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格高于战绩
30842700000010

第10章 生命的意义(1)

面临灾难的蚂蚁

1985年,法国科学家曾发现蚂蚁能救火。后来,英国一位动物学家的试验证实了法国科学家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了一个蚁巢。开始,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见险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一只蚂蚁能喷射的蚁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它们前仆后继,不到一分钟,终于将火扑灭。存活者立即将“战友”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墓地”,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

一个月后,这位动物学家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这群蚂蚁却已有了经验,调兵遣将迅速,协同作战有条不紊。不到一分钟,烛火即被扑灭,而蚂蚁无一遇难。这位动物学家认为蚂蚁创造了灭火的奇迹。

蚂蚁面临灭顶之灾的非凡表现,尤其令人震惊。

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那劈里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的呐喊,是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

在去年洪水暴虐的时候,聚在堤坝上的人们凝望着凶猛的波涛。突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一个像人头一样的黑点顺着波浪漂了过来,大家正准备再靠近些营救时。”那是蚁球。”一位老者说:“蚂蚁这东西,很有灵性。1969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蚁球,有篮球那么大。洪水到来时,蚂蚁迅速抱成团,随波漂流。蚁球外层的蚂蚁,有些会被波浪打落水中。但只要蚁球能靠岸,或能碰到一个大的漂流物,蚂蚁就得救了。”不长时间,蚁球靠岸了,蚁群像靠岸登陆艇上的战士,一层一层地打开,迅速而井然的一排排冲上堤岸。岸边的水中留下了一团不小的蚁球。那是蚁球里层的英勇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上岸了,但它们的尸体仍紧抱在一起,那么平静,那么悲壮……

思想甘露“中国有句老话:“驼负千斤,蚁负一粒。”讲得是从自身重量来看负重的力量,蚂蚁的力量远远超过骆驼的力量。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在了解到蚂蚁面临灾难时的无私和智勇之后,这些原本是对蚂蚁深刻、精彩的赞美,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小小的蚂蚁,能给人多少启示?

遗嘱

有位年老的盲人琴师,技艺高超,名声显赫。他带着一个盲童,以弹唱为生,四处漂泊。

老琴师每弹断一根琴弦,就在琴体上认真地刻下一道。有一天,老琴师终于弹断了第100根琴弦。他泪流满面地刻下了第100道。因为老琴师的师傅在临终前曾叮嘱他:当他弹断第100根琴弦、刻完第100道的时候,便可以打开遗嘱,按着遗嘱中的药方到药店去买药,用药后定能双目复明。

他带着盲童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药店。出乎意料的是,药店的伙计大惑不解地说:“遗嘱中一个字也没有,只是一张白纸。”老琴师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尽管他明白了自己师傅的一片苦心,可是那支撑着生命的精神支柱却彻底崩溃了。

不久,老琴师便去世了。

老琴师在去世前,用盲文在那张原本无字的遗嘱上,给盲童写下了自己的遗嘱:“我的生命可以告诉你:要战胜客观,首先要战胜自己。人的生命不仅需要物质力量的支持,而且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光阴似箭。”希望和信念引导他要将这三盲童已是一位技艺更加高超、名声更加显赫的老者。他在珍藏了数十年的遗嘱上,又用盲文补充道:“希望和信念引导着光明和生存,绝望和颓废引导着黑暗和死亡。”他要将这三代人的遗嘱传给后人。

《我侬词》转化夫君心

赵孟是宋代诗文书画样样精通、造诣很深的难得人才。他官运亨通,春风得意,年近50岁时慕恋一位少女,很想学名士纳妾。于是,他作了一首曲子给夫人管道升,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青春不再、人老珠黄的赵夫人,面临着丈夫喜新厌旧的纳妾选择,也面临着如花似玉、光彩照人的妙龄少女的挑战。

