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格高于战绩
30842700000018

第18章 拼搏的乐趣(4)

从英国拍卖邮票的事情,又自然想到了我国一次拍卖会的事情。当时,齐白石的画很值钱,京城一家拍卖行费尽心力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专场拍卖会,结果事与愿违,齐白石画作的价格不但没上去,反倒降了下来。

思想甘露物以稀为贵,越少越值钱;物以滥为贱,越多越不值钱。这不仅是收藏艺术珍品的规律,而且是对在市场经济中普遍起作用的价值规律的浅显说明。

我们绝不赞成用销毁商品的办法,来达到商品升值、进而达到多赚钱的目的,但是重视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时刻关注市场经济的紧缺与急需,则是在市场经济海洋中获得自由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梦想

美国北纽约州小镇上的露茜丽·鲍尔,从小就梦想成为最著名的演员。

18岁时,她在一家舞蹈学校学习三个月后,她母亲收到了学校措辞严厉的来信:“众所周知,我校曾经培养出许多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很著名的演员,但是我们从没见过哪个学生的天赋和才能比你的女儿还差,她不再是我校的学生了。”

露茜丽·鲍尔被勒令退学后的两年,靠干零活谋生。工作之余,她申请参加排练节目,尽管没有报酬,但她一丝不苟,心甘情愿。

不幸接着不幸。两年后,她得了肺炎。住院三周以后,医生告诉她,她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了,以后很可能再也不能行走了。

年轻的露茜丽·鲍尔,带着当演员的梦想和病残的腿,无可奈何地回家休养。经过两年的痛苦磨炼,经过无数次的摔倒,她不仅奇迹般地站立起来,并行跑跳自如了。又过了18年——整整18年!她还没有成为她梦想的演员。

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少。在她已经40岁的时候,终于获得了扮演一个角色的机会。这个角色对她非常合适,她成功了。在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有2900人欣赏了她的表演;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有3300人欣赏了她的表演……到了1953年,看过她表演的人已经超过4000万。

观众看到的露茜丽·鲍尔,不是因病致残的跛腿和饱经风霜的一脸沧桑,而是一位杰出女演员的才华和魅力,是一位历经困苦、大器晚成的灿烂明星。

和露茜丽·鲍尔一样,史泰龙也有一个实现明星梦想的曲折经历。

他出身贫苦,父亲是个酒鬼,母亲专横任性。在他10岁时父母离异。他常被同学当作练拳对象加以欺侮,13岁便辍学在家。

史泰龙工作了5年之后,决心要成为电影明星。尽管他知道自己有口吃的毛病,文化水平也不高,长得也不是很帅,但他竭尽全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他敲开了一个又一个电影公司的大门,一次又一次地推荐自己。在遭到1000次的拒绝之后,史泰龙不仅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根据1000次遭受拒绝的教训和体验写了一部剧本——《洛奇》。他将1000次拒绝变成了宝贵财富。

他带着剧本重新走进一家又一家的电影公司,到1600次的时候,终于有人愿意出钱买他的剧本了。这时,他身上只剩下40美元了。可是,当听到电影公司不同意由他主演的时候,他急了:“不!不!”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对方。

直到1885次的时候,史泰龙终于如愿以偿。他在电影《洛奇》中担当主演,且一炮打响,逐步成为巨星。史泰龙的片酬打破了当时好莱坞的纪录,高达2500万美元。

思想甘露编织绚丽多彩的梦想不难,几乎人人都有过令人神往的梦想,但要实现梦想,却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可以说,有梦想的人多,实现梦想的人少。

为了实现梦想,不仅需要激情和浪漫,而且需要行动和苦战。

为了实现梦想,不仅需要行动和苦战,而且需要直面错误的裁判。

为了实现梦想,不仅需要直面错误的裁判,而且需要战胜挫折和灾难。

为了实现梦想,不仅需要经得起挫折和灾难,而且需要经得起鲜花、掌声和金钱的考验。

凡实现梦想者,不仅有超群之才,而且更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之志。

可怕的自我限制

有位科学家,将一只平常可以跳跃超过三十厘米高的跳蚤,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面,而这个玻璃杯的高度却只有十五厘米,也就是这只跳蚤所能跳跃最高限度的一半。

一开始,这只跳蚤在玻璃杯里面跳跃时,它的头部总会撞到玻璃杯盖。这只跳蚤在跳了多次之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头部撞到玻璃杯盖,就改用一半的力气去跳。此后,它的头部就再也没撞到玻璃杯盖。

经过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就把玻璃杯盖取下,这只跳蚤本可以自由地跳跃。然而,这只跳蚤所跳的高度却还是不超过十五厘米。因为,它不仅已经习惯了所处环境的制约,而且习惯了压制自己潜能的发挥!毫无疑问,长此以往,其能力势必慢慢退化。那次到大连的海洋动物园参观,身边的一个小孩子向他爷爷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只鲨鱼会长到多大?”

