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考致富
3009200000003

第3章 智慧创造财富(1)

不安分的女教师

秦和1963年生人,眼睛明亮,眉宇间有一颗痣。1979年考上东北师大英语系。1983年她20岁时毕业,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她的英语教得很特别,每到她上课,连过道上都是慕名跑来听课的学生。她整堂课都用英语教学,这在当时的普通高中里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她不断创造着被认可和表扬的纪录。

一天,她被叫去问话。当她从容机智地用英语回答完所有问题后,她意外地得到通知,她被聘为亚洲银行的办公室秘书。这是很多人都羡慕的位置,她当然高兴。1988年,她到马尼拉的亚洲银行工作了。

工作具有迷人的色彩,异国的风情也深深地吸引着她。25岁的秦和可谓年轻得志,尽情地享受着人生的好时光。

然而,秦和的心却失去了平静,被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掀起了波澜。她看到,中国的招商引资项目屡遭失败,而主要原因则是我们的翻译人员只懂外语,缺乏企业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翻译时难以组织和表达准确。她想,这不行,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可是,怎么解决呢有一天,她早晨醒来,突然坐起身,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要办大学,培养综合性翻译人才。”当时,她身在马尼拉呀!

她产生了办大学的想法,就再也不能安分下来。这个想法就像躁动于母腹中的婴儿,使她浮想联翩,对未来充满憧憬。

终于有一天,她做出了一个令同事们大为吃惊的决定:她要回国。

不仅同事们吃惊,父母和所有的亲朋好友,无不感到惊讶。许多人惋惜地说:“多么好的工作呀,你就这么轻易放弃了,一个女孩子,还能干什么呢”

当大家听完她的想法时,更加惊异了,都说:“这想法太天真烂漫了,办大学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凭你,年纪轻轻,既无经验,也无资金,一句话,除了梦想以外,什么也没有,怎么能办起大学简直是胡闹。你在拿人生开玩笑!”

秦和不理会这些,她说:“人生在世,如果不追求梦想,就是白活,即使活在金银堆里,跟幸福也相距十万八千里。”

她又说:“经验是闯出来的,别人能,我就能!”

不过,秦和也很实际,她第一步办了一家翻译公司,1993年6月,她办起了吉林省华桥翻译公司。

两年后,她筹措到了250万元巨款。1995年9月,她梦寐以求的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诞生了。

1996年,她跑贷款,建起了自己的教学楼。她提出了自己的办校体制:封闭管理,综合培养,外教主讲,小班授课。

她成为中国目前最年轻的民办大学校长。

她应了成功学中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只要你想,你就能行。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没有梦想和不敢追求梦想。

新时代的天方夜谭

只要想到,就能办到;每个人要制定大于自身能力100倍的目标。这些成功学的原则在深圳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的三件事上体现得格外鲜明。

第一件事是张思民辞职办公司。

1989年5月,只有26岁的张思民递上辞呈,离开了人人羡慕的中信公司深圳投资部。辞职后,他与几个朋友一起,联合珠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补保健食品工贸公司,开始了以后曾闻名全国的海洋滋补保健品金牡蛎的研制工作。中间经历了资金短缺、珠海公司撤出等波折,但是,不到一年,产品研制成功,第一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元。公司升格为集团,张思民成为总裁。这一年多的跨越使张思民的社会角色和职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思民说,当时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劲儿,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闯出了一条路,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就是想把公司干起来,结果真就干起来了。

第二件事是盖“海王大厦”。

张思民有了几千万元以后,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他先在广东惠州买下一块地皮,建成公寓后又全部售出,赚回一笔资金。1991年,他要盖一幢全海景式的住宅和办公大楼,而且要盖成深圳南山区最高的大楼,起名叫“海王大厦”。“海王大厦”由一幢32层的住宅塔楼和一幢28层的办公塔楼及4层群楼组成,总投资要1.8亿元。可是,当时公司只有几千万元。全体董事会成员一致反对,理由是贷款建楼不保险;二是怕房价下跌,公司将为此而崩溃。张思民力排众议,大厦居然盖成了。人们对年纪轻轻的张思民刮目相看了。

第三件事是策划并实施“拥有一片故土”销售活动。

张思民在全国选择36个景点,每个景点购地10亩,并划成960万平方英寸,象征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由海王集团制作证书,向海内外发售。每一个获得证书者均在36个景点各有一平方英寸土地的所有权,共计36平方英寸;将个人姓名镌刻在北京主园内花岗岩墙面上;将个人姓名资料存入“拥有一片故土”工程电脑库中;免费参观各处“故土园”;可以继承、转让“故土证书”。

有人说,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天方夜谭。

然而,它却变成了现实。1993年4月26日,“中华民族故土园”北京主园在北京昌平县奠基,李瑞环亲自为主园揭幕剪彩。海外知名人士靳羽西热泪盈眶,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孙方伯豪也捐土10亩。这一创举产生了巨大而热烈的社会反响。“故土证书”在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亮相时,争购如潮。经济效益估计将达到几十个亿。社会效益更无法估量。张思民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人的潜能是很大的。要相信自己有潜能。连想都不敢想,潜能怎么能发挥出来呢

用飞机引航进港的奇人

夏朝嘉29岁时是一个街道小厂的切纸工。这个小厂由40多位老太婆组成,生产西药纸袋、信封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夏朝嘉摘掉了“黑五类”的帽子,走上了管理工厂的岗位。

