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30341000000039

第39章 其他重要动物疫病(4)

致病作用主要是大量吸取血液,造成贫血。据实验,2000条虫体寄生时,每天吸血可达30毫升。高度贫血可以造成循环失调和营养障碍。同时虫体还分泌大量抗凝血酶和其他有毒物质,加剧贫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力,进一步造成消化吸收机能紊乱。临床症状表现为高度消瘦与贫血,消化机能紊乱,急性的可能突然死亡,大多数是以发生恶病质而逐渐转归死亡。

【诊断】

主要靠死后剖检找到虫体,活时根据症状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判断。

【防治】

(1)丙硫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灌服。(2)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系列药品,0.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皮下注射。一般地区于每年秋季用药,感染严重地区可在夏季加投一次药。

结节虫病

本病是由毛线科食道口属的几种线虫寄生在牛肠腔与肠壁引起的。由于其幼虫钻入肠粘膜在肠壁形成结节,故称结节虫病。下以辐射食道口线为例介绍:

【病原】

辐射食道口线虫雄虫长13.9~15.2毫米,雌虫长14.7~18.0毫米,虫卵大小(75~98)×(46~54)微米。

【生活史】

虫卵在外界孵化出第一期幼虫,经两次蜕皮,变为三期幼虫,即感染性幼虫,被牛吃进后,在真胃、十二指肠和大结肠的内腔中脱鞘后,钻入小结肠和大结肠肠壁内形成结节,在其中蜕皮后返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整个生活史约40~50天。本病的感染高潮1年有2次,一次在3~4月,另一次7~8月。

【致病作用与症状】

幼虫侵入肠壁后引起发炎,形成结节,结节多时影响肠管蠕动与消化吸收。因此轻度感染时无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顽固性下痢,粪便呈暗绿色含黏液,有时带血。病牛弓腰有腹痛症状。严重的可死于机体脱水,消瘦。

【诊断】

生前诊断困难,死后剖检可以确诊。生前主要靠症状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判断。

【防治】

主要是定期驱虫,春秋各一次。所用药物为:(1)丙硫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灌服。(2)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系列药物按有效成份0.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皮下注射。

钩虫病

牛钩虫病是由钩口科、仰口属的牛仰口线虫寄生在小肠引起的。

【病原】

雄虫长10~19毫米,雌虫长24~28毫米,虫卵大(75~80)×(40~50)微米。淡红色,口囊大并弯向背面,故称仰口线虫。

【生活史】

卵孵出幼虫后,经两次蜕皮变成感染性3期幼虫。然后经皮肤钻入牛体内到肺,第3次蜕皮后形成四期幼虫。之后上经咽到小肠再经一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如经口感染可在小肠内直接发育为成虫。从侵入皮肤起约经50~60天发育为成虫。感染性幼虫可存活2~3个月。

【致病作用与症状】

幼虫钻入皮肤及在肺脏移行时可造成局部炎症,但主要致病作用还是成虫在小肠黏膜大量吸血,并留下伤口。故临床症状表现为进行性贫血,严重消瘦,下颌水肿,顽固性下痢,粪带黑色。幼畜还有后驱萎弱等神经症状。终因恶病致死亡。

【诊断】

流行病学情况、症状及粪检虫卵仅可初步进行判断,尸体剖检发现虫体才能确诊。

【防治】

主要是定期驱虫,秋季10月份驱虫是最佳时机。用药:(1)丙硫咪唑,按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2)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系列产品,按有效成份0.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皮下注射。

网尾线虫病

牛网尾线虫病又叫牛肺线虫病或牛肺丝虫病,是由胎生网尾线虫寄生于牛等动物的呼吸器官而引起的一类线虫病。本病特征为咳嗽、气喘和肺炎。

【病原】

寄生于牛体内的主要是胎生网尾线虫,其虫体乳白色,呈细丝状,雄虫长40~55毫米,交合伞发达,交合刺也为多孔性构造;雌虫长60~80毫米,阴门位杀虫体中内部位,虫卵呈椭圆形,内含幼虫,大小为(82~88)微米×(33~39)微米。

