始管,必须管!”

就这样,爸爸给女儿规定,从今往后不准她再跟男同学交往——连话也不允许和男同学说。

小新和爸爸理论。爸爸说:“你别以为你在学校里的表现我们不知道!告诉你,你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应该要懂得自重了,不要让人瞧不起!”

小新不服气:“我怎么不自重了?”

爸爸:“你自重?你自重干啥总和那些男孩子泡在一起?”

小新:“我喜欢和男孩子交往,他们不像女孩子那么小气!”

爸爸:“你再说一遍?”

小新便和爸爸赌气,把刚才说的话又说了一遍。

爸爸气极了,一个耳光就扇了过去。

从小到大,在小新的心目中,爸爸一直比妈妈好,爸爸从来不数落和管束她,可今天,爸爸不但打了她,还说出了她认为是污辱她人格的话。

爸爸打下一巴掌后,仍生气地说:“我让你小小年纪,就不要脸皮……”

小新惊呆了,随后伤心地跑进自己的房间。

从那以后,小新努力地克制着自己不和班上的任何一个同学说话,也不跟爸爸妈妈说话,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哑巴”。这下,老师、同学们都感到奇怪和接受不了了。为此,小新的爸爸被学校“请”了去,老师通过了解,才知道问题出在爸爸身上。这位爸爸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向女儿认错。但他的言行带给女儿心灵的伤害却不是一下子能抹去的。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位负爸爸终于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多年后,她的女儿和别人说起此事时,还是泪眼汪汪,可见爸爸在这件事情上带给女儿的伤害。因此,作为爸爸,当孩子有了你认为不好的表现或做了一些你认为不正确的事情时,应放下架子,身入其境,循循善诱。不怕孩子出错,就怕你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如果到了那一步,你在教育孩子方面将要多走很多弯路的。

正爸爸适时为孩子解压,负爸爸不断为孩子加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她)和我们大人一样,也学会了苦恼:妈妈逼着学钢琴苦恼,遇上不会做的题苦恼;受到老师的批评苦恼,参加唱歌、绘画、数学竞赛失败了苦恼……

当孩子遇到麻烦问题或失败时,我们的每一位爸爸所表现的态度是有差别的。正爸爸首先不会去抱怨和打击孩子,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学会给自己减压,教孩子及时调整坏情绪,重新战胜自己,重新树立目标和信心。

小江是一个初一的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成绩却一般。这对他的打击很大,特别是后来,数学老师当众宣布:将为那些考得好的学生开“小灶”,帮助他们在决赛中获得更好名次。此后,小江对自己感到更加失望了,一下子认为自己差极了。

小江的爸爸知道后,除了安慰儿子,还帮助他分析这次考差了的原因。尽管这样,小江还是不开心。

爸爸问小江原因,儿子说:“就像您说的,我这次数学竞赛出现了失误,可老师给他们开‘小灶’了,从此他们就真的超过我了!其实我也不是怕他们超过我,我只是担心我会真的落后了。”

爸爸听了,抚摸着儿子的头,笑着夸儿子说:“你真是个上进的孩子!不过,你担心的这点其实并没什么。他们开‘小灶’,咱们也可以开‘小灶’呀?你要是愿意,爸爸也出钱让你在外面报一个班。你说呢?其实在爸爸看来,你只要努力就行了,分数不是最重要的。”

小江经过认真考虑,他接受了爸爸的建议,在外面报了一个奥数班,从此他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

三年后,小江成了学校里的数学状元,还参加了全市的数学竞赛,并获得了第二名。

小江正是由于有了爸爸的正确引导,才抛开了压力,重拾了自信。生活中,同样也有一个名叫小秋的男孩子,他有着类似小江的经历,可只是因为他的爸爸和小江爸爸的区别,使他和小江有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小秋在上初二时,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拿了个全年级第四名,因为是第四名,所以以一名之差不能得到一些奖励。小秋在为自己感到遗憾时,还非常担心,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成绩不是爸爸所希望的!

果然,小秋的爸爸一听到这个成绩就火了:“我就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你上次是怎么跟我保证的?你这学期是怎么了?怎么就不能给我拿个第一?人家的孩子怎么能拿?你是比别人笨吗?就是你不下工夫!以后,你再也不要想着看电视了,每天给我多做10道题……”

从此,小秋每天都泡在题海里。虽然小秋在老师、同学眼里一直是个好学生,但他的爸爸看重的是第一名或是100分。然而,尽管小秋很用功,可他的成绩却越来越不理想。

小秋爸爸的严厉要求,使小秋压力很大,渐渐地,小秋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他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每次爸爸跟他说话,他都像听不见一样。有次语文考试,他的成绩居然下滑到了后几名。也就是这一次,他放学后没敢再回家。后来,当他的爸爸从警察局接他回家时,他只有一个要求:“不想再上学了,就是不想上学了……”

从小秋的这个负爸爸的身上,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吗?

在孩子未达到要求——面对失败或考试没考好、比赛落后时,做爸爸的一定要理智些,应耐心询问孩子的情况,应心平气静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对孩子的心情表示同情和理解,在稳定情绪的基础上再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孩子走出情绪的低谷。切忌采用教训的口吻和冷嘲热讽、唉声叹气、轻描淡写的态度,否则会使孩子的情绪更低落。爸爸应给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渡过失败难关,切不能嘲讽挖苦孩子,也不要板着面孔不搭理孩子,使孩子感到压抑,加重孩子的焦虑心理或让孩子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如果那样,结果总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不想做负爸爸,而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搞好学习、快乐成长,那就从现在开始给孩子减减压吧!

正爸爸支持孩子异想天开,负爸爸扼杀孩子奇思妙想

只要是孩子,他(她)们就会有一些在大人看起来似乎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想象能使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神奇、创造和快乐。可做爸爸的,面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看法却并不一样。

在开发孩子智力方面,大多爸爸往往只注重孩子的语言、计算等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却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恰恰是这些因素能使孩子的能力不断提高,并让其发挥出数倍的潜能,令他们终生受益,而这些品质的培养关键就在孩提时代。

很多年以前,有个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为别人放羊来维持生活。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正好看见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的头顶飞过,很快便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

牧羊人回答:“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安家。”

大儿子这时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我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

小儿子这时也说:“做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样就不用放羊了。”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然后对儿子们说:“如果你们想,你们也会飞起来的。”

两个儿子试了试,可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于是说:“看看我是怎么飞的吧!”牧羊人试着飞了两下,也没有飞起来。

牧羊人肯定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从此牢记了父亲的教诲,并一直不断地努力着。等他们长大了以后,终于飞起来了。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飞机的发明者。

孩子的许多看似不实际的想法,其实都有可能实现,因为梦想能使人产生激情,而这种可贵的心灵动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

1997年6月,原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第七届国际思维大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中明确提出:让今天的孩子“学会思考”,这是我们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的确,作为爸爸,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爱思考的情感,会思考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适应知识高速更新、科技飞快发展的社会,这远比教孩子背几首唐诗、做几道算术题、写几个字有意义得多。

我们常会惊叹发明家的头脑:“人家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其实,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有着丰富的思维和想法,只不过,有的被家长给忽视了,也有些被嘲笑了,甚至被扼杀掉了。

有一天,小力和邻居的一个小伙伴在家里用纸盒和积木建筑宫殿,小力的宫殿搭得很高,小伙伴的宫殿很矮。

小力说:“我的宫殿的上方可以搭上一个梯子,一直通往月宫。你那个可以吗?”