赵夫人对丈夫一往情深,不愿意看到第三者来干扰他们的爱情。赵夫人毕竟是一位素质非凡的才女,她针对丈夫的曲子,写下了《我侬词》相劝:

“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淤泥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外在美只能迷住人的眼睛,取悦一时;内在美却能打动人的心灵,经久不衰。赵孟看了夫人写的《我侬词》之后,很受感动,倍觉惭愧,于是彻底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思想甘露从回答和规劝的艺术看,赵夫人写的《我侬词》确实绝妙、高超。它以通常的泥塑为喻,以歌为张,情理交融,形意结合,把丈夫意欲纳妾这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回答得婉转、坚决、妥帖,规劝得有理、有利、有节,的确是很难能可贵的。这大概是数百年来《我侬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吧。

心声的动人之处在于真情。

女人的魅力之处在于素质。

婚姻的伟大之处在于忠诚。

华盛顿找马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早年有件丢马找马的轶事。

有一天,华盛顿的一匹马被人偷走了。华盛顿同一位警察一起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索讨。但那人拒绝归还,一口咬定说:“这就是我自己的马。”

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那个偷马人说:“如果这马真是你的,那么,请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偷马人犹豫地说:“右眼。”

华盛顿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偷马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是错了。”警官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

思想甘露偷马人的失败就在于过分地相信了此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不知不觉中上了华盛顿巧设的圈套,等悔悟时,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巧用人们的心理定势,可以妙趣横生,事半功倍。

掉进坑里的巨人

很久以前,夏夜已深,许多人仍坐在广场上乘凉。

这时,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仰面朝天慢慢地向广场走来,他正专心致志地观察天上的星辰。在他的前面有个又大又深的土坑,泰勒斯没有发现它,一脚踩空,掉了下去……

周围的一些人见了哈哈大笑。有人嘲笑他说:“你自称能够认识天上的东西,却不知道自己脚下是什么,你研究学问得益真大啊,跌进坑里就是你的学问给你带来的好处吧!”这一挖苦又引起一阵笑声。

泰勒斯从坑里爬上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镇定地回答说:“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从高处跌进坑里去的权利和自由。没有知识的人,好像本来就躺在土坑里从来没有爬出来过一样,又怎么能从上面跌进坑里去呢?”

接着,泰勒斯笑了笑说:“明天会下雨。”果然,第二天真的下雨了。

思想甘露2000年后,黑格尔也因此说过一句同样的话。他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来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

珍珠憾

在一片草地里,有一只公鸡觅食时发现一颗闪闪发亮的大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出来,叼到嘴里。当公鸡发现这颗珍珠毫无谷粒的香味时,便马上把珍珠吐了出来。

公鸡仔细地看了看珍珠-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啊?

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宝贵的珍珠,是被一位珠宝商不慎丢失的。这里只有我一颗珍珠,就是在大海里像我这么大的珍珠也很罕见。珠宝商找到一颗像我这样的珍珠,也如同在大海里捞针一样难。命运让我来到了你的脚下,如果你能用智慧的眼光看我,你就会发现我是多么美丽而珍贵。”

可公鸡却傲慢地答道:“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粒,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公鸡抛弃了珍珠,又要去觅食。

在珍珠的苦苦哀求下,公鸡将珍珠带回到家里,交给了主人。主人漫不经心地看后,胸有成竹地说:“假货太多!扔到垃圾袋里去吧!”

