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30341000000007

第7章 二类动物疫病(1)

一、多种动物共患病

(一)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病畜的临床特征是呈现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最后发生麻痹而死。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主要存在于病畜的中枢神经、唾液腺及唾液内。病毒在中枢神经组织(特别是在脑的海马体)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氏小体。病毒对低温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常用的消毒剂如5%石炭酸、0.1%升汞等可以迅速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

人及各种畜禽均易感。自然界许多野生动物(犬、猫科)都可以感染。

主要经病畜咬伤而感染,尤其是犬,通过咬伤传播是唯一途径,在少数情况下也可由病犬、病猫舐健康动物伤口而感染。

病畜和带毒的野生动物(犬科、猫科)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狐狸、浣熊、蝙蝠是重要的贮主,南美的吸血蝙蝠是造成人畜狂犬病的重要原因。

本病多呈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夏较秋冬多发。

【临床症状】

各种动物的潜伏期不一,从10天到数月或1年以上。犬、猫、狼、羊及猪平均为20~60天,牛、马为30~90天。人的潜伏期为10~30天,也可能达半年或更长。

《国际动物卫生法》规定,狂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感染的家养肉食动物感染期很长,从出现临床症状之前15天一直到动物死亡。

病畜狂躁不安、意识紊乱,最后麻痹死亡。

犬与猫:临床表现有狂暴型和沉郁型。狂暴型表现为大量流涎,狂躁不安、厌食,攻击人畜或自咬,最后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沉郁型呈短期兴奋,随后共济失调、麻痹,下颌下垂,最后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

牛、羊、鹿:表现为狂暴型。咬伤部位奇痒、兴奋,攻击人畜或抵撞墙壁等。嚎叫、磨牙,大量流涎,最后因麻痹死亡。

马:多为沉郁型。有时呈破伤风样症状。

猪:表现为狂暴型。病猪兴奋不安,常无目的地乱跑,横冲直撞,攻击人畜。咬伤处发痒,叫声嘶哑,咬牙,大量流涎。安静时,常陷藏在垫草中,听到轻微的声响即从垫草中蹿跳出来,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

【病理变化】

胃内空虚或有异物,如木片、石头、铁器、玻璃等。

脑组织可见软脑膜的小血管扩张充血,轻度水肿。脑灰质和白质的小血管充血,并伴有小点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脑组织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在海马角的神经细胞,小脑的浦金野氏细胞和迷走神经干均可见到嗜酸的胞浆内包涵体。

【诊断】

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中和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原检查:首选荧光抗体试验(FAT),另外可用快速狂犬病酶免疫诊断法(适用于大量样品的筛选)、组织学检查(检毒内基氏小体)、小鼠接种和细胞培养物感染试验。

血清学检查:推荐用小鼠病毒中和试验,或细胞病毒中和试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

病料采集:取扑杀或死亡可疑动物的脑组织,最好是海马角和延髓组织。

【防制】

捕杀野犬,加强检疫,对家犬定期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当前,病犬仍是本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因此控制犬的狂犬病,就能大幅度降低动物和人的发病率。

目前尚无特效药品治疗狂犬病。对被狂犬病病犬或其他动物咬伤的人畜应及时处理。彻底清洗伤口,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和疫苗,这三方面均不可忽视,否则会影响效果,导致发病死亡。

(二)布鲁氏菌病

又名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布氏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根据其病原性、生化特性等不同,可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3个型、牛种布鲁氏菌9个型、猪种布鲁氏菌5个型,还有犬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

布氏杆菌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比较敏感。巴氏消毒法可以杀灭该菌,70℃10分钟也可杀死,高压消毒瞬间即亡。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存活1个月左右。该菌对消毒剂较敏感,2%来苏尔3分钟之内即可杀死。该菌在自然界的生存力受气温、湿度、酸碱度影响较大,pH7.0及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

【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家畜的感染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感染型和交叉感染型。前者指家畜感染本种布氏杆菌,后者指由于牛、羊群共同放牧,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造成羊群既感染羊种布氏杆菌又感染牛种布氏杆菌,或牛群既感染牛种布氏杆菌又感染羊种布氏杆菌等。山羊和绵羊对羊种布氏杆菌最易感。牛对牛种布氏杆菌易感,也可感染羊种布氏杆菌和猪种布氏杆菌。猪对猪种布氏杆菌和羊种布氏杆菌均易感。马和犬对羊、牛、猪三种布氏杆菌都有易感性,鹿对牛种布氏杆菌和羊种布氏杆菌易感。人类可以感染布氏杆菌。