小伙伴辩解说:“我这个可以通往地下,地下很大的,还有海洋和鱼儿。”

小力说:“我这个也可以呀,上面通向月宫,下面通向海洋啊!”

小伙伴又说:“如果我想上天去也可以的,我在里面安一个开关,像飞机那样的,想上天去,一按就飞上去了。”

小力兴奋起来:“那我们在天上会遇见吗?”

小伙伴:“当然会的,我还可以请你到我的宫殿做客。”

小力这时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应该在宫殿上面插上红旗,以免你因认不出我的宫殿而走错了地方。”

于是,小力说着便去抽屉里找可以做红旗的材料。他没有找到,便跑到客厅找爸爸,爸爸听了孩子的解释后说:“什么红旗不红旗的?你们在房间里瞎折腾什么呢?”

爸爸说着,便随孩子进了房间,他大声呵斥:“看把屋里弄的!你们在干什么呢?别玩了,等你妈妈下班回来,会说你的。”

小力急切地说:“爸爸,让我们再玩一会吧!我的宫殿还没有插上红旗呢!”

爸爸:“我说别玩就别玩了,尽说那些可笑的话。别玩了,别玩了!”

顷刻之间,给两个孩子充满美好想象的宫殿被爸爸无情地摧毁了。

小力哭了。

爸爸:“你已经多大了?该上学了,怎么还那么幼稚?玩那些小孩子玩的东西!还有脸哭?”

这位负爸爸不了解孩子,他的这种做法,不仅摧毁了孩子的精神家园,还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和游戏的快乐,而且妨碍了孩子以后创造力的发展。孩子毕竟不是大人,他(她)们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看世界的独特眼光,作为爸爸,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强迫他们做这做那,而应做孩子的朋友,向他(她)们学习,过一种富有灵性的生活:做游戏、串门儿、开玩笑、进行体育锻炼、看书、下棋,等等。应时时以一种赏识的目光去对待孩子。因为令你冷眼相看的孩子的行为,如能经你正确引导,就不定哪一天,他也可以成为“爱迪生”“瓦特”“爱因斯坦”……

很多育儿和教育专家以及儿童心理学专家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观念——大胆的想象是人类飞向进步的翅膀。因此,负爸爸们再也不要对孩子看似荒诞奇异的想法报以不屑一顾的态度,孩子的潜力和智商正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想法中挖掘、培养的。

正爸爸鼓励孩子多提问,负爸爸厌烦孩子求解好奇

孩子的天性就会对周围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感到好奇。孩子经常会向大人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周围的世界使他们着迷,使他们不断地去探究,爸爸应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所提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有一天,汉森正在接待一位朋友,他的朋友因自己的孩子总爱提问常常令他很烦的话题而苦恼,为此他和汉森正在进行讨论。

就在此时,汉森的儿子走了过来,手中拿着一本达尔文进化论少儿读本。书中生动地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极为有趣的插图。

儿子走过来问汉森:“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过来的,这是对的吗?”

汉森:“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儿子:“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来的,那么现在的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

汉森:“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

儿子怀疑地说:“这恐怕有问题。”

汉森:“这有什么问题?”

儿子:“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都应该进化,而不应该是只有一群进化。”

汉森:“为什么这样说?”

儿子:“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汉森:“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

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问:“为什么?”

于是,汉森尽自己所知向他讲解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因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

汉森:“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

儿子又说:“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

汉森:“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文明。”

儿子:“为什么要创造文明?”

爸爸: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

就这样,汉森儿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大人眼里显得非常可笑而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他的爸爸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他的朋友最终表示佩服汉森的耐心。而汉森却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将他这种宝贵的品质抹杀掉。”

有些正爸爸不但能做到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且还会常常从孩子的游戏中、从孩子身边的花草鱼虫中、从孩子常见的风、云、雨、雪、起雾、下霜等自然现象中,启发、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引导孩子从小亲近科学,使孩子得到探索和寻求知识的快乐。为了孩子的问题,这些正爸爸还会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在参观时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怎么会”之类的问题。并与孩子一起做科学游戏。如放飞风筝时,通过手中紧握的牵引线,可以让孩子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风向和风力在不同高度的变化,还可以指导孩子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技艺,把风筝做得越来越好,放飞得越来越高。而且在这些过程中,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为孩子解答各种问题,如“小燕子为什么只有到了春天才来到北方?”、“为什么夏天的知了要不停地叫?”、“为什么夏天会打雷”等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思考和掌握了各种相关知识。

但也有一些爸爸却不是这样做的,别说引导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了,就是回答孩子的一个问题都显得是那么的不耐烦:

放学的路上,女儿小香子小心翼翼地问爸爸:“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爸爸:“问吧?”

小香子:“人是什么变的?”

爸爸:“人是猴子变的。”

小香子:“我们今天上课时,老师讲到了人是由猴子变过来的。可我不明白,那现在的猴子怎么就变不了人呢?”

爸爸:“经过进化变过来的,有的变成了人,有的就只能是猴子了,现在变不了了!”

小香子:“那为什么过去的猴子能变,现在就变不了了呢?”

爸爸不耐烦了:“你问的这个问题有用吗?人就是由猴子变的!你问点有用的好不好?”

小香子:“好吧,就算人是由猴子变的。可我不清楚,猴子又是由什么变来的?”

