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格高于战绩
30842700000004

第4章 感悟人生(4)

第二天,这个男孩重新抬这辆卡车,结果却纹丝不动。

思想甘露人,平时极难发现隐藏在自身中的巨大潜能,但被危急激活的潜能却能迸发出超常的创造奇迹的力量。

命运

谭朔和明云是师生们都很羡慕的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是读研究生时的同学,毕业后都从事教育工作,都教哲学。他们发奋读万卷书,也力争行万里路,或者是在寒假,或者是在暑假,总是尽力抽时间去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次寒假,他们到了一座坐落名山深处的古刹——人称白印寺庙。这座古刹因为白印禅师的德高学博而远近闻名,香火极旺。在古刹的庭院中还矗立着白印禅师的全身塑像,可见人们对白印禅师的崇敬。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拜访了白印禅师。

他们向白印禅师请教“您说真的有命运吗?”

“有的。”白印禅师明确地回答。

“那我们的命运在哪里?”他们又问。

白印禅师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请谭朔伸出了左手,请明云伸出了右手,然后说:“你们看清楚手掌中的这几条线了吗?这几条线的名字你们一定知道吧?”

谭朔和明云回答:“看得很清楚。这条线叫做生命线,叫做爱情线,另外一条就是事业线。”

白印禅师说:“很对!生命、爱情和事业这三条线,基本上就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命运了;你们这一男一女,又可以代表许许多多的男男女女。”接着,让他们跟着自己做一个动作:把张开的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

白印禅师问:“爱情和事业这三条线在哪里?”

谭朔和明云毫不疑惑地说:“当然在我们的手里啊!”

白印禅师问:“那命运呢?”

妙!心有灵犀一点通。谭朔和明云喜出望外,不能不佩服白印禅师的睿智。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他们将这次拜访的经历写进了教案,成了后来讲哲学课时生动而深刻的事例。

转眼到了暑假,谭朔和明云又踏上了拜访白印禅师的旅途。他们还要向白印禅师请教:爱情和事业这手掌中的三条线是不是”生命、可以改变的?“这是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较难讲透彻的问题。他们刚刚踏进古刹的庭院,就看到一名禅师正在白印禅师的塑像前虔诚地求拜。他们走近仔细观察再三,不禁大吃一惊,求拜者竟和白印禅师长得一模一样。

他们疑惑地问求拜者:“您是不是白印禅师的孪生兄弟?”

“不是。我没有孪生兄弟,我就是白印。”求拜者头也没抬地答道。

“那您为何自己求拜自己?”

白印禅师笑道:“因为我遇到了难事。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妙!心有灵犀一点通。谭朔和明云心领神会,不能不佩服白印禅师的自信。看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白印之所以为白印,大概就是因为遇事懂得求己。

思想甘露如果人人都能像白印禅师那样对待命运,也许人人都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态度

罗伯特博士在哈佛大学主持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三组学生与三组小白鼠。

他对第一组学生说:“你们很幸运,因为你们将和第一组的天才小白鼠在一起。这些小白鼠相当聪明,它们会顺利到达迷宫的终点,并且能吃许多干酪,所以要多买些干酪喂它们。”

他告诉第二组学生说:“你们将和第二组的普通小白鼠在一起。这些小白鼠不太聪明,不要对它们有太高期望值,但它们最后还是会到达迷宫终点的,所以要买些干酪喂它们。”

他告诉第三组学生说:“你们将和第三组的愚蠢小白鼠在一起。这些小白鼠是真正的笨蛋,它们的表现自然很差。如果它们能找到迷宫的终点,那真是意外。我想,你们只要在迷宫的终点放上一点干酪就行了。”

三个组的学生都在博士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认真地进行实验,过了6个星期,各组之间的小白鼠出现了明显差别。

第一组天才小白鼠就像天才人物一样地行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到达迷宫的终点。

第二组普通小白鼠也能到达迷宫的终点,但速度明显较慢。

第三组愚蠢小白鼠只有一只最后找到迷宫的终点,可以说是一个意外。

有趣的事情在于,这三组小白鼠都是出自一窝的普通小白鼠,根本就没有什么天才、普通和愚蠢之分。这些小白鼠的成绩之所以不同,完全是因参加实验三个组学生的态度不同而产生的直接结果。简而言之,学生们认为小白鼠的不同对待它们的态度才不同,而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当然,学生们并不清楚小白鼠的语言,但是小白鼠却懂得学生们的态度,而学生们的态度就相当于小白鼠的语言。

后来,权威人士又将这个有关小白鼠的实验扩展到当地的一个小学。

权威人士告诉第一位教师:“你很幸运,你教得是天才学生。这些学生非常聪明,你的问题还没说完,他们就会给你答案。他们有些人想偷懒,希望你少留作业,你不要听他们的。如果你爱护他们,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兴趣,这些小孩就能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权威人士告诉第二位教师:“你教得是普通的学生。这些学生既不太聪明也不太愚蠢,只有一般的智商和能力,所以我们预期只有普通的效果。”

在该学年结束时,”天才学生“个个都比”普通学生“领先得多。事实上,所谓的”天才学生“和”普通学生“都是权威人士凭空臆想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教师的态度。教师认为”天才学生“真的是天才,所以就把他们当成天才对待,结果他们做得就真像天才一样;教师认为”普通学生“实在是普通,结果他们做得也就实在一般。

思想甘露孩子们是块神奇的土地,态度是颗神奇的种子。播种什么样的态度,就收获什么样的看法;播种什么样的看法,就收获什么样的行为;播种什么样的行为,就收获什么样的习惯;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样的个性;播种什么样的个性,就收获什么样的命运。这大概是这项实验的启示。

小事中的大差距

清朝杭州有个商人,名叫史键。他认为经商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在这三者中又以人和最为重要。于是,当他决定再扩大经营时,最先想到的便是要招一名称心如意的好帮手。

如何才能找到个好帮手呢?史键想出了一个选人的办法。他贴出布告,说明本店招收帮手的具体条件。经过初步的考察,他确定了三个面试对象,说好了在三人之中取其一。

到了面试那天,来面试的三个人一进门,史键便让他们一起先到厨房吃饭,而后再面谈决定去留。

当第一个面试者用完饭来到店前时,史键问他:“吃饱了没有?”

