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道德经篇章玄颂
30026500000005

第5章

新授郢州防禦判官將仕郎試大理司直兼監察御史宋鸞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須知上德寧求報,求報還嫌量有涯。

《德經》注云:上德之人施不求報,下德之人施必望報。

應道持心常處厚,

《德經》注云:應道之君有非常拯技生靈之功,功行圓備,感化潛通,是能處道德之淳厚,不處禮義之華薄。

無為弘志不居華。

《德經》注云:有為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聖人處無為之事,居其厚,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去其華,自居其實矣。

三皇淳朴真堪慕,六國澆釀未足誇。

《德經》注云:論禮於淳朴之代,非狂則勃。忘禮於澆醉之日,非愚則誣。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返淳朴,則上德之無所為。

治國陰功功最大,卻勝金鼎鍊丹砂。

羲皇畫卦以興文,軒后懸鏡以靜亂。陶堯垂衣,虞舜舞羽,大禹治水,成湯開網,咸有治世大功,政生民於化壽之域。豈鍊丹獨善,可齊其道德乎。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侯王得一撫寰瀛,

《德經》云:侯王得不為天下正也。

法道精靈萬物生。

《德經》注云:萬物法道精靈,故能生成而不滅。

顯諭無輿忘大號,因徵不穀自為名。

《德經》注云:輿者,車之別名。全而言之,即謂之輿,散謂數之,乃輪轅轄輻,其名各異,則無輿矣。亦如王侯自謂孤寡不穀,散其尊大之名,歸於以賤為本。是謂深得謙沖之道。

高天虛靜群星朗,

《德經》注云:天法道之清虛,故能尊高,不為萬物污濁。

厚地安寧九野平。

《德經》注云:地法道之柔順,故能安寧,久載萬類而不傾動也。

功想軒皇弘濟活,維山輕舉獨修行。

軒皇平蚩尤之難,濟活萬彙,蒼生受福,永播盛美。王子晉雖吹笙感鳳,度世乘龍,獨善其身,顧塵埃而不染,垂恩及物,實拯技而無施。

返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君扣玄關莫倦勞,出塵靈跡顯松喬。

赤松子、王喬,並前古得道度世之人。

安寧地軸生成廣,運動天機氣序調。

《德經》注云:譬如天之剛健,晝夜運動日月,四氣往返周行,常不休息。以諭修道之人,若能清心,運動身中之氣,日夜往返,常不休息,亦同天長。又注云:天地之物,乃萬物也。有即道也。道能生成萬物,是知天地之物生於有也。言萬物若得天地元和剛柔動用之道,則當長生速化。故云天地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

賢相謀猷方濟治,

《德經》注云:行權者貴返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即輔相濟治之理也。

至人修習正逍遙。

修身之人黜去聰明,韜光修習,潛樂逍遙,固不知輔相匡濟之道。

治身治國陰功足,自有途程絳闕朝。

若治身全氣,治國成功,必繼赤松王喬,同朝絳闕。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

上中下士皆聞道,取捨萌心即不同。

刻志勤行分了悟,迷心大笑是愚蒙。

《德經》云:上士聞道,動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進如舉步臨深谷,

《德經》云:進道若退也。

明似浮雲映遠空。

《德經》注云:明於道者,蒙昧其跡,以養於正,乃聖功也。

修德若偷功行足,姓名潛紀玉皇宮。

《德經》注云:德行內修,外若偷竊,不欲人知,立功而不街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教人柔弱貴身全,

《德經》注云:人君所欲教人者,當以柔弱謙虛之義教之也。

須信強梁失自然。

《德經》云:強梁者不得其死也。

損志持謙高德嶽,

《德經》注云:王侯能以孤寡為名,卑以自牧,豈非損之而益乎?

益情多欲亂心田。

《德經》注云:愚者貴冒以求進,財復苟得,豈非益之而損乎?

月懸秋色澄千里,江沸濤聲動百川。

越相芳塵輕世事,清風明月五湖船。

范蠡辭榮遁越,遂性五湖,可謂道符先覺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至柔馳騁至堅時,

《德經》注云:天下至柔者,正性也。若馳騁世務,染雜塵境,情欲充塞,則為天下至堅,是時至柔馳騁至堅之問,即顯彰至堅不及至柔之性。

塵境難迷獨守夷。

《德經》注云:無有者不染塵境,令心中一無所有,獨守希夷清靜,妙體混成,一無間阻,不為可欲所亂也。

須信不言非杜口,

《德經》注云:所謂不言非關杜口,在理既即有即無,在教亦即言即默。亦如言滿天下,無口過之教也。

始明有益自元為。

《德經》注云:吾是知元之有益。

霜前唳鶴聞天韻,雪際貞松出俗姿。

《德經》注云:吾身心清靜,則能合道。

身靜心清忘嗜欲,玉京存想是前期。

若能宗道,必見玉京之岐路也。

名與身孰親章第四十四

最痛多藏必厚亡,

《德經》云:多藏必厚亡。

若能知止即賢良。

《德經》注云:知止不殆。

貪名觸患身如喪,潤屋豐財事可傷。

《德經》注云:徇貨者將以求財,財得身亡,身貨孰多?故令擲玉毀珠以全其和也。嗟乎,苟食財身喪,縱積玉于家,又何貴乎?

