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原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1%的高锰酸钾、2%的甲醛溶液15分钟内可将其杀死;60℃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死亡,但在污染的土壤中可存活10~30天。
【流行病学】
动物饲养场、沼泽、池塘、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健康动物的扁桃体和消化道黏膜也可存在本菌,并可经唾液和粪便排菌,污染周围环境。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传染源。损伤的皮肤、黏膜(特别是四肢的创伤)是本菌的入侵门户。
本病发生于夏季,多见于低洼潮湿地区、多雨季节,多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有时与口蹄疫、羊痘并发或继发,应注意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
病羊多为一肢患病、跛行,如前两肢患病,则病羊跪地爬行;后肢患病时,将病肢悬置腹下。趾间、蹄踵和蹄冠部发生热痛性肿胀,随后溃烂,流出恶臭脓性分泌物。有时病变向深部扩展,可波及到腱带、韧带、关节和骨骼,甚至蹄甲脱落。病程较慢。轻症病例能很快恢复;重症病例,如治疗不及时,可使内在器官形成转移性坏死病灶而死亡。
【病理变化】
本病的特征是皮肤、黏膜的坏死和溃疡形成,本病可能有转移病灶。典型病变是受侵害组织凝固性坏死。羔羊食道贲门可能有病变,肝病变可能蔓延到膈或肾周围组织。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抹片镜检(取病组织边缘抹片,革兰氏染色,观察特征性病原菌。)
【防治】
消除或避免患病条件,如圈舍不卫生与在潮湿低洼地放牧等。加强检疫,防止传染源引入。严格清扫、消毒污染场地和圈舍,病畜使用过的牧地或圈舍应空置2周以上再用,也可采用异地放牧饲养。病畜要及时隔离治疗。治疗可用4%~6%的硫酸铜溶液进行脚浴,同时配合抗生素全身治疗。
(十六)传染性眼炎
传染性眼炎(又称传染病角膜炎或称红眼病)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流泪、眼结膜和角膜炎症为特征。
【病原】
本病可由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奈氏球菌、李氏杆菌和病毒等多种病原引起。但主要由衣原体所致。
【流行病学】
绵羊和山羊易感,不分年龄、性别均易感。牛和骆驼也可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传染,蝇类和飞蛾可机械传播本病。被病畜的泪和鼻分泌物污染的饲料可能散播本病。
本病多呈地方流行,以炎热、潮湿的夏季多发,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刮风、尘土等因素促进本病传播。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畜起初一侧眼患病,后为双眼感染。患病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结膜和瞬膜红肿,角膜发生不同程序混蚀、溃疡或穿孔,形成角膜瘢痕及角膜翳。由衣原体引起的,在瞬膜和眼睑黏膜上形成淋巴滤泡。病畜一般无全身症状,很少有发热现象。但眼球化脓时往往伴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和乳量减少等症状。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特征性症状可作出诊断。
【防治】
在牧区流行时,应划定疫区,禁止牛羊出入流动。夏秋季节应注意灭蝇,避免强烈阳光刺激。患畜应立即隔离,尽早治疗。早期可用抗生素眼药膏或水剂,结合皮质激素局部治疗。严重时,在局部用药的同时,用抗生素肌肉注射。
(十七)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是由支原体引起山羊和绵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病理特征是高热、咳嗽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肺炎。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为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这是一种细小多形性微生物,革兰氏染色阴性,用姬姆萨氏法、卡斯坦奈达氏法或美蓝染色法着色良好。从甘肃等省区类似山羊支原体肺炎的病山羊中还分离出一种与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无交互免疫性的支原体,经鉴定,为绵羊肺炎支原体。这种支原体的形态也呈细小的多形性,但其生长要求比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苛刻。在琼脂浓度较低(约0.7%)的培养基上生长时,可呈现一般支原体都具有的“煎蛋状”菌落,但在通常的琼脂浓度时无此表现。
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均为多形体,光镜下菌体呈球状、棒状、环状、梨状、纺锤状及灯泡状等多种形态,菌体大小差异颇大。在有的菌膜上可见到2~4个或更多深染的“极点”。电镜下菌体多呈圆形、椭圆形和丝状,其形态种类远比光镜下所见的为少。菌体直径为150~1250纳米,菌体界限膜由3层薄膜组成,胞浆中充满颗粒状核糖体,丝状体细胞内也有多少不等的颗粒。据观察,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的繁殖方式仅为二均分裂方式,但绵羊肺炎支原体除呈二均分裂外,尚有芽生、丝状断裂或由大菌体释放较多单体颗粒的。
