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中国——古代典籍
30622800000015

第15章 三国志

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向大家介绍《三国志》。《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作者是晋代朝臣陈寿。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全书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由于陈寿在晋朝为官,而晋朝的天下又得自魏国,因此《三国志》体现出为政治服务的特点,即尊魏为正统,为曹操写本纪,而《蜀书》和《吴书》中的刘备和孙权却只有传。

在陈寿创作《三国志》之前,社会上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魏书》《吴书》部分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由于蜀国没有设置史官,没有可供参考的蜀史流传下来,而陈寿又是私人著史,无法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因此在《蜀书》中有时会出现史料不足,内容不够充实的缺陷。但无论如何,《三国志》成书之后受到当时人们的一致好评,尚书郎范甚至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可见《三国志》在当时的确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由于《三国志》长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他三国类史书的写作,如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在创作《魏书》的过程中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创新史的必要,就断绝了编写《魏书》的念头。对于《三国志》,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唯有《三国志》可以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历史上其他描写三国历史的史书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流传下来。

《三国志》在我国史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三国志》为魏、蜀、吴三国各写一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写作的一种新格局,创新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陈寿以“三国”瞻名书,即体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同时,全书采用并叙的方法,同时记载了三国史实。全书虽然纪、传名目有异,但《刘备传》《孙权传》与纪基本相同,而这种编纂体例颇能反映三国历史的实况。陈寿开三国并书的先例,后世纷纷仿效。唐初李延寿在撰写《北史》《南史》时,便仿照了《三国志》的体例。元修辽、宋、金三史时,也模仿了《三国志》的体例。

陈寿是何许人?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时好学,热爱史学,曾对《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陈寿师从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大权独揽,祸害朝廷,大臣都曲意附从,只有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后陈寿归晋,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书成后受到时人好评,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陈寿也因此流芳千古。

大开眼界

《三国志》成书后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历代刻本不断,其中最通行的三国志刻本有四种:一、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二、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铅印石印各本都据武英殿本翻印);三、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四、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