答说:“吃饱了。”

又问:“吃什么饭?”

答说:“吃饺子。”

再问:“吃了多少?”

答说:“一大碗。”

史键说:“你先休息一下。”

史键又问第二个:“吃了多少个饺子?”

答:“40个。”

最后问第三个:“吃了多少个饺子?”

答:“第一个人吃了50个,第二个人吃了40个,30个。”

史键当场决定留下第三个人,随即将前两个人打发走了。

史键为什么要留下第三个人呢?他认为:第一个人也许很豪爽,但只管埋头快吃,却不细心,不计数,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第二个人只记住自己吃多少,却不管别人,是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唯独第三个人可谓既知己又知彼,这正是生意人必须具备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重要素质。果然,第三个人被雇用后,精明能干,会经营又有头脑,很快变成了他的一个得力帮手。

还有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叫布鲁诺的那个小伙子却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服气、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请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卖的都有什么。”

布鲁诺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格。

老板对他说:“好吧,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做,怎么说。”

接着老板派阿诺德到集市上了解同样的问题。

过了一会儿,阿诺德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的质量很不错,还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卖,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一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思想甘露尽管千人千品,万人万相,但人与人之间在素质上的差距,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分辨清楚的,更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明白的,似乎都是半斤八两,彼此彼此,差不了多少。如果在一些关键时刻,甚至是遇到一些关键的小事,人与人之间在素质上的差距却有显而易见的高低之分,粗细之别。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人之间素质上的差距一旦明显化,那可就绝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差距了。无论是在比较公正的环境里,还是在不够公正的环境里,与其埋怨别人对自己的待遇不公正,倒不如脚踏实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自己的观音和上帝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知己——佛印禅师。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苏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里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是为了念自己的佛号。”

苏东坡又问道:“她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呀?”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真妙!观音菩萨心中那个可以信赖和求助的观音,原来就是自己。这又使人想起一个外国神父对上帝理解的故事。

一个穷人为农场主搬东西的时候,失手打碎了一个贵重的花瓶。农场主要穷人赔,穷人哪里能赔得起。

穷人被逼无奈,只好去教堂向神父讨主意。神父说:“听说有一种能将破碎的花瓶粘起来的技术,你不如去学这种技术。只要将农场主的花瓶粘得完好如初,不就可以了吗?”

穷人听了直摇头,说:“哪里会有这样神奇的技术?将一个破碎花瓶粘得完好如初,这是不可能的。”

神父说:“这样吧,教堂后面有个石壁,上帝就在那里,只要你对着石壁大声说话,上帝就会答应你的。”

于是,穷人来到石壁前,大声对石壁说:“上帝请您帮助我,只要您帮助我,我相信我能将破碎的花瓶粘好。”

话音刚落,上帝回答了他:“能将破碎的花瓶粘好。”

穷人听后信心百倍,辞别神父,去学粘破碎花瓶的技术去了。

一年以后,这个穷人通过认真地学习和不懈地努力,终于掌握了将破碎花瓶粘得天衣无缝的本领。他真的将那只破碎花瓶粘得像没破碎时一样,还给了农场主。

他找到神父,执意要感谢上帝。神父将他领到了那座石壁前,笑着说:“你不用感谢上帝,你非要感谢,那就感谢你自己。其实这里根本就没有上帝,这块石壁只不过是块回音壁,你所听到的上帝的声音,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声音。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思想甘露看来,不仅中国的禅师认识到”你就是你自己的观音”,而且外国神父也认识到”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这其中可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尽管借助外力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从根本上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有时需要简单

一代魔术大师胡汀尼练就一手绝活,无论多么复杂、多么难开的锁,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而且从未失手。

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在60分钟之内,可以从任何被锁住的条件下逃脱出来。条件是让他穿着自己特制的衣服进去,并且不能有人在旁边观看。

有一个英国小镇的居民,决定向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的胡汀尼挑战。

小镇的居民打制了一个特别坚固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请胡汀尼前来试试身手,看看能否将锁打开,从铁牢里逃脱出去。

胡汀尼信心十足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牢中,牢门”哐啷“一声关上了,大家都遵守规则转过身去,谁也不看他紧张的开锁工作。

胡汀尼从衣服中取出自己特制的工具,聚精会神地开锁。30分钟过去了,胡汀尼仍然用耳朵紧贴着锁,全神贯注地工作着。45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依旧用耳朵紧贴着锁,但额头上开始冒汗。最后,两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始终没听到期待中的锁簧弹开的声音。

他筋疲力尽地靠着铁门坐下来。与此同时,他万万没有想到,牢门却顺势打开了。

原来,牢门上的锁根本没有锁上,那把看似很神秘难开的锁,只是虚挂在牢门上摆了个样子而已,小镇居民出人意料地捉弄了胡汀尼这位大名鼎鼎的魔术大师。

智者千虑,难无一失,胡汀尼败就败在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

如果说,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会使我们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那么把一些本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却会举重若轻,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用圆珠笔的救登月宇航员,就可以算是一个精彩的事例。

1967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