病畜和带菌动物,特别是流产母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中。病畜乳汁或精液中也有病菌存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伤口、皮肤和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因配种致使生殖系统黏膜感染尤为常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布氏杆菌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牛种布氏杆菌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母牛主要表现为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多见于6~8个月。多见胎盘滞留,失去生育能力。公牛出现睾丸炎及附睾炎。有些牛发生关节炎、黏液囊炎和跛行。

绵羊和山羊常见流产和乳房炎。怀孕母羊易感染,常发生胎盘炎,引起流产和死胎。流产发生于妊娠后的3~4个月。母山羊常常连续发生2~3次流产。公山羊生殖道感染则发生睾丸炎。有的病羊出现跛行、咳嗽。绵羊副睾种布鲁氏菌感染其症状局限于副睾,常引起附睾肿大和硬结。非怀孕母羊也可感染,但一般是一过性的。

猪的明显症状也是流产。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睾丸炎、跛行、后肢麻痹、脊椎炎,偶尔发生子宫炎、后肢或其他部位出现溃疡。

犬可感染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但多为隐性感染,呈散发性,少数出现发热。感染犬种布鲁氏菌的母犬,妊娠40~50天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出现不育症,淋巴结肿大。公犬常发生副睾炎、前列腺炎和菌血症。

马可感染布氏杆菌的各个种,尤其对牛种和猪种布氏杆菌最易感。多呈隐性感染,有的发生化脓性滑液囊炎,尤其在头部和肩部,常见“马肩瘘管”或“马颈背疮”。

【病理变化】

布氏杆菌最适宜在胎盘、胎衣组织中生长繁殖,其次是乳腺组织、淋巴结、骨髓、关节、腱鞘、滑液囊以及睾丸、附睾、精囊等。

特征病变是胎膜水肿、严重充血或有出血点。子宫黏膜出现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及脓肿病变。常见有输卵管炎、卵巢炎或乳房炎。公畜精囊中常有出血和坏死病灶,睾丸和附睾肿大,出现脓性和坏死病灶。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BBAT)、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荧光偏振测定法(FPA)。

病原检查:抹片镜检(取病畜胎盘绒毛膜表面及水肿区边缘触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

血清学检查: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缓冲布氏杆菌平板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繁琐)、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全乳环状试验(可用于筛选病畜群)、血清凝集试验、布氏杆菌素试验(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其敏感性低,不能单独作为正式的诊断试验)。

病料采集:通常采取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乳汁。

3.鉴别诊断。

应与弯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等有流产症状的疫病鉴别。

【防制】

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畜时,要严格检疫2次,确认健康者才能混群。

在疫区,每年定期以凝集反应检疫2次,清净群每年至少检疫1次,检出病畜应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阴性反应畜可预防接种菌苗进行预防。

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严格消毒;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做无害化处理或消毒深埋。

兽医、病畜管理人员、接羔员、屠宰加工人员,要严守卫生防护制度,特别在产仔季节更要注意。最好在从事这些工作前1个月进行预防接种,且需年年进行。

(三)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突然高热和死亡、可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流出煤焦油样血液为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炭疽杆菌,是需氧芽胞杆菌属中的一种长而粗的大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阳性。病料内的炭疽杆菌常单个存在或2~3个菌体连成短链,呈竹节状。在腐败病料的涂片中,只能看到无菌体的菌影。炭疽杆菌在有充足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25℃~30℃)下能形成具强大抵抗力的炭疽芽胞。

炭疽菌繁殖型抵抗力不大,在尸体内经24~96小时腐败作用而死亡,加热60℃30~50分钟、75℃5~15分钟、100℃2~5分钟均可杀死。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都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炭疽芽胞有极强的抵抗力,100℃需15分钟才能将其杀死,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来苏尔、石炭酸和酒精对芽胞杀灭作用很差,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对芽胞具较强的杀灭作用。临床上常用20%漂白粉、0.1%碘溶液、0.5%过氧乙酸作为消毒剂。