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对红霉素高度敏感,对四环素、氯霉素较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但绵羊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只感染山羊,尤其3岁以下的羔羊;而绵羊肺炎支原体既可感染山羊也可感染绵羊。营养缺乏、气候骤变、羊群密集等有利于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因而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常呈地方性流行,接触传染性很强。病羊和带菌羊是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排菌。新疫区的暴发,几乎都由引进病羊所致。发病后传播迅速,20天左右可波及全群。冬季流行期平均20天,夏季可达2个月以上。
【发病机理】
病原菌经呼吸道进入肺脏,先引起细支气管炎,很快侵入其周围间质,引起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随后又沿淋巴管和血管向全肺蔓延,因而肺脏出现大灶性肝变。病原菌进入支气管后,能紧密贴附于纤毛间的上皮细胞膜,因而不能被黏液-纤毛清除机制排出,甚至可免于吞噬细胞的作用。黏附于上皮的病原菌通过释放其代谢产物对纤毛和细胞膜发生毒性作用,致使纤毛脱落、细胞膜受损。此外,病原菌的入侵机体,还可带来复杂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如产生广泛的免疫异常反应和免疫系统损害。病原菌在沿血管、淋巴管蔓延的过程中,可引起血管炎与血栓形成以及淋巴管炎与淋巴栓形成。血栓可导致肺梗死;淋巴栓则影响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进而带来机化及肺肉变。病畜如继续存活,小坏死灶可被肉芽组织取代,大坏死灶则形成结缔组织包囊。当疾病好转或临诊痊愈后,病原菌能在肺病灶里长期存活,成为疾病内源性再发的基础。
【症状】
最急性:体温升高,可达41℃~42℃,沉郁,不食,呼吸急促,随之呼吸困难,咳嗽,流浆液性鼻液,黏膜发绀,呻吟哀鸣,卧地不起,多于1~3天死亡。
急性:最常见。体温升高,初为短湿咳,流浆液性鼻液,后变为有痛苦的干咳,流黏脓性铁锈色鼻液。胸部敏感、疼痛,病侧叩诊常有实音区,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与磨擦音。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呻吟痛苦。弓腰伸颈,腹肋紧缩,孕羊大批流产。最后倒卧,委顿,衰竭死亡。死前体温下降。病期1~2周,有的达3周以上。偶有不死者转为慢性。
慢性:多见于夏季。全身症状较轻,体温降至40℃左右,间有咳嗽、腹泻、流鼻,身体衰弱,被毛粗乱。此时如再度感染或有并发症则迅速死亡。
【病理变化】
一般局限于胸部器官。有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变化。胸腔积有大量淡黄色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胸膜充血、晦暗、粗糙,附以纤维素絮片。肺胸膜与肋胸膜常发生粘连。支气管与纵隔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心肌松软,心包积液。
肺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景象。肺炎最初为炎性充血和水肿,随后发生肝变。因病情不同,肝变区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两种形式。局灶性肝变经常首先在通气良好的膈叶或中间叶胸膜下发生局限的红色实变区,以后实变区逐渐扩大。弥漫性通常表现为一侧肺的膈叶大部或全部发生炎症,对侧肺也可能有大小不等的肺炎灶;但两侧肺全部发生肝变者罕见。弥漫性肺炎的外观和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相似,也呈多色性和大理石样景象,但间质水肿没有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显著。慢性病例,肝变肺有坏死灶形成,小坏死灶可被机化,大者其外围以结缔组织包囊,这和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结局也较相似。
镜检,有纤维素性肺炎的一般组织变化。间质虽有炎性水肿,但没有严重的坏死以及血管周围机化灶与边缘机化灶。病初,支气管与血管周围为浆液性炎,以后则为增生性炎,主要表现为淋巴网状细胞增生甚至可形成淋巴小结,肺膜增厚,膜下及肺泡间隔也有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变特征常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应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
本病在症状和病变上均和山羊巴氏杆菌病相似,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鉴别:
1.巴氏杆菌病的病变除纤维素性肺炎外,还有全身败血性变化,而本病主要为一侧胸膜肺炎,其他器官常无明显病变。
2.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巴氏杆菌病为两极染色的小杆菌,而本病为很难看到的小紫点。
3.用血液琼脂分离培养时,巴氏杆菌病有明显的菌落生长,本病常无细菌生长,或仅生长为很难观察到的小点状菌落。
4.用病料接种家兔或小鼠,巴氏杆菌病必定引起动物死亡,而本病常不引起发病。
【防治】
预防:严防引入病羊或带菌羊,如需引进应隔离检疫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根据当地病原体分离结果,选择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苗、鸡胚化弱毒苗或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苗。
治疗:发病羊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和治疗。治疗、预防均可用“914”(支原体灭活苗),也可试用磺胺嘧啶钠皮下注射。病初可用足量土霉素、四环素等治疗。