風過未央搖茂草,

未央官,蕭何所修,千門萬戶,為天下壯麗。今則鞠為茂草,基址空存,睹此廢興,足誡貪欲。

水流金谷帶斜陽。

金谷園,昔之貴盛,備載簡書。今則野水穿流,倏為廢塢,斜陽一照,能不悲乎?

全真法道心無欲,應笑隋侯寶夜光。

《德經》注云:名者實之賓,而代人徇名以亡身。欲令去功而全其真也。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躁靜不關懷抱者,須弘齊物出塵心。

《德經》云:躁勝寒,靜勝熱。又注云:唯有清靜無為之人,心安志定,方能躁勝不寒,靜勝不熱,泯其躁靜,乃為天下正。

直思汲黯無人繼,

《德經》注云:大直若屈。汲黯,漢之真素亮直之臣,發論匡正,無避忌諱,孰能繼之,

辯想蘇秦有患侵。

《德經》云:大辮若訥。蘇秦,六國遊說之士。興智巧,尚浮偽,後至齊國遇刺客而頂,徒愛佩六國印,且不懼一朝禍,矜辮任智,可不畏乎?

白玉潔身如玷缺,

《德經》注云:學行大成,常如玷缺也。

清江同志昧深沉。

《德經》注云:沖虛其懷,乃持滿之道。滿而不溢,則長守富貴,用不窮矣。

唐虞退讓英風遠,信史編芳好重尋。

《德經》注云:人君政化大成,而更謙虛退讓,若有虧缺。日新其德,用之不弊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梁冀無才恃禁闈,不能知足贊成規。

《德經》云:禍莫大於不知足。今以梁冀為論,且無才恃寵,可謂不知足矣。

方當炎漢顛危日,獨盛朱門跋扈時。

後漢桓帝之時,國祚凌夷,人方澆薄。梁冀處貴極之位,而不能匡君以忠,律己以儉,乃更一門驕貴,成跋扈之臣,福過災生,成滅身之禍。悲夫。

孫壽正迷矜綺繡,

孫壽,梁冀之妻。迷蕩正性,耽惑美容。

張綱徒恥問狐狸。

漢發八使,以探天下風俗。張綱埋輪不發,云: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奏梁冀之罪。

禍盈覆鍊殲三族,事污青編萬古悲。

桓帝以粱冀奢借罪深,遂令單超等圍其宅,誅之。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勞窺牖見天道,

《德經》云:不窺牖,見天道也。

內鑒身明象外心。

《德經》注云:聖人不出戶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以己家知人家。

秦漢戰爭矜妙略,唐虞清靜朗宸襟。

《德經》注云:人君清靜,天氣自正,多欲則煩濁。

九疇書出波瀾闢,萬歲聲高洞壑深。

人君若能法道清靜,必至河出九疇,山呼萬歲。

六國澆釀徒敵血,漫為盟誓互相侵。

嗟乎,六國之王不尚清靜之化,但弘機智之風,徒成敵血之盟,互有相侵之志也。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負岌尋師貴藝成,詞鋒將淬敵青萍。

格高自票江山秀,才贍何關筆硯靈。

莫見愛昤矜白雪,豈知耽學聚飛螢。

若能日損無情欲,方悟有為勞我形。

《德經》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又注云:為學者日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為修學之漸,損功行為悟道之門。故因益積功,功忘而體道,可不休哉。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出震無常心,

《德經》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也。

應物推恩煦嫗深。

《德經》注云:聖人之心,物感而應。應在於感,故無常心。

存撫嬰孩分帝德,

《德經》注云:聖人念彼蒼生,猶如慈母。故凡視百姓,皆如嬰孩。

指明善信顯君臨。

《德經》注云:欽善信者,吾因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

喜聞藥石還宗道,惡見笙竿恐嗜音。

《德經》注云:聖人廣大,包荒納污,法道象天,自行善信,皆感德港化,暗合無為之功。人君若納諫去惑,自成善信。

萬國悅隨歸洞鑒,靜如明月朗宸襟。

《德經》注云:百姓皆注耳目。又注云:緬被百姓,化聖德為善,故傾耳目觀聖人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達識迷根共一途,

