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30341000000037

第37章 其他重要动物疫病(2)

黑腿病(又称气肿疽、鸣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组织坏死、产气和水肿,特别是股、臀、肩和胸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为特征。

【病原】

气肿疽梭菌为梭菌属成员。为专性厌氧菌,菌体较大,两端钝圆,单在或成短链,形成中央或偏端芽孢,周身有鞭毛,运动活泼。幼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阳性,在陈旧培养物中可变成阴性。

本菌的繁殖体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则抵抗力很强,芽孢在土壤中可存活5年以上。在液体中的芽孢可耐受20分钟的煮沸,3%的甲醛溶液15分钟可杀死该菌的芽孢。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畜及污染的饲料、饮水、泥土等。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皮肤伤口或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感染动物为牛,在我国以6个月至3岁的黄牛最易感。水牛、绵羊、山羊和鹿仅个别病例。马、猪、鸡和猫无易感性。

本病多为散发,有一定地区性和季节性。常在春、秋季节出现,多雨季节以及洪水泛滥期多发。在夏季干旱酷热及吸血昆虫活跃时期也多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在肌肉丰满部位,如股、臀、腰、肩、胸、颈等发生气性炎性肿胀。初期有热痛,后变冷失去痛觉。皮肤干硬而黑,甚至坏死,触压患部有捻发音。若切开肿胀部,有黑红色带气泡的液体流出,并有特殊臭味。最后病牛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和臌胀,口鼻和肛门常有带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充满气体,组织疏松多孔呈海绵状,味臭。肝轻度肿胀,切面有大小不等的褐红色坏死灶。

【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取病牛肿胀部位肌肉、水肿液或死牛肝脏表面涂片,染色镜检,若见到单个或2个连在一起的无荚膜、有中央或近端芽胞的气肿疽梭菌,即可确诊。

【防治】

在疫区注射气肿疽菌苗。发生气肿疽时,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可用抗气肿疽血清和青霉素治疗。对病死牛连同粪便、垫草一起焚烧或深埋,牛舍、用具及污染的草料、粪便进行消毒和焚烧,以防扩大污染。近3年内发生过本病的地区,每年春季预防注射1次气肿疽菌苗。

(六)衣原体病

衣原体病是由各类衣原体感染哺乳动物、禽类、节肢昆虫所发生的一类十分重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流产、肺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为特征。该病属人畜共患,呈地方流行,常造成很大危害及经济损失。

【病原】

衣原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的2种,即鹦鹉热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

【流行病学】

病畜和隐性感染或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羊之间、禽类动物通过粪便长期排菌。本病发生的季节性并不明显,但犊牛的肺肠炎在冬季多发。牛散发性脑脊髓炎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牛均可发生,但3岁以内的牛较多发。在密集饲养条件下,运输途中由于拥挤、营养扰乱等应激因素作用下,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因动物种类和临床表现而不同。哺乳动物一般是4~30天,禽类约5~15天,短的为几天,长的可达数月。

1.哺乳动物衣原体病

(1)流产型:各种孕期的动物均可发生流产。一般头胎和二胎母畜多发。多呈胚胎早死、流产、死产、软浸胎、木乃伊或弱仔。母畜感染后,在菌血症期间衣原体透过胎盘屏障,引起胎盘炎,胎儿感染和死亡。一旦胎盘受到感染,胎儿发病不受母体影响,即使病菌已从母体其他器官清除,胎盘和胎儿感染仍在继续。一般在妊娠后期流产,母畜预后良好,很少不育和再次流产。

牛:母牛感染本菌后,一般无任何先兆,突然发生流产,有的牛发生流产。有的牛发生暂短体温升高。初次怀孕母牛感染后易发生流产,多在怀孕后第8个月或第9个月流产。一般不发生胎衣滞留,产出死胎或弱犊。有的出现子宫内膜炎、乳房炎。感染群的流产率约10%~40%,个别的可达60%。公牛感染后常发生精囊炎、睾丸炎、附睾炎,精液质量下降。有的病牛睾丸发生萎缩。种公牛感染后,可使牛群不孕率升高。

