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哈佛领袖气质课:领导无形,管理有道
29833200000006

第6章 领导无形之谋断:谋先事昌,事先谋亡(1)

一名合格的将帅型人才,必是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想法周密,主意较多,并且能够从多种办法中选择出最佳办法来,当机立断,坚决果断地执行它。可以说,多谋善断是“智多星”和“铁腕人物”的最佳结合点。当然,这一本领常常需要借助“智囊团”“思想库”之类的集体智慧,不过最后的优选决策还是掌握在管理者手中的。

审时度势,掌握正确的方针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只有具备超强的预见能力的人,才能对事物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并做出科学的决策。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常胜不败的管理者,就一定不能墨守成规,亦步亦趋,而要懂得灵活机变和审时度势。

“未雨绸缪”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词,也是大多数中国人做事风格的体现。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我们往往在决定某一行动之前,会好好地盘算一下,因为这样便可以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系统的预计和打算。

不过,这种“打算”中所制定的计划和决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决策的推行过程而选择停止或者继续,或者变更其中的某些部分。也就是说,在不改变决策目标本质的情况下,可以灵活机变一些,边做边修改边调整。这也是中国式管理的一大特色,当然,这也是一个合格将帅型人才所必备的做事风格。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立源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对于很多业内人士来说并不陌生。但恐怕大多数人并不知晓其董事长贺将波一贯奉行的创新原则——“灵活机变”。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略知一二。

贺将波以哈佛商学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带着对自己那份儿聪明劲的特有的自信,开始管理投资基金。因为那个时候,投资理念是聪明人才能在投资上赚到钱。但是当进入这个行业后,贺将波发现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了,而且大家会挤进一个领域进行投资。贺将波觉得自己应该到聪明人较少关注的地方投资,做生意一定要灵活多变,人弃我取、人取我弃才能赚到钱。

1993年,贺将波成立了立源基金,成立之后,首先进入的是液晶显示屏项目。那个时候,IBM对于液晶显示屏并不看好。但本着“人弃我取”的经营策略,贺将波将IBM的液晶显示屏部门收购,并把该部门搬到台湾,成立了红鹮显示器公司。短短两年的时间过后,液晶显示器的投资领域成了炙手可热之所在,众多生产商蜂拥而上。

然而此时,贺将波却觉得,自己该放手这一块了,“一个产业,如果投资进来的钱太多,成本肯定会比较高,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投资收益。”说变就变,他知道绝不能抱着一种产品经营。于是,贺将波将红鹮显示器公司卖给了明基的子公司友大光电,顺利地拿回了投资,还好好地赚了一笔。

看得出,贺将波是一个在经营决策中注重灵活变通的人,也正是他的这种“善变”,使企业避免了损失风险,转败为胜。事实上,市场是多变的,作为市场中消费主体的人们的需要也是多变的,那么,一个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必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审时度势地作出相应的决策。

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常胜不败的管理者,就一定不能墨守成规,亦步亦趋,而要懂得灵活机变和审时度势。

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即使拥有万般才能,也必将难以避免失败的结局。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的典型案例:

秦朝末年出现的楚汉相争,其最后关头,韩信成了一个有着十分特殊地位的人物。用项羽的说客武涉的话来说,就是“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用齐国辩士蒯通的话说,是“当今二王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显然,韩信已成为刘、项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因此。武涉和蒯通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韩信应该取中立态度,谁也不帮,而是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然而,韩信并不具备孙权那样的魄力,他总是犹疑不定,直到最后也没能下定背叛刘邦的决心。他总觉得刘邦对自己有恩,自己怎么忍心背叛人家呢。韩信对项羽的说客说:“当初我事奉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这才背楚归汉。汉王授我大将军印,给我数十万兵,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省下自己的饭菜给我吃,言听计从,这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一个人这样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啊!”

当然,韩信内心里还保留着一丝侥幸,他认为自己对汉有功,怎么也不会落得个兔死狗烹的地步。可事实却向人们证明了韩信愚忠的下场,人们称之为妇人之仁。正是这种“妇人之仁”致使韩信惨遭被刘邦、吕后杀害的厄运。

其实,韩信获此结局,完全可归责于资本人。对于当时的利害关系,他不是去仔细地分析和思考,而是心心念念想着忠实于刘邦。可当时以韩信的功绩来讲,刘邦已经将其视为自己的威胁。正所谓“功高盖主”,哪个皇帝也不能忍受臣子的功劳达到危机自己地位的程度。虽说韩信没有任何“越轨”迹象,但刘邦的心里却早已将他视为肉中之刺了。换言之,如果韩信不离刘邦远远的,那他早晚得死于刘邦之手。

可见,一个对事物缺乏审时度势和高瞻远瞩眼光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局势所蒙蔽,到头来自己被别人卖了,还替人家数钱呢!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将帅型人才,就需要具备通权达变、运筹帷幄的智慧。

毛泽东说过:“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可以肯定,只有那些具备预见能力的领导者,才更容易对事物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并且适时地抓住机遇,做出科学的决策。在现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管理者尤其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做到审时度势、预见未来,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未来的发展要求。

决策要有轻重缓急

“决策的最佳时机并不仅仅是快速,而是适速”。自上而下,每一级管理者都必须有轻重缓急的决策,否则将一事无成。可以说,轻重缓急的决策不仅体现了一个管理者的远见和认真的程度,而且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基本行为和发展战略。轻者当缓,重者当急,至于关键性决策,由于和团队生死攸关,则是一秒钟也不能耽误和忽视。

