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虫体淡黄色,圆筒形,体表角质层具有横纹,口孔位于体前端,其周围有一个背唇和两个亚腹唇,在背唇上有一对乳突,而每个亚腹唇上各有一个乳突。雄虫长58.0~62.0毫米,最大宽度为1.12~1.50毫米,在泄殖孔的前方具有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肛前吸盘,吸盘上有明显的角质环。尾部具有性乳突10对,分成4组排列,肛前3对,肛侧1对,肛后3对,尾端3对。具有等长的交合刺1对。雌虫长65~80毫米,最大宽度为1.46~1.50毫米。阴门位于虫体的中部,肛门位于虫体的亚末端。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73~90)微米×(45~60)微米。
【流行病学】
鸡蛔虫病的流行包括病原的存在、虫卵发育所需的外界条件、虫卵污染饲料或饮水和宿主的易感性等4个环节。
鸡蛔虫产卵量大,一条雌虫一天可产72500个虫卵,对环境污染严重。鸡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的发育与温度、湿度、阳光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虫卵发育所需的温度界限为10℃~39℃之间,在10℃下,虫卵不能发育,但在0℃中可以持续2个月不死亡。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虫卵发育时间与温度的高低成正比关系。鸡蛔虫卵需在潮湿的土壤中才能发育,在相对湿度低于80%时则不能发育为侵袭性虫卵。侵袭性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可存在6~15个月。蛔虫卵受阳光的照射极易死亡,但对化学药物有一定的抵抗力,在5%甲醛溶液中仍可发育为侵袭性虫卵。
雏鸡在3~9月龄时,特别易感染鸡蛔虫,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易感性则逐渐降低。1年以上的鸡,在饲养管理良好的情况下,很少有感染性。鸡蛔虫在鸡体内生存的时间为9~14个月,平均约为1年,1年以后虫体便逐渐被排出体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和B时,则能降低雏鸡对蛔虫的抵抗力。
【生活史】
鸡蛔虫为直接发育,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在潮湿的土壤上,在适当的温度下便开始发育,发育至含二期幼虫的虫卵,具有感染力,因而称为感染性(侵袭性)虫卵。侵袭性虫卵污染饲料或饮水,被鸡吞食,卵在鸡的消化道中孵出幼虫,幼虫到十二指肠后段的肠腔与肠绒毛的深处,并钻进肠黏膜内,破坏李氏分泌腺。经1周后,幼虫又从黏膜内逸出,自由生活于十二指肠后部的肠腔中发育为成虫。成虫主要寄生于鸡小肠中,感染严重时在嗉囊、肌胃、盲肠和直肠中亦有寄生。鸡食入感染性虫卵至蛔虫发育成熟共需50天左右。
【致病作用】
鸡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对鸡均有危害作用,成年鸡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而雏鸡受感染时则临床症状较明显。幼虫钻入肠黏膜时,损伤肠绒毛,破坏腺体分泌,引起肠黏膜出血、发炎和形成结节,引起鸡消化功能紊乱;成虫寄生于肠内时,其代谢产物能引起鸡体慢性中毒,使雏鸡生长发育受阻,母鸡产蛋率下降。鸡感染严重时,成虫大量聚集在肠管内,可引起肠管的堵塞甚至破裂,而导致鸡死亡。
【症状】
患病雏鸡表现为生长不良,精神萎靡,常呆立不动,两翅下垂,羽毛松乱;鸡冠苍白,食欲异常,初期食欲减退,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现,有时稀粪中带有血液,鸡体消瘦并可导致死亡。
【诊断】
采集鸡粪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或结合剖检病(或死)鸡,在粪便中发现虫卵或剖检时发现虫体可确诊。
【防治】
1.定期清洁禽舍,定期消毒,对鸡粪进行堆积发酵处理,杀灭虫卵。
2.对易感鸡群定期驱虫,成年鸡应在冬季10~11月驱虫一次,在春季产蛋前应再驱虫一次;幼鸡在2月龄开始,每隔一个月驱虫一次。
3.雏鸡与成年鸡分开饲养,避免互相感染。
4.治疗。①左旋咪唑。鸡口服量为每千克体重20毫克。②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投喂。③丙氧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投喂。④噻嘧啶按每千克体重60毫克投喂。⑤芬苯达唑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投喂。
七、兔病
(二十六)兔葡萄球菌病
本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以致死性脓毒败血症和各种器官的化脓性炎症为特征。
【病原】
病原体存在于自然环境及动物的体表、黏膜、皮肤、肠道、扁桃体等;经创口及天然孔或直接接触感染。兔最易感。
【临床症状】
根据病菌侵入的部位和扩散的情况不同,表现多种不同症状。潜伏期2~5天。
脓肿及转移性脓毒血症:在全身各部位皮下或肌肉、内脏器官形成一个或几个脓肿。病变部初期红肿、硬实,后形成脓肿,大小不一。皮下脓肿经1~2个月后能自行破溃,流出脓汁,破溃口经久不愈。脓液通过抓伤和血流扩散到其他部位,当脓肿向内破溃时,即发生全身性感染,呈现脓毒血症,病兔迅速死亡。
乳房炎:母兔产仔初期由乳头或乳房皮伤而感染。体温升高,乳房发硬或紫红或蓝紫色,逐渐增大,乳汁中混有脓液或血液。
仔兔急性肠炎:仔兔吃了患乳房炎母免的乳汁而引起急性肠炎。全窝发病,肛门周围被毛污秽、腥臭,患兔昏睡;体质衰弱,经2~3天死亡。