爸爸的耐心彻底没了:“你问这些烦不烦呀?管它是什么变来的!这是你关心的事吗?希望你以后不要再问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小香子只好闭上嘴不说话了。

的确,孩子有时会没完没了地问一些为什么常常弄得大人张口结舌,甚至恼羞成怒,只好粗暴地让孩子住嘴。可爸爸们要知道,孩子之所以问个没完,是因为他(她)对此问题产生兴趣了,孩子问得越多,问的范围越广,越说明孩子是一个善于观察新鲜事物、是一个善于开动脑筋的人。这样的孩子一般智商较高,做爸爸的应该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才对。

因此,我们希望那些负爸爸们从此改变态度,正确面对孩子的提问,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认真对待;二是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给予讲解;三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可乱说一个答案来敷衍孩子,更不要害怕自己答不出来而伤面子。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求答案,也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然后让他(她)把答案告诉你,对了给孩子鼓励,错了要耐心地讲出错的原因,这个过程,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让孩子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同时更能促进孩子求知的欲望。因此,不论什么时候,爸爸都不要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而要让孩子感到提问是有利于双方的一种活动,你也可以自由地问他一些问题,正如他问你一样。当他提问时,不要急于回答,你可以这样说:“现在我们就讨论这一问题吧。”你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容易判断的问题,再不断提出相应的问题去引导,以便孩子自己在思考如何回答时就能寻找出他所问的问题的答案。另外,在你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让孩子听明白问题的答案或完整地听完你的答案之后再提出另一个问题。

正爸爸耐心十足,负爸爸缺乏耐心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自尊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父母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并有助于孩子成才。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管自己的写作时间相当宝贵,但他还常常将部分时间分给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过,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实践证明,这位正爸爸的做法是对的,更值得爸爸们学习的是他的那份耐心。试想一下,和托尔斯泰这位做父亲的耐心比,你还欠缺多少?扪心自问,很多爸爸总以自己工作忙为借口,对孩子都表现出没有绝对的耐心,无论是在孩子的生活上,还是对孩子的学习上。如果只是偶尔地陪陪孩子或玩一会儿——行!可要他陪孩子练琴、陪孩子上课,能每天给孩子一点时间,那就“烦”了,甚至认为这些都是孩子妈妈该干的事。

小特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小特的爸爸便开始管起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这对父子俩便结下了“深仇大恨”,从此儿子对爸爸再也“亲”不起来了。

小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妈妈住院的八天早晨里,爸爸给他准备的早餐都是泡方便面。其中有三天小特是没有吃早餐上学的,因为起得太晚,连方便面也来不及泡。更重要的是小特晚上回家写作业,遇到不懂的题,过去总是妈妈帮着讲解。换了爸爸后,他说:“自己想,想不出就别做!”

有一天,小特求爸爸,说以前都是妈妈帮他。没办法,看电视的爸爸便走过来看了一眼题,毫不客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你原来这么笨……”

于是,爸爸就极不耐烦地给小特讲题,而此时小特的脑子里全是爸爸骂他的话。这几天,爸爸没少骂他。因此他根本没有听进去。爸爸只顾自己讲完,便又转身去看他的电视了。

小特面对仍然不会做的题,感到特委屈,加上想妈妈,他便趴在桌上独自哭了起来。

爸爸闻声跑过来,责问:“你还有脸哭?学过的为什么不会做?你哭什么呀,我最讨厌有人哭!”

小特哭得更伤心了!

爸爸命令说:“你给我马上把眼泪擦干,赶紧写作业,我看你今晚又得写到什么时候!”

小特边哭边说:“我那道题不会做……”

爸爸却说:“不会做,就知道你不会做!不会做,你还哭?再哭就给我滚出去!”

小特哭得更厉害了。这时爸爸冲过来:“你再哭?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你要是再不停下来,我把你的作业本都撕了!”

小特不敢再哭,便抱起书本,跑进另一房间,“砰”地把门关上了,爸爸怎么叫也不开。

第二天一早,小特因为没有完成作业,怕老师说自己,便和爸爸赌气不上学。爸爸拿着书包下楼等了小特很长时间,他也没下来,爸爸最终气急败坏地冲上楼,当着小特的面,撕毁了他的一本作业本。

看着被撕毁的作业本,小特歇斯底里又蹦又跳地大哭起来:“你赔,我赔我的作业本,你赔我的作业本……”爸爸气得拳头攥得紧紧地,恨不得一下子把小特打趴下,可尽管这样,也一点没有“震”住小特,结果,爸爸在无可奈何中,只得向小特的姥姥和老师求援,最后由姥姥、老师出面,才最终平息了这场父子“风波”,小特才安静了下来。

这位缺乏耐心的爸爸的行为最终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从而让孩子的一生都充满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更重要的是他在伤害孩子的同时,也最终毁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请爸爸们平时一定要多拿出一些耐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多讲究一些方法就可以减少和孩子的冲突。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孩子的母亲,这样做对妻子和孩子都是不公平的!当你做到注意自己的言行,少打击孩子,多鼓励孩子,你的家庭才有欢乐,你的孩子才有可能在你的言传身教中快乐、自信、健康的成长!

正爸爸重视孩子学习,负爸爸否定学习的意义

现在是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学习,或者说不注重学习的人,都注定要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所淘汰。

正爸爸不但关注孩子的学习,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甚至从细小的事情上去引导、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2005年9月19日,中山大学本科毕业生、20岁的王颖赴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并得到了一年不少于4.14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学愿意“倒贴钱”让他读书。

王颖的父亲王庆国是深圳大学的教授,曾先后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虽非常忙,但他注重言传身教,在孩子学习方面,仍没少花费心思。

在王颖很小的时候,爸爸为了培养他对数字的兴趣,便常跟他一起用扑克做算24点游戏,有时候还有意输给王颖,培养他的自信。王颖在深圳中学的时候,获得了全国华罗庚数学竞赛(中学组)金牌,这和他小时候经常玩数字游戏有很大的关系。

王颖不到10岁的时候,象棋、围棋、麻将、扑克(拖拉机)、电脑游戏样样都会玩。爸爸利用他对“玩”的兴趣开发他的智力,使他变得好学并充满活力。因此他常常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就能掌握、积累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王颖从来不会失眠,他每天学习、锻炼、娱乐忙个不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哪有时间失眠?看电视的时候,他还要做扩胸、原地弹跳等运动。受他的影响,他的妈妈现在看电视的时候就转呼啦圈。王颖家经常把晚饭桌变成学习交流会,大家会讲一些科学故事、笑话、智力题。

王颖也学过3次钢琴,第4次的时候,他表示不愿意学了,虽然钢琴已经买了,但他的爸爸还是果断地决定放弃。那次放弃,使王颖的少年时代不必背负太多的重压,使他有较多的时间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篮球、足球、游戏和学习。他的爸爸认为,孩子有了学习以外的兴趣和爱好,只要安排好了,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反而能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人们常说知识是活的,只有学活了知识,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真正提高了学习质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爸爸认识到:遵循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的特点,从感知入手,通过孩子亲手参与操作的科学游戏、科学小实验等形式让孩子进行学习效果更佳。因为在游戏与实验中,孩子能直接看到、感受到一些物体和现象的特性与变化,从而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强烈兴趣。

