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30341000000046

第46章 其他重要动物疫病(11)

患病扇贝外观症状主要表现为贝壳开闭缓慢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去掉贝壳发现外套腔内分解物增多,积有少量淤泥,消化腺轻微肿胀,肾脏易剥离,外套膜向壳顶部收缩,外套眼失去光泽。患病严重的扇贝鳃丝轻度糜烂,肠道空或半空。

【病理变化】

该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消化盲囊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受感染的宿主细胞线粒体肿大,嵴崩解、消失,基质透明或呈絮状。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溶酶体数量增多,核膜膨胀、溶解等,大部分细胞器受损。

【诊断】

根据症状及组织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鉴定。电镜观察、病变的结缔组织细胞与间质细胞细胞质中有大量直径为130~170纳米、具有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存在。

【防制】

目前尚无良好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降低养殖密度,及时清除养殖笼附着的淤泥、杂物,及时倒笼,给予扇贝良好的生长环境。

十二、两栖与爬行类病

(五十六)鳖红底板病

又叫赤斑病、红斑病或腹甲红肿病。是由气单胞菌属的细菌感染所致。因患此病的甲鱼,腹甲遍布红斑,有时整块底板呈红色而得名。

【病原】

由气单胞菌属的细菌感染引起。可能是一种感染,也可能是几种细菌混合感染。

【流行情况】

该病危害各年龄段的鳖,种鳖、成鳖和亲鳖更容易流行,种鳖尤甚。一年中水温20℃以上的生长期均能发生,流行盛期是5~6月份。

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大多数为环境恶化造成,如放养时密度过大,越冬池春季水质败坏,养殖环境长期有较大干扰,运输中因装运不妥挤压引发内伤,饲料中长期缺乏稳定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导致机体机能下降,等等。亲鳖多在冬春有较长的潜伏期,往往在产后致病,于第2年开春暴发。

【症状】

病鳖腹部有出血性红斑,重者溃烂,露出骨甲板;背甲失去光泽,有不规则的沟纹,严重时出现糜烂状增生物,溃烂出血;口鼻发炎充血,舌呈红色,咽部红肿;肝脏呈紫黑色,严重淤血,肾脏严重变性,血管扩张,甚至出血,肠道发炎充血,内无食。病鳖停食,反应迟钝,常一动不动地躺在池塘斜坡、晒台或食台上,极易捕捉,该类鳖一般2~3天后即死亡。

【诊断】

1.根据外部症状(底板有红色斑块、溃烂)可进行初步判断。

2.对濒死病鳖的肝、肾等内部器官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涂片、固定、革兰氏染色,油镜观察,见两端钝圆,着红色的阴性短杆菌,可得出进一步结论。

3.确诊可用抗气单胞菌点亚种血清进行凝集试验。

【预防措施】

1.控制放养密度。

2.改善池底底质,保留适当淤泥。

3.注意水质变化,及时排污换水,越冬期也要坚持定期换水,防止水质恶化。

4.鳖种下塘前要浸泡消毒,最好施行暂养制度,使长途运输的鳖在暂养池中恢复体力。

5.对种鳖放养前最好注射一针链霉素以作预防。

【治疗方法】

发现病鳖,马上捕起,远离养殖区,每千克体重注射15万国际单位链霉素加5毫升葡萄糖注射液(25%),3天注射1次,共注射3次,将病鳖移入浅水池暂养,每天投喂含磺胺药的饵料,用药量为0.2克/千克体重,连喂6天,第1天可加倍。

同时,对病鳖池彻底清理消毒,将鳖捕出,将沙石重新更换,并用10毫克/升的优氯净或强氯精全池消毒,然后更换新水,将鳖体消毒后再投放。

(五十七)鳖白斑病

鳖白斑病又称为毛霉病、白霉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严重危害稚鳖、幼鳖,传染快、死亡率高,在我国南北各个鳖养殖区都有发生。

【病原】

白斑病的病原为毛霉菌,属藻状菌目毛霉菌科毛霉菌属。

【流行情况】

毛霉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早春4~6月稚、幼鳖越冬苏醒后和晚秋9月~10月越冬前最为严重;流行水温为15℃~35℃,在水温在25℃以上最易发生;遍及我国南北,尤以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最为严重。其流行特点是该真菌在流水池中能迅速繁殖、蔓延;室内气温低、水温变化大的室内加温养殖池该病极易发生,且不容易控制;使用抗菌素,能加速此病流行。

【症状与病变】

患病初期,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零星的小白点,不易发觉,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及眼睛等部,此后越来越多的白点连成一片,最后形成一块块的白斑,表皮坏死脱落。患病的稚、幼鳖食欲减退、烦燥不安或在水中独自狂游,或瘫软地葡伏在池边与食台上,对外界惊吓无任何反应力,病鳖体力极弱,背腹朝天后无法再翻转过来,最后消瘦死亡,当霉菌寄生到咽喉后,即使数量很少也会影响稚、幼鳖的呼吸而立即死亡,该病传染性极快,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感染率可达60%以上。