珍珠在垃圾袋堆里发出了无奈地叹息:“视而不见比瞎子还瞎,充耳不闻比聋子还聋,自以为是比傻子还傻。”

柳树和红杉树

营口是个美丽而富裕的海滨城市,但也是退海之地,土壤中所含盐碱量较大。很多树种不适合在那里生存,因为树大根深之后,就开始吸收含盐碱较多的水分,不久便死去了。柳树耐盐碱的能力堪称营口之最,能在那里顽强地生存。柳树美化了营口,营口人喜爱柳树,将柳树评为市树。

那一次罕见的狂风暴雨过后,路边好多长了几十年的大柳树被刮倒了。被刮倒的柳树很粗壮、高大,根系也很发达,但扎得很浅,只是沿着地表面向四周延伸、扩展。这大概是它们躲避盐碱伤害的本能,无疑也是经不起狂风暴雨袭击的根本原因。

看到了那些柳树,不禁想到了美国加州的红杉树。

在世界上现存的各种植物中,最雄伟的可能得属美国加州的红杉树。高大的红杉树约90米高,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

科学家研究发现,越高大的植物,一般来说根也扎得越深;反之,根扎得不够深的高大植物,是岌岌可危的,只要一阵大风,就能将它连根拔起。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红杉树的根只是浅浅地浮在地面而已。

为什么红杉树的根扎得很浅,却能长得如此高大,且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袭击而傲然屹立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高大的红杉树,往往共同生长在一大片的红杉林之中,很少有孤立而高大的红杉树。在一大片红杉林之中,红杉树根连着根,就像人与人之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彼此支援,牢牢地固定在同病相怜的土地上。自然界中再大的飓风,也无法动摇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占地常常超过上千公顷的红杉林。除非飓风强大到足以将整块地皮掀起,否则没有任何风力可以摧毁红杉林的生命。

思想甘露尽管高大的柳树适应能力很强,但由于根扎得很浅且没有支援,结果还是被大风连根拔起。

更为高大的红杉树虽然根也扎得很浅,但由于红杉林中的红杉树根连着根,结果总能一次又一次地送走狂风暴雨,迎来彩虹晴天,任何大风对它们也无可奈何。

联合起来、互相支援的生命,更加顽强,更加风光,更加持久,更加令人敬畏!

有为有不为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收获却很少。”

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

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我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

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小实验”让这位青年看: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就将这张纸点燃了。

接着,法布尔对有些惘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个道理虽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语言表达,则很容易平淡和一般化。法布尔借用凸透镜能将太阳光集中起来并点燃纸张的现象来说明,有所不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动。

其实,不仅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容易犯忽视有所不为和集中精力的毛病,即使有所专长的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

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有一天耐心地倾听一位画家诉苦。那位画家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一天时间,可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

门采尔认真地回答:“亲爱的,请你颠倒过来试试吧!要是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在一天里准能卖出去!”

“请你颠倒过来试试吧!”门采尔的这句话,巧妙地揭示了一天画完的画往往得需一年才能卖出去,而一年画完的画则往往仅用一天就能卖出去的规律性,说明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幅画上,才可能创造出让人们喜爱的佳作。

思想甘露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方面,要善于集中精力,抓住机会,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舍弃不重要的事情或暂时不宜做的事情。”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句老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靠自己

有一天,大仲马得知自己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接连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倔强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些冷酷无情的一张张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屡败屡战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

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望重的编辑。这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仲马的地址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这位编辑带着兴奋和疑问,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

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

“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这位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

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这位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的评论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度山恩仇记》。小仲马靠自己的力量攀登到文坛的高峰。

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是家中12个男孩里最小的。由于家境贫寒,他12岁就到哥哥开的小印刷所去当学徒。他把排字当成学习写作的好机会,从不叫苦。

不久,富兰克林认识了几个在书店当学徒的小伙伴,经常通过他们借书看。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他逐渐能学着写些小文章了。

在富兰克林15岁时,他哥哥筹办了一份报纸——《新英格兰新闻》,报上常登载一些文学小品,很受读者欢迎。

富兰克林也想试一试文笔,但又不想通过哥哥来采用自己的文章。为此,富兰克林化名写了一篇小品,趁半夜没人时把稿子悄悄地放在印刷所的门口。

第二天一早,他哥哥看到那篇稿件,便请来一些经常写作的朋友审阅评论,那些人一致称赞是篇好文章。有一位诗人竟断定,这是出自名家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