爸爸们可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展览或游览动物园、公园等,还可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饲养小金鱼、浇花、采集落叶等,这些都可培养孩子对动植物的兴趣。经常给孩子看一些实物照片,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动、植物的外貌特点及生存环境。爸爸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与游戏,让孩子从中获得一些科学知识。有时就算孩子现在还不知道一些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但也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对他今后的择业有所影响。

然而,至今也还有个别爸爸,因为自己没有文化和修养,便否定学习的意义,他们认为只要能吃苦,只要能出力,就能挣钱,他们把挣钱当成一个人的全部追求,认为钱是至高无上的,认为知识和钱并不能成正比。因此,他们从不要求孩子去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小中从小随做生意的父母来京生活,在北京这个成长的大环境中,使他受到了很好的文明教育。

小中是个爱看书、爱学习的好孩子。由于爱看书,他不知挨了爸爸多少骂。在家里,爸爸一会儿让他做这个,一会儿让他做那个。就连早上那一会儿时间,爸爸妈妈还要他必须到店里去卖会儿早点,然后才能去上学。小中有时不愿意,说:“上学迟到了……”

爸爸便说:“你要是怕上学迟到了,就别上了,正好帮我做事……是你学习重要,还是挣钱重要?没有钱,你上什么学?”

有时,小中要求爸爸妈妈去学校开家长会。爸爸说:“有什么好去的?你跟老师说爸爸妈妈没有时间。再说你学得好,学得不好,将来你都不可能上大学。上大学得多少钱啊?我可培养不起你。现在你上学识几个字,将来我只希望你能接爸爸的班,做点小买卖就行了……浪费那些时间和钱财干啥?”

小中不认同爸爸的观点,但他却无力改变爸爸,便认定了,一定要好好学习,证明给爸爸看。

小中的爸爸从不给小中买课外书看。有一次,小中借了别的同学的书,爸爸发现后,把书给撕了,这让小中很受打击。他觉得和同学没法交代,便求妈妈给他钱去赔人家,妈妈也不同意,他只好以绝食来要求他们,并歇了两天没有上学。直到老师找上门。

老师听了小中的哭诉后,狠狠批评了他们的父母。但这位爸爸却并没有真正接受。接下来,这种撕书、撕本的事照样发生。就这样,小中在爸爸的“压迫”下好不容易才读完了小学。等小中上初中时,他父母的早点小店已变成了一个大饭庄。小中自然而然也成了一个“老板”的公子。随着爸爸手头上的钱挣得多了起来,他多多少少也改变了过去不想让儿子读大学的想法,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儿子对他的看法。爸爸也早看出儿子对自己一点也不亲。有时便故意“讨好”儿子说:“儿子,爸爸的饭店将来都是你的……”

不想儿子看也不看他一眼说:“我不稀罕……”

一年假期,饭店走进来了几个外国客人,点什么菜大家都听不懂。这时,小中走过来,用英语和那几个外国人对上了话,那些外国人一下子搂住小中直翘大拇指。饭庄里所有进餐的客人也都夸小中,说老板培养了这么好的儿子,将来一定有大发展,等等。

小中虽然看到爸爸眉开眼笑,但他却从心里反感和瞧不起自己的爸爸。在学校里,小中写了一篇关于爸爸的作文,作文里写到了好多关于他爸爸小时候反对他学习的事情,还在最后写到:“我为有我这样的爸爸感觉到悲哀,我真不希望他是我爸爸,只希望自己能早一天走出这个家庭……”

当老师拿着这篇作文找到小中的爸爸时,他特别吃惊:“这,这是什么孩子?老爸没文化,他瞧不起老爸了……”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我们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对”和“错”可以不分的话,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说教孩子呢?有些爸爸,仅仅以为自己是孩子的父亲,便自以为是,结果能从孩子身上得到了什么?虽然我们常说孩子需要管教,但有时我们也要思考,大人的所作所为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和榜样?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脑子里的那些旧观念必须要更新了,否则,我们不止在为孩子制造“悲哀”,也为自己“取消”了一个做父亲的权利!

正爸爸微笑面对孩子,负爸爸经常板着面孔

有些爸爸常微笑着面对孩子,他们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孩子可以和他们聊天、交心,甚至和他们一起玩耍。他们不会因为孩子贪玩或犯错而对孩子生气,或者不给孩子笑脸。他们认为,玩和犯错都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玩和犯错也都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也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他们还相信,给孩子笑脸就是在给孩子快乐和给孩子改错的机会;给孩子快乐和给孩子改错的机会,就是给孩子一个有利于他(她)健康成长的空间。

也许有一些爸爸会因此而担心:这么说,不是无法管教孩子了吗?他想玩什么就让他玩什么?他想犯错误就犯错误?显然不是。爸爸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有义务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教育和帮助。在这方面,正爸爸的主要责任不是限制和管教,而应该是指导和帮助孩子去“玩”和去纠正错误,给孩子规定一些行为规则,让孩子无论是玩,还是学习、劳动,都要从中得到开心和收获。总之,是要给予孩子快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幼儿刚开始时积极地跟爸爸妈妈学背诗歌,认真而愉快地识字或看图,充分享受能背熟、能记住的喜悦,并从爸爸妈妈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这时孩子是把背、记当成游戏,是玩背诗,玩识字,这是多么好的学习方式呀。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多数家长没有能帮助孩子在游戏中激发出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使之保持下去。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不想学或学不进时,爸爸的笑脸看不到了,孩子便会受到惩罚或说教,游戏变成了负担。同时单纯的学习活动又被附加了更多的学习内容,孩子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好玩的事,只感到是沉重的负担。所以,保护好孩子在游戏中激发出的求知欲,实现游戏中的玩向学习中的玩的转化,是家长应该掌握的教育艺术。

斯宾塞是西方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这位爸爸经常抽出时间和儿子一起到户外种植植物,一起埋种子,一起浇水,直到植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小斯宾塞由于有爸爸与他一起分享这些过程的快乐,所以对这些活动更感兴趣,每当看到植物长高或开花结果,小斯宾塞都别提有多高兴了。

斯宾塞还和儿子一起“淘气”地烤面包。虽然父子俩考出来的面包用“糟糕”两个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但过程中那种幸福和快乐的情绪,始终在他们父子之间萦绕。

斯宾塞与儿子最疯狂的一件事,是在儿子的提议下,俩人共同制作出一张巨大的餐桌,父子俩一起挑选木材,提出各自的设计意见并动手制作。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一张饱含父子智慧和快乐的“奇怪”餐桌诞生了!当这张餐桌实实在在摆放在斯宾塞家的客厅里时,父子俩都高兴地尖叫起来。