(十八)绵羊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绵羊黑疫)
此病为绵羊的急性致死性中毒性传染病,很像绵羊快疫。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
【病原】
病原为诺维氏梭菌,是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本菌严格厌氧,可形成芽胞,不产生荚膜,具周身能运动鞭毛。通常分为a、b、c型,a型菌能产生4种外毒素,b型菌能产生5种外毒素,c型菌不产生外毒素,无致病性。凡肝片形吸虫流行的区域,常有此病流行,故知病的发生与肝片形吸虫有密切关系。这是由于肝片形吸虫在肝内迁徒时,破坏肝组织,使隐伏的芽胞或随同肝片形吸虫侵入的细菌得以在坏死区内迅速繁殖,因而造成致命的毒血病。
【症状】
病羊多突然死亡,因而常常只能发现尸体。如果能看到病羊,其表现为精神不振,行走时落在羊群后,喜卧,1小时内死亡,死前也不挣扎。部分病例可拖延1~2天,病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呼吸急迫、体温41.5℃,常昏睡俯卧而死。患羊一般都是营养好的。
【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由此而来)。肝的表面或内面有一个或数个略带圆形的坏死区,界限清楚,颜色黄白,直径为2~3厘米,周围显著充血,心包胀大,含有大量清淡的浆性液体。其他内脏间或也有毒血症损害。
【诊断】
因为病羊死亡很快,所以主要根据尸体剖检的特点进行诊断,例如肝脏有坏死灶,心包液很多,以及肝片形吸虫损害等等。
如能用新鲜的病料从肝脏坏死灶中分离出诺非氏梭菌,就可以完全确诊。
【防治】
1.流行本病的地区应作好控制肝片形吸虫的感染工作。
2.在发病地区,定期接种五联苗,(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狙、羔羊痢疾、黑疫)。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射后两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或接种羊黑疫、快疫灭活菌苗。羊无论年龄大小均皮下或肌内注射3毫升,免疫期1年。
3.病程稍缓的羊,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3天;诺维氏梭菌血清50~80毫升,必要时可重复用药一次。
(十九)羊虱病
本病比较常见,山羊比绵羊发生更多。
【病原】
病原为羊虱。羊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吸血的,计有山羊颚虱、绵羊颚虱、绵羊足颚虱和非洲羊颚虱等;另一类是不吸血的,为以毛、皮屑等为食的羊毛虱。山羊颚虱寄生于山羊体表,虫体色淡、长1.5~2毫米。头部呈细长圆锥形,前有刺吸口器,其后方陷于胸部内。胸部略呈四角形,有足3对。腹呈长椭圆形,侧缘有长毛,气门不显著。
【生活史】
羊虱是永久寄生的外寄生虫病,有严格的畜主特异性。虱在羊体表以不完全变态方式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整个发育期约1个月。成虫在羊体上吸血,交配后产卵,成熟的雌虱一昼夜内产卵1~4个,卵被特殊的胶质牢固黏附在羊毛上,约经2周后发育为若虫,再经2~3周蜕化3次而变成成虫。产卵期2~3周,共产卵50~80个,产卵后即死亡。雄虱的生活期更短。1个月内可繁殖数代至十余代。虱离开羊体,得不到食料,1~10天内死亡。
虱病是接触感染的,可经过健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感染。羊舍阴暗、拥挤等都有利于虱子的生存、繁殖和传播。
【症状】
虱在吸血时,分泌有毒的唾液,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而引起发痒,羊通过啃咬或摩擦而损伤皮肤。当大量虱聚集时,可使皮肤发生炎症、脱皮或脱毛。由于虱的长期骚扰,病羊烦乱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以致逐渐消瘦、贫血。幼羊发育不良,奶羊泌乳量显著下降。羊体虚弱,抵抗力降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诊断】
在体表发现虱和虱卵即可确诊。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及兽医卫生工作,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透光和通风,平时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以增强羊的抵抗力。
2.对新引进的羊只应加以检查,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防止蔓延;对羊舍要经常清扫、消毒,垫草要勤换勤晒;对管理工具要定期用热碱水或开水烫洗,以杀死虱卵。
3.及时对羊体灭虱,应根据气候不同采用洗刷、喷洒或药浴。常用灭虱药物及方法参照螨病疗法。
四、猪病
(二十)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又称流行性病毒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目前世界各地多有本病流行。
【病原】
病原为类冠状病毒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形态与冠状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小肠上皮细胞及粪便中,它不仅引起肠道局部感染,而且可以随血液循环感染到其他组织。
【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肥育猪的发病率很高,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而传染。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