绵羊和山羊:潜伏期较长为50~90天。在流产前数天,母羊常有胎盘炎症状。体温升高至40℃~41.5℃,食欲不振、不安、躺卧、观腹,阴道排出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但有的无任何症状突然发生流产。羊群第一次发生流产的流产率可达20%~30%。在同一羊只不会再次流产,但在下次产羔时发现弱羔较多,而且新生羔常有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火等症状。

猪:无流产先兆,很少有体温升高,拒食而流产、死产和产出无活力的弱仔。初产母猪的流产率40%~90%。若为正产,则有部分或全部仔猪死亡。活存的体质衰弱、体重轻,拱奶能力弱。有的病群产活仔多,但因仔猪胎内感染很快出现抑郁,体温升高1℃~2℃、寒战、发绀。有的发生恶性腹泻,多在3~5天死亡。公猪发生睾丸炎、尿道炎、龟头包皮炎等。

(2)肺炎型:患肺炎的动物经常并发肠道衣原体感染。在集中饲养的犊牛、羔羊和仔猪群常呈流行性。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衰弱无力,食欲减退或拒食。体温升高1℃~2℃,往往离群、喜卧、腹泻。出现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漏,流泪、咳嗽、呼吸频数、可听到罗音。严重的呈进行性昏睡而死亡。急性期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白细胞减少症。患病7~9天,鼻黏膜上皮细胞中出现包涵体。康复动物发育不良并长期带菌。仔猪常并发胸膜炎或带血和黏液。

(3)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羔羊和犊牛。羔羊关节炎以1~8个月龄的羔羊多见,3~5个月龄断奶的羔羊、育肥4~8周的羊发病率较高。病羊初期体温升高到39.5℃~42℃,食欲废绝,离群,肌肉疼痛,活动僵硬。一肢至四肢跛行。手触及患肢关节有痛感。随着病情的发展跛行加重,病羔弓立或卧地不起,体重减轻,但死亡率较低。犊牛在病初发热、厌食、不愿站立和运动。在病后3~5天,关节肿大,以后肢为重,往往在症状明显出现后2~12天死亡。恢复的犊牛对再感染有免疫力。有的病畜发生结膜炎。

(4)牛散发性脑脊髓炎:自然感染潜伏期为4~27天。以2岁以下的牛最易感。病初体温升高到40℃~41℃,能持续7~10天。食欲不振、消瘦、流涎和咳嗽明显。有的病牛肢部表现僵硬,动作不调,行走摇摆,呈核样步伐或转圈,头顶发硬。四肢关节肿胀、疼痛。病牛有鼻漏或腹泻。末期病牛发生角弓反张和痉挛。病牛恢复较慢。病死率为30%。

断奶仔猪也易感,表现精神不振,有稽留热,皮肤震颤,后肢轻瘫。有的病猪高度兴奋,尖叫不止,宛然倒地,四肢呈游泳状,腹式呼吸明显。病死率20%~60%。

羊眼结膜炎:又称滤胞性结膜炎。主要发生于绵羊,以羔羊为重。衣原体侵入羊的眼睛后,进入结膜上皮细胞质空泡内,引起羊单侧或两侧眼睛发炎。结膜充血、水肿、流泪,发病的第2天、第3天角膜发生不同程度混浊、血管翳、溃疡或穿孔。经2~4天开始愈合。数天后,在瞬膜和眼睑黏膜上形成直径1纳米~10纳米的淋巴滤胞。发生角膜溃疡的可达数周。有的羊发生关节炎。

2.禽鹦鹉病-鸟疫

一般发生于鹦鹉鸟类称鹦鹉热,而发生于非鹦鹉鸟类的病症则称鸟疫。衣原体自然感染非鹦鹉禽类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症,有时可以致死。