仔兔脓毒败血症:仔兔出生后2~3天,皮肤上出现粟粒大的脓肿,多数病兔在2~5天呈败血症死亡。少数病兔的浓疱逐渐变干、消失而痊愈。
脚皮炎:在兔脚掌心和侧面皮肤开始出现充血、发红、肿胀和脱毛,继而形成不愈的溃疡,病兔行动困难,食欲减退,消瘦。如发生全身感染,呈败血症死亡。
【病理变化】
病兔不同部位皮下和内脏器官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脓疱,疱膜完整,内含浓稠的乳白色脓液,或破溃而流出脓汁。
【防治】
本病治疗可用红霉素与氯霉素联合应用或用磺胺类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另外对局部进行药物处理。红霉素每千克体重4~8毫克,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静脉注射每天2次;氯霉素每千克体重60~10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3次。磺胺5-甲氧嘧啶,每千克体重0.5毫升,每天2次肌肉注射,连用3~5天。局部脓肿与溃疡按常规外科处理,清洗、涂擦5%龙胆紫或碘酒、青霉素、红霉素软膏。
预防本病的发生,可用0.2%土霉素粉或0.04%新诺明粉拌料,连喂3~5天,还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制成灭活苗,每兔皮下注射1毫升,预防本病的流行。还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兔笼、产箱清洁卫生,防止创伤发生。经常坚持消毒。
(二十七)兔巴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出血性败血症变化为主,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病。由于病原感染部位不同,而出现败血症、传染性鼻炎,地方流行性肺炎、中耳炎、结膜炎、子宫积脓、睾丸炎和脓肿等病症。
【病原】
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呈卵圆形的短小杆菌。组织病料涂片经姬姆萨或瑞特氏法染色,菌体两极着色较深。
【流行特点】
30%~75%的家兔上呼吸道黏膜和扁桃体带有巴氏杆菌,但无症状。当各种因素(气温突变、饲养管理不良、长途运输等)使兔体抵抗力降低时,体内的巴氏杆菌大量繁殖,其毒力增强,从而引起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两季较为多见,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症状和病变因病菌的毒力、感染途径与病程不同而异,常分为以下几型。
败血型:多呈急性经过,常在1~3天死亡。精神沉郁,不食,体温40℃以上,呼吸急促,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有时发生下痢。死前体温下降,全身颤抖,四肢抽搐。有的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剖检可见鼻黏膜充血并附有黏稠分泌物;喉与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其管腔中有红色泡沫;肺严重充血、出血、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肝肿大,淤血,变性,并常有许多坏死小点;肠黏膜充血、出血;胸、腹腔有较多淡黄色液体。亚急性常由鼻炎型与肺炎型转化而来,病程约1~2周,终因衰竭而死亡。主要症状为流黏脓性鼻液,常打喷嚏,呼吸困难。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时见腹泻,关节肿胀,眼结膜发炎。剖检可见肺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甚至有脓肿形成;胸腔积液;鼻腔与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并附有黏稠的分泌物;淋巴结色红、肿大。
鼻炎型:比较多见,病程可达数月或更长。主要症状为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黏脓性鼻液。病兔常打喷嚏和咳嗽,用前爪抓擦鼻部,使鼻孔周围的被毛潮湿、粘结甚至脱落,上唇和鼻孔周围皮肤发炎、红肿。黏脓性鼻液在鼻孔周围结痂和堵塞鼻孔,使呼吸困难并发出鼾声。如病菌侵入眼、耳、皮下等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中耳炎、皮下脓肿和乳腺炎等。剖检可见鼻黏膜潮红、肿胀或增厚,有时发生糜烂,黏膜表面附有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鼻窦和副鼻窦黏膜也充血、红肿,窦内有分泌物。
肺炎型:常呈急性经过。虽有肺炎病变发生,但临诊上难以发现肺炎症状,有的很快死亡,有的仅食欲不振、体温较高、精神沉郁。肺病变的性质为纤维素性化脓性胸膜肺炎。眼观,病变多位于尖叶、心叶和膈叶前下部,包括实变、膨胀不全、脓肿和灰白色小结节病灶。肺胸膜与心包膜常有纤维素附着。
中耳炎型:也称斜颈病。单纯的中耳炎常无明显症状,但如病变蔓延至内耳及脑部,则病兔出现斜颈症状,严重时兔向头颈倾斜的一侧滚转,直到抵住围栏为止。如脑膜和脑实质受害,则可出现运动失调和其他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化脓性鼓室内膜炎和鼓膜炎。一侧或两侧鼓室内有白色奶油状渗出物,鼓膜破裂时这种渗出物流出外耳道。如炎症由中耳、内耳蔓延至脑部,则可见化脓性变化。
其他病型:兔巴氏杆菌病也可表现为化脓性结膜炎、子宫内膜炎(母兔)、附睾与睾丸炎(公兔)以及各处皮下与脏器的化脓性炎症。眼结膜和子宫黏膜呈化脓性卡他变化,其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子宫腔积脓。
【诊断】