【流行特点】

寄生于牛体气管、支气管内的网尾线虫的雌虫产出含有幼虫的虫卵;当患牛咳嗽时,被咳到口中咽入胃肠道里;虫卵中的第一期幼虫孵出后随牛之粪便排体外;幼虫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周左右发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第三期幼虫;牛吃草或饮水时,这种幼虫被牛吞食后沿血液循环经心脏到达肺,逸出肺的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再移行到支气管内发育成为成虫。本病多见于潮湿地区,常呈地方性流行。

【症状】

最初出现的症状为咳嗽,初为干咳,后变为湿咳,咳嗽的次数逐渐频繁;有的发生气喘和阵发性咳嗽,流淡黄色的粘液性鼻液。体温有时升高到39.5℃~40℃,食欲减少或消失、消瘦、贫血,呼吸困难。听诊有湿罗音,在8~9肋间有浊音。严重者常导致肺泡性及间质性肺气肿,表现为吃力的咳嗽及严重的呼吸困难;后期卧地不起,口吐白沫,多经3~7日左右窒息死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特别是咳嗽发生的季节(一般冬季发病),可考虑是否有线虫感染的可能。用幼虫检查法,在粪便、唾液或鼻腔分泌物中发现第一期幼虫,即可确诊。剖检时在支气管、气管中发现一定量的虫体和相应的病变时,亦可确认为本病。

【防治】

可用丙硫咪唑、海群生、苯硫咪唑等药物驱虫。丙硫咪唑5~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海群生50毫克/千克混饲。适时进行预防性驱虫,一般春秋季各进行一次,注意饮水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补充精料,增加抗病力;加强粪便管理,将粪便集中进行生物热处理,以消灭虫卵和幼虫。

吸吮线虫病

牛吸吮线虫病又名牛眼虫病或牛寄生虫性眼病,是由吸吮线虫寄生于牛的结膜囊,第三眼睑下和泪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眼病。本病特征为结膜炎、角膜炎。

【病原】

吸吮线虫虫体较小,长10~20毫米,虫体为乳白色线状,体表有锯齿状横纹。蝇类为中间宿主。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温暖、潮湿、蝇类活动的季节,各种年龄的牛均易得,一般5~6月份开始发病,8~9月份达到高峰,有明显的季节性。蝇类是此病发生和流行的中间宿主。一些蝇类吸食牛眼分泌物时,将雌虫在牛结膜囊内产生的幼虫咽下,随后在蝇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当蝇类再吸食牛眼分泌物时,又将感染性的幼虫传到该牛眼内,并在此寄居15~20天,发育成成虫。

【临床症状】

病初牛摇头不安,结膜潮红,羞明流泪,眼睑肿胀,随后症状加重,从眼内流出黏液脓性分泌物,角膜混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牛常用两后蹄蹬眼睛,当继发细菌感染时,严重可致一眼或双眼失明。

【诊断】

用3%硼酸水浸湿的棉球擦拭病眼结膜囊或冲洗患眼,发现虫体即可确诊。虫体有时游动到眼球表面,极易发现。也可取眼泪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幼虫。

【防治】

(1)药物治疗。磷酸左旋咪唑,8mg/kg体重,口服,连服2日,有杀虫效果。1%敌百虫滴眼杀虫。2~3%硼酸水、1/1500的碘溶液、2/1000海群生或0.5%来苏尔,强力冲洗结膜囊,以杀死或冲出虫体。2%可卡因滴眼,虫体受刺激后由眼角爬出,然后用镊子将虫体取出。

(2)消灭中间宿主。在流行季节,大力灭蝇;也可在眼部加挂防蝇帘。

(3)成虫期前驱虫。在6月和7月上旬,以1%敌百虫或2%噻苯唑溶液滴眼,进行全群性驱虫。

新蛔虫病

牛新蛔虫病是由大型线虫蛔虫寄生于4~5月龄以下牛犊小肠而引发胃肠症状的寄生虫病。

【病原】

本病病原为弓首科的牛新蛔虫(牛弓首蛔虫),虫体粗大,表皮较薄,柔软,半透明且易破裂。淡黄色。虫卵近于球形,淡黄色。

【流行特点】

牛新蛔虫病感染有胎内感染和乳汁感染方式。本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龄以内的犊牛,在自然感染情况下,2周至4个月龄的犊牛小肠中寄生有成虫;在成年奶牛,仅在内部器官组织中寄生有移行阶段的幼虫。

