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
30727800000015

第15章 中山经(3)

鼓钟山是帝台宴请百神或四方贵宾的地方,届时钟鼓齐鸣,主宾举杯畅饮。我国河南舞阳曾出土一批8000年前的骨笛,浙江余姚出土有7000年前的埙,其他出土先夏乐器尚有陶号角、骨哨、陶哨、陶号、陶哨铃、四孔器、陶响器、龟响器、陶钟、石磬、陶鼓、木皮鼓等。焉酸可制饮料,能够去毒火。姑媱山的帝女,袁珂认为即炎帝之女瑶姬,瑶姬未嫁而亡,葬于巫山,但与此地相距甚远。菟丘即菟丝,有补肾、明目、安胎之效。

苦山·山膏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服之不字。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

“其状如逐”的含意不详,郭璞注谓“逐”即“豚”,仅可视为参考。毕沅、袁珂认为山膏即山都、山臊、枭阳之类,据此山膏应该是红毛猿类;从其“善詈”来看,似乎属于比猿类具有更高生命智力层次的直立猿或“野人”。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它实际上是一位戴猪头帽、穿红袍的法官、长官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从人类组成社会之后,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的工作就开始了。“不字”即不怀孕,当时可能已经有了主动避孕的需要。不过,这种避孕药似应属于无条草,因为它“华而不实”,在古人看来即相当于人不怀孕。

堵山·天愚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方茎而葵状,服者不。

堵山多怪风雨,当系神天愚所为。对至高无上的天称之为“愚”,显然具有不敬或调侃的味道。事实上,古人对神有三种态度,一是敬畏歌颂之以祈求神为自己服务,二是训斥鞭笞之以强迫神为自己服务,三是嘲弄羞辱之以刺激神为自己服务。神是人创造出来的,当然要为人服务。更准确地说,神是人的大脑思维主体创造出来的,大脑思维从基因那里取得领导权之后,既兴奋又恐惧,渴望着与外界对话,于是便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神,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拥有操纵大自然的神力。天楄的树干有棱角,即噎。

放皋山·文文

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放皋山或作效皋山、牧皋山。皋,水泽,水边的高地。皋月,阴历五月。皋陶,舜臣,造律立狱;青阳氏后裔,封于皋;工艺技术,《考工记》:“皋陶,鼓木也。”我国河南陶寺龙山文化出土有木鼓,系用树干截断挖制而成,高100厘米,上口径43厘米,下口径57厘米,蒙皮(鳄鱼)已朽,鼓身外表在赭红底色上绘有白、黄、黑、宝石蓝等色图案,时代为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1900年间。

蒙字有蒙昧、欺瞒之意,因此经文所谓蒙木“服之不惑”,如果不是以毒攻毒,原文似应为“服之乃惑”,亦即最早的蒙汗药了。文文可能属蜂鸟类,尾分叉,舌可卷伸。

大苦山·三足龟

又东五十七里,曰大苦之山,多琈之玉,多麋玉。有草焉,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可以御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麋玉,或谓即画眉石。牛伤,长着苍色的硬刺,可用于构筑防御工事,还可以治疗因气逆而昏厥的病。龟类、鳖类营养丰富,用鳖甲制成的鳖甲胶,有滋阴、补血、退热、消瘀的药效。狂水向西南流入伊水,据此大苦山当位于伊水之东,亦即今日的嵩山山脉上,而中次七经以苦山为总称,似乎表明当时苦山的名声更响亮一些。《墨子·尚贤中》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表明帝禹时代曾有组织地对山川进行命名,有了名字就可以方便地指称某地的情况,积累信息,因此命名具有“信息集成”的功效。

半石山

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鱼,黑文,其状如鲋,食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鰧鱼,状如鳜,居逵,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

此处“服之者不霆”,其他版本为“服之者不畏霆”,前者是说吃了嘉荣草药,人不发脾气;后者是说,可以不怕雷鸣电闪。鲋,鲫鱼,又指虾蟆,吃了它的肉可以兴奋少眠。鰧鱼,又名瞻星鱼,体粗壮,口大眼小,栖息浅海底层,喜半埋入沙中;鳜,即桂鱼,俗称妾鱼,其习性喜三条鱼同游,一鱼在前,二鱼在后如婢妾。逵,四通八达的大路,据此鰧鱼当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可以治疗痔漏,并预防皮肤炎症。郭璞注谓此处“逵”指“水中之穴道交通者”,其说亦可成立。

