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东三百里,曰彭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孟门,郭璞注引《尸子》:“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所谓“逆流”即河水倒流,乃下游水位升高所致。导致下游水位升高的原因很多,除了地质变化、暴雨等因素之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啸都会造成河水逆流。玄即黑色磨刀石,床水的肥遗蛇当系水蛇。
小侯山·鸪·泰头山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食之不灂。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明漳水,当系今日浊漳水的支流。灂,眼睛昏朦。共水向南流入的虖池,可能是今日太行山区著名的滹沱河,也可能是另一处地方,例如今日河南偃师亦有地名滹沱镇。我国先夏时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领名叫共工,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认为,共工的事迹与洪水泛滥密切相关,古代“共”与“洪”可通用,因为“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所以后人就把共水泛滥称之为洪水泛滥。事实上,在古史研究领域,我国存在着许多学派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徐旭生先生对先夏时期洪水泛滥起因的解释,只是众多观点之一。
轩辕山·黄鸟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名自詨,食之不妒。
此处山名轩辕,不清楚是否与黄帝轩辕氏的活动有关。黄鸟能够缓解人类的妒忌病,妒忌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除了性别妒忌之外,身份、地位、权力、财富、技能都会成为妒忌的对象。
谒戾山·沮洳山·神囷山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泛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淇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谒,拜见;戾,罪过,凶残;谒戾山有此名较为奇怪。沁水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汾水东侧的太岳山脉,据此这里的谒戾山原本应属于北次二经。不过,古人对江河源头的认识往往有误,经常将支流误认为正源,因此这里的谒戾山也可能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境内。
淇水发源于河南省淇县西北的太行山麓,淇县东面的濮阳,相传是颛顼故里,当地先夏时期的墓葬出土有蚌壳摆塑成的龙、虎图案。淇县北面的安阳,有我国商代都城遗址,又称殷墟;古代民族或部落,往往有多个名称,既有自称,也有外人的指称。《水经注》记有洹水西南注入淇水,今日洹水又称安阳河。滏水当即今日的滏阳河,为子牙河的南源。
发鸠山·女娃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漳水在安阳殷墟以北的地方向东流入黄河,漳水的上游有两个支流,分别称之为清漳水和浊漳水,发鸠山当在此地不远。今山西省长子县西25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646米的山,当地人相信这就是精卫填海的发鸠山(又称西山),而且也就是共工撞倒的不周山。它的东面有羊头山(属高平市),相传即炎帝居住的地方,下有神农城、炎帝陵等众多文化遗迹。
《山海经》全书中,只有《北山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提及炎帝,但都没有直接记述炎帝的事迹,而只是记述炎帝后裔的故事。此外,《中山经》记述的帝女名曰女尸,以及帝女之桑的故事,她们可能也是炎帝后裔。
在华夏民族的古老记忆里,炎帝有三种身份。其一是南方兼夏季之帝,又称赤帝,《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二是神农,即农作物和草药的发明者。其三是与黄帝争夺天下的部落联盟首领,即此处的炎帝及其少女女娃。
在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女娃游于东海”,即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东部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溺而不返”,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故为精卫”云云,是说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她们装扮成精卫鸟,举行巫术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象征地投入东海,以期将海水堙平,恢复往日的美好家园。事实上,炎帝族与黄帝族的长期战争和冲突,正是在上述海侵事件导致的生存地域减缩的大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展开的。
向东海之滨迁徙的女娃部落,除了一部分人遭到灭顶之灾,一部分人退回太行山等内陆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则登上日本列岛,成为日本列岛的早期居民,日本人包括天皇家族对太阳神、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先祖崇拜,当即源于炎帝族的女娃部落。炎帝族当时尚处于母系社会(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没有关于炎帝妻子的记录),炎帝之名具有太阳神的神格,炎帝的女儿女娃也应该是太阳女神。事实上,女娃的“娃”字,包含“圭”字符,而“圭”正是观测太阳高度的天文仪器,因此女娃的名字也表明她具有太阳神的神格,亦即太阳女神。
少山·锡山·景山·题首山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今日清漳水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向东南流入浊漳水。此处锡山未言其产锡,锡是构成青铜的重要元素,青铜器比纯铜器要坚硬和锋利许多,因此有着更广泛的用途,从这个角度来说,锡矿石在青铜器时代属于军事战略资源,谁控制了锡矿石的产地,谁就拥有更先进的兵器。景水向东南流入海泽,这与位于它前后的诸山地形不符,也与北次三经所记述的整体地形地貌难以吻合。因为当时黄河出海口要比今日靠北,太行山发源的河流不可能绕过黄河直接入海。因此在《帝禹山河图》里,北次三经的景山、题首山与南次三经的丹穴山、发爽山的地理方位进行了调整。
