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减少不良刺激。由于心血管畸形,增加了心室的工作量,使心脏负担过重,如果经常受外界不良刺激如过度劳累、精神激动、惊吓等,可使心室超负荷而引起心力衰竭。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大多数有感觉灵敏、易激动的特点,因此家长要掌握病儿的特点,减少刺激。较大的病儿,大多数性情孤僻、固执,这是因为病儿心脏功能低下,跟不上同龄孩子的生活节奏而形成的特有性格,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启发诱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防病儿受到精神刺激。
(4)体位。一般情况下不要强迫改变病儿的体位,因为病儿习惯性的体位,也许就是心脏血液输出量最多,耗氧量最少的体位,例如四联症的病儿就喜欢蹲着。特别是病儿已经出现了心力竭时,如果突然强行改变体位,常可发生猝死。
(5)注意观察病情。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肺炎。多发生于受凉感冒后,病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对此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②心力衰竭。如病儿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多汗、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这很可能是发生了心力衰竭。对此,应将病儿抱起,取半坐位,头稍向后仰,使其呼吸道通畅,与此同时尽快送医院救治。
5.预防方法:
(1)孕妇应注意孕期保健,积极预防病毒感染。
(2)孕期患病后,应及时请医生诊治,防止滥用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3)定期对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本病。
小八,腹泻
小儿腹泻是以腹泻和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病年龄大多在一岁半以下,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季节最多见。常见的原因为喂养不当和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
1.疾病特点:
(1)轻型。表现为食欲减退,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呈黄色或绿色稀便,一般每日不超过10次,有酸臭味和较多的奶办。无明显的全向症状,精神尚好,体温多为正常或稍高。
(2)重型。起病急骤,腹泻频繁,排便时向外溅射,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呈黄绿色,混有较多黏液,肛门周围皮肤发红或表皮脱落。多有发热,严重者体温可达39~40℃。脱水症状明显,如口干、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眶及前囟凹陷,严重时病儿啼哭无泪,皮肤出现花纹,脉搏细弱,四肢冰凉,少尿或无尿。发生酸中毒时病儿出现嗜睡,口唇樱红,呼吸深快,有时呼出烂苹果味。伴有低血钾时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下降,甚至拒食,全身软弱无力,抵抗力低下,肠蠕动减弱,腹胀,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瘫痪,甚至呼吸肌、心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3)迁延型。特点是腹泻迁延,久治不愈,多见于营养较差的人工喂养的孩子,营养状况日趋恶化,消化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抵抗力较低,容易继发皮肤、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感染。
2.区别要点:
有腹泻症状的疾病很多,如细菌性痢疾、生理性腹泻、饥饿性腹泻等,均需与小儿腹泻相区别。
(1)细菌性痢疾。特点是除频繁的腹泻外,病儿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这些可与本病相区别。
(2)生理性腹泻。病后可见黄绿色稀便,大便次数虽较多,但病儿不伴有呕吐,食欲好,体重增加不受影响。此种腹泻到增加辅食后自然会消失。
(3)饥饿性腹泻。是因进食的质和量不足而引起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特点是每日大便10余次,量不多,为暗褐色或暗绿色稀便;经及时添加奶量及辅食后逐渐好转。
(4)对牛奶过敏性腹泻。特点是过敏性体质的孩子喝牛奶后便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内含有较多的黏液,也可有少量的血丝,有时呈水泻。对这种病儿,只要停服牛奶和牛奶制品,改用豆浆、米汤等喂养,2~3日后腹泻便可逐渐停止。
(5)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特点是起病急,中毒症状严重,发高热、频繁的呕吐、腹胀、腹痛。早期大便呈水样,逐渐变成如赤豆汤样或洗肉水样的血便,并有恶臭味。病儿面色发灰,精神萎靡,困倦,病情可于1~2日内发生恶化。
3.家庭治疗:
(1)抗生素治疗。新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分3~4次口服。7日为1疗程。多黏菌素E,每日每千克体重10万~15万单位,分3~4次口服。庆大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2万~3万单位,分3次口服。应用以上抗生素效果不佳时,可用巴龙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4万~5万单位,分3~4次口服。
(2)液体疗法。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腹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轻型腹泻病儿,可口服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对于脱水明显或重型腹泻的病儿,应及时去医院进行静脉补液。
(3)对症治疗。对于小儿腹泻中毒症状经过治疗后已消失而腹泻仍不停止者,或慢性腹泻者可用鞣酸蛋白口服止泻。但在腹泻早期中毒症状未被控制时,不能应用止泻药,以免增加毒素的吸收,而加重中毒症状。为帮助消化可口服酵母片,或胰酶片。如出现因缺钾而引起的腹胀,应请医生补钾。