【诊断】

1.可在病鳖的背、腹甲、裙边、四肢、脖颈等处发现1毫米左右的白点或大小不等的白云状的斑块。白斑是一层薄薄的白膜,极易剥落。

2.将病鳖浸入水中,可见到背甲或裙边有一个个小白点或白斑状病变,十分明显。

3.镜检时可见分支状菌丝体,该菌丝体有无数横隔,这是与水霉菌丝体的最大区别。

【预防措施】

1.在放养之前用生石灰对池壁、池底及食台彻底消毒,杀死病原体。

2.因为该霉菌会随细菌的生长而受到抑制,所以应保持池水一定的肥度,使其呈嫩绿色;要尽量避免流水养鳖。

3.在捕捞、运输、放养及其他操作中应仔细小心,勿使鳖体受伤;受伤的鳖要及时用药物浸浴处理或分开放养,避免继发性感染。

4.为稚鳖创造良好的“晒背”场所,温室养鳖最好采用透光性较强的塑料大棚。

5.疾病发生后,忌用抗生素类的药物,避免杀死水体中大量的细菌而促使该病的蔓延。

【治疗方法】

1.用10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类药物软膏涂擦患处,连续数次,直至霉菌杀死脱落。

2.用1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泡病鳖2~3小时。

3.2毫克/升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2次,隔日或隔2日1次。

4.3毫克/升~4毫克/升的亚甲基蓝药浴。

5.3毫克/升的鱼广灵与3毫克/升的治霉灵全池泼洒,连续3~5天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6.用10毫克/升~20毫克/升的鳖康宁浸浴剂浸浴病鳖20~30分钟,鳖池同时用“鳖康宁”泼洒剂0.8mg/L~1.0mg/L对其池水、食台及池边进行消毒处理,连续2次。

7.用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或2毫克/升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或用1/2000的食盐加1/2000的小苏打全池泼洒。

8.日晒疗法。在高10厘米左右的箱子中或其他容器中装入刚好能埋没稚鳖的沙,再放入病鳖,每平方米1000只,然后把箱子放在太阳下晒。同时观察,并随时取1~2只鳖放入清水中仔细观察霉菌杀死情况,一般30~60分钟即可将霉菌全部杀死,原饲养池要同时用药物(如生石灰水)进行消毒处理,以免重复感染。

(五十八)鳖白底板病

鳖白底板病也叫出血性肠道坏死病,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所致。全国各养鳖地区都有发生,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危害严重。

【病原】

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疾病。应激反应、种质下降、水质不良、滥用药物以及饲料问题成为此病的五大诱发因素。

【流行情况】

全国各养鳖地区都有发生,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危害甚大,流行于热天及冬季加温的大棚,幼鳖、成鳖及亲鳖均受害,具有病程长、潜伏期长的特点,遇到天气等环境因子剧烈变化,易引起暴发性死亡。

【症状及病变】

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腹甲苍白,背甲青灰色,头颈伸出,呼吸困难,活动迟缓,摄食量明显下降。病鳖体表完好无损,口咽腔发白,底板苍白,呈极度贫血状态,大部分身体呈水肿状。解剖无血,肌肉呈苍白无血色,有少量腹水,肝、肾黄白色、肿大,肠内有少量淤血,心脏失血。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防治】

本病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引起,宜进行综合预防。

1.定期在饲料中添加0.5%的维生素C和2%的免疫多糖,增强自身免疫力。并在管理中注意水温调节,尽量减少温差反应。

2.定期进行水体调节和水体消毒,每15天用生石灰3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使池塘水偏碱性。

3.外泼水产保护神2~4次,隔天泼1次。

4.治疗:用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3次,每次间隔3天。或投喂药饵,用复方新诺明剂量为0.2毫克/千克体重,第2~6天剂量减半,7天为1个疗程。由病毒引起的治疗方法尚未研究。

(五十九)蛙红腿病

蛙红腿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及不动杆菌等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蛙细菌性疾病。

【病原】

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没有芽胞和荚膜;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呈球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5~0.8)微米×(0.8~1.8)微米,单个或成对联生,少数成短链状,无鞭毛,革兰氏阴性,无荚膜,无芽胞。

【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越冬后发病最常见。当水质恶化、蛙体受伤、营养不良、水温和气温的温差大、饲养管理不善时,最易暴发流行,死亡率很高,可以经口及皮肤接触感染。不仅危害牛蛙,且美国青蛙及野生青蛙也都患红腿病。

【症状】

病蛙精神不振,跳跃无力,腹部膨胀,临死前呕吐并排血便。蛙腿腹侧、内股、腹部及下颌等颜色浅的部位的皮肤出现红点、红斑或弥散性红色,头部、嘴周围、腹部、背部、腿和脚趾上有溃烂病灶,腿水肿,腹部和腿部的肌肉有条状或点状红斑;腹腔内有大量清澈无色的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尤其是脾脏和肾脏可肿大1倍以上;肺、肝、肾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脾脏和肝脏呈黑色,脾脏的切面呈暗红色,似煤焦油状。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池及工具进行打扫、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绝对不用病死鱼、病死蛙作为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东江菌及蜡状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体抵抗力。

4.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及不动杆菌灭活菌苗免疫。

【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岸上及水中都要泼,泼2~3次。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蛙每天用鱼泰8号0.15克、或复方新诺明50毫克(第2天后用量减半)、或蛙病宁拌饲投喂,连喂5~7天。

3.如病情严重,病蛙已不吃食,可按每千克蛙用5万单位庆大霉素1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腹腔注射,并在体表病灶处涂抹鱼泰8号药粉,放在经消毒过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

4.治愈后2天,泼洒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遍洒复合光合细菌、东江菌及蜡状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