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考致富
3009200000004

第4章 智慧创造财富(2)

迪里拜尔是一位维吾尔族女高音歌唱家,1958年生于新疆喀什,1975年考入新疆歌舞团,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88年应聘担任芬兰国家歌剧院独唱演员,1993年担任德国波恩国家歌剧院演员,现任瑞典国家歌剧院演员。她居住在瑞典,手持总统特批的护照,在全世界巡回演出。在芬兰的飞机上,航空小姐向世界客人介绍芬兰国宝时,总会说上这样一句话:“歌剧演员迪里拜尔是芬兰的国宝,是芬兰的骄傲!”

然而,这个“国宝”是靠迪里拜尔自己的心灵从深埋的“地下”挖掘出来的。是的,看她的履历,你会看到一条顺利发展的曲线。然而,在这条曲线展开之前,却是一段极为崎岖的挖掘“天才”之路。

迪里拜尔从小就爱唱歌跳舞。这合乎维吾尔族人的天性。然而小迪里拜尔却是格外的痴迷,可以为此忘记吃饭,忘记其他一切事物。一唱歌跳舞,就如醉如痴。一天哥哥带回一个手风琴,她立刻爱不释手,很快就能熟练弹奏。好多琴她都是无师自通。她更爱唱歌,一天不唱就憋得慌。她经常是一边弹琴一边唱。可是她个子小,怎么也想不到,身高居然能阻挡她发展唱歌的道路。无论在哪里演出,都只让她演奏,不让她唱歌。她长大了,想去喀什文工团。文工团考虑再三,最后说,不行,发展太受局限了,将她拒之门外。她很痛苦,可是,她不死心。“谁也挡不住我唱歌!”她买来书,刻苦练习。她说:“我的心里只有唱歌,没有别的。唱歌是我全部的生命。”她又说:“我要用我的歌声弥补我的缺欠。一定能的。”人相信什么,往往就能实现什么。歌声真弥补她的缺欠了。新疆歌舞团的领导发现了她,欣喜地说:“收她,当演员不行,还可以当教员,这个苗子太好了。”她进了新疆歌舞团。她比原来更加刻苦,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跑步然后练声。每到周末,维吾尔族的姑娘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参加各种聚会。她却从来不去,一个人闷在宿舍里学习。这样静心刻苦学习三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立刻在世界歌坛崭露头角。

迪里拜尔说,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都能阻碍一个人天分的发挥,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强的决心,多么好的天分都会被埋没。她冲破了层层阻力,靠的就是坚定。天分在人们的心灵之中。你认为有,它就有;你坚定地去呼唤它,它就苏醒。

研究“锁”的和尚

无论是防盗门锁、抽屉锁、保险柜锁、还是汽车锁,他都能打开。他是公安局“110”的开锁大师。

莫非他天生就会开锁不是,他的天赋来源于他的刻苦钻研。

他叫张业新,1965年生于常德市澧县偏远山村。家里穷,父母把他送人做养子。养父母离婚,他跟随养父。养父得癌症去世,他14岁成了孤儿。生活无着,在别人劝说下,去当了和尚。由于经常违反寺规,21岁时被师傅赶出寺外。他到长沙打工糊口。2年后,自己摆了个修锁配钥匙的小摊。就是这样一个人,哪里来的天赋呢

他在给人配钥匙期间,经常遇到丢钥匙的人,问他能不能开锁。他当时还不能,但是他想,现在防盗门多,那么坚固,丢了钥匙真麻烦。看来这是个潜在市场。

他决定学习开锁技术。

说起来容易,学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掌握开锁技术,就要对锁进行解剖,了解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市场上有几十种类型的锁,每个种类又有多种型号。每种都要买几十把,所需资金巨大,所需空间也不小。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啊,他下了一个狠心,又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做“锁具研究室”,买来了许多样品,总投资近10万元。为此他借了许多外债。