斯宾塞的家始终洋溢着快乐的“空气”。这种快乐的“空气”成就了小斯宾塞积极、乐观的个性。这位快乐爸爸的“愉乐教育法”,也最终成为影响西方世界家庭教育的一剂良药。他认为:“身为父母,应该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快乐的力量,这种快乐的力量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有了这种力量,孩子就会有无穷的能量,茁壮地成长。”

其实,给孩子笑脸会带来的好处,还永远不止斯宾塞教授说的那些。如果爸爸用微笑的面孔面对孩子,还可以随时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乐意与你交流,和你谈起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你便能真正帮助孩子,引导他(她)们朝着你和孩子共同所期盼的方向成长,尽一个做爸爸的真正职责。

然而生活中,真的有一种爸爸,他们经常因孩子的作业,因孩子的成绩,因孩子贪玩等原因而生气、而板着面孔。这常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压抑的环境里。

有一位四年级的女生在她的作文中写到了这个故事。

小时候,我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直到上学时,才被爸爸妈妈接到身边。我的爸爸和别人的爸爸不一样,他很少和我笑,总是很忙,也总是喜欢命令周围人干这、干那。我一点也不喜欢他。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一瓶墨水打翻,把桌上的一些纸染黑了,爸爸因此暴跳如雷,他对妈妈大叫:“烦死了,赶紧把她送走……”

那一次,我记得很清楚,爸爸为我和妈妈狠吵了一架,吓得我好几天都躲着他。

从此,爸爸的那张脸便变得很可怕。即使有时他对妈妈和我笑着说话,我也总是认为他是在假笑。

昨天,我在屋子里和一位客人家的小妹妹玩捉迷藏,我躲藏在窗帘后面,可能是脚踩上了窗帘布了,以致把整个窗帘杆也拉下来了,“砰”地砸在我的头顶上,吓得我好半天才回过神。

爸爸听见响声跑过来,他没有问我吓着没有,也没有问我砸痛了没有,而是板着脸开始数落我:“我就知道你要闯祸。这下好了吧……”

我们不敢说这个女孩子说爸爸的话“对”,但这位爸爸真的是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女儿,最起码在语言上给她的关爱是很欠缺的。从孩子这种“义愤填膺”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小事”的背后却可导致爸爸在孩子心目中变得没有地位。

我们相信每个爸爸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或行为习惯不同,但有一点,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她)们需要爸爸时常给予他(她)们笑脸,爸爸的笑脸是孩子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做爸爸的如果连这点最起码的需求都不能给予和做不到的话,你又怎么可能去做一位真正的、称职的爸爸呢?为了你的孩子,你必须学会改变,从多给孩子笑脸开始!

正爸爸注重相互沟通,负爸爸只懂自己表达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仿佛生活在蜜罐里,要什么给什么,可有些孩子却仍不快乐,那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会因为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影响情绪,或是在有些事情上得不到爸爸妈妈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而引起心里压抑。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有的是来得快去得快,也有的在孩子的心里结下一个解不开的“结”。千万别小看孩子们的情绪“结”,它往往可诱导孩子走向病态或人生歧途。

关注孩子的情绪就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想化解孩子们的情绪“结”,避免孩子被不良情绪所困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和孩子常沟通。其中,做爸爸的,更要对此加以重视,因为大多数的爸爸不善于或不懂得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以及关注孩子的情绪。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剧本。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安徒生爸爸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正爸爸非常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就得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常和孩子去沟通,以便给予孩子应有的帮助。现在,在美国家庭中,为了把孩子培养得更加出色,很多爸爸主动放弃自己的事业,而甘愿做一名“袋鼠爸爸”。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中国爸爸也去做“袋鼠爸爸”,但是我们很真诚地提倡:做爸爸的再忙,也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关心一下你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生活中的负爸爸是如何做的。

小智已是个16岁的大小伙子了,爸爸陪同他来到心理咨询室,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而爸爸却坐在那里说个没完没了:“为了他,他妈妈提前退休了。他本来成绩不错的,可由于他中考考试紧张,没有考好。就因为这一紧张,我不得不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还到处向别人借了些钱,才交齐了3万多赞助费,让他上了区重点高中。为什么花这笔钱?不就是希望他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程,比我和他妈有出息吗?可他倒好,根本没把爸爸妈妈的付出当回事。他上学没几天,便不愿意再去学校了,你说他怎么就这么不让我们省心?他怎么就这么不懂事?怎么就这么懦弱呢……”

心理医生单独和小智谈了谈话。小智说:“我在家里学习,妈妈老盯着我,他们不让我打球,不让我和同学来往,凡是我自己想做的事,他们都不让。爸爸还动不动就发火,我考得差了就拳脚相加,这些年,我感觉自己真累,一点自由都没有。花钱上学也一点面子都没有,可他们就是要逼我去,我真的受不了了……”

这位望子成龙心切的爸爸为儿子付出了很多很多,可到头来,却让儿子变得焦虑、紧张,整天挣扎在痛苦之中。如果这位爸爸平时能多多和孩子沟通,了解自己的孩子,就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也不会因此让自己和孩子到头来都背负着一身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已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既厌倦了学习,也失去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

有关专家指出: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其次,注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再次,加强自身修养,改善自己的观念。而受过“精神虐待”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上的障碍,甚至会产生自卑、焦虑、自私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

但愿更多的爸爸能引以为戒啊!

正爸爸善于理智行事,负爸爸往往意气用事

在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有多少爸爸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或错误时能用理智的态度对待?

大多孩子想参加什么兴趣班,学什么语言,买什么书籍,交什么朋友,都要由自己的家长来决定,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无法独立作出选择,就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会充满怀疑。自古以来,那些取得专业成就的人,无不是从兴趣开始的,而那些“兴趣”,在一般爸爸的眼里却常常被认为是“不听话”或是调皮捣蛋。也正因此,只有那些有头脑的、明智的爸爸才会赏识、引导自己的孩子,最终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也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他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他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一次,达·芬奇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真的是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正是因为达·芬奇父亲如此开明,才最终让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负爸爸在这方面所制造的悲剧。

小希的爸爸让小希在英语、奥数、钢琴、绘画中,选择一个课外班学习。小希觉得这几门课他都不感兴趣。因为他是个喜欢闹的孩子,他向爸爸提出要学武术,爸爸没有同意,因为他认为孩子本身不安分,再学武术,会让他更野!

