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为大家介绍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它就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第二部,和《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宋代说书技艺兴盛,在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编成了话本,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水浒传》插图和《武行者》,说的就是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后来,施耐庵根据前人记载及相关话本、故事,经过选择、加工和再创造,终于写成《水浒传》一书。
《水浒传》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通过对宋江起义这一历史故事的叙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展现出贫苦农民为反抗压迫,被迫聚义梁山,勇敢地与欺压人民的官府进行斗争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全书分两部分,前半部主要写水泊梁山聚义,通过王进出逃、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被逼上梁山等典型事件说明“乱自上作”,反映了农民起义的逐渐成长,并最后汇聚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巨流的发展规律,歌颂了像武松、鲁智深、阮氏三雄等一批不畏强暴的农民英雄形象,无情地鞭笞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小说的后半部写出了起义的悲惨结局,批判了宋江对朝廷的妥协,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悲剧性。
《水浒传》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梁山一百单八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正面描写了人民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是罕见的,鼓舞了后世的农民起义,对于明清两代的阶级斗争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堪称农民起义的教科书。作品塑造的诸如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长期以来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反抗阶级压迫的典型。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个性鲜明、真实,随着环境的改变,人物的个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布局讲究,情节紧张、生动,多细节描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语言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贴近民间口语。
施耐庵是何许人?
施耐庵(1296—1371年),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江苏兴化白驹场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著名作家。施耐庵自幼聪明,才气纵横,事亲至孝,为人仗义。他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后因不满官场黑暗,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入张士诚幕,后因张士诚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对张士诚大失所望,离开他的队伍。张士诚死后,施耐庵浪迹天涯,游览了祖国山川名胜,后回到家乡,一心从事《水浒传》的创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水浒传》终于成书,施耐庵因此扬名千古。
大开眼界
《水浒传》包括简本和繁本两大版本。简本文字简单,细节描写不多,包括了受招安,征辽,征田虎、王庆,打方腊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节。已发现的简本有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繁本描写细致,流传最广,对招安之后的情节改写和增添的较多。已发现的繁本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
一般认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成型定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版本。现知和现存《水浒传》较早刻本都系明刊本,如明嘉靖年间郭勋刊刻的武定板《水浒传》,高儒《百川书志》收录的《忠义水浒传》100卷,万历年间的天都外臣序本,杨定见的120回本《水浒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