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1332~1382),名秀英,也称大脚马娘娘。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持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今天的安徽凤阳宿县人,她聪明伶俐,喜好读书。因幼年父母双亡,被濠州红巾军郭子兴收养为义女。元至正十二年(1352),马皇后21岁时,义父郭子兴把她嫁给部将朱元璋,夫妻二人共同度过15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1368年,朱元璋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她为皇后,对她十分信任,曾多次因她劝诉而免大臣过错。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家有贤妻由于家庭缘故,马秀英能文善武,颇具胆识,并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了大业,扭转了局面。她凭自己不凡的气度、超人的智慧,帮助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大明。她被封为皇后后,虽大富大贵,仍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依然俭朴自奉,保持着一颗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赏罚分明,扶持良善,保忠惩奸,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宫中有此皇后,对大明江山可谓贡献众多,朱元璋称其为"犹国之良相"。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患难与共,创建帝业马皇后,因父母早亡,被红巾军头领郭子兴收为义女。而朱元璋由云游化缘的和尚投靠于郭子兴麾下,由于郭子兴对他的才能甚是赞赏,他觉得这样的人物在战场上能"长自家威风,灭敌人志气",遂收为亲兵。后因朱元璋作战屡战屡胜,郭子兴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便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了他。婚后的马氏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人际处理上,深得丈夫的喜欢与敬重。
因为马皇后是个有才华的女知识分子,所以朱元璋在部队里的花名册、记账单等簿籍,都交给马皇后掌管。她还是个特别有责任心的人,无论在战场上多么慌乱,她所保管的东西从不丢失。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让人妒忌,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而朱元璋不猎取私财,所以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猜忌。马氏得知此事后,就把家里的一些财物送给养母张夫人及郭子兴的妾张氏,希望可以在养父那里说点好话,以免对朱元璋不利。一次,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知道后把刚烤熟的饼藏在上衣里准备给丈夫送去,途中却遇义母,义母见她心神慌张,就拉她到卧房里盘问。马氏哭诉原由后,义母解开她的上衣,只见义女胸前白嫩的肌肤已被烧饼烫起了水泡。义母由于心疼她,便在郭子兴面前为朱元璋释嫌,使他重新获得信任。
这些事朱元璋铭记于心,后来,他做了皇帝,不忘夫妻患难之情,将马皇后立为正宫。还经常在臣将面前说起往事,还夸马皇后所表现的这些贤德足可以与大唐的长孙皇后相媲美。后来他还常和马皇后说起此事,这时的马皇后便趁机委婉劝他要善待大臣。她说:"我听说夫妇互相扶助比较容易,如果想要君臣互相扶助就比较难了。陛下既然能不忘与我共同度过的贫贱岁月,但愿也能不忘与您的臣下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后来有一次,太子朱标与其父有一些意见不统一,朱元璋便追打他,她见后便故意把一张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见到,也不打儿子了,只顾得痛哭。原来这张图是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朱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的图像。有这样一位贤德妻子,朱元璋不得不对她情深意重啊!
