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中国——古代典籍
30622800000016

第16章 资治通鉴

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为大家介绍《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自成书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获得人们很高的评价,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组织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按朝代分为16纪,即《周纪》5卷、《秦纪》5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还有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0多卷,3000多万字。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另外《资治通鉴》还涉及一些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在政治上,《资治通鉴》盛赞仁政,对君主的施政方法提出见解。由于司马光思想保守,主张政简刑轻、轻徭薄赋,反对急进改革,反映在《资治通鉴》上,则是诋毁商鞅变法,盛赞曹参谨尊萧何律。在军事上,他重视对战争的描写,对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三国时代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与苻坚的“淝水之战”,都做了详细生动的记述,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司马光留意军事,主张加强边防,目的是以积极态度抵御外侮。

书成后,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特赐名《资治通鉴》。而主要的编纂人司马光,则因倾注了毕生精力,耗费了大量心血,而“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在任上6个月后与世长辞,死后“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受到人民真诚悼念。

后人给予了《资治通鉴》什么样的评价?

由于《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历代学者对它的评价很高。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直至今日,《资治通鉴》仍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

司马光是何许人?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中进士。宋英宗年间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第二年,出任西京御史台,在洛阳居住15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宋哲宗即位后,回京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废止王安石新法。上任几个月后去世,死后追赠太师,赐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用毕生大部分精力编撰而成的《资治通鉴》外,还有《通鉴举要历》《稽古录》《本朝百官公卿表》《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游山行记》《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大开眼界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自其成书后,编年体这一体例开始盛行,涌现出一大批编年体史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南宋金屐祥作的《资治通鉴前编》、李焘作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秦缃业作的《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李心传作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作的《三朝北盟会编》、清代毕沅作的《续资治通鉴》、徐干学作的《资治通鉴后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