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30341000000014

第14章 二类动物疫病(8)

慢性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一肢或多肢关节发炎。关节肿胀,跛行或瘫痪,最后因衰弱、麻痹致死。

脑膜炎型链球菌:以脑膜炎为主,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磨牙、口吐白沫,转圈运动,抽搐、倒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最后麻痹而死。

关节炎型链球菌病:以关节等处形成脓肿为特征。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高度跛行,病程2~3周。

化脓性淋巴炎型链球菌:以头颈部淋巴结肿胀为特征。多见于青年猪,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为3~5周。

【病理变化】

死于败血症状的猪,以全身各组织器官呈现败血症变化。表现为鼻黏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充血,常有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脾肿大1~3倍,呈暗红色,边缘有黑红色出血性梗死区。胃和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脑膜充血和出血,有的脑切面可见针尖大的出血点。脑膜炎型主要表现脑膜充血、出血甚至溢血,个别脑膜下积液,脑组织切面有点状出血,其他病变与败血型的相同。慢性病例可见关节腔内有黄色胶冻样或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淋巴结脓肿。有些病例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与鉴定: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病料采集:根据不同的病型采取不同的病料,如脓肿、化脓灶、肝、脾、肾、血液、关节液、脑脊髓液及脑组织等。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李氏杆菌病、猪丹毒、副伤寒和猪瘟相区别。

【防制】

受威胁的猪场和村庄,对猪只要进行菌苗接种。做好猪栏、场地的消毒工作。发现病猪、死猪要按规定治疗或无害化处理。治疗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

(二十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单独或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联合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生长迟缓、鼻炎、鼻甲骨萎缩和鼻变形。

【病原】

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

单独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菌可引起较温和的非进行性鼻甲骨萎缩,一般无明显鼻甲骨病变;在健康猪群中,几乎所有的猪都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菌和非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并伴有程度不同的鼻甲骨萎缩;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菌后继发感染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时,则常引发严重的萎缩性鼻炎。

支气管败血波氏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两极着染,有运动性,但不形成芽孢,为严格需氧菌。本菌在鲜血琼脂中能产生p-型溶血,可使马铃薯培养基变黑而菌落呈黄棕色或微带绿色。本菌有3个菌相,1相菌毒力较强,2、3相菌毒力较弱。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常规消毒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多杀性巴氏杆菌属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具两极着染的特点。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所分离的强毒菌株有荚膜,并产生毒素。本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口、鼻感染猪,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媒介物接触传播。

易感动物为猪,任何年龄的猪均可发生感染,尤其以幼龄猪和处在生长阶段的猪易感。其他动物如犬、猫、牛、马、鸡、兔、鼠以及人,也能引起慢性鼻炎和支气管肺炎。

本病传播比较缓慢,多为散发。存在明显的年龄相关性,即猪龄越小感染率越高,临床症状亦越严重。营养水平、遗传因素,不同的品种和品系以及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可促使发病。

【临床症状】

病猪打喷嚏和咳嗽,鼻流清液或黏脓性分泌物。由于鼻黏膜炎症刺激,病猪表现不安,搔抓或摩擦鼻部,流泪,因与尘土沾积在眼眶下形成半月形“泪斑”,呈褐色或黑色斑痕,故有“黑斑眼”之称。

年幼猪感染特征是鼻甲骨发育受阻和鼻变形。若两侧鼻腔损害程度一致时,则造成“鼻上撅”,即鼻腔变小缩短,向上翘起,下颌相对较长,下门齿突出于上门齿之外,不能正常咬合。若一侧鼻腔病变严重,则可造成鼻子歪向一侧,表现为“歪鼻子”。

【病理变化】

一般局限于鼻腔及其周围组织。特征病变为鼻甲骨不同程度萎缩。通常鼻甲骨的下卷曲萎缩最严重,有的鼻甲骨的上下卷曲都萎缩,甚至鼻甲骨完全消失。有时可见鼻中隔部分或完全弯曲。鼻黏膜充血水肿,鼻窦内常积聚多量黏性、脓性或干酪样渗出物。

【诊断】

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与鉴定: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防制】

不从疫区引进猪,即使从非疫区引进猪,也需隔离检疫,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猪场应有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和卫生防疫措施。该病流行区可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发现病猪应淘汰处理。

(二十七)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气喘病、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霉形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病原】

