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朝那些事儿
30131500000003

第3章 戎马倥惚声名显

柴荣新登大宝,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面对北汉重兵来犯,他非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御驾亲征,打得刘崇落荒而逃。

高平之战取得大捷,柴荣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想了很多,也总结了很多。

柴荣召来张永德谈心,想听听他对高平之战的看法。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也就是柴荣的表姐夫。此时的柴荣登基未久,没有什么心腹,除了自己的表姐夫,他似乎还找不出能够谈心的人。

张永德略微回想了高平之战的经过,在他的建议下,柴荣当机立断,将临阵当逃兵的樊爱能、何徽等斩首,以儆效尤。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后周军队的纪律性。

张永德眼前浮现出一个人的容貌:那人高大魁伟,器宇轩昂。耳中似乎回响起他那句“请将军带领弓箭手抢占左翼高地”,对,那人叫赵匡胤。

张永德对柴荣说:“陛下,您应该奖赏一个人,他叫赵匡胤。”

赵匡胤?柴荣想了想,是那个高喊“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的青年吗?是他,就是他。

于是,柴荣擢升赵匡胤为禁军殿前都虞候。

宋史称,高平之战,乃太祖皇帝肇基之始。因为这一战役之后,赵匡胤开始得到柴荣的重用。

总结了战争经验之后,柴荣仍是御驾亲征,带兵直接来到了北汉都城太原城下。

这回轮着刘崇面对大军压境的局势了。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传位给儿子刘承钧,所有军政大权一次**付。第二,向辽国(契丹)求救。

辽国当时的国王叫耶律述律,这家伙自然巴不得中原四分五裂,好使他浑水摸鱼,时不时跑来抢掠一番,果真派兵支援北汉。

在这种情况下,柴荣只能分兵行事,一面派史彦超阻击契丹兵,一面攻打太原城。这两个方面,他更在意攻打太原城。太原一旦攻下,北汉其他州镇当会不攻自破,没准契丹人也会自行回撤。

然而,攻下太原城谈何容易?太原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后周军队虽是奋力进攻,却也收效甚微。

战斗进行近一个月,后周的士兵疲乏不堪,战斗力大打折扣。更要命的是,远征在外,军队粮草已经供应不足。

面对如此形势,柴荣心急如焚。跟着他又接到军事情报,说大将史彦超在忻口抵挡契丹兵战亡了,契丹大军已突破防线,正在逼近。这对于柴荣来说,不啻于雪上加霜。

“必须集全军之力,再发动一次攻击。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

柴荣打定主义,整肃军队,发令攻城。

他心中明白,此举拿不下太原城,只有一条路摆在面前,那就是退兵,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别无他法。否则,契丹军队一旦赶来,那便腹背受敌,进退两难了。

这是最后一搏。

柴荣一声令下,后周大军向太原城发起猛烈进攻。

士兵们向前冲去。然而敌军居高临下,弓箭像雨点般射下,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倒在前冲的途中。终于,有将士领着士兵冲到了城墙下,他们便立即搭起攻城梯,向上攀爬。这时,等待他们的是石头。

一块块大石从城垛口落下,不少士兵摔下木梯,脑浆迸裂。

柴荣也没辙了,他有些后悔,是不是自己太冒进了?没有充分准备,便来攻打太原,现今看来太不明智了。

就在他焦头烂额的时候,赵匡胤将城门攻破了。

赵匡赢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带领士兵用攻城梯攀墙,他带人直接冲到城门下放了一把火。大火还没将城门完全烧毁,赵匡胤便带人冲了进去,但是,他也没料到,迎接他的不是北汉的士兵,而是“天女散花”般的弓箭。

情知不妙,赵匡胤急忙下令撤退。

只听“嗖”的一声,一只羽箭射中赵匡赢左臂。他不顾安危,受伤之下仍是奋力舞动手中蟠龙棍格挡飞来的羽箭,为士兵们殿后。士兵们见长官不顾生死掩护,既感且佩,纷纷冲回来接应。

终于撤出来了。赵匡胤回到阵地,拔下左臂上的羽箭,草草包扎了伤口,又想领兵向城门冲去。柴荣一把将他拉住,说道:“不必再冒险了!”赵匡胤只得作罢。

柴荣下令撤兵。班师还朝。

刘崇原本认定柴荣乳臭未干,直想趁其根基未稳一口吞掉后周。哪只这位年轻的后周君主竟然打得自己大败而回不说,还带兵将自己围在太原城两个多月,这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没过多久,刘崇忧愤而终。

回到开封,柴荣照旧总结了一番。这次总结,他认为之所以没能一举拿下太原,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军队战斗力不强。他暗想自己要是多有几个像赵匡胤那样既骁勇又有头脑的能人,实现宏图大志倒也不难。

军队战斗力低下,这让柴荣极度终日忧心忡忡,他开始计划重新组建一支“随时能战,战则必胜”的军队。

为此,柴荣颁下命令,让全国各地驻军将领从自己的军队中挑选出最为骁勇的士兵送到京城,同时向民间招募勇士。这个任务,正好交给了刚刚升为禁军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的赵匡胤。

罗彦环、郭廷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生来了。赵匡胤以他独到的眼光觉察到这些人都是难得的人才,将他们统统安插在自己手下做官。

更重要的是,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赵匡胤身边。这些人,都将在历史上留下他们自己的篇章。

一天夜里,赵匡胤将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请到家中,美酒佳肴款待。

酒过三巡,赵匡胤起身说:“我愿与诸君结为兄弟,有祸同担,有福共享!”

众人听赵匡胤语气至诚,齐声叫好。

十人当即洒酒祭天,围成一圈,跪地八拜,结成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

就这样,赵匡胤开了自己的人脉建设。

这一年,他仅有二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