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跟深圳人学创业·创新·敬业(套装共3册)
29912200000005

第5章 深圳人的创业历程(2)

原先人们以为,深圳搞出口加工,只要有外商来投资就行了。但深圳市委认为,特区不仅属于深圳,更属于全国,没有内地的支援,特区是办不成的,因此必须“立足深圳、依托内地、面向海外、走向世界”。深圳应与内地搞横向联合,让全国的大企业来深圳投资,把深圳作为内地与海外联系的“窗口”。

中国电子工业部率先进入工业领域创办深圳电子工业总公司,是为内地在特区兴办的第一家大公司,它不仅带来技术,还带来了人才和资金。

接着,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中航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等也先后跟进。

带头参加深圳基础建设的是六机部。他们派出设计院和勘测院支援深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地质普勘等工作,在其带动下,内地有150多家施工企业和90多家设计单位共13万人参与特区建设,承担90%以上的基建施工任务。

广州机电局、轻工局、商业局,供电局,广东的惠阳地区亦先后抽调大批骨干队伍开赴深圳。广州郊区动员6个公社1000多名菜农来深圳垦荒种菜。随后,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市的诸多知名企业均前来深圳兴办企业。联合项目涉及工、农、商、饮食、纺织、交运、文教科技等领域。至1983年,深圳共办起了2000余家内联企业,注册资金接近40亿元。

深圳,工程兵进入了,中央大企业来了,香港的老板也来了,这样深圳经常出现的国内外媒体,将深圳的建设氛围造了起来。当时深圳在内地算是有点小名气,吸引了全国各地有志之士来深圳吃螃蟹。这批人凭着自己的聪明实干,大都闯出一条成功之路。由于当时开发初期,机会多,加之人员的一下子的涌入,造成供应紧张,给初闯深圳的人创造了很多商机,第一批创深圳的人都掏到了第一桶金。深圳热闹起来了,香港人和国外人才蠢蠢欲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香港第一个成功典范。

1979年初,在文锦渡出现了一个异常简陋的来料加工厂——14个工人用陈旧的机械把香港一些服装厂处理下来的边角料,抽丝扎成一团团擦洗机器的纱团,然后由老板带到香港去销售。如此而已的小作坊,居然成为了第一。

深圳人却把它总结抽象为一种“模式”——企业由我方办,港商提供设备、资金、原料,日后从工缴费中予以扣除。该“模式”叫“来料加工、以进养出”。谁知,这种模式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积极发展引擎,带动了深圳当时的经济发展。

为了打开“引进”局面,深圳很快制定了以下方针:“大力发展对外加工业,由港商提供设备、材料、接受境外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迅速扩大服装、胶化、五金、餐具、电器、日用品、纺织品、水泥制品等加工装配业务。”市委书记要求有关部门坚决清除“左”的影响,贯彻平等互利原则。不要怕人家赚钱。大力宣传特区的优惠政策,解释“你投资,我欢迎;你发财,我收税”

的道理,打消外商的顾虑,在各行各业都要让“第一只螃蟹尝到甜头”。

当时深圳报纸上报道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香港妙丽集团的刘天就,深圳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这位刘老板,他勇敢地跨过罗湖桥来深圳谈生意,他搞的是大手笔:在东湖丽苑建高级住宅楼,与饮服公司合资办竹园宾馆,后来又在布吉办皮鞋厂、制衣厂。当时他是在深圳勇干投资的示范典型。

“走出去,请进来”促使局面很快打开。市外经办在深圳戏院前摆下摊子,撑起一把遮阳伞,跟外商签下了一个个合同。示范效应加连锁效应,一个个三资企业纷纷登场:友谊餐厅、中冠印染厂、百事可乐厂、康大正地公司、深大电话公司、夏巴汽车装配厂、嘉年印刷厂、香蜜湖度假村、家乐家私厂、深圳毛纺厂、光明华侨电子厂、华强三洋电子厂、中华自行车厂、南洋商业银行、东湖宾馆等等接踵而来。