猪肺炎支原体属于支原体科支原体属,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咽喉、气管、肺组织)、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中,具有多形性,其中常见的有球状、环状、椭圆形。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常呈两端浓染。本菌对温热、日光、腐败和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和常用的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流行病学】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病猪的呼吸器官内,随咳嗽、气喘和喷嚏排出,形成飞沫浮游于空气中被健康猪吸人,经呼吸道传染。

本病的自然病例仅见于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其他家畜和动物未见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生较多,新发病猪群常为暴发,取急性经过;老疫区多为慢性经过。在自然感染情况下,继发感染是引起病势加剧和病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继发性病原体有巴氏杆菌、肺炎球菌、沙门氏杆菌、嗜血杆菌、各种化脓性细菌等。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1~16天左右,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

本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咳嗽和气喘,根据病的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种类型。

急性型:常见于新发本病的猪群,尤以怀孕母猪、仔猪多见。病猪体温正常(伴有继发感染时可升至40℃以上),精神不振,很少走动。呼吸增数,张口喘气,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一般咳嗽次数少而低沉。

慢性型:常见于老疫区的架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早、晚吃食后或运动时发生咳嗽,严重的连续痉挛性咳嗽。咳嗽时,站立不动,背拱起,颈伸直,头下垂,直至咳出分泌物咽下为止。随着病程的发展,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体温一般仍属正常,体态消瘦,发育迟缓。

隐性型:偶见咳嗽和气喘,生长发育几乎正常,但X线检查或剖检时,可见肺炎病灶。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肺尖叶、心叶、中间叶、膈叶的前下部,形成左右对称的淡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界限明显,似鲜嫩肌肉样病变,俗称“肉变”。随病情加重,病变色泽变深,坚韧度增加,外观不透明,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显著肿大。如无继发感染,其他内脏器官多无明显病变。

【诊断】

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X光检查:在肺叶的内侧区及心膈角区呈现不规则的絮状渗出性阴影,密度中等,边缘模糊。对阴性猪应隔2~3个月后再复检1次。

血清学检查:微粒凝集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猪流行性感冒、猪肺疫、猪肺丝虫病和猪蛔虫病鉴别。

【防制】

未发病地区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有病地区引进猪,如必须从外地引入种猪时,应在严密隔离条件下,在3个月内用X线透视2~3次,证明确无本病方可混群。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免疫计划和综合防制措施。

发现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发现有咳嗽、气喘可疑病猪,立即隔离,用X光检查确诊,病猪应淘汰处理。

(二十八)旋毛虫病

本病是旋毛线虫的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除猪感染外,犬、猫、鼠、兔、狼、狐狸等也可感染,还可感染人。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与流行病学】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阶段,都寄生在同一个体上。但是虫体的发育和继代,需要更换宿主。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里,也称为肠旋毛虫,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3.0~4.0毫米。虫体前细后粗,生殖器官为单管型。雄虫无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食道部中央。雌虫于感染后第5~10天开始产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经血液和淋巴系统进入全身横纹肌中生长,逐渐蜷缩成螺旋状,称为肌旋毛虫。由肌旋毛虫的机械性的和代谢产物的刺激,周围形成包囊,约于感染后一个月内完全形成。包囊形成后6~7个月就开始钙化,但幼虫在钙化的包囊内仍能存活很久,可保持感染能力数年,甚至25年之久。

宿主吃了有肌旋毛虫的鼠类或其他宿主肉屑,包囊被消化,幼虫逸出,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发育成长,经48小时可变成性成熟的肠旋毛虫,雄虫交配后死亡,受精后的雌虫可生活25~45天,产完幼虫后死亡。

【临床症状】

猪自然感染本病,多不现症状,仅在宰后检验时发现。

【病理变化】

生前仅凭临床症状不易诊断。主要在屠宰时检查发现,才能确诊。常用的检验方法,取膈肌左右角各一块,先用肉眼观察肌纤维内是否有小白点样病灶,并剪下24个似米粒大小的肉块,并列夹在两片玻璃板中,将肉块压薄后,低倍显微镜检查,可见带包囊或尚未形成包囊的幼虫。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不能作出诊断,确诊需进行膈肌中的虫体检查或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目前生前诊断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防制】

