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为大家介绍我国古代著名戏剧《西厢记》。《西厢记》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写,一经演出就引起轰动,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清金圣叹对其推崇备至,将它列入“六才子书”。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大约创作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一搬上舞台便惊倒四座,博得人们的喜爱。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了书生张珙在寓居普救寺的时候,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在西厢对张珙以身相许。后来张珙做了官,却抛弃了崔莺莺,最终酿成爱情悲剧。
《莺莺传》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珙“薄情年少如飞絮”,人们在心里希望崔莺莺和张珙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宋代以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和民族同化的影响,普通百姓逐渐淡化封建礼法观念,于是民间开始有人改写崔莺莺和张珙的爱情故事。金代董良写成诸宫词《西厢记》,以说唱的形式对《莺莺传》进行改写,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还加入了许多人物和场景,结局则贴近广大人民的要求,张珙和崔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前往投奔白马将军,并由他做主完婚。
王实甫在董良诸宫词《西厢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故事情节,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增加了不少古典诗词,大大提高了《西厢记》的文学性,故事的最后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老夫人最终答应了崔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著名的《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惨命运,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对爱情坚贞不渝,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努力为爱情奋斗,并最终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王实甫的这一改动,增强了剧本的反封建化倾向,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成功塑造了崔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意,每支曲子都可以被看成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大文豪曹雪芹甚至在《红楼梦》里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王实甫是何许人?
王实甫,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名德信,元代大都人。《录鬼簿》曾记载他是“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将他列在关汉卿之后,由此可知他应该略晚于关汉卿生活的时代。关于王实甫的生活情况,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曾约略提到:“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风月营”“莺花寨”即是指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多混迹在这些地方,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大开眼界
《西厢记》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完美爱情,是古代有代表性的才子佳人小说,因此深受人们喜爱,于是相应的就衍生出了许多版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金台岳家刻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起凤馆刻本(李贽、王世贞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香雪居刻本(王骥德、徐渭注,沈景评)、明万历年间萧腾鸿刻本(陈继儒评)、明天启年间乌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蒙初校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西陵天章阁刻本(李贽评)、明崇祯年间汇锦堂刻本(汤显祖、李贽、徐渭评)、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贵池刘氏《暖江室汇刻传剧第二种》重刻凌氏本、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汲古阁《六十种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