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为巩固朝政,相继废除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登基称帝,创造了“瞾”(ztao)这个字,意思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以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从而为自己的登基之路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67岁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在位。退位后,其子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统治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但在1000多年的历史评论中,有的人批判她心狠手辣,有的人则称赞她是一位明君。如此相悖的评价,一则侧重于女人的“妇德”,一则侧重于帝后的政绩,各执其理,莫衷一是。
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只出现了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在高宗过世之后,参与朝政,自称皇帝,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深谋远略,果断行事,功绩累累,因此而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于唐初亲贵显宦之家,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護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称为“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武则天虽出身贫寒,貌美如花的她自幼聪明伶俐,极善表达,胆识过人。其父深感她是个可造之才,遂教她读书写字,使她通晓事理。据历史记载,武则天在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识,诗词歌赋也都有了一定基础,而且擅长书法,姿态卓尔不群。公元637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则天以过人的美貌被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在她人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气度过人,见识非凡。
人宫之后,武则天处事机灵干练,善解人意,能说会道的她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但十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处境并不十分理想。于是,不甘于平凡的她时时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由于武则天长居于宫中,太宗发现她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让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从此武则天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武则天开始每天接触皇家公文,了解宫廷之事,并读到了不易见得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曾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此马生性狂野,无人能将它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而武则天就在旁侧,机灵的她勇敢地给太宗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武则天日后能够驭政的主要因素。
公元649年,太宗过世。按当时的条律,所有的槟妃都要削发为尼,武则天与所有的槟妃都被送到了长安的感业寺,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就仰慕则天的美貌与才华,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3年后重召则天人宫,后生长子李弘,晋封为“昭仪”。
武则天能再次人宫,王皇后是主要的助力。所以刚人宫时,她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当她得知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的矛盾后,便联合王皇后,在皇上面前煽风点火,夺取高宗对萧氏的宠爱。654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机智远略的她,想到皇后也是她长远目标的一个绊脚石,为了铲除皇后,她不惜牺牲自己的骨肉,将年幼的小公主害死来嫁祸于王皇后。655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此后武氏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位。武氏在登上皇后宝座后,她的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有加,另眼相看。从永徽六年到显庆四年的五年时间里,她为了掌握军政大权,想方设法地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褚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这个时期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时期,她的政治生涯便由此开始了。
显庆五年,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李治因患风眩,双目不能视,因此诏告重臣朝政之事委托武后协助处理。自此,武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但却掌控了朝廷大权。由于武氏处理政事有条有理,不似高宗久倭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武氏做事独行独断,但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于她。由于整个朝廷上下的所有军政大事都由武氏一人掌控,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683年,高宗死,由武氏之子李显即位为唐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为了能尽快走上自己的驭政之道,她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时机已成熟,就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下来又拉拢唐睿宗为首的6万臣民前来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同时又废掉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公元704年,武则天因病卧床,几个月都不能管理朝政之事,也不召见宰相,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代理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705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将张氏兄弟杀死,逼迫病中的武则天退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同年的1月25日,武则天不情愿地离开了她坐了15年的女皇宝座,搬到了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给她上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整天居高临下的她,习惯别人对她卑躬屈节,现在独居这荒凉之地,无人问津,精神的支柱全没有了,本来就已经年老的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同年11月2日,八十二虚岁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706年的1月,武则天的灵柩运回了长安,与高宗合葬在乾陵,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在抢夺政权的过程中大肆排除异己,打击政敌,将被她怀疑的大臣全部杀掉,以除后患。而那些跟随高宗多年的元老重臣也逃脱不了,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也相继被她杀戮殆尽。武则天虽然心狠手辣,但她却是很有才能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称帝后,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她认为“九域之至广,岂一人之独化,必伫材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来招揽更多更广的人才巩固朝政。
武则天对于农业生产也尤为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整个天下国泰民安。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三百八十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六百一十五万户,几乎增长一倍。
武则天执政期间在抗击外来入侵、保国安民、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她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则天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机智多谋,排除万难,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武则天管理朝政半个世纪,百姓生活富裕,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重要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如果没有这些过失,她不可能登基称帝,掌握朝政,也不会有以后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