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究锁上,没有星期天和任何节假日。有一次,竟在房间里连续呆了两天两夜未出门。他完全沉浸在锁的王国里,光自己设计制作的开锁工具就达几十种。

他的技术日臻成熟,8年之后,他终于成了开锁大王任何难于打开的锁,到了他的手上,都会像有钥匙一样轻松打开。

一天,他到雨花亭派出所办暂住证,一个干警把抽屉钥匙丢了,案卷拿不出来,急得心烦意乱。他手到锁开,为其解了燃眉之急。干警“得寸进尺”,想到许多丢钥匙的居民向110呼救以后,干警们面对铁将军毫无办法,只能登高爬墙、破窗而人的情景,立即与他攀谈起来。在了解了情况后,将他聘为公安局专门为110开锁的编外警员,并为他配了手机和标有“110开锁”字样的摩托车。

从此以后,他停了锁摊,整天骑着摩托奔波在长沙市的大街小巷。虽然没有工资和任何补助,向客户的收费也够他吃喝了。每打开一把锁,看到对方舒展开眉头露出微笑的时候,他的心头都涌起一股暖流,感到特别欣慰。

他的摩托车还可以享受警车待遇,紧急情况可以闯红灯,他为此特别感到自豪。

到2000年,他已为无数个丢钥匙的居民解决了烦恼。他的名字也传遍了长沙市的大街小巷。

小刷子大财富

让我们谈谈关于“福勒制刷公司”的创办人的故事。

“福勒制刷公司”首要创办人阿尔弗拉德·福勒出身于贫苦的农场家庭,住在加拿大东南的新斯科夏半岛。福勒似乎不能保住他的工作。事实上,在头两年中,他虽努力维持生计,却失去了三种工作。

但是,接着在福勒的生活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他试图销售刷子。就在那时,福勒受到了激励。他开始认识到他最初的三种工作对他都是不适合的。

他不喜欢那些工作。

那些工作并非自然而然地来到他的身边,自然而然地来到他身边的工作是销售。他立刻明白:他会把销售工作做得很出色,他喜爱这种工作。所以福勒把他的思想集中在从事世界上最好的销售工作。

他成了一个成功的销售员。他在攀登成功的阶梯时,又立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创办自己的公司。如果他能经营买卖,这个目标就会十分适合他的个性。

阿尔弗拉德·福勒停止了为别人销售刷子。这时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兴高采烈。他在晚上制造自己的刷子,第二天就出售。销售额开始上升时,他就在一所旧棚屋里租下一块房间,雇用一名帮手,为他制造刷子。他本人则集中精力于销售。那个最初失去了三件工作的孩子取得什么样的最终成果呢

福勒制刷公司拥有几千名销售员和数百万美元的年收入!

你看,如果你能做自然而来的工作,你就更易于成功。

拿破仑·希尔的一个重要智谋是做你喜欢做的事。只有你喜欢做的事才是最适合于你的事,做这样的事才能保证你取得最大的工作成果,才能保证你走向成功。

你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你内心深处孕育着的事,就是你潜意识中渴望的事。所以,这样的事能激发你最大的动力。人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潜能就能够被最大地激发。杨澜就是做了她最喜欢做的事,结果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功,被刊登在2000年度《福布斯》中国50富豪名录中。

很多人委屈自己,为了一口饭吃,一辈子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压抑自己潜意识的渴望,压抑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求。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本来能够进发的潜能一辈子都被压抑埋没了。这是很悲哀的事。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开始时,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只要你突破了这段困难期,就会迎来灿烂的阳光,进入顺利发展时期,并最后取得有可能是震惊世界的骄人成绩。原因很简单,任何人的潜能一旦开发出来,都会做出惊天的业绩。

