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世界无法控制时控制自己
29827600000002

第2章 读懂自己,世界才会读懂你

任何时候,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改变自我意象,你就可以开始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调查研究表明,不低于90%的人对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并不满意,但事实上我们当中不会有90%以上的人外表不正常。

一个人在努力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这种本能可以促使我们得到健康、幸福,进而享受美好的人生。

认识自己

自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有关“自我”的新理论、新观念开始出现在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研究专家中间。这些惊人的研究成果,带来了人的思维、性格甚至生活的巨大变化——害羞内向的女孩变得活泼而开朗;屡屡失败的人成了成功者,等等,不胜枚举。显而易见,“真我”的发现能够改善不良的现状,它揭示了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幸福之间有根本区别的原因所在。

如今,“自我揭示”类的心理学书籍越来越多,并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理论——认识“自我”才能改造“自我”。

时间和事实证明,认识自我可以帮你实现包括提高烹饪水平在内的任何目标。换句话说,任何事,你都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概念化难为易,从而解决它。

我想,揭示“自我”毫无疑问是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揭示自我,控制自我,并为自己服务,会获得巨大的能量。

我们从童年到成年之后的成败、荣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形成了我们的“心像”,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根据我们本身的看法形成的。它使我们在心理层面描绘了一幅关于“自我”的图像,这种想法和看法进入这幅图像,就变得“具体而真实”。你不会怀疑、质疑它,就像它变成了“事实”。

再具体一点,你所感知的一切,脑海中接收的信息,甚至你的天赋、才能,都是自我意象表现。就像你的想法决定你的行动一样,你无法背离你的“想法”。比如你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却没有完成,其原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意志不坚定,而是因为这一切听从于你的“意象”管理。

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象是“我控制不了暴饮暴食”,抑或是“我没有时间运动”,那么他的自我意象会告诉自己“我很胖”。一旦这个想法变得具体(即“我很胖”),他甚至不能与自我意象对抗。无论你如何竭尽全力尝试逃避自我意象,就算你能在短时间内逃避它,但随即会产生“反弹”,像一根被拉长的弹簧,一旦失去外力,很快就会恢复原样。

这种“反弹”效应无处不在,它涵盖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的工作、你的球技、减肥、人际关系等。

你的全部性格特征、做事准则,包括你的生活环境都是以你的自我意象为基础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轨迹似乎也在证明着它的“正确”,从而成为一个循环。那么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是要看具体情况来说的。

譬如,一个自视为“烹饪很糟糕”的主妇,总觉得自己的饭菜味同嚼蜡,如此她便有了“证据”。同样,一个相信自己“很棒”的推销员,会在工作经历中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推销员。由此,自我意象似乎已经成为我们对自己评判的一种“证据”。

我们很少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其实是我们的自我意象,或者说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你告诉这个烹饪很糟的主妇,这一切不过是她自己的“想象”,那她很有可能会怀疑你是个疯子。她接着努力学习烹饪,但结果依旧不令她满意。相同的,你如果告诉一个“很优秀”的推销员,说你根本就很差劲,那么他很可能会竭尽全力地干好这一行,证明给你看。所以,如果我们说服人们改变自我意象,无论是主妇的烹饪,还是推销员的赚钱能力,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的“能力”是建立在某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上的,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他们自己都难以察觉,它一旦改变,将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可以准确地说,任何时候,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改变自我意象,你就可以开始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很多人说,这些积极的思考自己也曾尝试过,但丝毫没有用。其实他们的“积极思考”要么用于考虑外部环境,要么用于考虑特定情况和性格缺陷。而自我意象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人们往往忘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如果对自己的看法始终很消极,却又想对某一特定情况进行积极思考,这无异于把新布料补在了旧衣服上。事实上,自我意象一旦改变,新的“自我意象”就会很容易产生。

自我意象是性格体系的基础,已故的普雷斯科特·莱基是研究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把人的性格看成一个“思想体系”,其中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与体系中的所有其他思想一致。不一致的就会被体系排斥,不被信任,从而没有领导行动的效力。这个思想体系是以自我意象为基础的。莱基是一位教师,因此他可以通过学生来证明他的理想。他认为,如果学生不擅长某一科目,那可能是因为他自认为这一科目非常难,或者自己不适合学习它。然而莱基认为,如果能敦促学生改变他的自我意象,他的学习便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孩子的症结并不是笨或者缺乏天赋,而是他有不恰当的自我意象。比如“我学不好英语”“我天生不是学化学的料”,他们认同和相信自己失败的自我意象,得出“我是个失败者”的结论。莱基还用同样的办法,纠正了学生口吃、咬手指之类的坏习惯。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莱基博士对该课题有突破性的巨大贡献,现在愈来愈多的人已经接受了“自我意象可控”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牢