禽类感染本菌后,有不同程度的潜伏性病程。如鸡、野鸡、鹅等多呈隐性经过,但有抗体存在。鹦鹉、鸽、鸭、火鸡等则为显性经过。主要症状为嗜睡、虚弱、食欲减少丧失,羽毛蓬松和腹泻。有些病禽常于消瘦后的1~2周内麻痹死亡,有的发生突然死亡。病鸽常见一侧或双侧发生结膜炎,头部羽毛常被分泌物粘着。呼吸发生喘鸣音,雏鸽发育不良,高度消瘦而死亡。成年病鸭多为隐性经过,但有的病鸭在发病初期震颤,步行不稳。眼和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拒食腹泻。后期明显消瘦而死亡。雏鸭病死率较高。火鸡发病后精神萎顿、不愿采食,稀粪常驻机构吃不开状并带血液、消瘦。2周龄以下的稚火鸡常发生死亡,鸡感染发病后,食欲不振或拒食。精神萎顿,眼半闭,头插在翅下,羽毛蓬松。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并形成结痂。呼吸困难,冠色苍白。粪为绿色稀便,病情严重者可以死亡。

人鹦鹉热病潜伏期一般为7~15天。多呈急性发病。类似流感,体温迅速上升到38℃以上。形成肺炎、干咳、有黏液性痰,有时带锈色。

【病理变化】

1.流产型以胎盘炎症和胎儿病变为主。流产母羊胎膜水肿,血染,胎盘绒毛膜含有颗粒状和污秽不洁的血样斑块。胎膜周围渗出物呈棕色。流产胎儿水肿,腹水,气管黏膜有淤血。组织学检查,早期变化集中在胎盘的脐门区,中隔末端坏死,有白细胞浸润。有含有初级小体的绒毛膜上皮细胞膨胀突出。水肿的绒毛膜间质有白细胞浸润。病在发展时,绒毛和中隔的坏死区可扩展至子叶的基底部。绒毛膜拜上皮细胞脱落。胎儿的肝、肺、肾、心和骨髓的血管周围有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灶。

流产母牛胎衣高度水肿、绒毛叶坏死。胎犊皮下和脏器高度水肿,体腔积有琥珀色液体,浆膜拜下和各脏器中有灶状出血,心肌和肾变性,肝坚实而增大,嵌有密集的灰黄色病灶,呈小结节状突出于表面上。组织学检查,肝有变化性,肝有变性和坏死,被肉芽组织所机化,在其他器官中有肉芽肿状火性病变和巨噬细胞浸润。脾和淋巴结中有网状组织细胞增生。

2.肺炎型呼吸道黏膜为卡他性炎症。黏膜潮红,气管内充满浓稠黏液。肺的尖叶、心叶、整个或部分隔叶有紫红色至灰红色的实质病变灶,病损不规则,稍有隆起,界限清楚。肺间质水肿、膨胀不全,支气管增厚,切面多汁呈红色,有黏稠分泌物流出。组织学检查呈渗出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间质性肺炎。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有包涵体。

3.肠炎型呈急性卡他性胃肠炎。胃和小肠浆膜面无光泽,十二脂肠和盲肠浆膜面有条纹状出血。真胃黏膜充血水肿,有小点状出血和小溃疡。小肠黏膜充血和点状出血,以回肠最明显。回盲瓣淤血或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肠系膜淋巴管扩张。肝表面有浅黄色斑点,胸膜、心外膜、脾和膀胱有点状出血。组织学检查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巨噬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中心乳糜管内皮细胞、嗜铬细胞及杯状细胞中存有包涵体。

4.多发性关节炎病损多发生在关节、腱鞘及其附近组织。大的关节如枕骨关节,常有淡花色液体增多而扩张。滑液膜拜水肿并有不同程度的点状出血,附有疏松或致密的纤维素性碎屑和斑块。滑液膜形成粗糙,腱鞘可见有类似变化,但纤维素较少。组织学检查见关节液内含有大量单核细胞和脱落的滑液细胞。关节囊的滑液细胞增生、肿大。有病情进行时,绒毛增生,滑膜层出现肉芽肿,纤维层血管周围单核细胞聚集,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浆内含有菌体。

