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30341000000045

第45章 其他重要动物疫病(10)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将病鳗的肝、肾、心脏裂解后,经负染电镜检查,看到有大量冠状病毒样病毒。

【防制】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一旦发病,应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减少应激为主要措施,并施以中草药类、水质改良剂、含氯剂等,一般禁止用抗生素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有条件者以降低水温为最佳方案,并在饲料中添加清凉解毒、具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及适当的维生素。具体措施:1.改善养鳗池环境,pH为6.5~7.5,透明度为30~40厘米,降低放养密度。2.控制投饲量,勿使鳗鲡饱食,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3.定期使用氯制剂(如水体消毒灵等)消毒池水。

(四十七)鱼鳃霉病

鱼鳃霉病是由霉菌感染引起鱼的一种传染病。

【病原】

鳃霉菌分寄生于草鱼的鳃霉和寄生于青鱼、鲢、鳙、鲮的鳃霉两类。前者菌丝体粗直、分枝少;后者菌丝体弯曲交织呈网状、分枝多。

【流行情况】

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感染,借水流或其他媒介物传播扩散。草、青、鲢、鳙、鲤、鲫、鲮、银鲴等都可感染,主要侵害幼鱼,以苗种阶段为甚。1~3月龄鱼也可发病。

本病主要在5~10月流行,但以5~7月最为严重。水质污浊的鱼池常呈暴发性、急性型流行。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鱼不吃食,游动缓慢。由于菌丝在鳃上不断发育生长,穿透鱼鳃的血管和软骨,破坏组织,堵塞微血管,致使鱼鳃退色、苍白或出现点状充血、出血现象。并造成呼吸困难。根据病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剪少许病鳃镜检,可见鳃上有棉纤维样的菌丝体。

【防治】

清除池中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注意水质,尤其在疫病流行季节,要定期加注清水。施肥必须施以发酵过的肥料。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十、甲壳类病

(四十八)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简称BMN)是由C型杆状病毒引起对虾幼体大规模死亡的传染病。感染日本对虾,并可人工感染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短沟对虾。

【病原】

病原为中肠腺C型杆状病毒。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日本对虾和斑节对虾,死亡率高达70%~100%。在东南亚地区流行。

【症状】

幼体和仔虾患病后,肝胰腺白浊、坏死。严重时糜烂,空胃、空肠,肠道呈白色,有水样液体,行动缓慢。

【诊断】

将肝胰腺湿压片或切片后作组织病理观察。感染BMNV的濒临死亡的幼虾出现中肠腺(肝胰腺)细胞核肥大,但不产生核型包涵体。

【防制】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1.每亩用“虾康灵”“富溴”“宝康精碘”500克,进水30厘米,彻底清塘清毒。

2.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定期拌料内服“益肝宝”,并添加“免疫多糖”“包膜维C”。增加对虾免疫抗病能力。

3.严格检测种苗,严防虾苗携带病毒。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

4.保持虾池溶氧充足,经常进行水质检测。发病区域,关闭进水系统,以免交叉感染。使用“抗毒扶正汤”“双黄莲泼洒液”进行水体消毒。

(四十九)对虾红腿病

由弧菌或气单胞菌等属中的一些种类侵入对虾血淋巴中并大量繁殖而引起。主要危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此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相当高,是一种严重危害对虾的细菌性疾病。

【病原】

主要病原为弧菌或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多发生在清淤不彻底、消毒不严格、水中理化因子恶化或变化频繁的池塘,14℃~31℃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常呈急性型暴发,死亡率高达90%。

【症状】

病虾在池边缓慢游动,有时表现为离群独游,行动呆滞,不能控制行动方向或在水面打转,有的在池边爬行,重者倒伏在池边,厌食或不摄食,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甲壳变硬,体表无黑斑。

【诊断】

可根据对虾活动能力减弱、食欲不振和游泳足变红、鳃区变黄作出初步诊断。诊断时,随机取样5~10尾具有红腿病症状、但尚未死亡的虾血淋巴置于载玻片上观察,如血淋巴稀薄、浑浊、凝固慢或不凝固,镜检、血细胞数减少,高倍镜或油镜下看到许多运动活泼的细菌,则可以作出诊断。

【防治】

防治适期7~10月。

1.彻底清塘消毒。

2.流行季节提高池塘水位,使用有益微生物调节水质,保持良好水色和水质。

3.用漂白粉溶液(1毫克/升水体)全池泼洒。

4.饲料中添加土霉素0.05%~0.1%、磺胺类药物0.05%~0.1%或氟哌酸0.1%~0.15%,或大蒜0.5%~1%连续投喂5~7天。

5.用二氯异氰脲酸钠、二氧化氯、季铵盐、氟哌酸等药物防治。

6.大蒜捣烂取汁全池泼洒,用量为2.5~10毫克/升水体。

(五十)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由肝胰腺细小病毒(简称HPV)感染引起。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等,是一种慢性病,死亡率达50%以上。

【病原】

病原为肝胰腺细小病毒(简称HPV)。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南美蓝对虾。流行于我国、东南亚、墨西哥湾和澳、非洲等地,无明显季节性。