鉴别诊断:本病因表现多种病型,故应和下列疾病鉴别。
兔瘟:见兔瘟鉴别诊断。
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虽有卡他性鼻炎或肺脓肿,但无中耳炎,病原为多形态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葡萄球菌病:主要病变为脓肿和脚皮炎。脓肿多发生于皮下和肌肉,肺和其他内脏少见。无化脓性鼻炎、中耳炎等病变。
【防治】
1.兔群应自繁自养,禁止随便引进种兔;必须引进时,应先检疫并观察1个月,健康者方可进场。
2.加强饲养管理与卫生防疫工作,严禁畜、禽和野生动物进场。
3.有本病的兔场可用兔巴氏杆菌苗或禽巴氏杆菌苗作预防注射。
4.一旦发现本病,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淘汰和消毒措施。
5.治疗可用以下药物:链霉素每兔5万~10万单位、青霉素2万~5万单位,混合一次肌肉注射,一日2次,连用3天;庆大霉素每兔4万单位,1次肌肉注射,一日2次,连用3天;磺胺二甲基嘧啶内服量每千克体重0.1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量每千克体重0.07克,每日2次,连用4天。
(二十八)兔轮状病毒病
本病以仔兔腹泻为特征,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兔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弧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兔的肠内容物及粪便中。病兔及带毒兔是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发生于2~6周龄仔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成年兔隐性感染而带毒,不表现临床症状。本病常呈突然爆发,迅速传播。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根除而每年连续发生。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18~96小时。突然爆发,病兔昏睡,减食或绝食,排出稀薄或水样粪便。病兔的会阴部或后肢的被毛都粘有粪便,体温不高,多数于下痢后3天左右因脱水衰褐而死亡,死亡率可达40%。青年兔、成年兔大多不表现症状,仅有少数表现为短暂的食欲不振和排软便。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空肠和回肠部的绒毛呈多灶性融合和中度缩短或变钝,肠细胞中度变扁平。肠腺轻度到中度变深。某些肠段的黏膜固有层和下层轻度水肿。
【防制】
坚持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和消毒制度,不从本病流行的兔场引进种兔。发生本病时,及早发现立即隔离,全面消毒,死兔及排泻物、污染物一律深埋或烧毁。有条件时,可自制灭活疫苗,给母兔免疫以保护仔兔。
(二十九)兔痘
本病以鼻腔、结膜渗出液增加和皮肤红疹为特征,由兔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致死性传染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兔痘病毒,存在于病兔的肺、肝、脾、血液之中,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6~8周。多数常用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本病毒毒力强,经呼吸道感染后,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再经眼、鼻分泌物污染空气传播给易感兔。传播快,仔兔死亡率高于成年兔的2倍,可达70%左右。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2~14天,新疫区短,老疫区长。痘疱型,初期发热,体温升至41℃,厌食,流鼻液,呼吸困难。腹股沟、胭淋巴结肿大而坚硬。此时皮肤上出现红斑,后发展为丘疹,中央凹陷坏死,相邻组织水肿、出血,最后丘疹结节干燥、结痂。病灶多见于耳、口、眼、腹部、背部和阴囊处。因而引起眼羞明、流泪,继而发生眼睑炎,化脓性眼炎或溃疡性角膜炎,口腔、鼻腔水肿、坏死以及生殖器官周围水肿。神经系统受损伤时,很快出现运动失调,痉挛,眼球震颤,肌肉麻痹,有时腹泻和孕兔流产。常在发病后5~10天出现死亡。非痘疱型,表现为食欲减退,发烧,舌唇部黏膜有少量散在丘疹,有时发生结膜炎和腹泻,于感染后1周死亡。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皮肤、颜面、口腔、上呼吸道及肝、脾、肺等器官出现丘疹结节,周围组织水肿或出血。心脏有灶性损害。肺脏布满灰白色小结节,呈弥漫性肺炎及灶性坏死。肝脏肿大,呈黄色,有许多灰白色结节和小坏死灶。脾脏肿大,有灶性结节和坏死区。睾丸水肿和坏死。子宫布满白色结节,有的发生灶性脓肿。肾上腺、甲状腺、胸腺和唾液腺都有坏死灶。
【防制】
主要是加强平时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引入传染源,加强消毒,发现病兔及时隔离处理。兔群受到本病威胁时,可用牛痘疫苗作紧急预防接种。
(三十)兔密螺旋体病(兔梅毒)
本病是家兔和野兔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外生殖器官、颜面部及肛门部的皮肤和黏膜发生炎症,出现水肿、结节相溃疡,患部淋巴结发炎为特征。
【病原】
病原为密螺旋体,主要存在于病兔外生殖器的病灶内。本病又称兔梅毒病。成年兔经交配传染,其他兔不受感染。本病原为革兰氏阴性纤细螺旋状微生物。菌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