这样,深圳凭着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开始了第一期的创业之路。

当时这样一个制度不是很健全,很规范的,而且,在国内做法很超前的深圳,机制灵活,政策优惠,造就了很多创业机会。

二、深圳人的第二次创业(1992~1993年)1992年1月18日,当枟深圳特区报枠副总编辑陈锡添接到市委宣传部的电话时,并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采访任务,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篇文章后来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那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国内外形势严峻,在20世纪80年代落败而逃的极“左”思潮又气势汹汹,卷土重来。由于受“姓社姓资”问题的束缚,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新举措都显得步履维艰。先行尝试进行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不少人甚至对开放的前途深表担忧。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陈锡添得知这次随团采访的对象竟是邓小平时,无法抑制心中的激动和紧张。“只派一名文字记者采访,说明市里对我的信任。而紧张的重要原因是,1984年视察深圳之后,小平已有8年没有到过深圳。我觉得小平这个时候到深圳,意义很不一般。”

“从19日早随市领导去火车站迎候,到23日送小平同志去珠海,这期间我一直随小平同志采访,近距离观察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一言一行,并亲耳聆听了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些谈话内容,则成为后来那篇被誉为“历史关头的雄文”——枟东方风来满眼春枠的基础。

因为小平同志在视察时做出的“不题词、不接见、不报道”的指示,这篇长篇通讯直到视察后两个月才刊发。但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发表这样一篇通讯,陈锡添说:“当时很担心。”

但反响之强烈完全出乎他的预料。3月26日文章见报,当天就被枟羊城晚报枠摘发。这之后,枟文汇报枠(上海)、枟中华工商时报枠、枟光明日报枠和枟北京日报枠等均全文转载。3月30日,新华社全文刊发,并以少有的规格配发一条消息。31日,枟人民日报枠等国内各主要报纸都在头版转载了这篇长篇通讯。与此同时,国外各大通讯社和其他主要媒体,有的播(刊)发了枟东方风来满眼春枠,有的发了相关消息和评论。

文章中记载的邓小平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特区姓‘社’不姓‘资’”、“不要争论,大胆尝试”等论述极大地鼓舞了特区人的斗志,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为改革开放的继续前行拨正了航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式回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重心。

深圳特区经过近十年的创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经济特区的模型已经初见端倪。当时的内地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经济制度改革,特别是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施,使农村经济处于一派繁荣景象。城市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当时的深圳,在党内外有许多争论,姓资姓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当时,正处在低谷,深圳向何处去,不仅关系到深圳的发展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国改革的方向。伟人的两次南方之行,用事实回答了人民关心、争论的问题。

1992年1月,又是一个春天,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第二次来到他亲手创建的深圳特区视察。邓小平南方谈话,拉开深圳第二次创业的序幕,同时将全国各地的改革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1月19日至23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到达深圳满心喜悦地说:“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他先后参观了深圳市容、火车站、皇岗口岸、国贸大厦、先科激光公司、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仙湖植物园等,并在仙湖植物园种下高山榕树。邓小平在深圳看到的是一片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的景象。他说:上次来是1984年,如今8年过去了,深圳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深圳,对小平来讲,感情很深,他说:“我是帮助你们,支持你们的,在确定方向上出了一点力?你们要大胆地干,你们要搞快一点!”

在一系列谈话中,邓小平新颖的思想、精辟的论断喷涌而出。许多后来被人们认为是他的思想精华的话,因为是在深圳说的,使深圳人深感自豪: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深圳姓“社”不姓“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

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在这几天里,很多深圳人为能一睹世纪伟人的风采而激动万分。邓小平在深圳的这段日子,将永远记载在深圳的史册上,永远铭记在深圳人民的心中。

邓小平视察深圳的消息传到海外,传媒作出种种猜测。国内人民则更加关心。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成为人们冲破传统思想的动力。

许多机关、学校、银行、部队办企业,出现了全民经商的热潮。全国各地纷纷上项目,建开发区。此次开放将中国的开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经济极度过热,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调整。

1993年下半年中央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大批项目强行下马,银行紧缩银根,在以后三年进行治理整顿,实行经济软着陆。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期,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化。

三、深圳人的第三次创业(1994~2000年)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对深圳的高速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深圳题词,“增强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这给深圳党政领导与人民以极大鼓舞,同时,为深圳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如果说深圳过去是靠优惠政策起步的话,那么90年代中后期就是转化机制,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特区打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实施新跨越的时期。

1.这个时期的特区的新机制的内容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建规立制,初步构建市场经济的十大体系。

(2)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单纯的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化。

(3)由特惠制经济向新优势经济发展;由政策优势,向创新方向转化。

这开始了深圳自我创新发展之先河。

(4)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是发展生产型企业。深圳的起步阶段是贸易房地产起家,基础打实后,深圳市政府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向第三世界转移的时机,大力引进与发展生产加工型企业,改变单一的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