后富楷模,宽厚典范马皇后成为正宫皇后后,勤于内治。在对后宫的管理上,她经常借鉴宋朝的许多贤德皇后,并将其家法摘录下来,经常翻阅查看。有人说,宋朝的皇后太过仁厚了吧?马皇后反问道:"难道仁厚不好吗?与刻薄相比,总要好得多吧?"马皇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皇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马皇后却拒绝访找,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还是不找为好。实际上,马皇后娘家已经没有人了,朱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马皇后说:"我家亲属中未曾见有可用人才,况且这样做也不合法。如果不是人才却授其官职,骄淫不法,恃宠致败,这不是我所期望的。"马皇后对子女的管教也非常严厉,她的小儿子朱肃平时放荡不羁,被封为周王。在他到开封赴任前,马皇后就让江贵妃随往,并将纰衣与御杖赐予江贵妃,以免朱肃为非作歹无人管教。这样一来,朱肃在开封就收敛多了。
马皇后克服了女人的嫉妒心,对于妃嫔宫人,如有因被皇帝宠爱而生下孩子的,她都非常厚待,并"命其入朝能以礼相待"。同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受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衣的启发,她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又捡起以往的手艺,亲自织些绸衣料、缎被面什么的,然后以皇家的名义赐给那些年纪大的孤寡老人;而其他料子,则裁成衣裳赐给王妃公主,让她们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如遇灾年,她便带领宫人去体验民间疾苦,吃一些平民之食。
马皇后与身边的妃子、宫人相处得也非常和睦。马皇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询问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这是在尽做妻子的责任,再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朱元璋脾气不是很好,在后宫,常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也不好。一次,朱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皇后也假作发怒,下命令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问罪。事后朱元璋问其原因,马皇后意味深长地说:"赏罚分明才可以服众,作为治理天下的君主,怎么可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如果有犯法的就应当交给有关惩部去问罪。皇帝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奖赏或惩罚,当陛下不高兴之时,一定会给予不公平的惩罚。把他们交给刑部,就能做出公正的判决了。陛下今后要定某人的罪,还是应该移交刑部的。"从这些事都可以看出,马皇后不仅要求丈夫不能因个人喜怒来处罚人,也体现了她对下人的关怀。
仁慈微谏,力阻皇帝在朱元璋建立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一直与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把她封为皇后,对她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常常听取采纳。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能使朱家子孙日后能统治天下,他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
洪武十三年,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朱元璋为此要将他处予极刑。宋濂作为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朱元璋搞胡党扩大化,眼看宋濂要被牵涉,马皇后马上对朱元璋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尚且知道尊师的礼节,况且他已告老还乡,此事一定是不知道的,可不能冤枉了他。"可朱元璋决心已定,根本听不进去马皇后的劝告。一次马皇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朱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听了这番话,朱元璋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皇后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她不怕朱元璋发脾气,并能理直气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宫内宫外的人都知道朱元璋不喜欢女人涉及朝政,他认为"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因为过分地宠之,必会不分上下,但马皇后除外。有一次,马皇后问朱元璋道:"如今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不高兴地回答:"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马皇后振振有词地回敬道:"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身为天下之母,子民的安康,难道我不能过问吗?"使皇帝无言以对。
有一年朱元璋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马皇后就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亮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得知每家都贴了"福"了,其中还有一家是倒贴的。皇帝大怒,下令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忙解释道:"百姓们知道您今日来访,意为福到,故把福倒贴不是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卒,时年五十一岁。临终前,她还嘱咐朱元璋一定要善待子民,求贤纳谏。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马皇后离世后,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洪武十六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也的确可以媲美。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的年代,马皇后却坚决不裹脚,并以自己的大足自豪。朱元璋生死与共的妻子---大脚皇后凭着她的不凡气度,帮助朱元璋治理国家。这样的女子必定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即便是朱元璋这样本性酷烈的人,对于马皇后也是一往情深,在她死后痛哭不已,并不再立皇后。后宫中的宫女们更是忘不了她的仁慈,曾作歌以示纪念,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中国历代皇后中,出身贫苦的非常多,然而大部分都在登顶后,便贪得无厌,只知揽权享乐,以往的美德贤淑也荡然无存。而马氏却将她的贤良淑德一直保持到了得到天下之后,并终身如此。史书称马皇后为"千古贤后",在封建时代,她是贤妻良母的典范,是"母仪天下"者中的佼佼者。她帮助丈夫成就帝业,并劝其贤良纳谏,宫中事务,料理得当,形成家庭和睦的局面,她对于朱明王朝、对于整个家庭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对于马氏来说,她外柔内刚,处事柔顺无争,面对人世的一切风云变幻却有无比的勇气、充分的智慧及明智的判断,能够承担许多艰难困苦。大脚皇后马秀英,对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功不可没,也给后世留下许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