(4)中医中药。中医根据小儿腹泻的病因和征候特点进行辨证施治。①实热型。特点是病儿面赤颧红、口渴欲饮、身热无汗、大便稀黏、腥臭、小便短赤、舌苔黄或厚腻。可用藿香、茯苓、泽泻各9克,葛根、木香、黄连各3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②虚寒型。特点是病儿表现为发病急或久泻不止,面色苍白、皮肤松弛、肢冷多汗、便下稀水、小便清、舌淡无苔等。对此可用肉桂3克,丁香1.5克,赤石脂、莲肉、茯龙肝各9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③伤食型。特点是病儿表现症状较轻,大便酸臭、腹痛腹胀满、厌食呕吐、舌苔厚浊。对此可用鸡内金3克,焦山楂、茯苓、麦芽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5)验方:
①石榴皮15克,高粱米炒爆成花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用3~5日。
②大米炒枯后水煎饮,每日服2~3次。
③伤湿止痛膏或消炎镇痛膏剪成4厘米×4厘米的方块,贴于病儿肚脐上,每半日换一次,腹泻止后再贴2日。
4.家庭护理:
病情轻的病儿可在家治疗,但家长要认真作好护理工作。
(1)隔离与消毒。对腹泻的病儿应参照肠道传染病篇及时进行隔离。接触病儿后,应及时洗手,防止相互传染。病儿用过的碗、筷、奶瓶、水杯等要洗净、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尿布、便盆等也要用开水烫洗。
(2)饮食。要适当控制病儿的饮食,不吃难消化的食物和油腻食品,以减轻消化道负担,使消化功能尽快恢复,对于呕吐、腹泻严重者,应酌情禁食,如为母乳喂养者要暂停喂辅食,缩短每次的哺乳时间;人工喂养者可暂停喂奶1~2次。禁食时间不宜过久,一般为6~12小时。恢复进食后,人工喂养的病儿可先给米汤、糖水、稀释牛奶;母乳喂养的病儿可延长每次喂奶的时间。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外阴的护理。病儿的尿布要选择柔软、吸水性强的细布,或消毒过的吸水纸。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擦洗臀部,以防细菌上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或引起尿布炎等。病儿臀部发红时局部可涂5%鞣酸软膏等,以保护皮肤。
(4)注意观察病情。要密切观察病儿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吐泻次数、尿量等,并注意大便性状。如大便味臭,说明是蛋白质消化不良;大便泡沫多,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大便似奶油状,为脂肪消化不良。牛奶喂养的小儿,正常时粪色较淡,如果大便呈绿色,说明肠道很可能有炎症。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病儿出现吐泻频繁,尿少或无尿,有明显的脱水和中毒表现,说明病情严重,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5.预防方法:
(1)合理喂养。要注意喂养方法,鼓励母乳喂养,尤以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及生后第一个夏季更为重要。避免在夏季断奶,添加辅食不宜过快,要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
(2)人工喂养的小儿要注意食物卫生和食具的消毒。
(3)注意气候变化,勿使小儿穿衣过多或受凉,尤其要避免腹部受凉。
(4)感染性腹泻如为大肠杆菌性肠炎,容易引起流行,在托幼机构及医院中应注意隔离与消毒,以防相互传染。
(5)避免长期给孩子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内菌群失调,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6)对轻型腹泻,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等小儿腹泻,要及早治疗,以防转化为重型。
缺铁性贫血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凡是血液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数值,即可称为贫血。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体内贮铁不足而引起的。由于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就会不足,造成孩子贫血。小儿缺铁的主要原因是,生长发育较快,需要铁量多,而未能及时补充;所进食物含铁量低;某些疾病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或损失铁过多;早产儿先天不足等。
1.疾病特点:
(1)病儿常表现为无力、疲倦,活动时心慌、气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病儿的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及眼睑结膜也苍白。
(2)年龄大些的儿童可诉说有头晕、眼花、耳鸣等。部分病儿还可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等。
(3)贫血严重时,病儿可出现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反甲(匙形甲),发生口腔炎、舌炎、胃炎等。小儿发育迟缓,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感染。
2.区别要点:
(1)缺铁性贫血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孩子如果长期以乳类喂养,家长又不注意及时添加辅食或添加量不足等,都可导致体内缺铁。此外,长期呕吐、腹泻、患慢性痢疾等可直接影响铁和蛋白质的吸收。如具备上述病史,结合病儿面色、口唇、指甲及眼睑结膜呈苍白色,应考虑为贫血。为明确诊断,医生可进一步检查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
(2)在识别缺铁性贫血时,应与容易导致贫血的其他疾病相区别。
①钩虫病。患钩虫病后,每条钩虫每日可从人体吸血0.2~0.4毫升,而病人肠道内常有10条,甚至百条钩虫,因此能引起严重的贫血。但化验大便时,可见到钩虫卵。
②铅中毒。发生铅中毒后常可出现贫血,但在检查时,可见血液及尿液中含铅量增多。
