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为大家介绍我国古代另一部优秀史书——《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作者是东汉史学家班固。
《汉书》又称《前汉书》,记录了从汉高帝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的历史,共80万字,120篇,包括12篇本纪,8篇表,10篇志,70篇列传。
《汉书》写于《史记》之后,在体例上有所改变。它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在记载的时代上也与《史记》产生了部分重合,如对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进行了记述。而且对于这一部分,《汉书》基本上依据《史记》写成,内容常常移用《史记》,并有所改动。《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阐述了有关法律制度、地理风俗、学术流派、农业经济、商业货币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汉书》书影《汉书》除吸收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另外,还全文收录了一些原始史料,如在《贾谊传》中录入《治安策》,《晁错传》中录入《举贤良对策》《教太子疏》等奏疏。
《汉书》以史家之笔,真实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勇敢揭露了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揭示了社会危机和人民疾苦,另外还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因此,一经出版就引起巨大轰动,好评如潮,学者争相传诵。然而,《汉书》真正成书是在班固因窦宪一案死后,班固的妹妹班昭接过哥哥的工作接续纂写,后来在汉和帝的帮助下终于完成。《汉书》中最棘手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都是班昭独立完成的,但她仍谦逊地冠上班固的名字,受到后人的称赞。
《汉书》有哪些特点?
《汉书》因袭《史记》,但与《史记》比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将皇权神化。在承袭《史记》的内容的同时,也对《史记》中一些观点进行改动,使他所编著的《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
其次,《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班固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及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改变《史记》的通史体例,“包举一代”,断代为史,开创了历史编写新体例,为后世所称道和效法。另外,《汉书》继续发展了《史记》的纪传体编纂体例,在体例上的编写上更加清晰,对年月的记载更加详细和明确,还创立了四种志。
最后,资料丰富,保存了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汉书》收录了大量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其中还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国内外各民族史资料,为后人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提供了依据。
班固是何许人?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自幼聪明,9岁能文,后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其父班彪去世,班固自太学返回乡里守丧,在此期间,他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随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窦宪军大败北单于,班固奉命撰写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永元四年(公元93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班固受陷害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大开眼界
由于《汉书》中多古字古训,因此读起来较为困难,于是后世涌现出了许多为《汉书》作注的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清代王念孙的《读汉书杂志》、清代沈钦韩的《汉书疏证》、清代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清代钱大昭的《汉书辨疑》、清代朱一新的《汉书管见》、清代沈家本的《汉书琐言》、近代杨树达的《汉书窥管》、近代陈直的《汉书新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