加强猪屠宰检疫工作。屠宰检疫发现本病时,应将肉尸及其内脏等一律销毁或无害化处理,严格消毒屠宰场地和一切工具、用具等。大力扑灭饲养场、屠宰场内的鼠类。提倡熟食,勿吃各种生肉或半生不熟的肉类。

(二十九)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由人的有钩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体横纹肌肉而引起的一种绦虫幼虫病,又称猪囊虫病。幼虫主要感染猪,此外,野猪、犬、猫以及人也可感染。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因此,本病不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影响公共卫生。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与流行病学】

成虫呈扁平带状,长2~4米或更长一些。分头节、颈节和体节,头节上有四个吸盘和一个顶突,顶突上有两排角质小钩。颈节细长,体节节片数量很多。猪囊尾蚴为白色半透明的囊包,椭圆形,约黄豆大小,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一乳白色的头节。

有钩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以头节上的吸盘和顶突上的小钩吸附在肠壁黏膜上,体节游离在小肠腔内,孕卵节片从虫体脱落,随人的粪便排出,节片破裂后散布虫卵。被猪或人吃了而感染。六钩蚴从卵内逸出,钻人肠壁血管,随血液带到猪体各部,在咬肌、心肌、舌肌及肋间肌等全身肌肉形成囊状幼虫。严重感染时,各部肌肉甚至脑部眼内都有寄生,经2~4个月发育成囊尾蚴。人吃了未煮熟的带有囊尾蚴的猪肉而感染,经5~12周发育为成熟的绦虫。

【临床症状】

猪体感染虫体较少,则无明显症状。只有在猪体抵抗力较弱的情况下,感染大量虫体,才出现消瘦、贫血甚至衰竭、前肢僵硬、声音嘶哑、咳嗽、呼吸困难及发育不良等症状。

【诊断】

生前临床诊断较困难,确诊需进行剖检或免疫学检查。

目前,酶联免疫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可用于生前诊断。

【防制】

加强屠宰检疫工作,凡检出的病尸,按《动物防疫法》和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卫生工作,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防止猪吃人粪。人不要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发现病人,及时进行药物驱虫,杜绝感染来源。

(三十)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二型(PCV-Ⅱ)引起的一种新的病毒病,以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免疫抑制以及多病原继发感染为主要特征。

【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种病毒。该病毒为20面对称体,无囊膜,单股环状DNA,粒子直径14~25纳米。根据猪圆环病毒的致病性、抗原性和核苷酸序列分为PCV-Ⅰ和PCV-Ⅱ两个型,PCV-Ⅰ和PCV-Ⅱ均有感染性。PCV-Ⅰ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血清抗体,在猪群中较普遍存在。PCV-Ⅱ对猪有致病性,可引起猪只发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和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PDNS)。

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在pH=3环境中可存较长时间,对氯仿不敏感,在56℃~70℃处理一段时间不被灭活。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常经消化道、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群,但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一般集中在断奶后2~3周和5~8周龄的仔猪。如果采取早期断奶的猪场,10~14日龄断奶猪也可发病。断奶仔猪和架子猪感染PCV-Ⅱ后,发病率为4%~25%,但是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

病猪和隐性感染的猪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肺脏、脾和淋巴结中,经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病毒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胎盘垂直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病毒的饲料、用具、人员等传播。

【临床症状】

猪圆环病毒侵害猪后引起多系统功能性衰弱。还常出现继发感染,使得临床症状更加多样,疫病诊断更加复杂。

1.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

病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发育不良,体质下降,消瘦,肌肉衰弱无力,呼吸困难,腹泻,可视黏膜黄疸,有的出现咳嗽和神经紊乱,突然死亡。

2.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

病猪主要表现为后肢及腹部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隆起,多呈红色或紫色。轻者体温正常,不久就康复;严重者表现跛脚、发热、厌食、呕吐等症状。

【病理变化】

淋巴结肿大,在胃、肠系膜、气管等的淋巴结更为突出,有的淋巴结有出血和化脓性病变。淋巴结切面呈苍白色。肺脏肿胀、坚硬或似橡皮,有散在隆起的橡皮状硬块,有的甚至出现肺泡出血。脾肿大,呈肉样变化。肾脏水肿,呈灰白色,或有散在白色病灶,肾盂周围组织水肿。胃近食管区黏膜出现水肿和非出血性溃疡,回肠和结肠段肠壁变薄,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和出血。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