绣山·松山·敦与山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藭。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黾。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绣山之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栒木可作悬挂钟、磬的支架。鳠鱼,体细长无鳞,头扁平,口具须四对。黾,蛙类。敦与山发源有三条水系,而且都向东流,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其中泜水与泜泽,按惯例两者之间应当有着某种地形地貌上的关联。
柘山·维龙山·白马山·空桑山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垒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柘山、维龙山、白马山均出产铁矿石,其中维龙山发源的河流又名敞铁水,显然这与当时人们在这里开采铁矿石的活动有关。今日河北省邯郸市西面的太行山里有著名的峰峰铁矿山和磁山(出产磁铁矿),而且这里已经发现有先夏时期的文化遗址。此外,在磁山西南的涉县境内,有一座奶奶顶山,又名中皇山、唐王山、凤凰山,其上建有娲皇宫,供奉娲皇圣母(即女娲娘娘)。空桑,在古史传说中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相传颛顼、伊尹、孔子均出生在空桑之地,或者生在大桑树的空洞内。在《五藏山经》里,除了北次三经有空桑山,东次二经亦有空桑山。郭璞、郝懿行认为,北次二经原本还有一座空桑山,其文字已脱失。空桑又指汤谷之扶桑。
泰戏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其鸣自訆。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泰戏山的名称,让人联想到唱大戏,戏曲是由远古的巫术仪式中的舞蹈和歌唱演化而来的。,经文未言其功能,从形貌看当是由人装扮的怪羊。今日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五台山、云中山、系舟山,是华北地区的一条大河。此处液女水向南流入沁水,与泰戏山的地理方位不符,疑是另一座山的文字误蹿入至此。
石山·童戎山·高是山·陆山·沂山·燕山·饶山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驼,其鸟多鹠。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石山“多藏金玉”,郝懿行认为“藏”指品位高。陆山所出水,或作剡水。此处燕山当即指今日太行山山脉北部的燕山山脉,婴石即燕石,乃燕山地区所产的一种美石,略逊于玉;成语十袭而藏的故事,说的就是宋国人误把燕石当成奇宝而采用十层包装将其珍藏,因而引起众人嘲笑。饶山在一处湖泽之北,当地多骆驼。鹠鸟,或谓即鸺鹠鸟,或曰即留离鸟,这种鸟小时羽毛美丽,长大后则变丑。师鱼有剧毒,属于河豚鱼之类。
乾山·獂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乾,一音甘,一音前。由于此山无草木,汪绂认为乾在此处音甘。汪绂是清朝初年学者,著有《山海经存》一书,他早年曾在瓷器场当画工,因此在其著作中附有三四百幅山海经动物人神插图。獂的形貌像野牛,可惜经文未言其功效。
伦山·罴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
罴,熊的一种,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俗称马熊或人熊。不过,此处伦山的罴(或作罴九),其状如麋,与熊类有较大差异;川或作州,指动物身体的窍。“川在尾上”可能是尾巴上的毛色图案像孔窍。
碣石山·雁门山·帝都山·錞于毋逢山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碣石山又名揭石山,是我国北方名山,一般认为它位于今日河北省昌黎县城北,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秦皇汉武都曾来此登山观渤海,但是这里不可能有水系东流入黄河,或许经文“河”乃“海”之误。此外,也有人认为它在秦皇岛附近的海中,或者位于山东省境内。而在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里,碣石山被画在今日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的七老图山脉上,其主峰大光顶子山,海拔2037米,是滦河水系与辽河水系的分水岭。蒲夷鱼或谓即西次四经英提山的冉遗鱼。
此处雁门山,按方位应当属于北次二经,或者是另一座同名的山。北次一经亦多处提到泰泽,此处泰泽未必就是北次一经所说的泰泽,它们的存在表明当时蒙古草原水草丰茂,湖泽甚多。帝都山当是一处先夏时期的都城遗址,幽都山疑是当年帝都山居民的墓葬之地或祭祀鬼魂的场所,这里的守护神是一条红头大白蛇。
北次三经之神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茞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无逢山即毋逢山。北次三经是《五藏山经》26条山脉中最长的一条山脉,在这个区域里生活居住着三个大的族群。其中,第一个族群(按顺序应位于北次三经的南部)的人们供奉马身人面之神,祭神时要将藻珪埋入地下。第二个族群(位于北次三经中部)的人们供奉彘身载玉之神,祭神时要献上许多玉器,祭祀结束后不用把玉器埋入地下。第三个族群(位于北次三经北部)的人们供奉彘身八足蛇尾之神,祭神时要将玉璧埋入地下。上述地区的人们,祭祀的供品都有精谷米,而且都有寒食的习俗。
综观《北山经》所记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其脉络相当清晰,而且基本符合我国北方的山西省、河北省和蒙古草原,以及相邻地区的情况,这就充分说明当年的考察者是实地观察且有观测依据。
或者也可以说,在《五藏山经》里,《北山经》的文字内容是保存得最好的部分之一。对比之下,《东山经》和《南山经》的地理方位考证就要困难许多,例如徐旭生先生在《读山海经札记》一文(收入《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指出:“惟《南山经》与《东山经》所载,困难甚多。盖古今异名,未可详考。”关于泑泽和昆仑丘的地理方位,徐先生已经意识到它们可能近在黄河河套一带,而不是两千年来众多学者猜测的远在罗布泊和青藏高原地区,并指出这种误解是“由我民族文化之逐渐远播而随之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