小希没有办法,只得按爸爸的要求选择了练钢琴,可他只上了一节课,就不愿意再上了。正巧,这时小希爸爸得知一个同事的儿子已学钢琴两年了,便向他请教。同事告诉小希爸爸,自从儿子练钢琴后,脑子好使了,学习进步了,而且已会自己作词作曲了!小希爸爸听后羡慕不已,于是,更坚定了让儿子把钢琴练下去的决心。他回到家对儿子说:“是你自己选择练琴的,而且我已给你买钢琴了,不想学也得学!”

没办法,小希只得天天被逼着弹琴。

一年下来,小希真的没有多少长进。于是,钢琴老师当着他爸爸的面,毫不客气地说:“每次让你回家练的曲子你都练了吗?你要是真不喜欢就别练了。再这样下去,我都不好意思教你了!”

小希的爸爸也很奇怪,虽然儿子不喜欢钢琴,可每天自己也都逼着他坐在钢琴前练了呀!怎么一回到老师这儿就犯错呢?后来,爸爸经过仔细观察才终于发现,儿子不是对着书练,而是在瞎弹着玩……

爸爸气极了,于是他坐在儿子身边陪练。

他大喊着:“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如果今天你练不会就别想吃饭!”

结果,小希拒绝吃饭。

这下,爸爸更气了,说:“弹不会,晚上也不准睡。”

小希同样也接受了。再接下来,爸爸的大巴掌就不知轻重地打向了儿子。结果正巧打在小希的耳门上,不知为什么,小希就这样应声倒下了,再也没有爬起来。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但过分地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无疑是一种精神虐待。我们试想一样,如果小希的父亲像达·芬奇的父亲,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见,正确的引导好孩子,说不定小希能成为一代优秀的武术家,甚至能成为像李小龙那样的闻名遐迩的武术人才也未可知。可最终呢?这位爸爸却因“爱”而意气用事,结果杀害了自己的孩子,这种失子之痛是他一辈子都不能解脱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奉劝那些还没有真正醒悟过来的负爸爸,面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耐心,还要采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千万别对孩子求全责备,而应以一种赏识的目光,带着一颗诚挚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你冷眼相看的人中可能就有“达·芬奇”,你怒斥的人中可能就有“成龙”,你嘲笑的人中可能就有“爱因斯坦”……当你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时,当你对孩子的呵护关爱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就会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

正爸爸懂得控制情绪,负爸爸把孩子当出气筒

孩子们在学习中一天天地成长,而做家长的呢?是不是也在一天天学习、一天天不断地“修炼”如何教养他(她)们,如何掌握管教孩子的好办法呢?有的爸爸性情并不很开朗奔放,但对待孩子发生的“意外”事情却不见有焦躁紧张的时候。这并不是他好运亨通,细细观察体会,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爸爸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懂得如何教养孩子的人。针对自己的孩子,找出适当的教育方法。找对了方法,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有一位爸爸,在孩子放学的路上,无意中发现上中学的儿子林林和一个女孩子亲密地走在一起。随后,这位爸爸不得不特意跟踪、关注起儿子,最终他不得不下结论:“儿子早恋了!”

这位爸爸没有冲上前去责备儿子,也没有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孩子的妈妈,而是暗暗地寻思着: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才是最合适教育儿子的呢?

第二天,这位爸爸借自己提升为由,在家让妻子做了一桌好菜来庆祝。在餐桌上,他给儿子也倒了一杯酒,尽管孩子的妈妈不让儿子喝,但爸爸执意要让儿子端起酒杯。

这位爸爸感叹说:“儿子,我们全家人得碰一下杯。我们这第一口酒得感谢你妈,她是我的好妻子,也是你的好妈妈。没有她,就没有爸爸的今天,也就没有我们这个幸福的家庭,对不对?”

喝了第一口酒后,爸爸接着又举起杯:“这第二口酒,我得和我儿子喝。儿子,你知道吗?你特让老爸骄傲,你现在已是个大小伙子了,如今是越长越帅,爸爸一见你就有一种自豪感!真的,你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没有让爸多操心,爸爸为有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好儿子而高兴,打心眼里高兴。来——干杯!”

爸爸和儿子喝完酒后,还故意当着孩子妈妈的面和儿子开起玩笑:“儿子,你长得这么帅,在班上,一定吸引好多女孩子了吧?”

爸爸的话刚说完,妈妈便数落爸爸:“你怎么和孩子说这个,他还是个中学生呢?有女孩子喜欢,那也是那些没有头脑的女孩子!”

爸爸和妈妈争了起来:“你怎么这样说?这样说可不对,当初我上中学时,不就有好多女孩子喜欢我,其中不也包括你吗?”

妈妈不屑一顾:“得了吧!我什么时候说过喜欢你了。”

爸爸:“你虽然没说,可我知道。不过,那时我是班长,你是音乐委员。其实那时我心里好喜欢你的。”

妈妈吃惊:“那我怎么不知道啊!”

爸爸得意地笑着:“我怎么会告诉你呢?那时还是学生,告诉你也不现实啊,我不能就此中止学习和你结婚吧?再说,你也不可能同意,就是你同意,你的父母也不可能同意。就是你和你的父母同意,我的父母也不会同意。”

妈妈不服气地说:“想得美!那时我才十几岁,怎么可能和你结婚?”

爸爸笑着说:“因为我也不傻呀,我也不可能那样做啊,我那样做,就等于断送了我自己的前途,也对不起辛辛苦苦培养我的父母。我心里明白着呢,要想娶你,就得超过你。和你一起考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才能娶你,对不对?不信让我们儿子评评,爸爸的见解对不对?现在我做到了!”

妈妈幸福地笑着。爸爸又转过脸去接着问妻子:“你还记不记得比我们高一年级的那一对谈恋爱的学生?那女孩子后来怀孕了,那男孩子的腿硬叫那个女孩子的爸给打断了,你知道吧?”

妈妈说:“记不清了。好像是有这事。”

爸爸:“怎么记不清呢?那个男的不就是靠菜市场东边第二个卖肉的那家吗!当年他可是个好学生,就因为和那个女孩子好,后来被学校开除了,更可惜的是伤了一条腿。”

儿子好奇地问:“那他和那个女孩子后来结婚了吗?”

爸爸:“结婚?怎么可能结婚?要是能结婚,女孩子的爸爸能打断他的腿?就是让他俩结婚,这辈子也不可能幸福。”

儿子还是好奇:“凭什么打断他的腿?”

爸爸说:“不是让他女儿怀孕了吗?”

儿子张了张嘴,好像还想问什么,但他的爸爸打住了他的话头:“听说那个女孩打胎后转了学校,后来嫁人又离婚了,现在结没有结婚就不知道了。”

妈妈听了有些伤感:“那个女的太吃亏了!”