就是这样一个小厂,就是这样一个管理者,能办出多大的事呢这是谁也难以预料的。如果这40多位老太婆能够预料,下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夏朝嘉要贷款11万元上彩印生产线,老太太们炸了锅,齐声反对,原因是风险太大,一年光利息就一万多块呀!她们宁肯将小厂作价6000元,卖给夏朝嘉,也不愿意跟他去冒这个风险。老太太们是稳当惯了的人啊。她们当时根本想不到夏朝嘉能成为亿万富翁。

夏朝嘉有了小厂,有了自主权,又贷款上了生产线,当年就盈利7.8万元。到1985年,已盈利100多万元。

老太太们后悔了。她们想不到,一个小小的“黑五类”切纸工,想当初在她们的眼皮底下,她们几乎不拿正眼瞅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力呢

100万算什么,这还远远没有到夏朝嘉发展的尽头呢。

1989年,夏朝嘉从一位朋友的闲聊中了解到“果蔬脆片加工”的生产项目,一夜未合眼。第二天就飞往海南找到代理商,经过二年坎坷曲折的经历,1991年年底,终于以190万美金的高价将设备买到手。他没有马上投入生产。他产生了一个灵感,巨额利润会来自设备而非产品!他立即转向生产设备。到1993年5月,他生产出国内首台生产线,价格定为670万元,远远低于进口价格。一年半后,他凭此项目收入9000万元。

夏朝嘉已成为亿万富翁。这是那些老太太们怎么也想不到的。

此后,夏朝嘉又演出了一场场更加威武雄壮的商战活剧。其中,用直升飞机为外国轮船引航进入我国港口,手笔之大,撼人心魄。

1998年底,夏朝嘉已有20亿。这时,他了解到,上海的华龙航空公司用直升机引航的业务并没有开展起来,外国轮船锚泊时间长,进港口难,外国人怨声载道。他立即拜访上海经委。经过艰苦的努力,夏朝嘉的禾嘉集团终于争得了这项业务,进入通用航空领域。上海港每年进港外国船只30-40万艘,以每船次引航2万元收费,禾嘉每年至少收入7亿元!

1999年8月12日,中央有关部委、上海市和四川省的领导以及各地新闻记者数百人参加了上海港直升机引航试飞庆典仪式。

至此,中国结束了没有飞机引航进港的历史,成为继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之后,世界第五个举办这项服务的国家。而这一骄傲是由夏朝嘉创下的,就是当年街道小厂的那个不起眼的切纸工夏朝嘉创下的。

“天仪飞轮”的中国奇迹

1997年,矫大羽51岁的时候,为了迎接香港回归,设计制作出“九七香港回归纪念”天仪飞轮机械表,第六次参加了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博览会”,再次摘取“世界首创”的桂冠。

这是他制作的第14块“天仪飞轮”机械表。每一块都代表了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款式、不同的艺术风格,他因而成为世界上设计和制作“天仪飞轮”机械表种类最多的“东方制表仙翁”。

“天仪飞轮”机械表结构奇特,巧夺天工,是由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伯基于1801年首先发明制作的。它走时精确,每个星期误差不超过2秒,是其他种类的手表无法比拟的。近200年来全世界仅有10位制表圣手可以制作,因而被称为世界钟表行业的“哥德巴赫猜想”。

要制出此表的人必定是一位天才。

矫大羽不是天才,而且没有制过表。

矫大羽只是喜欢表,爱表,从12岁拉开自家抽屉,发现一个长时间放置的旧钟表,他拆开鼓捣半天,又使它走起来的时候,他就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的眼睛像是对表产生了吸引力,一见到钟表就瞪大、放光,产生不可遏止的兴趣,非要拆开看看里面什么结构。他千方百计地搜集钟表。每一种都拆了装,装了拆地不知重复多少遍。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已经能为别人义务修表。19岁时,他成为苏州开关厂的工人。工种是计量员,他接触了大量的精密仪器。这又为他提供了鼓捣钟表的良好环境。他鼓捣钟表更加入迷了,拆卸装配钟表占去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十几年后,他对世界生产的各种手表都有了广泛的接触和研究。随便拿一只钟表来,他一看就知道是哪国生产,何时生产,结构如何,达到了精通的程度。

22年后,在他34岁的时候,他携妻带子移居香港。这时是1980年。他先到手表厂打工一年半,积攒下创业资本,然后开了一家“天仪轩古董钟表店”,既收藏又售卖古董钟表。他很快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37岁时被美国古董钟表收藏家协会接纳为会员;38岁时,他的钟表店被列为日本赴港旅游观光四大景点之一;47岁时荣获瑞士“国际古典浪琴表大展”金奖;50岁时,他编撰的介绍89枚罕见珍奇古董表的鉴赏专着,被瑞士“国际钟表博物馆”的图书馆专门收藏。51岁时,他做出了本文开头介绍的成就。

他的成就是偶然的吗是天生的吗他是通过多年刻苦勤奋努力,才挖掘了他的天赋,使他成为钟表奇才。

瑞典的“天籁之音”

0里拜尔应邀出席瑞典的一次招待会,她在各国使节的身影中,频受注目。她的身材矮小,并没有影响她的价值。芬兰大使拉着她走到招待会的主人面前骄傲地说:“迪里拜尔是我们芬兰的国宝。”主人马上说:“她也是我们瑞典的国宝。”迪里拜尔满脸微笑,她看着两位高大的男人,礼貌而又自豪地说:“两位尊贵的先生,我同意你们的说法,并且为此而感到骄傲。艺术是世界的,归全人类所有。但是,我首先是中国的,是那里的山水养育了我,是那里的世界上最好的恩师培育了我,我首先是中国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