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朝那些事儿
30131500000091

第91章 车盖亭诗起争端

神宗的锐意进取,高太后是不赞成的。她认为仁宗在位时,朝廷至少没出乱子。神宗一上位,对内大刀阔斧地改革,对外发动西夏战争,不但没能富国强兵,反而给朝廷带来不少麻烦。

高太后不愿情况继续恶劣,早就十分痛恨王安石变法派,她在垂帘听政之后,将在野十多年的保守派重新召回朝廷予以重任,与此相反的是,改革派官员相继被贬。

曾经为立储这件事东奔西走的蔡确本来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追随者,这次也未能幸免,被贬为陈州知州,不久又改迁为安州知州。

从相位一下跌为地方官,落差太大,蔡确很郁闷。

安州有个地方,魏文帝曾经来此游览过,并且留下“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的诗句,因此这个地方得名“车盖亭”。

“车盖亭”究竟是个怎样的所在,以至魏文帝都留诗为记?蔡确很想去看看。

这一年夏天,苦闷之中的蔡确来到“车盖亭”。

“车盖亭”在我们看来不过几块大石头而已,在蔡确眼中却别有风味,他看到的不是石头,而是过往的人事。感概之下,蔡确一气写下了十首绝句。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

祸事就此而生。

蔡确曾经有个手下叫吴处厚。吴处厚同志嫌自己官太小,就请蔡确向朝廷推荐自己,再给自己升升官,加加薪,不料蔡确断然拒绝。

蔡确在车盖亭写的《夏日游车盖亭十绝》落到了吴处厚手里。他立即将诗上呈朝廷,说诗中涉嫌讥讪,上及君亲,理当严办。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提到的郝甑山本是安州人,是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

旧党成员梁焘、朱光庭、刘安世等人立即抓住时机,加以发挥,肆意攻击蔡确。他们还以“邢恕极论蔡确有策立功,真社稷臣”的言论相弹劾。高太后怒不可遏,将蔡确贬到新州(今广东新安)。

吕大防、刘挚站出来说:“蔡确母亲年迈,岭南路远,请朝廷看在老人的份上让蔡确改迁他处。”这理由本来站不住脚跟,他们是以希望高太后能够以老人的身份生起怜悯之心。

高太后却回道:“山可移,此州不可移!”

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不啻于被叛死刑。苏轼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对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

蔡确也够可怜的,被贬新州时,只带了一个叫琵琶的爱妾相随。百无聊奈中养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能学人语,每当蔡确呼唤琵琶时,只要敲一下小钟,鹦鹉就会呼唤琵琶的名字。不久,琵琶死于瘟疫,从此蔡确再没敲过小钟。一天,蔡确因事误将小钟击响,鹦鹉闻声,又呼叫琵琶名字。蔡确触景生情,大感悲怆,赋诗一首:“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堪伤江汉水,同去不同归。”

此后不久,蔡确抑郁成疾,殒命岭南。

这就是北宋时期的“车盖亭诗案”。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案件。

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誉为“三贤”,将蔡确、章惇斥为:“三奸”。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的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将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张商英等人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

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从而巩固自身的势力。然而在新党官员看来,旧党上台后,对新党大打出手,用的手段更是前所未见的卑劣。新党成员李定等人加害苏轼的“乌台诗案”只打击了苏轼一人,而旧党借“车盖亭诗案”却打击了新党所有人。对此,新党众人怨恨、报复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宋朝的政治风气变得前所未有的狭隘凶险。

随着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长,不仅旧党成员,连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来、新党复起的政治气氛。

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实际上是已经预感到哲宗准备起用一批新人,要他们提前准备,尽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

后来事实证明,哲宗亲政后,凡是高太后垂帘时弹劾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官员几乎无一人幸免于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