对于一个有先天缺陷的人来说,矫正缺陷的作用,类似于给不幸被毁容的人整容一样。这给他们带来神奇的逆转。同理,对于一切焦虑、恐惧、不幸和缺乏自信的矫正,就应该像消除身体缺陷一样,消除他们的这些与之对应的自我认定。调查研究表明,不低于90%的人对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并不满意,但事实上我们当中不会有90%以上的人外表不正常。不可否认,某些人的不满会转化成某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但是在另一些案例中,不满会促使人们尝试注定失败的努力(自我意象并没有改变),导致他们从此消沉。与其说他们有缺陷,倒不如说是他们给了自己缺陷的证据。这是心的牢笼,挡住了他们通向完美人生的道路,尽管这些所谓的缺陷微不足道,甚至根本不存在。现实里不缺乏贫穷孤独的人乐享幸福,而巨富商贾却痛苦不堪的案例。这依旧可以用自我意象来揭示奥秘。想要乐于享受当下的生活,必须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自我意象,当这种自我意象没有被别的自我意象超越或者取代,你会感觉良好;而当它受到威胁时,你就会焦躁不安。如果它恰好与你的生活、性格对应,那么你甚至会为之自豪,从而更充分、更勇敢地展示自我,进而成为自我意象中那个最佳的“自我”。当你的自我意象成为你生活、性格的对立面,你会终日为之沮丧,会竭尽全力地掩饰它,而非展示,自身的行动受其控制,变得不积极,极难相处。

打开心牢

了解了这些,我开始认识到,一些所谓的病人,其实根本不需要“外部”治疗,不是治疗他的鼻塞、头痛、耳鸣或是脚伤,而是给予他们更多——我们应该让他们获得心灵和情感上的完整的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正面积极的想法和态度。

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对各个案例的整理归纳,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体系,也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

我非常高兴看到人们通过自我意象的魔力取得成功,这也愈加坚定了我的想法,任何人内心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更灿烂美好的人生,简单地说,是一种“能量”。一种不被自我意象控制的生活愿景。无论你对完美的人生如何定义,究其本质,无非是幸福、安宁、成功或者喜悦。只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才能,这种能量便唾手可得。

我认为,精神病专家和心理学者们低估了人们自我寻求改变的潜力(哪怕这种改变将取得重大突破)。精神病专家和心理学者接触的人大多是他们认为“非正常”的人,所以在相关的文学作品中,介绍的都是各种“非正常”的人和事,提及其中部分人有自毁情结。很多人对这样的看法习以为常,他们开始把仇恨和厌世、自惭和自责之类的消极心理视为人类的正常心理,对此我感到非常担心。普通人在消灭自身的消极因素并且寻求获得健康和幸福时,往往显得心力交悴,意志力不足。在现实生活中,倘若这样的现象真实地存在,那么一个人非常努力地完善自己的过程将会变得没有意义、无果而终。

然而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在努力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这种本能可以促使我们得到健康、幸福,进而享受美好的人生。这种本能通过“创造机制”发挥作用,一旦它开始启动,就会深入内心,帮助你成功。我的这个观点最终通过我的许多病人的经历得到了验证。

在这本书里,我会为你提供较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你解脱心理枷锁,激活你体内的成功机制。我相信,只要你按照本书的建议锻炼自己,你将会惊喜地发现自身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成功是天生的吗?

综上所述,显然宿命遗传论是毫无意义和根据的。大量事实表明,成功的基础不是天资,而是教养。因为从他们的家族史来看,遗传基因与他们的成功关系不大,甚至毫不相干。相反,这些成功者身上的某些特质是别人为其设计,或者是自我设计的。

成功不是遗传的,你看,毕加索的父亲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沃尔特·迪斯尼的父亲从事了几项事业也屡屡失败——显然,成功是不能遗传的。事实上,成功的主要因素是通过调节培养恰当的自我意象,而不是为遗传基因怨天尤人。也就是说,你不能选择你的出身,但是你可以通过心理控制术来设定自我意象。换言之,如果你遗传了非凡的运动基因,但是你没有调节到恰当的自我意象,优秀的基因也会被埋没。自我意象控制和管理你的性格和行为,会对你的人生轨迹有非凡的作用。朋友们,现在你们明白如何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或者成功的原因了吧,把“没有宝贵的天赋和优秀的基因”这种理由抛下吧,这是最自暴自弃的借口。

亲爱的朋友,现在我们仔细回想一下那些从小口吃的推销员、身材瘦小的足球运动员和不敢大声讲话而最终成为演讲家的人,看看他们在缺乏那些素质,或者说天赋的情况下,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我意象,进而成功。思考一下他们是怎么塑造恰当的自我意象,怎样加深和巩固自我意象的。

具体地说,你在观看过无数次舞蹈演出后,自己的舞蹈能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你会吸收一部分专业舞蹈演员的精华,学习他们,提高自己。然而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除非你能坚持频繁地观看舞蹈家演出,一遍一遍地模仿他们舞蹈的动作,创作自己的舞蹈。放在心理学上说,就是深化你的“心像”。因此,我建议你,反复,并坚持一段时间观摩你最想获得成就的那类事,或者你最想成为的那种人。通过模仿、学习、借鉴,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