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态度,没难度
30018400000011

第11章 有与人为善的态度,说服就没有难度(2)

妻子早就盼着早点装修好房子了,一听丈夫这么说立马有了笑脸:“好吧,只要下个月能装修房子就行,那你明天到银行转账就行了。”他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丈夫之前有没有把钱借给朋友,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商量的语气,用为家庭着想的心理化解了一场夫妻争执,最终说服了妻子。

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商量的语气和对方沟通,相信说服他人就会变得很简单。设身处地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当我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换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发现新的风景。我们都希望能说服别人,但不知道有人想过没有,劝说别人最重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只有那些为别人着想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04.摆事实讲道理,但不要发脾气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总结的一个经验:很多时候,用平和的语调摆事实讲道理,反而要比发脾气收到更好的效果。

发脾气是允许的,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把不顺心的事情很好地发泄出来。你千万要谨记,不要将自己的脾气带到别人的面前。

很多的时候,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只要换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也许就会获到不同的效果。

静淑一想到丈夫就觉得窝火。

今天家里要有客人来,出于对对方的尊敬,静淑照着镜子化了个淡妆。可是没想到丈夫却不乐意了,直冲她埋怨:“你看客人就快来了,家里还是一团糟,你怎么只管坐在那里臭美呢?”

“你就不能把话说完吗?你希望我收拾屋子就直接说出来,干吗抱怨我。你又不是没有手,有指使我的时间,你不也干完了吗?”静淑生气地大喊起来。

丈夫看她生气了,反而安静了。

静淑就不明白,为什么丈夫不先和自己讲道理,反而先生起气来。

这样的事例经常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人们有时候批评别人,往往只是指出对方哪里错了,而忽略了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当看到别人做错事时,很容易就会有人批评说:“你非这样不可吗?”其实,这句话没有实际内容,只是显示出了批评者的高傲,对解决问题丝毫没有作用,还让对方感到窝火。

批评是否管用,不在于火气有多大或嗓门有多高,关键要看批评者是否是以理服人。

即使是犯了错误的人,也是有自尊心,况且绝大多数人是知错就改的。同理,领导在批评下属时,也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火候,掌握尺度。

如果对方犯的错误不大,几句话就能解决了,那就点到为止,一次批评已经起作用了,以后就不要再提起了。私下的批评方式要比公开的批评方式有效,因为私下的批评顾及到了被批评者的脸面。当然,有些错误必须采取公开曝光的形式指出来,绝不能姑息迁就,以免问题发展成普遍性问题,难以收拾。

齐天不明白自己自从把公司交给儿子打理之后,为什么公司一直留不住人。不仅老人所剩无几,而且新来的也干不长。

为了公司的发展,齐天决定一定要弄个明白,看谁在背后“大做文章”。查来查去,问题竟然出现在儿子的身上。

原来儿子始终不忘自己是这里的“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只要下属犯了错,他就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耍官腔。其中很多老骨干,就是受不了他这种态度才离开公司的,但是出于和齐天的交情,他们都没有明言。

还有一个是齐天一手培养出来的得力干将,本来是想让他以后辅佐儿子干出一番大事的,可是也辞职走人了。因为一个策划案,这个年轻人一时疏忽没有把相关的应急预案加在里面,致使策划不够完美,这便引起了儿子的不满。其实,他已经知道自己犯了错,并为自己的疏忽自责。在儿子找他之前,他都已经想好了弥补措施。可是儿子却不依不饶,官气十足地训斥他,最终让他选择了离开。

齐天很生气,但是面对儿子的那一刻他却平静了下来。因为他是为了告诉儿子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而非为了指责他的错误。儿子犯的错误,自己不能同样也犯,不然怎么教育儿子呢?

他告诉儿子在面对下属的错误时,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一味地发脾气。他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辞恳切的批评,才能起到促其改正错误的作用。一个公司的发展靠的是人,你把人都轰走了,这个公司还会存在吗?”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心里。他给父亲惹下这么大的祸,父亲没有冲他发丝毫的脾气,反而语重心长地给他讲道理摆事实。父亲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给儿子上了一堂难忘的课。

当领导面对犯错的下属时,该如何批评呢?除了度之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为不同的人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方式也不相同。当一个人犯错误需要批评时,一定要抓住他所犯错误的实质,然后根据批评对象的年龄、经验、性格、文化程度等不同,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

对于那些性格粗犷、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心理承受能力超强的人,单刀直入的批评方式最适合了,你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错误,促其警醒;对于性格内向、善于思考的人,你可以让被批评者通过回答问题来反思、认识所犯的错误,这是提问诱导的批评方式;而对于脾气暴躁、否定心理明显的人,可采取商量探讨的批评方式,使被批评者置身于平等的氛围中,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