【临床症状】

受害最严重的时期是犊牛出生2周后,表现为精神不振,后肢无力,不愿走动,嗜睡。消化失调。吸乳无力或停止呼乳,消瘦腹胀,有疝痛症状;腹泻,排出稀糊样灰白腥臭粪便,有时排血便;呼出刺鼻的酸味气体,嗜酸性白红胞显著增加(可达26%)。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或穿孔。犊牛患蛔虫病的死亡率很高。

【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材料综合分析,确诊需在粪便中检出虫卵或虫体。检查粪便可用直接涂片法,沉淀法或漂浮法。

【防治】

在本病流行的地区,犊牛应于10~30日龄进行预防性驱虫,因此时成虫寄生较多。注意保持牛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垫草和粪便要勤清扫,并发酵处理。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驱虫可用精制左旋咪唑和丙硫咪唑、敌百虫、驱蛔灵等药物。用药:①左旋咪唑6~7毫克/千克,1次内服,或3~4毫克/千克,1次肌注。②丙硫咪唑10~15毫克/千克(成年牛用药量可加2~3倍),粉(片)剂用菜叶或树叶包好,1次投入口腔深部吞服。③敌百虫40~50毫克/千克,配成水溶液1次灌服。④驱蛔灵200~250毫克/千克,溶于水中或混入饲料中1次喂服。

为了提高药效,在喂药前2小时停喂饲料。此外,①方和③方有一定毒副反应,用药后应注意观察和处理。驱虫应在兽医指导下进行。

(十二)牛毛包虫病

牛毛包虫病是由于牛毛囊脂螨寄生在毛囊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

病原为牛毛囊脂螨。在一个毛囊中可繁殖100~200只螨,由于这些螨蚕食毛囊的囊壁和组织,所以,毛的根鞘被破坏,导致脱毛,使毛囊内充满组织液、脂肪等,在皮肤上生成粟粒大至豌豆大的结节。

【症状】

本病多发部位是牛的头部、颈部、胸部、肩部等牛体的前半部,症状加重后在臀部、腿部、股部等都可出现,甚至遍及全身。主要表现密集的小结节和深入皮肤中的结节。病初在粟粒大的结节中,由毛孔中渗出液体,这些液体将被毛牢牢地粘在皮肤上,而且呈干燥状态,用手指捻压这个部位,毛就会变为黄褐色粉末,但豌豆大的结节见不到渗出液。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有的牛毛包虫病,由于结节化脓或因螨虫过度的繁殖而自溃,严重的也可使相连的结节发生自溃,导致皮肤发生皴裂,引起像犬毛包虫病那样严重的皮炎。

由于皮肤被破坏,使皮革在利用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据报道,在美国等地有80%以上的牛群感染此病,所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地区不同发病率也有很大差异。感染途径主要是母牛传染给犊牛,如果母牛感染本病,其犊牛也100%的感染。感染螨虫的数量增加后,任何时候都可引起发病。一般认为,成母牛比犊牛发病率高。

【诊断】

诊断是很容易的。根据其在皮肤上出现从粟粒大到豌豆大的结节,而且没有发痒症状的特征,即可确诊。

【防治】

发现患牛时,首先应进行隔离,并消毒一切被污染的场所和用具,同时加强对患牛的护理。

治疗时可采用以下的药物:①5%福尔马林,浸润患部5分钟,隔3天1次,共5~6次;②14%碘酊,涂抹6~8次;③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每50千克体重用药1毫米,7~10天后再重复用药1次,以杀死新孵出的幼虫,达到尽可能彻底除虫的目的。但使用本药时需注意,肉牛在屠宰前21天内不能用药;④根据病情可用抗生素及抗过敏药物。

(十三)牛虱

牛的虱病是由于血虱、牛颚虱、牛管虱以及牛毛虱寄生在牛的体表,吸食血液及毛、皮屑引起的。前3种为吸血虱,后1种为食毛虱。其中吸血虱较为常见,危害也较重。牛虱一般以冬春季节多发,靠接触传染。