少室山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之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鱼,状如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

囷,圆形谷仓,可避雨水。帝休树枝杈指着五个方向,其果实有息怒之效,很像是古代的诽谤木。史载帝尧、帝舜时期设有一种民主制度,即在通衢大道路口树立一木,上有横木指示不同方向,凡民众有意见、要求,均可在此宣讲,官员或首领要耐着性子洗耳恭听,其木则称诽谤木,亦即后世华表雏形。鱼即娃娃鱼,已见北次三经龙侯山,不过,此处鱼形貌像猿猴类,而且又有“御兵”之功效,当另有所指。少室山系嵩山山脉主峰之一,山下有少姨庙,少姨指启母涂山氏之妹,在当地民间故事中,只说她如何帮助禹抚养启儿,其实,古代有同时娶姐妹的习俗,例如舜娶尧之二女,因此涂山氏姐妹均为禹妻。

泰室山·讲山·婴梁山·浮戏山·少径山

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状如,白华黑实,泽如蘡薁,其名曰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

又北三十里,曰讲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赤实,可以御凶。

又北三十里,曰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又东四十里,曰少径之山。有草焉,名曰草,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蘡薁,食之不愚。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

泰室山的草与姑媱山的草,两者药效不同;蘡薁即野葡萄。泰室山又称太室山,系嵩山山脉主峰,因禹妻涂山氏在此化石而得名。今嵩山南麓万岁峰下有启母阙、启母石,石高10米。所谓启从石头出生,表明其非禹之子,而是相隔多代的后裔。讲山的帝屋树有倒勾刺,可作篱笆墙。草即山葡萄,按其功效可称智慧果。

太山·末山·役山·敏山·大騩山

又东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役。

又东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

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东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名曰蓟柏,服者不寒;其阳多琈之玉。

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

荻,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有鳞片,秋开黄色扇形花,纤维可造纸编席。蓟柏可治伤寒病。草可治腹部疾病,而这种病是当时儿童夭折的重要原因。

中次七经之神

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婴用一藻玉瘗。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

中次七经记述有十九座山,苦山、少室、太室这三座山上有祭祀先祖的墓地,祭祀人面三首的先祖之神(或许亦包括当地山神)时要供奉牛、羊、猪和吉玉。其余十六座山的山神都是豕身人面,祭祀时要献上一只全羊,并将一副藻玉埋入地下。

中次七经所述诸山在今日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南、伊水以东、北汝河以北的区域里,其主要山脉即嵩山,嵩山山脉所发源的主要水系有颍河、双洎河、贾鲁河(涡河上游)。古代嵩山又称崇山,其地(今登封市)又叫崇地,相传帝尧时期崇地的首领名叫崇伯鲧,鲧治水失败被杀,禹从鲧的腹中出生(这种神异的出生方式,实际上表明禹是鲧的若干代后裔;类似的还有启从启母石中出生的说法,亦表明夏后启乃是禹的若干代后裔。在神话传说信息学里,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时间压缩律),禹继续治水并获成功。

新郑县双洎河(古称洧水)北侧有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遗址,面积20000平方米,出土的石器有磨盘、磨棒、铲、斧、凿、镰,镰与今日镰刀相似,而刃部有锯齿。据《禹县县志》、《新郑县志》及当地民间传说,这一带是黄帝活动过的地方,黄帝曾在大鸿山(即大隗山)屯兵,山上有黄帝避暑洞、华盖童子授黄帝神芝图、轩辕庙等遗迹,而新郑相传即轩辕故里,双洎河的得名则与黄帝传位给玄嚣、昌意兄弟的故事有关。

中次七经记述有帝台的事迹,而帝台之人之事未见于其他古籍,亦无相应的民间传说。从名称来看,其人或许与建筑有关,其时代则早于夏后启。

景山·荆山

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犛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柚。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杼,织布的梭子;杼树,又称柞树。此处景山所出睢水即今日湖北省西北部的沮水,荆山所出的漳水今日仍然名叫漳水,它们汇合后称为沮漳水,向南流入长江。荆山山脉的北面是武当山,西面是大巴山,著名的神农架就位于荆山与大巴山之间。荆山山脉长约150公里,宽约20至30公里,因盛产荆条而得名,其高峰望佛山海拔1946米,聚龙峰海拔1852米。犛牛即旄牛。郝懿行认为鲛鱼即今鲨鱼。