同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样,团队管理者的决策也有先有后,有轻重缓急之别,这是每一个管理者应该把握的问题。美国决策大师皮尔斯·卡特有一句名言:“决策的最佳时机并不仅仅是快速,而是适速”。

即便一个再小的公司,即便一个公司的管理如何有序,公司中有待完成的工作也总是多于用现有的资源所能做的事情。因此,自上而下,每一级管理者都必须有轻重缓急的决策,否则将一事无成。可以说,轻重缓急的决策不仅体现了一个管理者的远见和认真的程度,而且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基本行为和发展战略。

轻者当缓,重者当急,关键决策,由于和公司生死攸关,更是一刻也不能忽视。

那么怎样来分辨何事轻,何事重,何事该缓,何事又该急呢?

在此,我们和读者朋友一起分享几点方法,将有助于您在诸多事物同时出现事,作出最英明的决策。

1.重要又紧急的事

和所有其他事情比较起来,这些事情都更为重要,更需要马上解决。也就是说,这种危机事物,事关企业生存条件的事情,必须第一时间着手处理。

2.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工作中的大多数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是很急的,可以现在去做也可以稍后再做。然而实际上,我们却往往会把这些事情无休止地拖延下去。对于此类工作的注意程度,可以分辨出一个将帅型人才决策有无事物,工作有无效率。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要把这类工作作为第一优先的事情。只有当一个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上,他才能从容应对。

3.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表面上看来,这类事物是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但是冷静下来客观分析一下,又觉得应该把它们列入次优先工作中去。

4.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很多职场人士误以为,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往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干脆早点完成,好做那些重要的事情。实际上,这是木末倒置。是不是浪费时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因为做这些事情而影响了工作效率肯定是得不偿失的。不可否认,此类事情会给人一种有事可做和有成就的感觉,使我们有借口把重要的工作向后拖延。这种做法常常是一些能力不强而又身处高位之人的一大弱点。

事实上,管理者所做的决策本身既是一件硬性工作,也是一件弹性工作,但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固执行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灵活应对,以控制好决策的过程,该先就先,该后就后,这样的弹性处理才是将帅型人才的智慧所在。

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定义事情的轻重缓急,以下几点或许能帮我们成为优秀的决策者:

1.能够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具备这种做事风格的管理者,意味着其能够预见到一个决定对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很多时候,让一个管理者迅速作出决策反而是容易的事,从短期来看,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能够看到该决策的长远影响,那么,其必将会成为一名更好的决策者,从而抢在别人之前把握住机遇,并且能够更好地利用这次机遇。

2.能够看到整个大局

这一点和第一点并不相同,因为看得长远,是指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可以预见到这个决定对未来的影响。而“看到整个大局”则是指,我们可以看到该决策对整体形势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这一点,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要让自己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因为当身处问题之中时,我们很难看清眼前的问题。我国自古有句这样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看到清整个问题,我们需要暂时“离开”一下,以便更客观地看清问题所在。一旦暂时远离问题现场,我们会很吃惊地发现,我们已经找到了比自己想象中更多的选择。

3.采取行动不需要经过别人的同意

一个人在做某项决策时,如果总是想:“我的领导、我的老板会怎么看待这件事?”,那么他必将很难成为一名自信的决策者。记住,你的任务是利用自己的决策技能作出正确的决定,然后用你的说服技巧来说服领导,赢得领导的支持。

4.善于独立思考

一个英明的将帅型人才,必定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一些事情上,即使周围所有人都在拼命说服自己改变主意,他们只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么就会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动摇。

5.内心拥有很强的道德观念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曾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话旨在告诉人们不管受到怎样的诱惑,要想取得理想的成就,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必须保持不变。

或许很多管理者都面临过下属抑或客户向自己提出带有诱惑性的请求,比如“如果您不太计较我这次工作中的小失误,我保证会更好的工作,等下次签下单子的时候我私下里跟您分红”。此时,如果管理者犹犹豫豫,既怕破坏了上下级友好关系,又受“分红”的诱惑,导致前怕狼后怕虎。而当他踌躇于如何做出决定时,或许用多年实践确立起来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大为贬值,团队风气也会骤然滑坡,甚至会毁于一旦。

对细节问题不放过,做个细心的“领头羊”

细节,往往是成就一个将帅型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很多企业中的“领头羊”拥有无比的智慧,也不缺乏创造性,但却很难称得上优秀,问题就在于他们对细节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常听到人们赞许德国人做事的细心和缜密,但反观我们自身,则很容易发现一些人大大咧咧,甚至以不拘小节自诩,认为这是能做大事的“兆头”。

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很狭隘的,要成为一个团队中的“领头羊”,成就一番事业,诚然需要目光远大,但这并不代表细节问题就可以忽视。在很多情况下,细节往往是影响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15世纪时,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在位期间,准备和公爵亨利来一场生死决斗。这次的结果将决定由谁来统治英国。决斗开始的前一天,理查三世命令马夫为他备好战马。

马夫不敢怠慢,赶紧为国王仔细挑选了一匹战马,然后找来铁匠,说道:“快点给它钉上铁蹄!国王明天要骑着它去决斗。”铁匠回答:“那你得等一会儿,前几天,我替国王把其他的马全都钉了铁蹄,现在已经没有制作铁蹄的铁片了,我得再去找一些来才行。”马夫没好气地喊道:“我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