【病原】

各种牛虱形态大同小异,腹背扁平,呈灰白色或灰黑色,有的稍大,有的稍小,体长约1~5毫米。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1对触角,1个刺吸式口器,眼睛已退化;胸分3节,长有3对足,1对气门;腹部较大,分11节。卵长椭圆形,黄白色,大小(0.8~1.0)×0.3毫米。

【流行病学】

生活史虱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虫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虱为永久性寄生虫,发育周期为1个月左右,每年能繁殖6~15代。雌虱产出的虫卵粘附在牛毛上,毛虱卵约经5~10天、血虱卵约经2周孵化为若虫,若虫再经2~3周蜕皮三次发育为成虫。雌虱一生能产50~80个卵,产完卵后死亡;雄虱于交配后死亡。离开畜主后可存活1~10天。虱子都有其特定的宿主,牛虱到其他动物身上很快死亡。

【症状】

血虱吸血时分泌毒素,毛虱在爬行食毛和皮屑时均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牛不安,皮肤发痒,由于啃咬和擦痒造成皮肤损伤,引起皮炎、脱毛、脱皮,并可继发细菌感染和伤口蛆症。犊牛常因舐吮患部,牛毛在胃内形成毛球,造成严重的胃肠疾病。

由于虱的骚扰,影响采食和休息,致使消瘦和犊牛发育受阻。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在牛体上发现有牛虱及虱卵时,即可确诊。

【防治】

1.0.5~1%敌百虫水溶液或3/万~5/万浓度胺丙畏水溶液,体表喷雾。

2.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系列药物,按有效成份0.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注射。

预防可用上述2种药定期灭虱,同时注意畜舍卫生,畜体要常梳刷,圈舍保持通风、阳光充足,经常打扫消毒,形成不利于虱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引进新畜时,须先灭虱再合群;发现虱病及时隔离治疗。

(十四)牛螨病(疥癣)

牛螨病又叫牛疥癣,俗称癞病,由疥螨和痒螨引起。以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特征。

【病原】

本病病原为疥螨科或痒螨科的螨。

【流行病学】

疥螨和痒螨的全部发育过程均在牛体上度过,包括卵,幼螨、若螨和成螨4个阶段。疥螨在牛表皮穿孔凿道,在隧道内产卵,不久孵出幼螨,经蜕变成为若螨,经数次蜕皮,在7~12天内变为成螨,整个发育期2~3周。痒螨齐牛皮,肤表面,卵2~3天后孵出幼螨,5~6天变为若螨、成螨。整个发育期9~10天,最多12天。

螨病在秋冬和春初季节容易发病,尤其在阴暗、拥挤的牛舍;春末和夏季,螨大减或趋于痊愈。犊牛对螨病最易感。

【临床症状】

常发于头部、颈部、尾根等毛较短的部位,严重时可遍及全身。患部发生不规则丘疹样,或伴以灰白色至铅灰色落屑、脱毛、皮肤逐渐变成皮革样,且剧痒,皮肤结痂。消瘦。

【诊断】

实验室检查。在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刮取皮屑,装入试管内,加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待毛、痂皮等固形物大部溶解后,静置20分钟,吸取沉渣,滴到载玻片上镜检,如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

1.治疗。可用阿维菌素0.2mg/kg间隔5~7天用药两次,疗效极佳。其他常用的药物主要有蝇毒磷、亚胺硫磷、二嗪农等,使用方法有药浴和涂抹等。治疗时所用的工具及患畜体表脱落的痂皮、毛发等均用彻底消毒,防止散布病原。

2.预防。对本病应采取综合措施特别应注意畜舍卫生,保持通风干燥。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对发病牛要严格隔离。

三、绵羊和山羊病

(十五)腐蹄病

羊腐蹄病是由结节拟杆菌和坏死梭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羊蹄部肿胀,坏死、跛行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病原】

病原为坏死梭杆菌和结节拟杆菌,均为拟杆菌科梭杆菌属成员,革兰氏阴性菌。坏死梭杆菌呈长丝状、较短个体呈球状。结节拟杆菌呈大杆菌状,菌体末端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