爷爷的回答很有意思:“那要看这只鲨鱼的活动空间有多大。如果放在小小的水族箱里,它会一直停留在几厘米大。如果放到海洋里,它会逐渐长大到足以把人一口吃掉。”

在很多情况下,人的发展完全可以突破外界环境的限制。

德国法兰克福的钳工汉斯·季默,从小便迷上音乐。他买不起昂贵的钢琴,就自己用纸板制作模拟黑白键盘。他反复练习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竟把十指磨出了老茧。后来,他用作曲挣来的稿费买了架“老爷”钢琴。有了钢琴,就如虎添翼,很快成为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音乐主创人员之一。

他作曲时常常如痴如醉,忘了与恋人的约会,惹得许多女孩骂他是“音乐白痴”、“神经病”。婚后,他帮妻子蒸的饭,经常变成“红烧大米”。有一次他煮加州牛肉面,结果把面条煮成了粥。妻子对他很客气,不急不怒,只是罚他把糊粥全部喝掉,剩一口就离婚。

他不论走路或乘地铁,总忘不了在本子上记下即兴的乐句,当作创作新曲的素材。有时他从梦中醒来,打着手电筒写曲子。

天才常是某一领域的痴迷者。大概正是对事业的痴迷,才迎来了事业的辉煌。汉斯·季默在第6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以闻名于世的动画片《狮子王》荣获最佳音乐奖。这天,恰巧是他的37岁生日。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仅会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而且会受到主观努力的限制。相比较而言,真正可怕的限制,不是外界环境的限制,而是自己对自己的限制。在外界环境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主观努力才是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只要遭到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自己限制自己的人,才是彻底的失败者。

想像

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拿破仑也说:“想像统治着世界。”“人类和现实环境斗争的时候,只有一种决胜的武器-想像力。”

为什么想像有这么大的作用?

有一位心理学家把实验者分为三组,做了一项飞镖掷向标靶的实验。

第一组的人,连续二十天,每天都练习用飞镖掷向标靶,然后把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得分记录下来。

第二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实际飞镖练习,其余的那些天花二十分钟进行实际飞镖练习的想像——假想自己瞄准、投掷及修正等动作。

至于第三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实际飞镖练习,此外未做任何其他练习。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第一组的实验者最后一天的命中率,较第一天提高了百分之三十;第三组则一点也没有进步;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第二组的实验者,竟也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与第一组的成绩不相上下。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导一群大学生做了一项闭眼想像实验。

教授先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的手浸入冰水中的情况,结果连接在他们手上的感应器显示出,他们手的温度的确下降了三度。

接着,教授又让这些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的手是一只火钳,结果发现这些学生个个面露痛苦,就连心脏、血管及淋巴腺也都有所反应,甚至部分学生的手上还有了过敏反应,简直就像真的遭到烫伤。

还有被囚禁的一位军官,每天无所事事,由于他非常喜欢打高尔夫球,所以常在脑中想像击球的动作和小白球进洞的过程。

经过好几年的牢狱煎熬,他总算获得释放。回家后,他有机会上球场一展身手,没想到他的球技大增,和以前相比,简直是进步神速。起初他自己也大惑不解,因为这些年都在狱中,根本没有机会摸到球杆,更不用说打球了。但仔细回想,原来在监狱这几年,脑子里想像的动作都牢牢地印在了脑海中,成为他出狱后打球的巨大帮助。