在《五藏山经》里,除了中次八经总称荆山之外,中次十一经亦总称荆山。在先夏传说里,黄帝和大禹都曾在荆山铸鼎,相传黄帝铸鼎的荆山在河南省灵宝县,而大禹铸鼎的荆山则在陕西省大荔县或富平县。春秋战国时期卞和采玉处的荆山,一说在湖北省的荆山北麓南漳县,一说在安徽的怀远县。

骄山·围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

神围是当地居民供奉的守护睢漳之渊的吉神。在举行巫术活动时,由头戴羊角、装饰虎爪的巫师来装扮成神围;在迎神和送神的过程中,民众都要燃起火把、打起灯笼、点燃篝火,以壮神威。

女几山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

鷮,长尾雉,与环颈雉相近;翟,雉类,俗称野鸡,尾长而不擅远飞,古代乐舞所执的雉羽即其尾羽。鸩,长颈赤喙,羽毛紫绿色,有毒;据说以其羽在酒中一划,饮之立死;相传这种鸟喜食毒蛇,雄鸩名叫运日,雌鸩名叫阴谐。众所周知,虎豹属食肉类动物,麋鹿属食草类动物,鸟属飞禽类动物,而《五藏山经》的考察者也是这样分类。

宜诸山·纶山·陆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又东北二百里,曰纶山,其木多梓楠,多桃枝,多柤、栗、橘、柚,其兽多闾、麈、羚、。

又东二百里,曰陆之山,其上多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

麈,似鹿而大,相传其尾能够辟尘,因此用麈尾制作的清扫尘土的用具又称拂尘,道士手中常持此物,似兔而鹿足。

光山·计蒙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此处经文“其下多木”或作“其下多水”,因字形相近而抄写有误,这种错误在印刷术发明和普及之前经常发生。

光山的漳渊与骄山的睢漳渊在当时应当是著名的湖泊,人们依湖而居,乘船来往或打鱼,为了平安,需祭祀湖神。对比之下,神围似乎要温和一些,而神计蒙则显得脾气暴躁或威力更强,这可能与两处湖泊的风浪高低有关。今日这里属于江汉平原,境内的大湖泊已经很少了。

岐山·涉

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珉,石质似玉者。岐山的向阳面和山的上半部同时出产金,这在《五藏山经》记述的447座山中不多见。此处未言神涉的职能,当系缺文。所谓神涉“方面”,当指戴着方形面具;“三足”,如果不是畸形,则可能是某种特殊的装饰,例如假腿、拐杖或尾饰、且饰。尾饰曾在史前人类社会广泛流行过一个时期,在世界许多地方的远古岩画中,都有绘着系尾饰的人物画。我国青海大通县马家窑文化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绘画的舞蹈纹,舞者均绘有尾饰;而阴山岩画上的人物画,无论是舞者还是猎人几乎都绘有尾饰,多数学者认为尾饰起源于捕猎,猎人伪装成动物的样子以吸引要捕猎的动物。西王母豹尾以及九尾狐等有尾人神和多尾动物的传说,也都是有关尾饰的描述。且饰,是远古人在生殖崇拜的巫术舞蹈活动中,对男性性器官的夸张装饰物或模拟替代物,类似的情景在今日民间舞蹈和戏曲中仍然可以见到蛛丝马迹。

铜山·美山

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榖、柞、柤、栗、橘、柚,其兽多犳。

又东北一百里,曰美山,其兽多兕牛,多闾、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铜山其上多金、银、铁而无铜,与其名不符,疑原文应为“其上多金、银、铜、铁”;或者,由于已经将山命名为铜山,故而考察者省略了记述产铜的文字。犳或作豹。

大尧山·灵山

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羚。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

尧(堯),字形为三土堆成金字塔形,意为高。灵(靈),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者以及所降之神为灵,其字形为雨、口口口、巫叠加而成,意为巫者向天高呼以祈雨。

龙山·衡山·石山·若山

又东北七十里,曰龙山,上多寓木,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钩端。

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榖、柞,多黄垩、白垩。

又东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琈之玉,多赭,多邽石,多寓木,多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