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世界无法控制时控制自己
29827600000012

第12章 “心像”的想象空间(1)

自我意象在心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目标和用途并不是通过“催眠”或者“激励”来成就一个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狂妄自大的“假我”,这也与心理学的科学性相违背。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自动成功机制,它是一种极为复杂、能自动追寻目标的机器,通过反馈数据和存储的信息,它能向当前的目标自动前进,必要时还能自动矫正路线。

催眠的力量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奥多·色诺芬·巴勃尔博士就对催眠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工作期间和在与哈佛社会关系实验室合作期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他曾经在《科学文摘》杂志中发表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发现,只有当催眠主体认为催眠师的话千真万确时,才能做出令人吃惊的事情来……当催眠师引导主体到达某种境界,使后者相信催眠师的话是完全正确的言论时,主体便会由于想法和信念的变化而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催眠在普通人眼里似乎总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因为人们始终难以理解信念怎么能够造成如此反常的举动。似乎总有某种更强大的东西、某种深不可测的力量或威力在发挥作用。

然而,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某个主体相信自己听不见声音时,他的行为表现得就像他真的是个聋子一样;相信自己感觉不到痛苦时,他在不经麻醉的条件下也能顺利地接受外科手术。但实际上,神奇的力量或威力是不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58年。现如今,催眠术已经成为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在医学上广泛采用的治疗手段。对于许多身体肥胖想要瘦身的人来说,用于减肥的催眠和自我催眠可以使他们相信自己没有必要接受立竿见影的外科吸脂手术。这和我对有些病人采用“精神手术”疗法而不真做手术来治愈他们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些例子中,催眠就成为了手术刀。在牙科方面,催眠用于帮助患有恐惧症的病人(实际上,他们不能控制住自己的焦虑情绪)治疗牙齿疾病。在许多情况下(大量事实也证明),催眠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替代手段,可以在麻醉效果不够明显时取而代之,完成麻醉的过程。

在孩提时代的回忆、过去的经历和同伴的感觉与想象、自我意象以及伺服机制这几者的关系的问题上,我的结论是:人其实在每时每刻都会受到自我意象的催眠。许多人一辈子几乎都在某种无法辨认的催眠暗示的支配下进行“梦游”。在昆廷·雷诺的着作《直觉:你的秘密力量》一书中,作者引用一位催眠师的话:“前来拜访的顾客,都希望我能帮他们进入一种恍惚迷离的状态,在那里安排他们的生活。其实,有时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生活在半梦半醒之中,他们需要以现实作为药方来治疗自己。”如果你小时候有过在一间黑暗的电梯或密闭空间里担惊受怕地呆过几个小时的经历,那么也许即使过了四十多年,你仍然会在乘电梯时感到害怕、无法鼓起勇气走进电梯,而且置那些统计出来的安全数字、真实情况以及无数电梯乘客的证实和观察于不顾。甚至连爬上十几级楼梯这种简单的任务,也会让你畏畏缩缩、心有顾虑。因为此刻你仍然处在四十年前那种自我催眠后的恍惚状态之中!尽管会存在这样的状况,但我们只要稍稍思索便会发现:对我们而言,按照信以为真或“想象为真”的画面去感受和行动,有时也是一件好事。所有的这一切并不代表是你的神经系统本身“不好”,你只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去运用这一“系统”就可以了。

将自己想象成一位成功者

我们的行为、感受和举动是自身形象和自身信念造成的结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多了一个杠杆,而心理学在改变人的性格时总是少不了这个杠杆。这个杠杆为我们打开一扇强大的心理之门,通过这道门,你可以得到技能的展现,也可以得到成功和幸福。“心像”让我们有机会进行新观点、新态度的实践,这些东西是我们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实践的。之所以存在这种可能性,同样是因为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无法辨别实际经历和“生动想象”出的经历之间有何差别。如果在心像中将自己描述成在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做事的人,那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也会与此保持一致。“心像”的威力和现实实践不相上下。当我第一次发表这样的观点、别人也开始发表这样的观点时,它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想法:人可以在自己的想象力中历练自己,并在客观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与其相一致的成果。如今,这一观点已经广为大众接受,而且早已被无数试验所证明。各类体育项目的运动员都会定期进行精神训练或想象训练。比如,理查德·库普博士提出的给高尔夫球运动员的建议,内容如下:每次在开始击球之前,你需要建立一幅“心像”,描绘你希望高尔夫球在你将球杆顶端击向它之后作出的反应,你那一击会有怎样的效果,你需要对它有一个明确的、乐观的“直观显示”。画面中应该出现球飞行的轨迹、方向、你希望它下落到的地点、当它落地后你希望它滚多远等等的画面。如果你觉得很难在脑中刻画出击球后的那一段时间内球的运动状况,那么你可以想象出有这样一条弯曲的大马路,它的曲度和你所希望高尔夫球滚动路径的曲度一致。在这种“直观显示”中,你的选择只会受到你想象力的限制。你可以把果岭看成是一个带有旗杆的软垫,准备接收你击出的球……总之,你要找到能为你所用的直观图像。“直观显示”是高尔夫心理学里最个性化的内容之一。