思想甘露想像的作用不容小视,确有不可低估的神奇和魅力。

想像是大脑的空气,是心灵的眼睛,是精神世界中的有力杠杆。

想像是风筝,而现实是手中的线,只要放得好,风筝便会精彩地飞翔。

文学巨匠烧手稿

文学巨匠果戈理对待写作的严肃与负责,是许多名作家公认和有口皆碑的。

亚·托尔斯泰曾经把果戈理接到自己家里,请他住过一段时间。亚·托尔斯泰回忆说:“有许多次,当自己经过果戈理住的房间门前时,都听见果戈理好像正在房间里同什么人说话。有时候,这种说话还用多种不同的声音。后来才明白,原来是果戈理正在写作,一边写一边念,是他写作时的习惯。”

果戈理对待写作的严肃与负责,突出表现在他多次烧掉自己的手稿。

他年轻时烧掉过自己的小说《海士曼》;两次烧掉过喜剧《第三级写拉及密尔》;烧掉了《死魂灵》第二部的故事,更是大家所熟知的。

亚·尼基钦科在自己的笔记里记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果戈理请求茹科夫斯基听自己朗读刚写完的戏剧,并征求改进的意见。朗读恰好在午餐后开始,而这时候,茹科夫斯基习惯于稍睡一会儿。茹科夫斯基没有战胜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一面听着他朗读,一面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当茹科夫斯基醒来的时候,果戈理真诚地说:“你看,我请求你对我的著作加以批评,你睡着了就是对它最好的批评。”

不等茹科夫斯基解释,果戈理已把自己的手稿扔进了燃烧着的火炉里。

果戈理从来没有满足过自己所写的东西,为了写得好些,再好些,他很有勇气,一次又一次地烧掉了那些已经写好,但用高标准要求还可以写得更好的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对:“果戈理被赋予了那飞向无限高度的鹫鹰的意志和愿望,他所达到了的或他所创造了的一切,在他看来还都渺小和低下。”

果戈理就像一只觉得自己飞得还不够高的鹫鹰,总是奋力飞得更高。

别朗杰在他的自叙里曾经说:“没有什么能比勇敢地将手稿投进火炉中的火焰,更能照亮一个作家的严肃与负责了。”

果戈理就是这样一个被这种高贵火焰照亮的严肃与负责的作家。

人生进步的阶梯

美国副总统亨利·威尔逊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在童年就深深地体会到,连一片面包也没有是一种什么滋味。

他在10岁时就离开了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作为11年的艰辛劳动的报酬,他得到了1头牛和6只绵羊,折合为84美元。他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美元,就连花每个美分都要经过精心的算计。

好书是人生的优秀导师。在这样的困境中,威尔逊下定决心,发奋学习,不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他紧紧地抓住了零星的时间,不让一分一秒白白地从指缝间溜走。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他21岁的时候,已孜孜不倦地读完了1000多本好书。

好书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正是由于威尔逊不断地刻苦学习,他才能在马萨诸塞州的议会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他才能与著名的查尔斯·萨姆纳平起平坐,进入了国会。

刻苦学习能使平凡的人变得非凡,但变得非凡之后同样需要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西奥多·罗斯福就是一个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的人。

1901年,美国麦金莱总统被刺后,副总统罗斯福继任总统;1904年当选连任,直到1908年。在他当总统的7年4个月中,他看了7000多本书。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千奇百怪。这就是罗斯福总统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原因。

他身为美国的总统,日理万机、政务缠身,为什么每天还能看完3本书?因为他掌握了一目十行的速读本领。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罗斯福算得上是个善于把死书读活的人。

也许是耳濡目染吧,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能够阅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它,别把它丢掉。”

1981年1月的一天,胡耀邦在和一位青年干部谈话时亲切地问:“你读过什么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读过没有?《列宁选集》四卷读过没有?《斯大林选集》两卷读过没有?《二十四史》读过没有?《中国通史》看过谁的本子?”这位青年干部逐一做了回答。胡耀邦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是要读的。《二十四史》可以读一点,不一定全读。鲁迅的著作也应该读一点。古诗也要读一点。”他要求这位青年干部有个读书计划。他说:“你现在44岁,读20年书,也才到我这个年龄。你要读它20年。20年读完2亿字,每年100万字,每天读3万字。读3万字无非也就是两三个小时吧。有时候,关起门来专门读书,不干别的;有时候,读一天;有时候,读一个星期。”

思想甘露好书是人生事业的忠实伴侣。每天阅读1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1周读半本书,1个月读2本书,1年读24本,一生读1000本或者超过1000本。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如果专注于某一领域,就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学识广博的专家。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认真看书学习。”“坚持数年,必有好处。”毛泽东的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