【流行病学】

炭疽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在夏季放牧时期流行或暴发,秋、冬、春季少发,且以散发为主。干旱、洪涝灾害都是促进本病暴发的因素。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土壤、牧地,可形成持久疫源地,造成本病常在一定的地区内流行。

患病动物和因本病死亡的动物尸体是重要传染源。在患畜处于菌血症时,病菌可随粪、尿、唾液以及天然孔出血排出体外,尸体处理不当(如剥皮吃肉、任意解剖)将使病菌散播于周围环境。

本病主要通过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皮肤黏膜或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传播。

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动物最易感,其中以马、牛、绵羊、山羊及鹿的易感性最强,骆驼、水牛及野生草食动物次之。猪、狗和猫感染性低,自然情况下家禽不感染。许多野生动物如黑猩猩、鹿、斑马、狼、狐、豺、貉、獾、豹、狮等也可感染。人可感染,但易感性较低,主要发生在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接触机会多的人员。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20天。

临床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四种病型。

最急性型:病畜呈败血症症状,表现突然发病,急剧死亡,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呼吸高度困难,天然孔出血,痉挛、倒地而死。

急性型:表现体温升高,可视黏膜发绀,便血尿血。濒死期体温急剧下降,呼吸高度困难,天然孔出血,痉挛、倒地而死。病程1~2天。

亚急性型:与急症状相似,但病程较长。常在咽喉、颈部、肩胛、胸前、腹下、外阴部出现炭疽痈。

慢性型:无明显症状。

绵羊与山羊常以最急性型经过;牛以急性型最常见;马多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炭疽症状,此外还表现有剧烈的腹痛症状。

猪对炭疽抵抗力较强,常取慢性经过,多呈局部症状。典型的症状为咽型炭疽,表现体温升高,咽喉部及附近淋巴结炎明显肿胀,甚至蔓延至颈部、胸部,吞咽及呼吸困难,常因窒息而死。但不少病畜生前无明显症状,宰后检查时才发现。

犬及其他肉食兽对炭疽有较强的抵抗力,取慢性型经过。

【病理变化】

凡炭疽病例或可疑炭疽病例,禁止剖检,以防炭疽芽胞污染环境,而造成持久疫源地。

炭疽芽胞进入机体后,先在局部组织间隙发育繁殖,产生引起局部水肿的“毒素”,阻抑机体防御能力。然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进一步繁殖后进入血液,最后达到脾脏及其他淋巴样组织定居。因此,特征病变为:组织及脏器水肿、炎症、出血或坏死。

尸体一般腐败迅速,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流出。血液呈暗红色至黑红色,不易凝固,黏稠似煤焦油样。脾脏极度肿大呈黑色,超过正常数倍。

猪的病变多局限咽及喉部,咽、喉及前颈部淋巴结肿胀出血,扁桃体出血坏死。

【诊断】

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和替代诊断方法。

病原检查:新鲜病料可直接触片镜检或培养增菌后进行细菌学检查,或进行噬菌体敏感性试验、串珠试验;陈旧腐败病料、处理过的材料、环境(土壤)样品可先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以解决样品污染问题,或进行Ascoli试验、免疫荧光试验。

血清学检查:可做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试验。

病料采集:动物如怀疑感染炭疽,不可进行尸体剖检,尤其不能在田间解剖病死动物,此时可采集动物血液送检。

3.鉴别诊断。

最急性和急性炭疽应与巴氏杆菌病(可检出两端浓染的巴氏杆菌,但Ascoli反应阴性)、恶性水肿相区别。

【防制】

对易感家畜定期注射炭疽芽胞苗是预防炭疽的根本措施。发生炭疽后应迅速查清疫情并报告疫情,划定疫区,实行综合防疫措施。对同群或与病畜接触过的假定健康动物应紧急注射炭疽疫苗。对病畜要在采取严格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病死家畜的尸体严禁解剖,必须销毁。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用具及尸体运输工具等应以漂白粉、苛性钠或升汞溶液消毒。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防护,有外伤的人员不得接触上述工作。

(四)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奇痒(猪除外)、脑脊髓炎为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