命运之神偏爱的人

陆毅是大明星了。他因为在《永不瞑目》中饰演肖童,红透了半边天。他去签名售书,人满为患,整个商场四层,挤得水泄不通。上海警方不得不出动维持秩序。陆毅太火了。

陆毅当上明星似乎并不奇怪,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儿童故事片《泉水叮咚》的演出,此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上小学一年级,他就进了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荒雪》、《第五梯队》、《状元村的孩子》、《啊,鸡冠山》、《毛毛和他的伙伴》、《张家少奶奶》等都有他的身影。到他14岁进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时候,已经演了快十年戏了。

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陆毅人生的强项,顺其自然发展下去即可,必有明亮的前途。可是,父母却担心起他的未来。他的父母是上海的普通工人,对演员职业并不喜欢,或者说没有多少好的看法。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以演员为职业。于是,他们让陆毅退隐江湖,安心念书。陆毅不再拍戏。

如此这般,中国肯定就少一个明星了。

陆毅的幸运就在这里。正在这时,命运之神又来光顾他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员班,陆毅大名鼎鼎,老师登门找到家来。进了“儿艺”,就得干一辈子文艺了,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几句话就把老师给打发走了。

如果老师就此罢休,陆毅的明星路也就算完结。命运之神偏偏不放过他。老师再一次登门,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老师的理由很简单:演戏是陆毅的强项,别人想演都演不了,陆毅一上戏就出神入化,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将来在演艺界必有大的作为。眼看陆毅能成材,当家长的却出面阻拦,切断孩子的成材路,能忍心吗而陆毅在别的方面却没有表现出天才,无论做医生、教师或者别的什么职业,都可能表现平平。你们身为陆毅的父母不想望子成龙吗

陆毅的父母还真没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只是希望他将来生活稳定,健康快乐,但是老师的一席话,让他们动心了。经过几天的考虑,他们终于同意儿子去“儿艺”了。

以后的路,陆毅就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坎坷了,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明星。当然,超常付出是有的,吃苦是有的,这是任何明星和有大成就者的人生必修课,并不稀奇了。

面对自己的明星儿子,陆毅的父母肯定感激当年老师的劝说,为儿子的强项得到发挥而感到无比幸运。

凡是抓住自己强项的人,都会走出一条幸运之路。

爆冷的“体育棒子”

童非,1972年11岁时开始学体操,到25岁退役时,14年共荣获43项世界冠军,成为国际体坛上的一代巨星。

童非的辉煌来源于他发扬了自己的长处。

童非小时候经常跟父母到剧团,他不是像父母那样喜欢唱赣剧,演赣剧,而是喜欢里边的武生翻跟头。看了就跟着学,学了就上瘾,家里外头到处翻。走走路,大街边上停下来也翻。慢慢地,“皮老鼠”、“坐不住”等绰号都落到他头上。

上小学时,因为翻跟头,常常忘了时间而迟到,经常挨老师的批评。在南昌市樟树下小学,他的翻跟头是全校出名的。而且,他不是翻一天两天,图个新鲜,几年他都不放弃,跟头翻得越来越高级,翻出许多花样来。

11岁那年,他听哥哥说,“体操运动员”是专门翻跟头的。童非听了,立刻没心思上学了,一心想上体操队,专门去翻跟头。他打听到省体育馆是专门干这个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省体育馆。

他不敢进去,连续在外边趴在玻璃上看了7天,被教练发现了。“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不上学,怎么天天在这儿看呀”他把孩子叫到跟前,仔细询问,了解到情况后又检查了身体,量了三围,发现他的身体各部位极符合体操人才的标准,就让他表演一下。童非抓住机会,使出全身解数,翻他最拿手的那些跟头。教练惊奇不已,先斩后奏,破格收录了他。这是1972年。

6年后,童非走出江西,走向北京,走向世界,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冠军。

我们真应该感谢他父母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当年,如果他的父母觉得“体育棒子”没有发展,从中阻拦,而让他选择别的行业,选择一个并非他所长的专业,中国就会少一个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