【症状】

病虾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脱皮,体表有污物,还有许多共栖性生物,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壳有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抗逆能力差,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防治】

1.以防为主,清塘彻底,严控病毒虾苗进池,虾苗下池前,用药浴精浸泡。

2.严格控制污染水进入,长期投喂虾康宁、虾菌宁加稳定性VC,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季胺盐结合碘消毒,再用光合细菌调节水质。

3.加强巡塘次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十一)烂鳃病

烂鳃病由弧菌和假单胞细菌感染引起。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我国沿海养虾地区均有发生。

【病原】

病原为弧菌和假单胞细菌。

【流行情况】

该病发生于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许多虾类。发病季节为7~9月病温期,主要在池底或水质污浊的虾池,能引起病虾大量死亡。我国沿海养虾地区均有发生。

【症状】

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肝胰脏、胃、肠、心脏等器官发生组织变性坏死。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

【防治】

1.彻底清淤和消毒,杜绝污染水进入养虾池塘,控制放养密度,防止水质变坏。

2.内服药用磺胺类药制成药饵投喂。用量为磺胺甲基嘧啶每100千克的饲料用药300克,连续投喂7天。

3.外用药用2毫克/升漂白粉或0.1毫克/升强氯精全池泼洒。

4.平时用生石灰按15~20千克/亩每隔7~15天全池泼洒1次,作为预防。

十一、贝类病

(五十二)鲍肌肉萎缩病

该病由病毒感染而致,因直接从贝足组织肌肉萎缩坏死,而命名为肌肉萎缩病。该病主要危害体长在1.5厘米左右的鲍稚贝,死亡率最高达90%,给养鲍业带来了惨重损失。

【病原】

由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具有冠状病毒的特征,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00纳米,螺旋状核衣壳,具有囊膜结构且囊膜表面具有纤突结构。

【流行情况】

患病高峰期为每年的4~8月水温上升期,当水温超过23℃,发病率明显增高,病鲍病情加重;而水温在13℃和25℃范围外,则发病率较低。该病主要危害体长在1.5厘米左右的鲍稚贝,死亡率最高达90%。

【临床症状】

稚贝摄食量减少,附着力和移动性也减弱,履足肌肉中呈长椭圆形的异常细胞坏死,其外套膜等组织出现赤褐色化缺损。患病个体出现肌肉萎缩,在足部肌肉形成瘤状物,最终导致病鲍死亡。死后干瘪,无腐烂现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诊断。

【防制】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能以预防为主。对鲍亲贝的选择应高度重视,早期防止亲贝和稚贝带入病原体;用清洁水进行受精卵的洗卵;在种苗生产中对设施、器具要尽量进行严格消毒、杀菌;采用紫外线照射后的杀菌海水作为饲育水源。

(五十三)单孢子虫病

由尼氏单孢子虫和沿岸单孢子虫寄生感染牡蛎所致。OIE将其列为需向OIE申报的动物疫病。

【病原】

尼氏单孢子虫和沿岸单孢子虫。孢子长3.1微米,宽2.6微米,具盖,盖边缘突出在孢壳外。多核质体小,球形,有1~2个核。

【流行情况】

发病时期为5~6月,常发生大批死亡,7月下降、1~3月不发生,主要危害2~3龄牡蛎,在盐度高于25以上的海区发生。美洲牡蛎和太平洋牡蛎为主要感染种类。

【主要症状】

牡蛎全身的结缔组织均可受到沿岸单孢子虫多核质体的破坏。尼氏单孢子虫感染血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易受感染。感染后鳃和外套膜变成红褐色,消化道上皮细胞被破坏。生长停滞,身体消瘦,在5~6月份常导致大量死亡。

【诊断】

印片或取结缔组织切片,染色后检查多核质体、孢囊和孢子。消化腺印片单孢子虫各期细胞质嗜碱性,细胞核嗜伊红性。

【防制】

一是提早收获,二是将患病牡蛎移到低盐度(20‰以下)海区养殖。

(五十四)闭合孢子虫病

又称小囊虫病,由马可尼小囊虫和鲁夫莱小囊虫感染牡蛎所致。OIE将其列为需向OIE申报的动物疫病。

【病原】

马可尼小囊虫和鲁夫莱小囊虫。属顶复体门、派琴虫纲、派琴虫目、派琴虫属。孢子近似球形,直径3~10微米,细胞质内有一大液泡,偏于一边,液泡内含大型折光体,卵圆形的胞核位于细胞质较厚部分。

【流行情况】

主要感染太平洋牡蛎、欧洲牡蛎和青牡蛎。

【主要症状】

引起空泡性结缔组织细胞内的感染,血细胞渗透和组织坏死,外套膜产生脓肿和溃疡,闭壳肌上有褐色伤痕。

【诊断】

切片或印片法或电子显微镜检查,将病变部位组织印片,可检查到闭合孢子。

【防制】

一是提早收获,二是将已受感染的病牡蛎移到盐度为20‰以下的海区养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五十五)扇贝病毒病

由病毒感染所致。可造成扇贝大规模死亡。

【病原】

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粒子近似球形,直径130~170纳米,具囊膜,有核衣壳,在细胞核附近的溶酶体内发生和增殖。

【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