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李白,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他那些把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诗作,以及他豪放洒脱的气度、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诗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以及气势浩荡、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同时,又不失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他自负、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抱负,以及对壮丽人生的不懈追求,造就了他的伟大、传奇的人生。
李白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他自幼勤奋好学,而且广为涉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书法、骑射、剑术、弄刀、胡舞、胡乐、琴、棋等,可谓样样精通。25岁时,李白带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人生信念离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6岁时,李白与在唐高宗朝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十年,他仍经常外出漫游。十年漫游十年诗,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被唐玄宗征召人京,待以厚礼,“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人京时,李白也曾踌躇满志,要做一番大事回报天子的知遇之恩。但由于他高自期许、藐视权贵,遭到谗毁,以至于玄宗数次对李白的任命都被杨贵妃和高力士阻止,最后还被逐出长安。
李白离开长安后,至洛阳与杜甫相识,过了一段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玄宗之子永王以复兴大业的名义请李白出山时,李白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可是,因为肃宗的猜忌,永王盛怒之下一举攻占丹阳。后以图谋割据、反叛朝廷的罪名被镇压。李白也受累人狱,被流放夜郎。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朝廷大赦放还。
李白的晚年辗转于宣城、金陵一带,漂泊困苦,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61岁时,史朝义围宋州,东南地区告急,李白壮心不已,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762年,李白病死于当涂。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素有“诗仙”之称。在他身上集中了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充分展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成就突出表现在乐府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绝句四个方面,他最擅长七言古诗的创作,往往突破诗歌形式、格律的限制,用长短不一的句式,呈现出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他的诗歌总体特色是热情奔放,雄伟绮丽,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承和发展了屈原诗歌的精神实质。
李白的诗大多是抒情诗,语言夸张、率真,既瑰丽多彩,又明白流畅,全无雕琢锤炼的痕迹。他慷慨自负,不拘常调。有对帝都长安壮伟气象的热情礼赞,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有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有对腐败政治、权贵的批判和鄙视。他通过对崛起草泽的英雄、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礼贤下士的英主、傲岸忠贞的名臣等的歌颂,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抒发自己万丈的气概和热烈的感情。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得酣畅淋漓,表现出了清醒的抗争意识和热情。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径直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
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人自然景物中去,使得笔下的山水丘壑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的山水诗要么气势磅礴,在高山大川中,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表达了对大自然强烈的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胸中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要么意境优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在秀丽的诗句中表现了自己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
李白一生创作了900多首不朽的诗篇,其中最为杰出的有《蜀道难》、《静夜思》、《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除了诗歌,李白也以散文名世,现存的文章有书、表、记、赞等60多篇,如《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都是历代文人学习的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