③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本病也常可发生贫血,常表现为发作性苍白、全身无力、咳嗽和发热。肺部x线片检查可见片点状阴影。
3.家庭治疗:
(1)铁剂治疗。2.5%硫酸亚铁合剂,每日每千克体重1.2毫升,分3次口服。为防止铁剂对消化道刺激,以两餐之间服药为宜。铁剂不宜与大量的牛奶同时服,因为牛奶中含磷较高,会影响铁的吸收。为促进铁的吸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有关实验表明,将60毫克维生素c拌于米饭中,可使铁的吸收量提高3倍。
(2)对贫血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输血。
4.家庭护理:
(1)饮食。对于喂养不当引起的贫血,应及时改进喂养方法。一般自小儿4个月起逐渐增加蛋黄,生长愈快,则需要含铁的食物愈多。1岁左右的贫血儿,每日可给半个至1个蛋黄,以后加到一个蛋黄。此外还应给病儿添加血类、肝脏等食物,并多吃水果和蔬菜。
(2)贫血病身体抵抗力低,平日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尽量避免交叉感染。注意病儿的口腔卫生,喂奶后应适当给些水,以便清洁口腔。
5.预防方法:
(1)合理喂养。
①对于牛奶喂养的孩子,须早在食物中加铁。如在100毫升牛奶中加硫酸亚铁药物0.06克(含铁12毫克),就能满足孩子的需要。铁的吸收如按10%计算,则小儿时期的正常需要量为每日10~15毫克。
②足月儿从4~6个月开始(不晚于6个月),早产儿及低体重儿从3个月开始补铁。方法是在牛乳中或辅食中加硫酸亚铁药物。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每月加1~2次含铁谷类。也可交替使用硫酸亚铁滴剂。足月儿纯铁用量每日每千克体重不超过1毫克,早产儿每日每千克体重不超过2毫克。每日最大总量为15毫克,补铁时间最长不超过1个月,以免发生铁中毒。
③人工喂养的孩子在6个月以后,如喂不加铁的牛奶,总量不可超过750毫升,否则会挤掉含铁饮食的摄入量。
(2)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争取早期发现贫血病儿,以便及时治疗。
胞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俗称“血癌”。白血病细胞不仅影响骨髓及整个造血系统,而且还可侵犯到全身其他器官,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本病的发病率在小儿恶性肿瘤中占第一位,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左右。近年来随着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过去危害小儿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已逐渐得到控制,恶性肿瘤已成为孩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白血病占的比重最大。
导致白血病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及物理、化学因素等有密切关系。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5岁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1.疾病特点:
(1)大多数病儿起病急。
(2)早期病儿可有不规则发热、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疲乏、食欲不佳,有时可发生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等。
(3)随着病情发展,贫血逐渐加重,并发生多部位出血,如皮肤紫癜、呕血、尿血、便血,有时还可发生颅内出血。
(4)病儿胸骨可有压痛。部分病儿可出现四肢长骨、肩、膝、腕、踝等关节疼痛。
(5)当白血病细胞侵犯到脑组织时,可出现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
2.区别要点:
(1)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症状有贫血、出血、不规则的发热及骨关节疼痛;骨髓检查可确定诊断。白血病的早期识别有一定困难,但家长只要提高警惕,对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苍白、出血及虚弱等,及时去医院查血,就可避免漏诊。
(2)识别急性白血病时,应与下列几种能引起贫血和出血的疾病相区别。
①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除有贫血、出血、反复感染、发热等表现外,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严重减少是其特点,这一点需要到医院通过骨髓检查才能证实。
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病是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较严重的皮肤、内脏、甚至颅内出血,急性期血小板计数可低于2万/微升,但血中自细胞不减少,也无幼稚白细胞。
③过敏性紫癜。多因食入蛋白质食物如鱼、虾、蟹、牛奶、蛋类等,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对药物、花粉过敏,或被昆虫叮咬而引起。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皮疹或称为紫癜,有的还可出现腹痛、呕吐或便血。用抗过敏药治疗有效。
3.家庭治疗:
(1)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如不及时治疗,平均病程为3个月,多数不超过6个月,就可导致死亡。如有大量出血或合并感染,病程就会更短,所以一经发现,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2)目前医生多采用联合化疗及其他综合疗法。根据病情可采取不同的化疗方案,对此,在给孩子治疗中,家长应与医生紧密配合。尤其是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听从医生的决定,不可自行终止治疗,否则会危及病儿的生命。急性白血病的联合化疗包括诱导缓解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及强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