爸爸:“瞧你说的,男的不吃亏?”

孩子妈妈感叹:“那个时候学校怎么那样?说开除学生就开除学生。唉,就是吃亏在太年轻上了,怎么说也是初恋啊!难怪人们都把初恋说成是苦涩的……”

“瞧你,想起初恋了?”爸爸说着却转向儿子:“儿子,你要学爸爸啊,爸爸是从你这个年龄走过来的,爸爸做的是不是很棒?你要以爸爸为榜样,现在不要因为有漂亮女孩喜欢,你就晕了头脑啊!千万不要,否则你就等于自毁了前程,最终也不可能得到幸福的。”

儿子不笑,也不说话,然后低着头思索着……

爸爸又摸了摸儿子的头:“看我们的儿子,被爸爸妈妈说得不好意思了!没什么,儿子,爸爸相信你,你会比爸爸还有头脑……”

此后,这位爸爸发现,儿子不再和那个女孩子来往了,尽管那个女孩子曾守在楼底下“死”等他,但他的儿子也没有动摇。

印度有一句谚语:“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

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讲过类似的话: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得到快乐。

这位正爸爸真的很英明,在他发现儿子“早恋”后,他没有劈头盖脸地去骂儿子,更没有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妻子,而是稳住了自己的情绪,然后采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既不是说教,也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更给予了孩子自己反省的机会。让孩子自觉和心甘情愿地去改变自己。同样生活中也有一些爸爸,由于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消极情绪,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如忧郁、无聊、困惑、无奈等又使他背负很大的思想包袱,如果爸爸不善于排解情绪,就会把这种负面的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或转化成吞蚀幸福生活的恶魔。以致他们不能像那些正爸爸那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明智地对待孩子,拿孩子自己的话说:“爸爸把我当成了他的出气筒……”

小正的妈妈和爸爸闹离婚,他们先是为了要孩子,双方各不相让。后来,妈妈妥协了,同意把儿子让给孩子的父亲。可就在法院判决时,爸爸又改口不想要孩子了,愿意把孩子让给孩子母亲,于是,双方又为不要孩子争吵起来……

法院决定征求孩子意见。在征求孩子意见前,爸爸对孩子说:“你妈不想要你,她好跟别人结婚,过她的幸福生活……不能让她如意!是她要跟爸爸离婚的!你要帮爸爸去惩罚她,她不是个好女人……”

妈妈对孩子说:“你爸爸有房子,你得跟着你爸爸,将来你爸娶了后老婆,这房也有你的份……妈妈将来没有房子给你……”

儿子听了,心里好难过,最终他因为爸爸的话恨起了妈妈,便按自己的想法选取了爸爸,而不是像妈妈所说的为了房子。

随后,妈妈离开了这个家,从此,小正的生活一落千丈。妈妈再不好,最起码能让小正回到家有饭吃。可爸爸呢?他不但不能像妈妈那样给他做饭吃,而且还常常在外喝酒,半夜才回来。喝多了,回到家就骂骂咧咧的,有时还把已熟睡的儿子叫醒,目的就是为了听他数落他的妈妈,这使儿子对他越来越反感。有一次儿子终于对他说:“就你这样,不怪妈妈和你离婚,你活该……”

儿子的话刚说完,爸爸就对他一顿拳脚相加,结果儿子第二天鼻青脸肿。更可气的是,这位爸爸在第二天并不知道儿子身上的伤是他打的,而且还逼问儿子在哪里闯祸了。

儿子哭笑不得。当这位爸爸得知是自己酒后所为时,他捶着自己的头,向儿子保证他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可接下来,他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又忍不住拿儿子出气。

有一次他还骂儿子,说都是因为儿子,老婆才和自己离婚,他逼儿子给他妈妈打电话,说要他妈妈回来,如不回来,他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他会天天虐待儿子,让儿子“恨”他,等等……

儿子无形中成了爸爸真正的出气筒,真是太可怕了!终于有一天,小正在挨打后,从家中逃了出来,他的同学收留了他。为了严惩他的爸爸,同学的爸爸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从那以后,小正再也没有回到父亲身边生活。尽管后来父亲多次求过他,说他是多么多么地爱他……但孩子还是决定选择妈妈。小正对别人说:“我相信我的爸爸也是爱我的,只是他不懂得如何去爱,所以才拿我当出气筒,这是我接受不了的……”

结果,妈妈又从爸爸那里要回了孩子,从此,这位爸爸就真正的成了孤家寡人。

这位拿孩子当出气筒的爸爸,还有什么比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认”他感到心痛的呢?爸爸在孩子的眼里应当起到模范和表率的作用,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传,可这位爸爸能给予孩子什么呢?

我们的孩子在一天天的成长,他(她)们因为还不能独立,所以他(她)们需要爱和关怀,也慢慢从别人对他(她)的爱和关怀、帮助中学会对别人的爱。虽是孩子,可他(她)们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如果父母把他(她)们当成私有的财产,可以随时抛弃或拿之当出气筒,可以任意地打骂、训斥、虐待,这就会被人们所鄙视,法律也是不允许的,更是孩子所不能接受的。

人都是有感情、有尊严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支持和理解。而你生气、愤怒、埋怨、指责,很容易刺伤别人的自尊心。即使是你的孩子,客观上你还是会伤害到他们,而这种伤害往往是最没有价值的。一旦他们不能容忍,冲突和矛盾就产生了,感情很容易破裂。谁愿意和一颗炸弹呆在一块儿呢?所以,当爸爸遇到不如意时,应该及时调整负面情绪,去除影响健康心理的一切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做好孩子的榜样,为孩子和自己创造快乐的生活。

正爸爸严格要求自己,负爸爸严格要求他人

家庭是孩子体验生活、认识人生、了解社会的第一课堂,爸爸有责任在这一时期在孩子的个性培养、心理塑造及行为指导上下一番工夫,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这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要想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就要把握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以身作则地要求自己,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心心相印,也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去成长。

20世纪50年代末,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进入爱丽舍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主管礼宾事务的官员:“我跟你们约法三章,今后你们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参加两次招待会。”主管礼宾的官员对此很不解,戴高乐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在戴高乐执政的11年间,他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因他的缘故得到过任何特殊的提升,他的亲属的子女也没有一个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门任职。戴高乐还不准孩子们抛头露面,搞特殊化。

戴高乐鼓励自己的子女说,你们必须从小就抛弃“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观念,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父亲去取得特权。

可现实生活中,由于有些爸爸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足,往往面对具体的事情就感到束手无策或采取不正当的方式,以致影响了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更重要的是那些爸爸不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却处处严格要求他人,让孩子从心里感到不信服或为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上中学的男孩子边边,从小到大,爸爸对他的要求都很严,因为只要他一犯错,一顿拳打脚踢是少不了的。别看边边在爸爸面前像个可怜虫,可只要爸爸一转身,他马上又变了一副嘴脸,神气得不得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二赖子”样子。因此,他从小在学校调皮捣蛋的习性不但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成了一个使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头痛的人。

有一天,边边放学时拦住了一名另一个班上的女生,要她答应和他处朋友,女孩子不同意,他便天天恐吓那个女孩子,终于有一天,他被女孩子的爸爸逮住了。

女孩子的爸爸问他:“是报警还是告诉你的家长?”