《德經》注云:了悟則出生,執迷則入死也。

若論清濁理還殊。積功累德沖青漢,

溺俗貪名歎白鬚。能想蓬瀛分了悟,

不嫌情欲認凡愚。維山略住雲頭處,

應笑紅塵蔽九衢。

王子晉得道維山,乘彼白雲,舉袂謝時人而去。

道生之章第五十-

萬類皆因道始生,

《德經》注云:道始生者,一也。一生陰與陽,陰陽生萬類,是知衆類非道不生也。

聖人弘德法圓清。

《德經》注云:天之於萬物也,生則不有,為則不恃,長則不宰,任其自然,是謂天之德也。亦同人君治世矣。

無為闡化寰區靜,

《德經》云:道德本無為,豈有情於尊貴。但萬物自當尊貴之,是明自然之爵命。

不宰推功日月明。

《德經》云:長而不宰。

雨露恩深蘇草木,絲綸言出福黎陀。

《德經》注云:道之於萬物,非但生畜之而已。乃復長育成熟,養之覆之,全其性命。人君若能法此,治國治身,當符道尊德貴之位,亦同天然爵命,而自歸之。

直綠被物皇風遠,四海傾心自太平。

《德經》注云:道德之尊,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貴爾。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密用修行挫六根,

《德經》注云:不縱六根,自無禍患。

竟無危殆保終身。

《德經》注云:若開張六根,矜其視聽以濟其愛悅之事,則常有禍患,故終身不救。若挫其六根,則終身必無危殆之事。

能嫌口爽熊繙美,須怯心迷鳳髻新。

《德經》注云:江在人身,為患最大,是非生焉,滋味攻焉。又云:眼耳鼻之門,若不為嗜欲所牽,則終身無動勞之息。熊蹯,味之珍者,所宜戒之。

鍊氣永應塵不染,

《德經》注云:常守沖和妙氣,不令離散,則修治其身,長無危殆之事。

守柔長與道相親。

《德經》云:守柔日強。

問他溫樹無言對,

漢孔光處之崇貴,有人問溫室前樹,終無言答之。蓋慎密,不洩禁中事。

方見韜光吉善人。

《德經》注云:慎言節食,鍊氣韜光。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須信元為道甚夷,莫由邪徑失宏規。

《德經》云:道甚夷,而人好徑。注云:夷,平也。徑,邪道也。言非無為之道不平,而自入有為之邪徑。夫小徑險而難,大道安而易也。

閑思峻宇雕牆事,爭似卑宮菲食時。

《德經》注云:崇其宮殿,飾其廊宇,則百工並作,田畝焉得不荒?田既蕪,倉庫焉得不虛也?

文德若修搖木鐸,武功還偃外征旗。

《德經》注云:文德不修尚武備,即失無為之化。

如能治國常居大,似日高明照海涯。

《德經》注云:聖人之道,其明如日,不在天則無以照六合。聖人不居大,則無以濟天下。

善建者不拔草第五十四

鴻基不拔伺天在,

《德經》注云:善以道德立身立國,不可引而拔之。

匪輾蒸嘗社稷延。

《德經》云:子孫祭祀不輟。蓋社稷延洪不絕。

君信臣忠豐至德,

《德經》注云: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七義自生。

重尊矜幼顯通賢。

《德經》注云:修道於鄉,尊重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最長,為不可及也。

水還滄海垂衣日,琴引薰風煦物年。

《德經》注云:修道之國,觀不修道之國,故可以唐虞之德,鑒桀紂之罪,必能政理康時也。

法道無為臨大寶,碧空長有壽星懸。

若能法道清靜,以臨大寶,必有壽星之瑞。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全真同赤子,

《德經》注云:至人含懷道德之厚者,其行比於赤子也。

始教三毒潰淳和。

《德經》云: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注云:含德淳厚之人,萬應不干於心神,可以比赤子者,淳和全於外,至德懷於內。以毒蟲喻咦,猛獸喻癡,攫烏喻食。絕此三毒,故不為其所傷。

張良絕粒遺軒冕,許邁修身隱薜蘿。

漢張良絕粒,從赤松子道。晉許邁修道,周遊山水之勝境,不遠萬里。

了悟真常宗道少,縈貪爵祿益生多。

《德經》注云:人能知和氣柔弱有益於人,則為深知道德真常之用。又云:衆人以爭競爵祿,榮達日增,不知守常而求道,益生過分,動之死地。

莫矜物壯強粱志,衰老相隨事若何。

《德經》注云:物壯極則衰老,故戒之矜壯。恃強之人,是謂不合於道也。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綠了悟,碧鷄強辯豈能知。

《德經》注云:道無形象,蓋非言說所及,唯證悟者知之。

親疏匪得垂蕾買鶴,

《德經》注云:玄同無私,故不可得而親。又注云:泛然和衆,故不可得而疏。

利害難侵曳尾龜。

《德經》云: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

箕岫堅辭神器處,桐江還應客星時。

《德經》注云:體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貴。許由隱於箕山,堯讓天下於由,堅辭不受。嚴陵與漢光武有舊,素不樂客星之貴,卻還釣渚之時,蓋不可得而貴。

銷除愛染清襟素,

《德經》注云:既無愛染,則嗜欲之門閉矣。

道德尊高出世姿。

《德經》注云:既不可得親疏,又不可得利害。不可得貴,不可得賤,是為天下貴,道德自更尊高也。

以政理國章第五十七

垂衣治國固元事,

《德經》云:以無事取天下。

哲后忘情化自清。

《德經》注云:聖人之道,嗜欲不干於心,則奢溢綺靡之物安所用之?以此化人,自朴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