“怒责无智,急则有失”。有经验的批评家认为,在开口批评别人之前,应该先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此时的心情如何,是否对被批评者存着敌意,是否是存心想找他的麻烦。因为在怒气之下,人是没有理智的。失去理智的人做出的事情,后果往往会不堪设想。

如果我们有类似消极的情绪,最好不要去批评别人,因为我们的言语之中会透漏出你暴躁、敌意的情绪。而情绪是会传染的,一旦对方感觉这一点,立刻会激起同样的情绪,他会抛开自己所犯的错误,计较起你的批评态度来,甚至比你的怒意还大。这种批评只会把事情越搞越糟,建议你先冷静一下,之后再给对方提出建议或是忠告。

我们给别人忠告也好、批评也罢,无非是为了教育对方,使对方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愿望。但如果你的忠告或批评不能起到这个作用,还不如沉默的好。

当你遇到问题时,用商量的语气心平气和地与对方摆事实、讲道理,那么就一定能化解矛盾,促使事情顺利完成。切莫生气,否则事情将会向反方向发展。

05.照顾对方的情绪,有错不要当众指责

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永远不犯错误。在错误面前,有些人忍不住大发雷霆,当场批评甚至辱骂犯错者的行为。然而,当狂风暴雨之后,这些“暴君”可能会沮丧地发现,他们的“善意”并没有被对方接受,甚至换来的结果却是永远也解不开的疙瘩。

中国人是爱面子的,被别人批评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谁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评时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或是安一个高音喇叭。所以为了被批评者的“颜面”,你在批评他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对方的情绪,最好避免第三者在场。如果你率直地当众指出一个人的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会对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年轻时的林肯,酷爱对别人进行评论,并且经常写信讽刺那些他认为很差劲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常常把信直接丢在乡间小路上,使更多的散步者更容易看到。即使在他当上了伊利诺伊州春田镇的见习律师以后,依旧以此为乐,经常在报纸上抨击那些反对者。

1842年的秋天,林肯经历了一件令他刻骨铭心的事情。当时的他在《春田日报》发表了一封匿名信,信上嘲弄了一位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斯?希尔斯。

这封信彻底激怒了希尔斯,因为这封信他受到了全镇人的讥笑。这使他愤怒不已,全力追查写信人,最后查到了林肯。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他要求和并不喜欢决斗的林肯决斗。虽然林肯一百个不情愿,但是却无可奈何,只能答应。

即使林肯选择了武器,还请了老师教他剑术。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一直处在一种十分愧疚和自责的状态,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不顾对方的颜面去公开对方的错误而造成的。

幸好最终有人出面阻止了这场决斗,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林肯从此改变了抨击别人不留情面的习惯。

其实我们都有过感受,批评是一件令人十分难为情的事情。因为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在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多少都会有些尴尬和无奈。很多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不分场合,不顾对方情绪就对对方大加指责,对方不管自己是否有错,都会执意强辩。这就是人性中的弱点,没有什么羞愧的,但很少有人能够克服。

任何人都不要轻易地去指责别人,哪怕对方的行为举止让你忍无可忍。我们完全可以使用更加委婉的方式与对方沟通,而不是以指责来激怒对方,导致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或者做错事的时候,都想要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和慰藉。面对别人的过错,我们当然很生气。可是,指责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在对方知道错误的情况下,你的指责也许会成为一种危险的导火索,一种能使自尊的火药库瞬间发生爆炸的导火索。反之,有的人则会在别人出现过失时,出人意料地说出宽慰别人、温暖别人的话,使有过失的人恢复自信和自尊。

所以,与其一味地指责,不如用宽容态度去原谅他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使他人改正过错,同时对方也会对你心存感激。

乔治先生是一家机械公司的安检人员,他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是检查员工们是否在工作时戴了安全帽。

每当他看到工作期间的哪个员工没有戴安全帽时,他就会很生气地搬出一大堆公司的规章制度,还时不时地大骂:“你不要命了吗?”被训斥的人当时会戴上帽子,但是乔治刚一走,就把帽子重新摘下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排斥乔治。

乔治发现自己的好意不仅没有换来人们的理解,反而造成了敌对。乔治想:如果大家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出在我这里。于是,他决定改变做事的方法和态度。

当他再看见员工摘下帽子时,便会很关心地问对方戴帽子是不是很不舒服或者大小是不是不合适。他的语气让对方听出了平等、关心和诚意,所以大家也愿意和他交流。他会诚恳地告诉对方安全帽是用来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的,并建议对方工作时一直戴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