5.脑脊髓炎型主要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充血、水种,脑脊髓液增多,大脑,小脑和延脑有弥漫性炎症变化。有些慢性病例还伴有浆液性、纤维素性腹膜炎、胸膜拜炎或心包炎。在各脏器的浆膜面上有厚层纤维蛋白覆盖物。组织学检查见脑血管周围由淋巴细胞浸润形成的细胞套以及以单核细胞为主并与中性粒细胞一起构成的炎症病灶。

结膜炎结膜充血、水肿。结膜的一些上皮细胞浆液中出现始体,也能见到原体。滤胞内见有淋巴细胞增生,角膜水肿、糜烂和溃疡。

6.禽鹦鹉病-鸟疫禽体消瘦和发生浆膜炎为主的变化。出现浆液性或浆液纤维蛋白性腹膜炎、心包炎和气囊炎。肝和脾肿大,肝周炎,肝和脾上有灰黄色珍珠状小坏死灶。气囊增厚、精糙,内有渗出物及白色絮片。其他脏器表面被覆一层纤维蛋白样渗出物,肾肿大,卵巢充血或出血,内容物呈黄绿色胶冻状或水样。腹水增多。各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单核细胞。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可获得初步诊断。确诊应以实验室检验为据。

鉴别诊断:禽类应与流感、新城疫、疱疹病毒感染、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的区别。哺乳动物应注意与猪细小病毒病和布鲁氏菌病的区别等。

【防制】

鹦鹉热衣原体对抗生素药物敏感,使用大霉素、青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以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最适用而经济的方法是将药物拌在饲料或饮水中喂给,可收到好的效果。结膜炎患羊不用青霉素较膏点眼。

患病耐过的动物对本病有免疫力。母羊配种前按种油佐剂苗1次,可获得3个妊娠期的保护力。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消除一切可能降低动物机体抵抗力的应激因素。饲养密度适中,畜、禽舍通风良好,集约化饲养的畜舍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防止新老动物群接触;对畜禽舍彻底消毒后才能进入新的畜禽。引进种畜、禽或精液、种蛋时,必须严格检疫。在隔离期间还应进行检疫,彻底消灭饲养场的鼠类,杜绝野鸟栖息场所。

对感染的动物群,应定期检疫,及时清除有临床及血检阳性的动物。定期用2%苛性钠、2%漂白粉或5%福尔马林消毒。对疑似病畜、禽在屠宰前应饲喂含药饲料2~3周,在宰前3~5天停药。加强对饲养场、屠宰场和加工厂有关工作人员的卫生管理,定期检疫,必要时应服抗生素类药物。

二、牛病

(七)牛嗜皮菌病

牛嗜皮菌病又叫链丝菌病、皮肤雨伤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牛和其他家畜以渗出并形成痂块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

【病原】

本菌形态是菌丝与球菌形,革兰氏阳性,菌丝分枝,有膈,向外部游出,会形成有鞭毛的游动孢子。

新鲜病料易分离细菌,在添加10%二氧化碳条件下比一般需氧培养发育良好。固体培养基上菌落为灰白色,渐渐变成淡色。

本菌为皮肤的专性寄生菌,在土壤中不能存活,能运动的游动孢子具有感染力,干燥的孢子能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

刚果嗜皮菌为某些牛的皮肤常在菌群。病牛和带菌牛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由于皮肤损伤、温度和雨水的相互作用,促使细菌的感染而发病。在皮肤损伤中,最常见的由牛舍内铁丝、铁钉以及尖锐的树枝引起的外伤;吸血昆虫蜱及蝇类所致的刺伤;皮肤瘙痒而与坚硬物体摩擦所致的机械性擦伤。饲养管理不当所致的皮肤潮湿,诸如因无防雨设施而由雨水浇淋牛体;运动场泥泞而牛只卧于其中。

此外,牛只患病、免疫状况低下、长时使用糖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牛发病严重。

本病发病与雨水、昆虫有关,故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

【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