男孩子拼命摇头,然后可怜巴巴地哀求。女孩子的爸爸最终要他保证以后再不要拦他的女儿,他答应了。

这个男孩子真的没有再去拦那个女孩子,可他又去拦别的女孩子。恰巧这个女孩子的父亲是个警察,他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

当警察问他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不学好时,他理直气壮地说:“这不叫不学好,这叫追求女孩子……”

当警察问他这些理论是从哪儿来的时,他不说话了。

警察生气地顺口问道:“难道是你爸爸教你的!”

男孩子却点了点头……

后来警察了解到,他的爸爸因“花心”和他的妈妈离婚了,于是他便开始了频繁地追求女人。

他的妈妈说:“一个好孩子,硬是让他的爸爸给带坏了……”

俗话说“近墨者黑”,真是一点不假,例子中男孩子的爸爸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人,他吸毒,有很多女朋友,总是找不到工作又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还爱贬低那些有成就的人。跟妻子离婚后,他变得更加蛮横无理。对于这种情况,这样一个行为粗鲁、不负责任的负爸爸不但不可能给儿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反而让儿子无形中去“学习”了爸爸的言行。孩子就是孩子,他(她)们学好不易,学坏却是很容易的!

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的行为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不是说教打骂、严格要求就可以教出一个好孩子。如果自己说一套做一套,怎么能让孩子信服你呢?又怎么能教出一个好孩子呢?因此,请爸爸记住,你的言行都被记录在你孩子的脑子里,你是什么样的爸爸,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什么的人!

正爸爸鼓励孩子的理想,

负爸爸向孩子的理想泼冷水

理想能鼓励一个人勇往直前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继去超越和拼搏,理想能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加出色和优秀,理想就像大海里轮船的帆……孩子们大多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长大了想当画家,有的想当歌唱家,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老师、医生……

作为爸爸,你关注过自己孩子的理想吗?为此你给予过他(她)鼓励和帮助吗?也有的孩子没有理想,那是因为他(她)们还没有想好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或能干什么,有理想的孩子并不见得懂得如何去追求,没理想的孩子也不见得就没有追求,这需要爸爸去关注和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并为此去努力拼搏。

著名画家达·芬奇6岁那年上学,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他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老师很生气,把达·芬奇的父亲请到学校,让他好好教育调皮的儿子。回到家后,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达·芬奇画得很好,并决定培养他在绘画这方面的能力。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达·芬奇的爸爸从儿子的兴趣中帮助儿子树立了属于他自己理想。如果达·芬奇的爸爸从儿子的学校回来之后,不是鼓励儿子,而是“赏”儿子一顿打骂,也许一位天才的画家就会这样消失。

因此,那些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不上进、不成才的父亲,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得学习例子中的正爸爸的这种做法,帮助自己的孩子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然而,在那些正爸爸鼓励孩子的理想时,却也有一些负爸爸,不但不鼓励,却总是在向孩子的理想泼冷水,让孩子受打击。

一个小男孩和爸爸去看武术表演,表演中的一个男孩儿腾空翻筋斗的硬功夫吸引了小男孩。

小男孩羡慕地说:“要是我是他就好了!”

坐在一旁的爸爸说:“那是不可能的!人家从小苦练,你怎么能做到呢?”

回到家后,这个小男孩开始自己尝试翻筋斗,他在屋里翻,爸爸吓得惊叫:“这不可以,万一摔伤了怎么办?”

小男孩建议爸爸给他报个武术班,但爸爸说:“算了吧,人家都是从小练,你现在都9岁了,能练成什么样?那不是瞎耽误工夫吗?”

但小男孩并没有放弃,他终于可以翻上一个筋斗了,他有了进步。

有一次,他在外面给小伙伴们展示自己翻筋斗的功夫时,不幸失误,头狠狠地“蹭”在了水泥地上,着地的那一块头皮上的毛发被“蹭”没了,而且很快起了一个大包。他在被别人拉起来后,很长时间都在犯迷糊。

爸爸不得不带小男孩去医院,并因此感到非常恼怒,他认为是小男孩不听话,认为是他自找的。于是他大发脾气,说:“我早就说过你不行的,你不听,这下好了吧?我最讨厌的就是自己明明不行,却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这叫自不量力……”

从那以后,这个小男孩在爸爸的多次打击下,再也不敢尝试了。而一开始和他一起折腾翻筋斗的其他孩子,却有人学会了翻筋斗。这使小男孩不甘心,他问爸爸:“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却不能做到?”

爸爸毫不犹豫地说:“因为你不是他,所以你不能……别人能行,但你不行,我是你爸爸,我了解你。”

就这样,爸爸打击他的话随时响在他耳边,这个小男孩的梦想火花就这样被爸爸彻底地扑灭了。

虽然我们相信这个小男孩的爸爸一定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充满自信,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相反,他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向孩子的理想泼冷水。例子中的爸爸的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卑、胆小、犹豫不决的性格,严重的更有可能产生自闭、自暴自弃的行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从而让孩子的一生都充满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如果这位爸爸能够理解孩子、鼓励孩子,他的孩子还会退缩吗?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孩,这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小男孩,结果又怎么样?结果这个小男孩的梦想还是毁在了爱自己的爸爸的身上。如果例子中的爸爸,在孩子流露出对别人能力的羡慕时,告诉孩子,“他(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他刚开始做的时候也做不好,但他相信自己能行。成功是不断努力的结果。如果你从现在努力,你也可以做到他那样,爸爸相信你也一定能行,也许比他还棒!”那么这个小男孩一定是另一个样子。

在生活中,如果爸爸遇上孩子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相应的能力时,应帮助孩子如何去提高,而不是自己下结论说:“你不能”,把孩子“一棒子打死”。即使孩子在追求的过程中真的如你所料而失败了或犯错了,但最起码让孩子有过体验,并因此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甚至知道错在哪里或“差”在哪里。所以,请爸爸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少打击孩子,多鼓励孩子。这样,孩子才可以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快乐、自信、健康地成长,去朝着自己的理想拼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