美国高尔夫球员杰克·尼克劳斯说过:“每当我挥杆击球之前,头脑中必须先有一幅清晰明确的图像。首先,我要‘看到’希望球最终停留的位置,然后,我要‘看着’它前往那个位置、它的飞行轨迹和着地过程。随后的一幕‘场景’要让我看到自己的挥杆姿势,而且这种姿势要将第一幅的画面变成现实。”请注意这位金熊奖获得者对自己现实中所做的事情的描述,库普博士的建议和本书提出的指导是多么惊人地相似。其实,想象力练习并不一定仅仅局限于高尔夫或网球这样的体育运动中,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精神练习的这一原则实际上对任何行为都比较适用,包括更广义上的行为,如满怀信心地大声说话、在商业会议上胸有成竹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始终战战兢兢、默不作声,然后再后悔莫及。或者直接要客户签署订单,而不是让产品的宣传和推销以你的软弱无力的话语和对方的暧昧态度作为结尾,如此等等。针对精神练习和想象力练习,我制订了一套非常具体、实用的强化训练方法,即我称之为“精神影院”的方法(我在本书的前面已经讲过)。库普博士也曾介绍过与我在上世纪50年代末讲授过的“过电影技巧”(我在本书的第一版中还介绍过这一技巧)类似的方法。杰克·尼克劳斯用了“场景”这一词语:他把自己成功的挥杆击球过程当成一个小小的“精神电影”播放,也就是说,离开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击球,而到“精神影院”看“电影”,然后再回到现实中来,去体验那种在思维中似曾相识的感觉。刊登在2000年7月《高尔夫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杰克·尼克劳斯这样说道:“我喜欢自己的这种练习方法,我将它称之为‘拍电影’训练法。这种方法在你的头脑里越是根深蒂固,你就越能在现实中打出你希望打出的好球。”他在自己发明的“四步法”中的第四步甚至说:“那部完整的‘电影’告诉你哪只球杆合适,你就选择哪一只。”值得敬佩的是,杰克·尼克劳斯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这与我所描述的“过电影技巧”几乎完全一致,甚至进一步向前发展了很多。他把选择合适的球杆这样的繁琐小事都交给他的自动成功机制去解决,而不是都交给意识去作决定。我之所以夸他很了不起,是因为据我所知,尽管尼克劳斯先生很可能受到过许多着名的高尔夫球员以及教练的影响,但他从来没有读过我这本书。不过,其实也算不上多么“了不起”,因为事实上几乎一切能到达某项运动的巅峰的运动员都能通过某些独有的方式,找到这种类似技巧的途径。首先,我想在这里先介绍一些完全支持想象力练习观点的科学记载。在我所了解到的最早的某个受控试验中,心理学家汪达尔证明,向标靶投掷飞镖的精神练习(在这种练习中,投靶人每天要在标靶前面坐上一段时间,脑海里想象着自己正往标靶上投飞镖)能提高投掷的命中率,其程度就像实际投掷飞镖那样明显。《科学季刊》杂志曾报道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旨在研究精神练习在提高篮球的罚球技能上所起的作用。第一组学生连续20天每天坚持实地练习罚篮,并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计算得分和命中率。第二组学生也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计算命中率,但是在这中间的十几天内不进行任何练习。第三组学生在第一天计算罚球命中率,然后每天花20分钟想象自己将球罚进篮筐。如果想象中球没有罚进,他们就在想象中对自己的罚球过程相应地进行纠正。实验的结果是这样的:每天坚持20分钟实地罚篮练习的第一组学生,其罚球命中率最后提高了24%;中间阶段不进行任何练习的第二组学生,最后一天计分时没有任何提高;而只通过想象练习罚球的第三组学生,其罚球命中率居然也提高了23%!这个神奇的实验曾经被各种媒体大肆地报道和宣传,而且在此后多年,在许多大学经常被人们拿来议论和举例。当然,这样的实验结果未必十分严谨,毕竟沙奎尔·奥尼尔那么低的罚球命中率始终是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尽管其科学性值得怀疑,但对想象力练习的运用真的是一门很有效果的科学。事实证明,想象力练习是提高技能、改善所谓根深蒂固的“真理”,从而得以改善行为的实际手段。

“彩排练习”是一种震撼的想象力

某位已故的着名心理学家向前来请他指点求职秘诀的青年男女们推荐了一个他称之为“彩排练习”的方法。如果你马上要参加一次重要的面试,比如申请某个重要的职位,不妨看看这条建议——提前制订好面试计划。把面试官可能会向你提的所有问题在脑海里预测一遍,再仔细想想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然后再在脑子里对面试进行“彩排”。哪怕你彩排时预测的问题在面试时一个也没有问到,这种排练做法仍然会带来神奇的效果,因为它能让你的自信心得以加强。即便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舞台剧那样需要反复排练的事,排练的做法还是能在即兴发挥方面给你很大的帮助,它能帮你自主地应对你发现自己置身其中的各种场面,因为你通过练习,可以很轻松自然地作出反应。

其实这一点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这就是我刚才为专业推销员讲述的“在脑中彩排”的做法——求职面试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你既是产品,也是产品的推销员。你要把你自己推销给你求职的公司。像前面那个谈判者一样,你也许同样需要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几个星期,甚至可能是几个月),为找到一份新工作或获得更好的职位进行策划和筹备。假如挤出了这一部分时间,你无论如何也要充分利用好它。也就是说,你需要利用想象力构建“完美”的求职面试场景并进行反复排练,直到感到万无一失,以便当你真的坐在面试官对面时能够表现得轻松、自信、平静。

世界着名音乐会钢琴演奏家亚瑟·施纳贝尔仅仅学了7年的钢琴。他讨厌练琴,很少真正在钢琴键盘上进行长时间练习。当有人质疑他练琴时间与其他钢琴演奏家相比太少时,他回答他们说:“我都是在头脑中练习的。”

荷兰某权威钢琴教师也建议说,所有钢琴家“都要在头脑里练琴”。他说,一首新乐曲应当首先在脑子里演奏过一遍,才能在练习时事半功倍。乐曲应当先在脑海里记忆和演奏,然后再坐到钢琴前现场练习。